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
职制
度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常
识
之
第一课时
中
央
官
职
常
见官
职
目壹贰叁
录
CONTENTS课堂
检
测
官
职
官
制
(1)(18·全国卷Ⅲ)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是官的通称,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
而不是知府的简称。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
—相。
(2)(18·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职位不高,但对帝王的影响很大。
(3)(18·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4)(17·全国卷Ⅰ)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5)(17·全国卷Ⅱ)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6)(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7)(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8)(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9)(16·全国卷Ⅰ)“有司”,古代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
(1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1)(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12)(16·全国卷Ⅲ)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13)(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目
壹
录
CONTENTS
中央官职
秦设 ,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又演变为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
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
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中央官职壹
秦汉的三公制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位同后世的宰相。丞相管行政,
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职壹
太尉 御史大夫
郡
县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丞相
秦汉的三公九卿
中央官职壹
秦汉的三公九卿
中央官职壹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
少府为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胪,传也。
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
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
中央官职壹
隋唐的三省制
1.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官制。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其职责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央官职壹
隋唐的三省制
1.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官制。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其职责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 执掌范围 首长名称
吏部 主管文官挑选、考察、任免、升降、调动 长官尚书、左右侍郎
户部 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 长官尚书、左右侍郎
礼部 主管外交礼仪、祭祀、学务、科举 长官尚书、左右侍郎
兵部 掌管武官选用、兵籍、军械、军令 长官尚书、左右侍郎
刑部 审定法律复核、刑案会审、死狱处理、京狱 长官尚书、左右侍郎
工部 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长官尚书、左右侍郎
中央官职壹
隋唐的三省制
中央官职壹
宋元继承三省制
1.宋代的宰相遇事须以札子向皇帝请旨,宰相听命执行,权力小于唐代。
2.元朝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执掌兵权。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印
中央官职壹
明清的内阁制
1.朱元璋撤中书省,废丞相,一切政务统归六部,由皇帝亲自辖制,传统的宰相制度从
此废除。明成祖时命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该机构设在宫廷,故称内阁。
2.清代仍设内阁大学士,不设丞相。各处官员所呈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再呈皇帝审
处,皇帝诏令由内阁下达六部执行。
3.清雍正时为加强皇权,设军机处,草拟和转达皇帝旨意,处置军国要务,内阁形同虚
设。军机处的设立与运作,既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确保机密,也为了削弱群臣议政的权力,皇
权专制因此达到顶峰。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
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
师, ,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
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
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
工,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
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学士】魏晋时是 的官职。唐以后指 ,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 等虽亦为翰林学士,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
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大将军】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
军。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 ,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
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
”,“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
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御史】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
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
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
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
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
时掌管军事要务。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左徒】 《屈原
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
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大夫】 ,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
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
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 《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太史】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
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
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
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
《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 ,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
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
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 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
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
怒。” ,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
”,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 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
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
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
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
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
任吴地的巡抚。
常见官名
常见官职贰
课堂监测叁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刺史 及
郡国守相等推举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征辟一般对被征辟者的资历不限制,
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
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C.“秋试”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
中者称为进士。
D.殿试录取中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花,
就像一个鼎的三只足,所以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状元又被称为鼎元。
课堂监测叁
(2018•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 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课堂监测叁
(2017•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课堂监测叁
(2016•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课堂监测叁
(2015•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课堂监测叁
(2016•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官
职制
度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常
识
之
第二课时
回
顾旧
知
官
职
变
动
目壹贰叁
录
CONTENTS课堂
检
测
官
职
官
制
(1)(18·全国卷Ⅲ)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是官的通称,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
而不是知府的简称。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
—相。
(2)(18·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职位不高,但对帝王的影响很大。
(3)(18·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4)(17·全国卷Ⅰ)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5)(17·全国卷Ⅱ)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6)(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7)(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8)(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9)(16·全国卷Ⅰ)“有司”,古代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
(1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1)(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12)(16·全国卷Ⅲ)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13)(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目
壹
录
CONTENTS
回顾旧知
古代文官称呼知哪些
①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②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③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④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翰林: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
庶吉士: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
回顾旧知壹
古代文官称呼知哪些
⑤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⑥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⑦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⑧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
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⑨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相”。相当于现在国务
院总理。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回顾旧知壹
古代文官称呼知哪些
御史: 原来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
御史。(乌台诗案---何正臣)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
上的宰相。
长史:秦时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后成为将军的幕僚之长。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水利、营建之事。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押司:宋官署名吏(低级公职人员)员职称。经办案牍等事。
回顾旧知壹
古代武官称呼知哪些
①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②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
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③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回顾旧知壹
古代武官称呼知哪些
④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
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
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⑤节度使。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
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⑥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回顾旧知壹
古代武官称呼知哪些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牙将】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
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
【别驾】汉置官职,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位高,出巡时不予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
【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
【长史】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
回顾旧知壹
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如记忆官职变动:
官职变动记忆
官职变动贰
授予官职 提降官职 调动官职 免除官职 其他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属政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例如:举其偏,不为党。(《左转-襄公三年
》)
拜:授予官职。例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例如:延长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
鲁传》)
1.授予官职
官职变动贰
除:任命、授职。例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授:授予官职。例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例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
传》)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例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元史-贾鲁传》)
1.授予官职
官职变动贰
2.1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例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例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例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
《与韩荆州书》)
2.升降官职
官职变动贰
2.1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迁:一般指提升。例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
陟:进用。例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例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
弃疾传》)
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迁高管钱。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
蔺相如列传》)
2.升降官职
官职变动贰
2.2.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例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降职。例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
放:驱逐,流放。例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例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例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
2.升降官职
官职变动贰
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例如:迁东郡太守。 (《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例如:徙王信为楚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例如: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例如:在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例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例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例如: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
3.调动官职
官职变动贰
4.1.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例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例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罢免。例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4.免除官职
官职变动贰
4.2.表辞去官职的词语。
悬车:辞官居家。例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陈太丘碑文序》)
解官:辞去官职。例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例如:永和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例如:上书乞骸骨,征拜上书。
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例如: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暴君
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
请老:吿老,古代官史请求退休。例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左传.襄公三年》)
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例如: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
弘乃移病免归。 (《汉书.公孙弘传》)
4.免除官职
官职变动贰
5.1 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后序》)
摄:暂代官职。例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例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主簿,
守高密令。 (《三国志•王修传》)
领:兼任。例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例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例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例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例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5.其他
官职变动贰
5.2.其他常考。
视事:任职。例如: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
下车:官史初到任。例如: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史。(《后
汉书.刘宠传》)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任为官。例如: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
休沐、出沐、归沐:官吏例行休假
用事:执掌政权
视事:治事、任职
听事:(1)处理政务
(2)厅堂,又叫“厅事”
5.其他
官职变动贰
5.2.其他常考。
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
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
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种而辞官侍奉。
5.其他
官职变动贰
文言传记常见官场词汇
文文
言言
传传
记记
常常
识识
词词
汇汇
(主持、主管)
(鼓励,奖励)
(考核、督促)
(巡视,巡行)
(考察,核实,巡行,巡视)
(弹劾,检举)
(构害,诬陷)
(偏袒,结党)
(进谗言,说坏话)
(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到任:下车、视事、听事(处理政事)
言事:疏、奏、表、谏、白、矫(假托,假传)
典
劝
课
按
案
劾
从政 构
党
短
收系
坐
(逮捕)
【2016•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不一定是受到权臣诋毁。
课堂检测叁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
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
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
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
动职务的。
【答案】D
【解析】“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课堂检测叁
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
左迁为降职。
【答案】C
【解析】“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课堂检测叁
谢
观看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