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答题技巧 (共40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答题技巧 (共40张PPT)

ID:498769

大小:1.56 MB

页数:4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 选择题满分攻略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 。 2.了解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 。 3.探索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方略(怎么解?)。 4.提高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能力。 学习目标 请同学汇报课前研究高考真 题诗歌客观题的设题角度 (考什么?)。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高考回顾 2019全国卷1 内容概括 诗句理解 诗句理解 手法 语言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019全国卷2 高考回顾 诗句理解 诗句理解 情感态度 词语 手法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019全国卷3 高考回顾 意象 语言 意境 诗句理解 手法 情感 诗句理解 2019年 1 内容理解(画作内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写景抒情)、语言风格 2 内容概括、重要词语(典故),情感态度、表达技巧(对比) 3 意象意境、内容理解、描写手法,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9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选项设置考点总结 意象  内容(诗句理解)  情感 意        境 语言 手法 诗歌客观题设题角度 基础知 识 诗歌选择题选项常见陷阱设置点(怎么考): 1.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2. 主题情感总结不当 3.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4. 艺术手法概括不准 5. 语言风格总结不准 6.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018全国卷1 典例分析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019全国卷3 典例分析 解题策略: 1.回归诗歌词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 2.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 3.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 4.关注选项中的“意思是”、“状写”、“描绘”、 “刻画”等词。 ￿￿￿￿￿￿￿￿￿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019全国卷1 对点练习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018全国卷3 典例分析 1. 探究诗人写作意图,抓准诗中的感情词。 2. 关注注释,关注诗中可能存在的多种感情及感情变化。 3. 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及感情术语, 如“落寞”“无奈”“孤寂”等。 要发现诗歌中常见的感情错误,首先应对选项中的感情概括词保持敏 感,其次应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再次,理应对古诗中常见感情(情感、 心情、心境、心绪、志趣、人生态度)加以掌握。 解题策略: 古诗中常见感情总结 要发现诗歌中常见的感情错误,首先应对选项中的感情概括词保持敏 感,其次应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再次,理应对古诗中常见感情(情感、 心情、心境、心绪、志趣、人生态度)加以掌握,试举例说明: 积极↗:愉悦、闲适、喜悦、快乐、欣喜、惊喜、兴奋、激动、宽慰、欣 慰、期待、满足、喜爱、赞美、赞叹、豁达、旷达、乐观、豪迈、豪放、 悠然自得、超然物外、舒畅、自得其乐、安贫乐道、淡泊、奋发图强、昂 扬、洒脱、坚贞、高雅、高洁…… 消极↘:无奈、惆怅、伤感、落寞、失落、若有所失、感慨慨叹、孤独、 寂寞、悲凉、悲伤、苦闷、烦闷、纷乱、烦乱、幽怨、忧郁、失意、苦痛、 痛苦、悲愤、悲痛、悲叹、叹惋、惋惜、厌恶、痛心、痛恨、愤慨、愤懑、 激愤、痛心疾首、担忧、不舍、悼念、批判、不满……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昏庸腐朽; ②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④昔盛今衰的感慨,借故讽今的情怀,怀古伤今的感慨,物是人非的悲叹 2.人生志向: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②壮志难酬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 ②宦海浮沉、仕途失意的苦闷; ③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④理想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愁苦心情; ⑤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3、人生感受:①惜春、伤春,悲秋之情;②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③世事多 变、沧海桑田;④告慰平生的喜悦。⑤漂泊无依,身世飘零 4、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5、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关心、挂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 心志的告白。 癸卯岁始春怀古 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 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 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 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 力。 对点练习 2018年天津卷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典例分析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船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① 。 [注] ①秦余: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B.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C.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D.整首诗情从景生,景中融情,诗意显得清空灵动,无迹可求。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下列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2006上海卷 对点练习 •艺术手法分析不准 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杜甫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①。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②,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③。 【注】①太虚:天空。②贤人酒:浊酒。古人称清酒为 圣人,浊酒为贤人③阶除:台阶。 学_科_网Z_X_X_K]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题目表明诗歌包括两个内容:对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邀请许主簿前来。 B.首联运用比拟的手法,写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 C.颈联写诗人摆好浊酒,侧耳倾听朋友车马到来的声音,表现对朋友到来的企盼 之情。 D.颈联中诗人称请朋友喝的酒为“贤人酒”,暗含着对朋友的赞赏之情。 解题策略: 1.注意结合诗句准确判断手法;【明确有无 手法、何种手法】 2.了解相近手法的区别,细心体察、辨析。 3.关注选项中的手法判定术语,还需注意手 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是否准确。 典例分析 常见易混手法辨析 1、比喻和比拟: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 ,是相似关系;比拟是把甲当作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 关系。 2、借喻和借代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 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 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 借代则不能。 3、对偶和对比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 何。 4、反问和设问(1)反问是答案就在问句中。设问是先问后答。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5、对比和反衬 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 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 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所要表达的。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既要表达陶者的劳 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1)反衬是两个事物,而对比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 (2)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 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3)对比必须把双方都写,而反衬可只出现次要方,如以景衬情,以声衬寂。 (4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6、烘托和渲染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常说成侧面烘托,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从相关的次要方面下笔,以达到写主要方面的目的。 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行者、少年、 耕者、锄者的行为,皆因罗敷的美而导致,这就是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 境,直接进行铺陈式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此凄清景象,目的是为下文 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渲染的作用常说成渲染了一种……的气氛。 7、烘托与衬托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 物写出来,两事物相关。而“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 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两物有相似性或可比性。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是侧面烘 托,通过写人们的反应来写琵琶曲。《三国演义》中先写徐庶的精明再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以徐庶衬诸葛 亮。 8、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相似性。)具有文化意义上的 不确定性,如海燕可以象征革命者,也可以象征春 的使者;重在表现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品质。象征可以象征别人, 也可以是自己。 托物言志: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托”借、假托的意思)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 松竹梅高洁的品质。重在表现作者的主观思想。托物言志,只能寄托自己的情志。 9、用典和借古讽今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 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 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咏叹六朝的灭亡, 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解题策略: 1.整体理解诗歌,了解词与词、句与 句间的逻辑关系; 2.关注选项中的“起承转合 ”、“线 索”、“照应”、“对照”、“伏笔 ”、“铺垫”等词。 结构分析不当,谋篇乱加阐释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 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流离失所。③用《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 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尾联照应颔联,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 诗风沉郁。 典例分析 (一)总说 1.从景情关系角度:(1)先景后情 (2)以景结情 2.从前后句(联)的角度:(1)重章叠句 (2)铺垫 (3)照应 (4)过渡(5)承上启下  3.从主旨角度:(1)开篇点题(开宗明义) (2)卒章显志(画龙点睛)(3)以小见大 (4)对比  4.从诗歌情感的变化角度:抑扬 (欲扬先抑) (二)各部分常见技巧 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 内容—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叙事或议论开篇、比兴、统领全诗、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交代背景(人、时、 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结构—伏笔铺垫、蓄势、引起下文、抑扬、照应题目 主旨—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形式—重章叠句、对比 2、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有: 内容—结合文本,诗句描写了什么景物  结构—伏笔铺垫、蓄势、承上启下、抑扬、结构照应 主旨—点明主旨 形式—重章叠句、对比 3、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有:内容—以景结情  结构—抑扬、照应开头、照应前文、对比、总结  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总括全诗  积累: 常见诗歌结构技巧 •语言特色分析有误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曹 松 其一 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 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④传闻: 一作“波间”。  解题策略: 1.初读过程中注意整体感 知诗歌语言特点,学会判 断诗歌的语言特色。 2.注意对诗歌语言特色的 概括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凭君”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C.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D.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典例分析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 难解之处。还有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 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 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还有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3)清新雅致。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 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孟浩然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 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5)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 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 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炼(练)、浅显、 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贾岛的诗、马 致远的散曲等。    积累:诗歌常见语言特征 (7) 雄浑壮丽。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 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 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8) 粗犷豪放。 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 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 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9)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 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 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0) 悲壮慷慨。 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 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 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 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1)缠绵哀怨。 诗作婉曲,感情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尤其是古诗词语言更是凝练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元代 文学家元好问曰:“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因此,须细细推 敲,方能解其中之味。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 润得复苏了。 B.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C.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D.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对点练习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飙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气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 B.三、四句“飘”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 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 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 典例分析 解题策略: 注意选项中对诗歌体裁、题材等 知识的表述。 •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积累:需掌握的古诗基本知识 (一)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 律诗”。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 (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2)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10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 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 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 。绝句的 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 (1) 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这是常式。 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 (2)同于律诗的前半两联,即首联和颔联,要求后一联对仗。 (3) 同于律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 (4)同于律诗的后半两联,即颈联和尾联,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要求第一联对仗。 (二)词 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约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 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曲”或“曲子词”等。后依照乐谱声律节 折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 韵律而填定,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词有“令”“引 ”“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 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1)小令, 限58字以内。(2)中调,指59至90字。(3)长调,指91字以上者。 (三)曲(一般指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 供歌唱的新诗体,有一定的乐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的。每曲都有一定 的乐谱,即“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 调。所以一般都在小令或散套的前面写上宫调名、曲牌名,并根据内容定出题目,如 [越调·天净沙]《秋思》、[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 和套曲两大类别。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新秋”点明送别的时间。 B.首联中的“阻”既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又指行舟被烟波所阻。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语言含糊,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对点练习 读懂诗歌是关键, 题目变化不离宗。 审清题目明要求, 细读选项划要点。 运用知识作判断, 对照诗句细分析, 参照陷阱明师意, 正选排除巧妙用, 确保选项得满分。 客观题解题方略总结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