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
表达技巧• 【考纲要求】
•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 【考点解读】
•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都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热
点,理应高度重视。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
思想感情来考查的。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
和技巧,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可以提高诗歌表
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是服务于思想
感情的表达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仅要考虑该
手法对句意呈现的作用,还要特别关注其对诗歌感情、
意趣等表现的促进作用。
• 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着眼于“读懂”诗歌,备
考应以“读懂”作为基本点和突破口。理解诗歌表达
的内容,然后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技巧将主旨表达出来
的,要准确理解有关鉴赏术语的含义。【命题形式】
• 1、单独考查
• 如:(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
合诗句来分析。(2)请从“动”与“静”的角度
对这首诗作赏析。(3)某一联中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
• 2、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
• 如:(1)此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又是怎样抒
发这种感情的?(2)请谈谈诗中某一形象的特点,
从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
简要分析。……【真题再现】
•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2009浙江)
•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2010浙
江)
•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011浙江)
•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2012浙江)
• 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2013浙江)
•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2014浙
江)
•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2015浙江)
•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2016浙江)
•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2017浙江)
•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
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2018浙江) 【技巧点拨】
• 1.辨识表达技巧。
• 2.把握表达效果。
• 3.学会使用鉴赏术语。
• 4.明晰答题思路。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表达方式
表
达
技
巧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
反问、起兴、双关、叠词、互文等;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虚实、动静、用典、联想想像、衬托、
烘托、象征、对比、对面落笔(对写)
、以乐景写哀情、色彩等
重章叠句、卒章显志、抑扬、伏笔
铺垫、照应、以小见大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
渲染、白描、多角度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 表
达
方
式
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描写
记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记叙)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描写)
(议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 (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
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
寓于写景之中。
间接抒情
抒 情
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叙事诗、典故)
借事抒情。事,即叙事。在讨论表达方式的时候,
是把“叙事”和“抒情”作为两类分开的,而诗歌的
特质是调动一切手段抒情,在诗歌中,没有与“情”
分离的表达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少 年 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
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直接抒情。①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
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②表达
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
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鹧 鸪 天
[宋]张 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
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
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阕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①词的开头,描写了楼上吹笛的景象,玉笛声唤起作
者的哀怨之情。②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
情变得黯淡。③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
己飘零千里之外。 ④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
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比如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借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蕴的片段——
寄家书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
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借事抒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 借景抒情。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
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
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托
物
言
志
和
借
景
抒
情
的
区
别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
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卜算子·咏梅
• 陆 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
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 托物言志。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
的品格自明心迹(孤高气节),借咏梅以表
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做简要分析。
①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
法。②诗人用林中的奇鸟——凤凰自喻(或“象征诗
人自己”),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和远大的志向。抒
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
无门”)的悲伤情怀。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侧面描写)
(白描)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细节描写)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白描
细节描写
观察角度变化
……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正面描写)
描 写白 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
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①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 ①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
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秋景?这种手法的运用
有什么作用?
①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名词叠用”亦可)
手法。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
景象。②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
喜爱之情。细节描写
画 堂 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
[注] ①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①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
写也可。)用“手撚花枝”“放花无语”中捻花、放花
两个细节(动作)。②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
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真题链接】(2008山东)表
现
手
法
虚实、动静、衬托(烘托)、
对比、象征、对面落笔、联
想想像、借古讽今、用典、
意象组合、比兴等 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特别是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
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
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
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 李白《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
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
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
以动衬静。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①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
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
起沙鸥一片。
[注] ①三塔寺,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
也在湖边。此诗写得有远有近。
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动静结合的?试简要赏析。
①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这是静;
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
翱翔,这是动。
②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
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
【真题链接】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
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
作用:“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
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真题链接】(2015·安徽高考)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
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
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做简
要赏析。
①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
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
中有虚。②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
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正衬(烘托)
• 反衬
衬托
对比对照
.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
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
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
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
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
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
分主次;
•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
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
分明。• 九日和韩魏公①
•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
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
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
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
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
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 ①三层对比: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
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②三
层对比妙在: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强
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未绝壮志。登宝公塔①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②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 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
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
②筇(qióng):竹杖。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衬托。①老鼠走动的声音竟可摇破山间之寂静;鸦鸟在夜空
中翻飞,其影可鉴。“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
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②鸦飞夜空本应晦暗不明的,
然而其影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渲染、烘托、衬托的区别
• 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 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 衬托:通过这件事或人来衬托那一件事或
人,那件事高于这件事,突出的是那件事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
面,极言春光融融。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反
衬出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以景衬情 【真题链接】(2009江西卷)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
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
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
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
①衬托,以悲景写哀情;……②借景抒情,不着
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
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对面落笔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
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
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
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
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
衬的效果。意象组合
• 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
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
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
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
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 【真题链接】(2012广东)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
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①映衬: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
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
之情;②列锦: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
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
春意盎然的图景,渲染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
游的情怀。③渲染: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
(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
气息,表达了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
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
感染力。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 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
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
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
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①,魏绛复从戎②。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④,惟留汉将功。
[注] 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霍去病推辞汉武帝为其建造房
舍时所说。②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③“六
郡雄”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④东汉时的车骑将军
窦宪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
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
①手法:用典。全诗运用了霍去病、魏绛、赵充国、
窦宪等四个典故。②作用:简洁、有力地赞美了魏大
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扬名
塞外。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
比、对偶、反问、设问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
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
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
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
为有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春 近
王 铚①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 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
斥。②索莫:孤寂沮丧的样子。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
①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包裹着积雪的山峦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
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将临的明
丽画面。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
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能促使
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
表现得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
表意更加丰富。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比拟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 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
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
得锦标第一归。
这首词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
果。
①“飞出深深杨柳渚”将舟拟比作鸟类。
②“飞”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
之快。(也可以分析“衔”,“衔”是龙舟的
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饶有情趣)夸张
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
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空间范畴的夸
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范畴
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
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缩小了。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
前官至宰相。
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
年程”一句的妙处。
①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
速地飞翔,可是即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
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②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
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①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②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
③ 诗中以“杜康”代酒。
① “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②“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
③“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
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
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代指富
贵之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
的“风骚” 代指文学,“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
帆” 代指船,“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代
指音乐,“门前冷落鞍马稀”中的“鞍马”代指客
人
借代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
“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
法,并加以赏析。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
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
诗人的孤独无依。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
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
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
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
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双关指在一定的语
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
彼。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
双关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 ①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
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
重意蕴。
①“晴”和“情”谐音双关,表面上说晴雨的“晴
”(晴朗),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有晴
”“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②含蓄贴
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
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
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
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
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
的苦痛。
对偶 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
去思索体会。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设问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
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
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
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
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
答,自开自合。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怎一个愁
字了得” ,诗人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恨,
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当然不是一个“愁
”能说完的。
反问 叠字叠词叠句
作用:增强语言的音乐美(韵律感);
起强调作用,使描述的对象更
加生动形象,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
为绵密曲折。
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李清照《声声慢》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
更寒。 -------《浪淘沙》李
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
是秦汉时的明月,关仍是秦汉时的关,以此来
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
“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
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不然既开的是东阁
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
互文3、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
”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
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
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
只闻歌而不见人。 )
《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客
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一起上船。
互文结构特点(构思立意):
卒章显志、抑扬、重章叠句、
照应、层层深入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
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
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李白《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卒章显志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①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
[注] ①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卒章显志。②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
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
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卒章显志,直接抒发
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
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抑扬
•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
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
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
”,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
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
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①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
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②三、四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的效果。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
垫。重章叠句
•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
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
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
明对比。《诗经·秦风·蒹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约会前
• 《诗经·邶风·静女》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姝shū 爱“薆”隐藏。踟躇chí chú
• 娈luán 炜wěi 说怿yuè yì 荑tí 2.把握表达效果。
•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
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
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
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
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 枝间新绿一重重,
芳心犹卷怯春寒。 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 爱惜芳心莫轻吐,
会被东风暗拆看。 且教桃李闹春风。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
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
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
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
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学会使用鉴赏术语。
• 诗歌鉴赏主观题的答题不但要准,还要“
雅”。所谓“雅”就是多用语文术语,比
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词语,不要用大
白话。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
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
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从衬托角度回答:(是什么)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
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为什么)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
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
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怎么样)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是什么)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
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为什么)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
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怎么样) 明晰答题思路
•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
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
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
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
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
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
和“怎么样”。
•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
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
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
思路。【小结】
• 1.辨识表达技巧。
• 2.把握表达效果。
• 3.学会使用鉴赏术语。
• 4.明晰答题思路。邯郸冬至夜思家
• 阅读下面两首诗,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
什么样的心情。(4分)
• 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 ②用“
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
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苦坐的“身”,显得孤单寂寞。
(4分)
•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分)
• ①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
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②诗的语
言质朴无华,如话家常,却真挚感人。 好诗好题
• 宿甘露寺僧舍
• 曾公亮
•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 1.前人评价这首诗中“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
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
•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运用上很有特色,请就你感
受最深一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1.同意。
• “放入”一词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
拥抱江河的壮举,展现了大江奔腾而来的壮美雄
姿,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和气概。• 2.虚实结合(想象联想亦可)。前两句实写山峰的云气,
山谷的松声,虚写千峰、万壑: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
象千峰在侧;松涛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描绘出奇
险变幻的景象,激发读者的想象。
• 夸张的修辞手法,“千峰”似在枕前,耳边竟有“万
壑”哀鸣,浪涛如银山般壮观,江河拍天,索性打开窗子
放长江入室,造语夸张,极富画面感,写出了大自然的阔
大壮美,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和气概。
• 融情于景。云气缭绕,松涛阵阵,长江奔涌澎湃,这
些景物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恢弘,诗人豪迈奔放的胸襟和
情感融入其中,诗中有画,景中有情,富于感染力。
• 从上到下,由近及远。上至群山万壑,下至千里大江,
近有云气松声,远有长江奔涌,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
的江南夜色,透露出诗人豪迈的胸襟和气概,画面立体生
动,引人入胜。(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