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
和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观察一
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晴雨表。……因此反思中国古代商
业发展的历程,对今天我们大力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
借鉴的意义。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陶
朱
公
范
蠡
商业的祖师——范蠡
考点:
1、古代商业的出现;2、“市”的形成与发展;
3、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是怎样产生的?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耕耘,女勤蝉织,
以为衣食之源,而用以互相交换,农有余粟,则以
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商人”称呼的由来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
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职业。周人
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出售的生产物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
天。
“商人”的“商”最早的意思是指商朝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时期 概况
商朝
春秋
战国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商业初步发展
自主阅读教材,找出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商业发展
的表现,归纳其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原因。
(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初步发展,但比较艰难
新发展,闻名中外的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等出现
新高峰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新特点,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出现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
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经·系辞下》
)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
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
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溥〔pǔ普,广
大之意。”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运场景(教材18页)
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会馆
唐代
宋元
汉代
远古时期
明清
请将左边的的历史现象与右边的年代连线,并对历史现象加以解读。
1、《国语》载:“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反映
的是商周
A、官府垄断工商业 B、工商业者受官僚剥削
C、工商业者不属于庶人 D、 工商业者不劳而获
庶人依靠出卖劳力生活,
工商依靠服务官府而生活
子贡
探究1:秦汉时期初步发展的原因
1、统一货币
2、汉初“休养生息”
3、海陆丝绸之路开通
4、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受到限制(时间和地点)
1、市区和住宅区分开
2、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经营活动。
2、《全唐文》卷三百一十六载:“杭州东南名郡……咽
喉吴越,势雄江海,国家阜成兆人,户口日益……水牵
卉服,陆控山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下列对
杭州商业繁华原因的分析最符合材料的是( )
• A.政治中心地位万民归向
• B.海运发达外贸兴盛
• C.自然资源丰富商埠密布
• D.大运河的带动促进
D
译:杭州是东南名郡......地处吴越的咽喉要道,又联通
江海,人民富有,人口众多且增长快速...... 水路通向
边远地区,陆路连接山区和平原,(大运河上)并排停泊
的商船长达二十里,(运河两岸)开的店铺有三万家。
探究2: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原因、表现: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
3、政局稳定
4、政策开明
唐三彩钱柜
⑴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⑵金融方面:出现柜坊、飞钱
⑶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
⑷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⑸对外贸易: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
《李猛的困惑》 唐朝后期
益州(今成都)富商李猛,他想
带5000贯钱(1贯=1000个铜钱=6.4斤)
去长安买些西域药材(蜀道难难于上
青天),这么多钱应该怎么带?他顺
利买到药材,药材运到扬州,他应将
货物存在哪里?回益州他带回了扬州
丝,很好卖,于是他想扩大经营,可是
手头钱不够,怎么办?……
问题:唐朝柜坊和飞钱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唐代商业繁荣在金融方面的重要表现
——飞钱
——邸店
——柜坊
交子产生于四川,流通地区
也主要是四川。四川当时使用铁
钱。分量重、价值低。不便于流
通和随身携带,特别是给大宗贸
易造成巨大困难。据记载一匹罗
卖铁钱两万,铁钱两万重500斤。
于是,纸币交子应运而生。
原因:商品经济繁荣,货币流
通量大,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
思考:纸币出现原因?
探究3:以宋元为例,归纳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
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经济
政策
金融
交通
政治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思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城镇商业繁荣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出现商帮(徽商和晋商)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盐业起家
扩大经营范围
涉足金融业
走出国门
▲徽商和晋商的经营之道(特点)
茶叶、木材、粮食 丝绸、铁器、棉花、木材
典当 票号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徽
商
晋
商
▲出现原因: ▲成功原因:
⑴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⑵商人地位提高
⑶人们从商观念转变
⑷商业竞争加剧
①有经商传统,经营有方,积累巨额
财富,实力最强
③崇尚节俭 ,不奢华
②讲团结,互帮互助,人数最多
④诚信经营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乔氏
家族的第一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
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
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到第三代乔致庸,
金融资本在一千万两白银,以上大约
相当于现代的近百亿资产。素有“皇
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
票号:清代以经营汇
兑为主的信用机构,
由晋商独占经营,在
全国金融市场上曾煊
赫一时,晚清时在外
国银行的冲击下没落。
材料一:
山西票号较大的有数十家,每家票号在全国各地均
设有分号,有的甚至将分号开到国外重要城市。
材料二:
晋商的经商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
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请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为什么山西票号能经营汇兑?
机构健全; 资本雄厚;
诚信经营; 义中取利.
晋商的成功经营之道,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什么?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
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
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
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
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城市的由来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化与发展
西汉:长安城东西“市”九
处唐朝:长安设有“市”、“
坊”宋朝:“市”、“坊”界限被
打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商业上的特点吗
?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
分析上述图片,从经营的空间上看,
“市”有什么发展变化?
宋代“市”突破空间上的限制
材料一:(汉)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
之事,三辅都尉掌之。《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
材料二:(宋太祖赵匡胤说) “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
不得禁止。”——《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分析上述材料,政府对“市”的控制有什么发展变化
? 控制越来越松,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控制。
宋朝市的特点
城市中坊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普遍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四大商业名镇)
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相连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朝 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汉 代
南北朝
唐 代
宋 代
明 清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专门管理机构,集中贸易,长安九市
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
监管;草市已具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阅读教材,归纳“市”的发展历程
草市演变为地方性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草市形成,设“草市尉”管理
草市
1、含义:• 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一
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 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2、特征:
3、发展历程:
南北朝时期,
草市形成
唐朝,草市演
变为地方性商
业中心
宋朝,草市具备较
完备饮食服务设施
商业都会的崛起
三、商业都市的发展历程
朝 代 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 国
汉 代
新 朝
唐 代
宋 代
明 清
城市出现商业区(市井)
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五都)
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扬一益二
)
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
工商业市镇兴起(苏州、景德镇等)
阅读教材,概括商业都会崛起的历程
材料一: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京邑翼翼,四方所观。 —— 张衡《东京赋》
材料三: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
商,争朝夕之利。 ——《隋书》
材料四:夜市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李绅《宿扬州》
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军事重镇或政治中心,
隋唐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
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探究问题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古代城市
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阅读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古
代中国城市的职能发生什么变化?
• 2、阅读材料五、六,概括明清时期古代城市有何新发展?
• 材料五:苏州府吴江县,明朝有平望、震泽、黎里、同里四镇,里市
• 、江南、新杭三市。到嘉靖《吴江县志》,则市增到七, ……
• 康熙时,镇也发展到七个。上海县明代有市镇18,到清康熙年间
• ,又新增了17个市镇,合计市镇达到35个。
• ——《明弘治县志记》
• 材料六:朱家角镇,……商贾凑集,贸易花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
• 今为巨镇。
• ——崇祯《松江府志》
•
•
•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兴起了大量的
工商业市镇。
3、对比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城市示意图,分
析古代城市分布发生的变化。
唐朝 明朝
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
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
总结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提示:从城市的功能、地区分布、商业发展等方面分析
• (1)从城市的功能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
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
渐超过政治功能。
• (2)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兴起了
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 (3)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
• (4)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
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市坊制度在北宋时被打破。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时期 概况
西汉
唐朝
两宋
元朝
明清
开通海陆两条丝绸之路
广州成为主要的贸易港口
与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1、概况(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贸易之巨,无人
能言其数”。泉州
是元代对外贸易的
重要港口,经常有
百艘以上的海船在
此停泊,外国旅行
家誉为“世界第一
大港”。元政府在
这里设有市舶使,
严密控制对外贸易。
联合国考查证明这
里也是海上丝绸之
路的起点。
2、目的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材料
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
府“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
有“厚往薄来” 特征,明朝政府对
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
“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传播中国文化,宣扬国威,扩大在
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同时满足
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材料1
3、特点
我国古代贸易,可以以唐朝为界
分两段:汉至唐,主要是通过陆上丝
绸之路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
交往;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占
据主导地位,这与北方的战乱和经济
重心南移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有很大的
关联。
①先陆路贸易,再海上贸易。
材料2
②以友好为
主
材料3
③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3.古代对外贸易的五个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
宋元明清,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上升。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是国家组织的形式
进行,外贸服从于
外交,经济必须服
从于政治,国家外
贸体制是中央集权
意志的体现。古代
对外贸易政治动机
大于经济目的。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
传
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
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新的
民族——回族。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表现)
•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
发展;先有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
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及手工业品转
向市场。
•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
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固定货币为
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
为地缘组织(商帮)和业缘组织(行会)。
•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限于流通领域到逐
渐与生产和雇佣劳动相结合。
古代商业的发展
1、历程:
商业兴起较早,不断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受重农
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2、种类:
国内贸易、民族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手段:
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
现;
4、地位: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处于封建政府
的压抑和控制之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史悠久,为
什么近50年来只有一位中国企业
家成为《福布斯》封面人物?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商业
只是农耕经济的补充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建国后:长期推行计划经济
体制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你认为商业的繁荣与
哪些因素有关?
政策支持、政治稳定、农工业发展、交通发达、
市场开拓、城市建设、货币流通、经营理念……
马云
• 1.宋代张择端之所以能画出《清明上河图》,
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 当时绘画题材丰富
• B 画家的风格及技巧成熟
• C 画家的刻苦钻研
• D 城市经济的繁荣
• 2、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
出现的是: ( )
• A 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 B 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 C 白天可到城郊购买瓷器
• D 随时可去相国寺庙会购买珠宝
D
D
课堂练习
• 3.“凡市,以日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朝的这种政策反映出 ①市有严格的空
间限制 ②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③本质
上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 ④夜市的繁荣
( )
• A ①② B ②③
• C ①③ D ②④ B
• 4. 陆游《杂赋》诗“今朝半醉归草市,
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的草市
( )
• A、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
心
• B、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 C、政府对草市的行政管理加强
• D、草市发展为乡村集市
B
5、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
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
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
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7、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
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
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8、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
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9、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
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A
• 2.(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
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
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
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
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
皆然。
•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
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C
• 1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清乾隆年间
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
》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
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
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B
• (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
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
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
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
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
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B
• (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
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
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B
【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
,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
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工商业者出身的人不可授官,
朝贤君子可授官),题中材料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
项不正确,选B项;题中材料也没有体现AC两项。
• (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
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
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
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
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D
• (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2)秦汉至明代,
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
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A
• (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
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 或他港运载
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
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 C.扬州 D.庆元 A
•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1)《登州府志》记载,
“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
,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
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
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B
• (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4)北宋东京(今开封)
“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
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A
• (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4)《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
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
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
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C
• (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5)《司马光奏议》载,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
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
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
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