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泽 东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第一单元 活动·探究(关于新闻)文体知识
概念: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
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新闻是一种报
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
的消息。消息的特点 1.真实性 2.及时性 3. 简明性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结果。
六要素
文体知识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和抒情。表达方式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
或新气象。
新闻的作用消
息
的
结
构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可以吸引读者;
• 导语——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
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
• 背景——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或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常见的有三
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
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 结语——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
• 式一、自学任务
●自学一: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不会读的、
易写错的、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查找工
具书,注音并解释,在书上记录下来。 识记字音
溃退 执行 魁首 鳌头
诞生 横渡 诸城 歼灭
签订 要塞 芜湖 督战
荻港 授予 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
kuì zhí
zhū
áo
dàn
shòu yǔ
kuí
héng jiān
qiān sài wú dū
dí
dāng
cuī读准下列字的音:
荻(dí)港 锐不可当(dāng)
获(huò)得 当(dàng)真
要塞(sài) 歼(jiān)灭
阻塞(sè) 阡(qiān)陌
瓶塞(sāī) 纤(xiān)维
溃(kuì)退
匮(kuì)乏
馈(kuì)赠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负隅顽抗
气势磅礴
阻遏
溃退
悍然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
“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止
——败退。“溃”,溃败。
——蛮横的样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
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
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
出「求和声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企图
依靠长江天险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
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
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
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_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qsv
时代背景●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
部分;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的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这则新闻的要素
1949年4月20日
长江前线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突破阵地,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历史上“渡江战役”
• 国民党说:长江自古天险,曹操、苻坚都渡不
过来,何况共产党?
• 公元208年秋,曹操率领三十万大军,号称八十
万,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
• 公元378年,八月初八,苻坚发兵长安,亲率步
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开始大举南侵;临
淝水(长江支流)结果……英国紫石英号驱逐舰二、渡江战役(详实背景)
● 1、我军以木质渔船渡江。2、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
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历经三个月修建牢固的防御工事。
● 3、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等地的长江江面,
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等地江面,沿江巡弋;
● 4、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
● 5、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6、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江,江面宽大约1700米,历来被兵家视为天堑。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影响航渡。
●7、你觉得我军会遇到哪些困难?
●8、你从这则消息了解哪些内容?
●9、这则消息刊报在当时会有何影响?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2、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
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简洁 、 概括、醒目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
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
及时。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3、说说文章的导语部分在文中的特点及作
用。导语中“大约”一词说明了什么?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
吸引读者的注意
“大约”表约数,突出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新闻有迅速及时的特点,文章中哪些词语能体现?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5、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
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
摧枯拉朽: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
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再读,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的。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 (直抒赞赏之情)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四字短语连用,一气呵成)
3.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景中含情,志
在必得)
4.不到… …即已突破… …占领… …进击中。(气势如虹,
锐不可当)
5. … …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 …(铿锵有力,英勇
无畏)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
的渡江战役及其成果,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渡江的
时间、地点及结果,饱含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高
度赞扬之情,也充满了作者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1、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简洁,富有气势。
3、对比、反衬、正面叙述相结合表
现我军“英雄式战斗”。毛泽东
1948年底1949年初,为了一个统一的新中国,毛主席下令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
这是国共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搏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
的渡江战役。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中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为了报道这次伟大的战役,毛泽东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新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
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
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
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
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写作背景1、自读课文。
2、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并概括出来。
(批注)
素,即时间、地1、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人物:
时间:
地点:
起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
的长江战线。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
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作战。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
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
段铁路线。
经过与结果:1、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人数之多(兵力)
(战线)之长
攻势之利
地点和事件结果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战况)2.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具体描述
渡江战况
中路军: 首战告捷
西路军: 锐不可当
东路军: 英勇突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
30
万)
(
35
万)
九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30万 安庆-芜湖 20日夜--
21日夜
全部渡过
西路军 35万 九江(不含)
-安庆
21日17时-
22日22时
渡过2/3
东路军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22日22时
大部分已
渡过思考: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为什么这
样安排?
—
作者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渡江顺利,所以先
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
弱,但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叙述完中路军的
渡江情况后,紧接着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最后写
东路军的激战,文章达到高潮。 3、再读课文,文中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哪些
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
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国民党: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不想再打了、
泄气、不起丝毫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吗?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称呼上的差异?
我西路军、我军、 国民党反动派
领导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豪骄傲、凝聚力团结
力、必胜的决心4.下面都是记录东路军的文字,表面看起来都一样,细细琢
磨,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来证明新闻的语言可是有讲究的,
重点品味红色的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
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
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
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
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
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辅助思考:1.把敌人写得越顽强越能表现什么?
2.“歼灭及击溃”只留“歼灭”不是已经表达清楚了吗?
3.把“占领”换成“控制”,把“封锁”换成“切断” 好不好?1、详略得当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
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广大官兵
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仗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整
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又深化了报道的
主题。
2、叙议结合 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
战况,歌颂了我军的
,嘲笑了敌军的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英勇善战
溃不成军、毫无斗志1、详略得当。
2、语言精炼准确,短具铿锵,情
怀热烈
3、穿插议论试比较
二则消息的异同
提示:可以从内容及写法上进行比较同:1.内容上都是写渡江作战的,在时间上、内容上有连续性,能
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
2.写作目的都是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胜利。
3.主题上都表现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和中国革命的胜
利来之不易。
异:1.时间有先后。一为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之时,一为渡江战
役几近结束之际。
2.地点范围不同。一在局部,一在整体。
3.详略及作用不同。一略写,旨在及时宣告战果,鼓舞战斗士气。
一详写,全面详尽地报道前线最新战况,分析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
旨在揭发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点
明战争意义,激发全民一致抗争。
4.语言风格不同。一浪漫昂扬,一大气磅礴,铿锵有力。课堂练习: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 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
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
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 天动地的雷鸣,从解 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
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
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
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
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 :“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
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
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
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
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
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
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 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倾听门外世界,关注社会人生
在《说文解字》中,“闻”
表示“用耳朵来倾听”,倾听
的不是自己房间里的声音,而
是门外的声音,而且还是门外
不断变化、传递着我们这个时
代的最新变化的声音!让我们
从今后品读新闻,学会倾听、
琢磨、思考… …牛刀小试
●请你就校园内所有班级新换上了一体机的事
情拟写一则消息。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主题部分语言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