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60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60练

ID:500503

大小:675.82 KB

页数:20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60练 赴彭州山行之作 高适【注】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峭壁峻岩,群峰如聚,层峦叠翠,飞鸟放声歌唱,前四句紧扣“山行”展开。 B. 这首五言排律为山行纪实,前六句描写蜀地风景之美,后六句则直抒胸臆。 C. 怪石挡道,轻萝拂衣,五、六句截取两幅近景,用细节描写突出“山行”之趣。 D. 目睹岩峦胜景,诗人内心充满了喜悦,使得整个“山行”之旅的心情变得愉悦。 【练习一】 15. 本诗的后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赴彭州山行之作 高适【注】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4. D(“整个‘山行’之旅的心情变得愉悦”表述错误。最后两句告 诉我们,山路是那么无穷无尽,谁与我一同赏玩芳菲?尽显诗人独自山 行的孤独之感。目睹岩峦胜景的喜悦只是暂时的。)  15. 年事已高且长途孤旅,抒发诗人旅途跋涉的怀乡之情;且去饱览山 川锦绣,绝胜美景,何必郁郁寡欢,表达诗人暗自劝慰自己且游山林、 返璞归真的情绪;山景赏不尽,却无人与我同游共赏,难免忧事索怀, 快快不乐,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5题。 蝶恋花 陆游 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第二句中的“浮”字富有动感,写出了花香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飘浮,沁人心脾。 B. 上片最后一句为虚写,是词人想象思念之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自己音信的情景。 C. 下片中,作者四处漂泊,历三十年之久,而处处有遗恨,更能表明其失意情状。 D.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于景中蕴含怀远之意;下片主要抒怀,感慨自己身世沉浮。 【练习二】 15.请简要赏析下片“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两句。(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5题。 蝶恋花 陆游 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14、B 解析B项,“虚写”及具体理解不准确,应为词人登高极目远 望,苦盼思念之人的音信。 15、词人设想:如果上天有情,我一定追问它,怎么忍心让我双鬓白 发丛生呢。(3分)词人借诘问上天,强调了自己白发之多、相思之苦、 命运之艰,进一步深化了沉痛悲郁的情感,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一唱三 叹、缠绵不尽的抒情效果。(3分) 译文:路上,箫声悲凉,寒食节临近。春雨飘过园林,花气荡漾, 芳香润泽。天地悠悠,斜阳无限,钟声响起,天就要黑了。站在高处, 望眼欲穿,渴盼南楼音信。 我几乎走遍了海角天涯。三十年间,处处是遗憾。上天啊,你若有 情,最终我会向你请教。怎忍心让我相思不尽,黑发根根变白如霜,点 染我的双鬓。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 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小楼画幕无 重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 情态异常,“香阁浓睡”。一“恼”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B.“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牵系”既形 象地表现了柳丝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 C.“柔情胜似岭头云”与“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 一情一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 形象体。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练习三】 15.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 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 答: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 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小楼画幕无 重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14.D(变虚为实,将具体的情感形象化为眉黛含情、丹青难画。) 15.(1)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 淡,景象清新柔美,(1分)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 (1分)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1分) (2)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1分)所写 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1 分)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 作用,柳依依,情依依。(1分) 诗歌鉴赏(2小题,共9分)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②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外舅:岳父。②陈师道:江西诗派主将。写这首诗时因家境贫苦,无力养活 妻儿,只好托付给岳父郭概带往四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 ”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即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 内心独白。 C. 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 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 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练习四】 15、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诗歌鉴赏(2小题,共9分)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②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外舅:岳父。②陈师道:江西诗派主将。写这首诗时因家境贫苦,无力养活 妻儿,只好托付给岳父郭概带往四川。 14、D项,是反问。 15、①表达出了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 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 深切关怀;②抒发家庭不能团聚 的悲哀,诗人年亊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儿的分离之苦,不禁 悲从中来;③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 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每点2分,酌 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注】,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游冶郎:风流少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莲女隔着荷花与人谈笑风生,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正如 王昌龄所写的“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B.颔联勾勒了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写出了采 莲女内心的欢乐,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 C.岸上的游冶郎三三五五地在垂柳下驻足,他们为岸边优美的的自然景 色所吸引,不愿离去。 D.尾联写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眼前落花纷纷飞去,诗人不免搔首 踟蹰,愁肠空断,一种对时光飞逝、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练习五】 15.后人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 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的形象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注】,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游冶郎:风流少年。 14.C “他们为岸边优美的的自然景色所吸引”理解错误,游冶郎实际上是爱 慕采莲女而不愿离去。 15.诗人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活泼、大方、明艳、 娇美的采莲女的形象。(2分)诗人直接描写采莲女的笑声、新装与香 袖,表现出采莲女内心的欢乐,突出采莲女的活泼、明艳和大方。(2 分)又用岸上游冶郎的驻足,从侧面衬托出采莲女的娇美和明艳。(2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14-15小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 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 总是离人泪。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择取了典型意象,点明了时令和环境,更为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一抹哀婉 悲伤的色彩。 B. “路转陡”三句包孕着微妙的心理变化,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 C. “凄凉”一句点明了题旨,同时也承上启下,领起对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 之情的抒写。 D. “凤楼远”两句从家中妻子着笔,既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又是对上一句 的回应铺染。 【练习六】 15.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几句历来 受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作简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14-15小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 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 总是离人泪。 【答案】14. A 本题A项说“增添了一抹哀婉悲伤的色彩”表述错误。 由“碧山”、“锦树”、“明秋霁”可知意境明丽绚烂,秋高气爽,看 到此景,心情愉悦。故选A。 15. ①虚写(想象),缘情设景。词人运笔入虚,从望乡 怅惘转入 对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的想象。②渲染烘托,情景交融。词人用“征雁 ”“残月”的意象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凄楚悲凉的心境。 ③视听结合,角度多样。“一声征雁,半窗残月”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 度描绘图景,使画面立体而丰富,使词句更有感染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能力。做这类题,准确理解诗 句意思最重要。首先解读,这几句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 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 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 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渲染烘托,情景交 融,所见所闻,都是乡思。再结合技巧的术语,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寓驿舍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 都。皆馆于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恬 淡幽静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 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 感情沉郁而强烈。 【练习七】 15.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寓驿舍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 都。皆馆于是。” 14.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A.“ 恬淡幽静”错,首联营造了荒凉幽寂的气氛。 15.(1)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 门,空荡荡的,营造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 (2)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的动作中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 壮志难酬。 (3)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 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每点2分,手法和情感各1分, 点出颔联用典亦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诗歌的整 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分析诗 句可知,首联写景叙事,“闲坊”“古驿”的荒僻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颔 联运用鲲化为鹏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颈联写作 者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作者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尾联壁 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感慨今夕,情感沉 痛。 【诗歌鉴赏】 《寓驿舍》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律诗,诗人旧地重游,睹 物兴怀,有感于人事的变化与身世的浮沉,遂作此诗以释胸中郁结。诗 一开头便仿佛把读者带进一个古寺,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扑面而来。客 衣初解,四观寂寥,不由人想起这些年的宦海浮沉,于是带出次联,写 此行的心情感受。"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 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 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 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 沉异势,深寓感慨。三联紧承“仍归”,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 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 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 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 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 "唯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这两句写往日题在壁上的诗句, 字迹漫漶,蛛网尘封,尚依稀可以辨认。这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 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时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 结联?“暗尘”、“残墨”,回应起句"闲坊古驿",首尾回环,加深了 全诗的怀往感旧之情。“依依”叠字收篇,声情缭绕,更留下无穷的酸 楚,不尽的沉思,供人品味。 •这首诗气氛沉重,感情抑郁而强烈。从开始的“闲”、“古”、“掩” 、“空”,到结尾的“暗尘”、“残墨”,始终幽暗凄冷。客之孤独与 堂之空旷的映衬,化鹤故事神幻色彩的渲染,数竹量松,摩挲残墨的行 动,凡此种种,使气氛显得沉闷低徊,给人一种压抑之感。从感情看, 全诗神完气厚,沉痛深婉。而独具机杼的是:全诗无一字明说“情”, 其意象却又处处含有深沉强烈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7-18题。(9分)                 菊                    唐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野人饷菊有感                     明 张煌言②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 【注】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处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 ③〔金心〕菊的花朵。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 B.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 C.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 D.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 【练习八】 15.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7-18题。(9分)                 菊                    唐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野人饷菊有感                     明 张煌言②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 【注】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处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 ③〔金心〕菊的花朵。 14(D)(张诗前两句是叙事,而非直抒胸臆。) 15①郑诗把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处的瓦松作对比,写出菊花的高洁、 清幽,表现了自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②张诗写菊花的枝茎 虽饱经风霜,但仍像铁骨那样坚硬,支撑花朵不因风雨侵袭而偏斜,表达 了自己抗清爱国的坚贞志气。(每点3分)(题干已指明“两首诗的思想感 情却不同”,且要分析的就是“不同”,先梳理不同的“点”,从内容、 表达方式两方面分层作答。要注意的是,表达方式涉及的“点”很多,从 最突出的方面切入,二三点即可。) 诗意赏析 郑谷的《菊》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 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 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 象征手法。 张煌言的《野人的菊有感》是感事即怀诗,乡居野处的百姓为表达 对隐居英雄的敬佩,以菊相赠,诗人对此事有感;事中之物“菊”确是感 怀的聚焦,所以又是咏物诗。前两句是叙事,叙述中充满诗情,后两句托 物言志。“骨”与“心”都将菊花拟人化,赋予菊以人的性格。“骨” 用“铁”字修馋,“心“用“金”字限定,既写出了菊花的凌霜贞姿,又 写出了诗人的英雄品格。全诗写菊,又是写人,是写景,又是抒情,菊与人 ,景与情,洽合无间,融为一体。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一15题。 洛阳道中寄弟 唐 贾岛 趋走迫流年,惭经此路偏。密云埋二室,积雪度三川。 生类梗萍泛,悲无金石坚。翻鸿有归翼,极目仰联翩。 〖注〗二室:太室山和少室山。三川 :洛阳、伊水、河水。金石坚:《古诗寸九首 ·回车驾言中有言“人生非金石"。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内容与题目照应明显,如首联“趋走"与“经此路"紧扣标题中的“洛阳道中 ”。 B. “积雪度三川"可以理解为“于冰封雪飘之时渡过三川",具体地写出了行路的艰 难。 C.炼字,如以“埋"写密云笼罩太室、少室二山;又善用借代,如以“梗" “萍"代 自己。 D.本诗抒情方式多样,“惭" “悲"等处直抒胸臆,第二联寓情于景、第四联借物抒 情。 【练习九】 15·本诗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一15题。 洛阳道中寄弟 唐 贾岛 趋走迫流年,惭经此路偏。密云埋二室,积雪度三川。 生类梗萍泛,悲无金石坚。翻鸿有归翼,极目仰联翩。 〖注〗二室:太室山和少室山。三川 :洛阳、伊水、河水。金石坚:《古诗寸九首 ·回车驾言中有言“人生非金石"。 14. C(“又善用借代,如以‘梗’‘萍’代自己”错,此处应该是比 喻) 15.(6分)答案示例:①对辗转漂泊的伤感,“趋走”写自己为前程而 奔波,以枯枝碎萍自喻,写漂泊的伤感;②对时光飞逝的慨叹,“流年 ”写出光阴易逝;③对生命脆弱的感叹,以“人生非金石”的典故,慨 叹生命的脆弱;④对欲归而不得的惆怅,尾联言人不如物,羡慕鸿有归 翼可见欲归不得的惆怅。 (每点2分,答对3点 给满分,大意接近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晓 起 林景怡① 天鸡弄喔咿,残星在斜汉。整衣出幽扉,山城漏初断。 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此时游葛天②,淡然空百羡美。 海色③上寒梢,渐识梅花面。 注:①林景怡,宋末元初的遗民诗人。②葛天:即葛天氏。《吕氏春秋·古乐》张揖 注葛天生,三皇时君号。”③海色:将晓的天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标题是“晓起”,全诗却不着一“晓”字,诗人通过“天鸡”“残星”“幽扉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晨起郊游图。 B.诗中前六句描写破晓风物,其中营造出了一种凄冷气氛,极其容易让人联想到诗人 在亡国后的孤独处境。 C.这首诗完全是按照时间先后展开的。诗歌七八句的“游葛天”、“空百羡” 表达了 作者鄙弃社会现实之意。 D.本诗一二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均采用了视 听结合的表现手法。 【练习十】 15.“海色上寒梢,渐识梅花面”这两句诗奇妙无穷,请你简要分析其 妙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晓 起 林景怡① 天鸡弄喔咿,残星在斜汉。整衣出幽扉,山城漏初断。 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此时游葛天②,淡然空百羡美。 海色③上寒梢,渐识梅花面。 注:①林景怡,宋末元初的遗民诗人。②葛天:即葛天氏。《吕氏春秋·古乐》张揖 注葛天生,三皇时君号。”③海色:将晓的天色。 【分析】(1)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 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 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 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 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抓 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解答】(1)D.“视听结合”错,本诗一二句是视听结合,而陶诗只有视觉没有 听觉。 (2)将晓的天色爬上挂着霜的树梢,一大早梅花逐渐从晨霭中显露出来,诗人以景 结情,作者用耐寒的梅花来象征自己高洁的操守,表达创作意图,“上”写出天色 逐渐明亮,化静为动,把静态的曙色写得动态十足。 答案:(1)D。 (2)以景结情,作者在诗歌末尾用梅花来表达创作意图,是点睛之笔;化静为动, 一个“上”字把静态的曙色写得动态十足;象征手法:用傲寒梅花的冰清玉洁来象 征诗人的高尚气节。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 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③。不用燃犀下照④,未 必佽飞强射⑤,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⑥,挝鼓过银山。 注释 :①人鬼 :三门津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仅人门可以通船。②一峰 :指黄河中的砥柱 山。③秘神奸 :禁闭神异怪物的地方。④燃犀下照:东晋温峤曾在牛渚山用火把窥探怪异。⑤佽飞强 射:春秋时楚国勇士佽飞曾仗剑飞入江中刺杀两蛟。⑥骑鲸客 :指李白。⑦银山:比喻涌起的波涛。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怒”字写出黄河咆哮奔涌,天地万物都可能被冲决的逼人气势,反衬出砥柱山昂 然挺立的伟姿。 B.上片写景由近及远,由大到小,有远景的摄取,也有特写镜头的推现,画面交替出 现,层次井然。 C.“仰危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中“攀栖鹘之危巢”的句意,写出了砥柱 山的高峻艰险。 D.本词笔力雄健,气势纵横,想象丰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谋篇布局上下回应, 环环相扣。 【练习十一】 15.清代叶燮《原诗》中称此作品“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 意自天成”,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 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③。不用燃犀下照④,未 必佽飞强射⑤,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⑥,挝鼓过银山。 注释 :①人鬼 :三门津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仅人门可以通船。②一峰 :指黄河中的砥柱 山。③秘神奸 :禁闭神异怪物的地方。④燃犀下照:东晋温峤曾在牛渚山用火把窥探怪异。⑤佽飞强 射:春秋时楚国勇士佽飞曾仗剑飞入江中刺杀两蛟。⑥骑鲸客 :指李白。⑦银山:比喻涌起的波涛。 14. (3分)B【解析】“由近及远”应是“由远及近” 15.(6分)【答案示例】上片写黄河险峻壮观的气势,反衬中流砥柱山 傲风浪、挺天地的伟姿。(2分)下片承接上片景物描写,三门峡纵是 如此惊险,他也要唤取像李白这样的高士,击鼓穿过风浪。表现作者不 惧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和不凡抱负。(3分)作者以奇横之笔势,写 雄阔之壮景,抒博大之情怀。写景抒情,浑然一体。(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病中夜赋 陆 游 客如病鹤卧还起,灯似孤萤阖复开。 苜蓿花催春事去,梧桐叶送雨声来。 荣河温洛几时复?志士仁人空自哀。 但使胡尘一朝静,此身不恨死蒿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首句中以病鹤自比,突出了身体之虚弱,同时照应了本诗的题目。 B.“孤萤”之喻很巧妙,既突出了灯之小、光之弱,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C.六句中“志士仁人”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空”字透露出极度失望之情。 D.作者虽然对自己死于乡野并不遗憾,但他对自己卧病在床还是凄然伤感。 【练习十二】 15.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颔联对表达这种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 作用?(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病中夜赋 陆 游 客如病鹤卧还起,灯似孤萤阖复开。 苜蓿花催春事去,梧桐叶送雨声来。 荣河温洛几时复?志士仁人空自哀。 但使胡尘一朝静,此身不恨死蒿莱。 14.答案:D【评分说明】本题共3分。选D给3分,其他选项不给分,两 个选项及以上不给分。 【解析】错在“对自己死于乡野并不遗憾”,其实作者是很遗憾的,他 不遗憾的条件是敌人被消灭,故土被收复。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15.参考答案: ①本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多病,但依然盼望着恢复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 的壮志豪情。 ②颔联借苜蓿花开、雨打梧桐的景象,传达出时光流逝之意。 ③它以哀情衬哀情,借景抒情,加重了作者心情的凄凉程度,使感情的 抒发更充分。 【评分说明】本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分析情感、鉴赏其艺术特 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华清宫 张继 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 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 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述华清宫巍峨高耸,表现唐玄宗天宝时期国运昌隆的盛世之态。 B.颔联一“临”一“俯”,形象贴切地描绘了朝元阁和羯鼓楼的高峻。 C.颈联再现了华清宫中歌舞升平的景象,表达了对盛唐国势的怀念与向往。 D.“只今惟有”让诗意发生陡转,反差对比中委婉地表达了无限感慨。 【练习十三】 15.尾联中“感慨多”具体有哪些感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华清宫 张继 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 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 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14.C(“表达了对盛唐国势的怀念与向往”不正确,此联用词秀丽如水, 意境优美淡雅,但“云外曲”即“《玉树后庭花》”和“月中歌”即 “《霓裳羽衣曲》”皆为靡靡亡国之音,此联暗藏讥讽之意。) 15.①表达了诗人对大唐昔盛今衰的感慨。华清宫曾风光无限,如今只 剩下一汪温泉水,昔日繁华已逝,历史盛衰无常,让诗人颇为心伤。 (3分) ②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的无限感慨。唐玄宗壮年英明,创下开元盛世, 晚年却沉溺于享乐,导致国运衰落。诗人对此有感叹,也有讥讽。 (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塞上曲二首 戴叔伦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汉祖谩夸娄敬策①,却将公主嫁单于。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 【注】①娄敬:又名刘敬,曾劝说刘邦与匈奴和亲。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 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4.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频”字表现汉军慑于敌方军威纷纷投降。“一剑”、“万里”两词并提,突出 匈奴战斗力之强悍,为下文高祖采取和亲政策做了铺垫。 B.“旌帜满阴山”写出汉朝军力的强盛,对匈奴有了压倒性优势; “不遣胡儿匹 马还”写出了将士们的豪迈誓言和坚定信念。 C.两首诗题为“塞上曲”,表明这是边塞诗,而以汉代唐是唐人传统,所以两首诗 虽表面上写汉,实则写今,别有寄托。 D.两首诗都采用了用典抒情的手法,以汉高祖的典故寄寓褒贬,以班超的典故抒胸 中抱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练习十四】 15.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塞上曲二首 戴叔伦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汉祖谩夸娄敬策①,却将公主嫁单于。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 【注】①娄敬:又名刘敬,曾劝说刘邦与匈奴和亲。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 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4.A【解析】“频”字表现敌人慑于我方军威纷纷投降。“一剑”、“ 万里”两词并提,突出汉将战斗力之强悍。这两句渲染汉军神威,与下 文高祖竟然采取和亲的屈辱政策构成对比,抒发自己对和亲靖边的不满。 另外,“一剑横行万里余”是正面歌颂,不可能用来形容敌人。(3分) 15.(6分)相同点:都有对戍边将士的歌颂、敬仰。一剑横行万里,使 敌人频频投降;旌旗满山,杀敌务尽。只愿此生报国,不叫胡儿匹马还, 不求生入玉门关。 不同点:①《塞上曲》(其一)表明反对和亲靖边的屈辱政策,主张以 武靖边。批评高祖误听“娄敬策”,采用和亲政策,让人倍感屈辱。借 古喻今,有所寄托。②《塞上曲》(其二)抒发自己舍身许国、建功边 关的壮志豪情。“此身”既指汉将,也是自指,既是歌颂古人,又是以 古人自我勉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面将 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 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的和谐, 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 送”,惜别之意尽显。 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 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练习十五】 15.诗的领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4.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 分)(B项,“借景抒情”理 解错误。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音韵和谐,有音乐美, 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分析错误。“杳杳”是渺茫、悠远之意:“萧萧” 是马的叫声,都含有悲凉的情味) 15.①流露出相逢时的喜悦。相同际遇的人终于在“十年”“移家”“ 白首”“征战”后相逢。(2分) ②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在战 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2分)③同时也发出 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之情 充溢诗句之中。(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西河·天下事 王埜①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②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 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 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 张骞③归来未? 注释:①王埜(yě),南宋末年诗人。因与宰相不和被罢职闲居。②陵图:宋理宗端平元 年,朱扬祖、林柘进《八陵图》,提醒君王不忘故国。③张骞:西汉名将,奉武帝命出 使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在外十三年方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 A.本词塑造了一个虽心忧家国,但年老体衰,罢职闲居,心灰意冷的老者形象。 B.“天下事”一句,领起全词,表达了词人无比深沉的忧国之思,读来苍凉悲愤。 C.多少志士仁人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荒草野茔,引发作者深切的哀叹。 D.中片道忆当年秦淮吊古事,在西风中抚剑感伤,听见涛声微荡,不禁心潮起伏。 【练习十六】 15.这首诗有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西河·天下事 王埜①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②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 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 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 张骞③归来未? 注释:①王埜(yě),南宋末年诗人。因与宰相不和被罢职闲居。②陵图:宋理宗端平元 年,朱扬祖、林柘进《八陵图》,提醒君王不忘故国。③张骞:西汉名将,奉武帝命出 使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在外十三年方归。 14.A(3分)“心灰意冷”错,应是壮心不已。 15.①沉郁、悲怆。采用三叠词调的形式,一咏三叹,感情波澜层层推 出,表达渴望抗敌复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愁与愤懑。②慷慨、激烈。开 头责问苍天,结尾呼唤英雄,情感饱满激荡,振聋发聩。③凝练、含蓄。 运用陵图和张骞的典故,言已尽,意无穷。(共6分,一点3分,任意答 出两点6分。每点概括部分1分,解释部分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 白居易 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山秋云物冷,称我清赢颜。 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 [注]掩关:坐关,原指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为期至少七天,长则不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写诗人久病初愈后秋日登山的见闻与感受,首联写诗人登山赏景,心旷神怡。 B.“山秋云物冷”凸显了秋山的特征,山之清冷与“我”之清瘦、赢弱相互映衬。 C.“白石”两句写山行时可卧可行,叙写了山行的乐趣,突出诗人悠然自在的情趣。 D.诗歌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抒发感慨;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 【练习十七】 15.“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两句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 情感?(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 白居易 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山秋云物冷,称我清赢颜。 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 [注]掩关:坐关,原指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为期至少七天,长则不限。 14.D“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错误,诗人只是借用“掩关 ”一词表达自己对此地的喜爱,想等到不做官后就来这里居住,而并非 向往佛教。 15.人生苦短,心中有千年的忧患;身处官场,忙忙碌碌,无一日闲 空。诗人借时感世,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欲干一番事业的志 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宋】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 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 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 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 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 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练习十八】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宋】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 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B、C (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 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答对1项得3分,两项得5分)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 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 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 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 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 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 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 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 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 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 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练习十九】 15. 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 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 ”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 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 “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4. C 15. (1)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 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2)思乡 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3)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 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 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4)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 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 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 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说“由 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 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 在痛苦之中的洒脱。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做这类题要先弄清诗歌题材,理 清诗歌的思路,在作品中寻找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结合意象,判断感 情。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 “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 孤苦。颔联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 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 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颈联显示 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 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 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14~15题。 古风(其十九)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 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 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 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 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练习二十】 15.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14~15题。 古风(其十九)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3.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 14.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指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 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 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②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 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③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 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6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 独不见 沈佳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①,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②。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风城③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④? 【注】①卢家少妇郁金堂:萧衍《河中之水歌》曰:“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 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含香。”②辽阳:在今辽宁省境,为当时边防要地; 下句的白狼河(今名大凌河),即在这里。③丹凤坡:指长安。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善吹箫,引来凤凰集 于城上,后来称京城为丹凤城。④流黄:一种帷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 恰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第二句中的“海燕双 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海燕相互依偎的情态。   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 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惴不安。   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 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情色彩。 【练习二十一】 15本诗言愁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感,作者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 愁绪的?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 独不见 沈佳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①,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②。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风城③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④? •【注】①卢家少妇郁金堂:萧衍《河中之水歌》曰:“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 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含香。”②辽阳 :在今辽宁省境,为当时边防要地;下句的白狼河(今名大凌河),即在这里。③丹凤坡: 指长安。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善吹箫,引来凤凰集于城上,后来称京城为丹凤城。④ 流黄:一种帷帐。 14.B  (“拟人”手法,错误。) 15.①衬托,首联“海燕双栖玳瑁梁”反衬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②借景 抒情,颔联颈联寒砧木叶、城南秋夜,渲染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主人 公思念征人而不得见的忧愁。③直抒胸臆,尾联“含愁独不见”直接抒 发不见之愁。④以景结情,“明月照流黄”景物渲染(以景结情)。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题。 润州①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②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江南再次到润州时所作。②桓伊: 东晋吹笛好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从眼前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追忆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 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悲愁顿生。 B.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 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 C.颈联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 抒发了诗人对先朝士人生活情事的羡慕之情。 D.尾联是诗人的遐想。“月明”一词表明时间的推移,由此可见诗人沉思之久;“ 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 【练习二十二】 15.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 理解。(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题。 润州①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②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江南再次到润州时所作。②桓伊: 东晋吹笛好手。 14.C。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 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 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 事而寄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 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的过客而已,只 留下虚名为后人所企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 限哀惋之意。 15.参考答案:①“气俊”指杜牧的诗气势豪迈俊爽,本诗首句起势恢宏, 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写出了江南秋色的广阔无边。 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发,大有纷至沓来之势。②“思活”指 杜牧的诗思维活跃,时空跨度大,情感跳跃性强。如本诗尾联,通过想 象把现实与历史、今人与古人、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 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每 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黄庭坚①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 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 印去职。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又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月挂山头,三星隐没,表明时已深夜;雪野千里,月光皎洁,意境空明,表明诗人心境闲 适。 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 【练习二十三】 15.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黄庭坚①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 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 印去职。 14C; C.“意境空明,表明诗人心境闲适”错误,应为“意境凄寒,表明诗人 心境孤凉”。 15①想象。想到江南遍地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表达了对远离 官场、隐逸山林的渴望。 ②象征。用“捎云竹”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表现诗人对高尚志节的追 求。 ③夸张。“捎云竹”,拂云的竹子,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竹的修长。 解析:尾联“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这两句写的是想象的内 容,诗人想到江南遍地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斩钓竿”说明 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捎云竹”,极言竹之高,用了夸张的手法;“竹” 这个意象具有象征意义,“竹”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表现了诗人追求高 尚节操的情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ɡ sǒnɡ):山势高峻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练习二十四】 15.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ɡ sǒnɡ):山势高峻的样子。 14.(3分) B。 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 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 是很合宜,表达的是诗人物我相谐,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15.(6分) 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 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鸟语 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 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 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 欣悦之情。 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 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一点3分,答出任意两 点得满分。手法1分,分析内容+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个小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谱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注释: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 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元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末军,但 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刻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杭,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 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一饷” “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淸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结尾两句直抒胸膀,“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练习二十五】 15.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个小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谱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注释: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 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元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末军,但 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刻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杭,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 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4.D(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 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故选D。) 15.虽然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诗人皓首对红花, 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 之情。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 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 结客少年场行 孔绍安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转 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燕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 他们吓退了。 燕将警奔牛:写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馀头,灌脂束于牛尾,燃之, 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飘零无定。 14.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进一步 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 B.“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写的是结客少年的境遇,不包含其他情感。 C.“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走遍之 意,“陇头”,古代之边疆。 D.“雁在弓前落”写他本事的高超。“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虚实结合, 描绘了一副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他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 E.“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信心和宽慰。“三边”,古称 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15.请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 结客少年场行 孔绍安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转 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燕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 上火把冲向吴军把他们吓退了。 燕将警奔牛:写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 用牛千馀头,灌脂束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转蓬:随风飘转 的蓬草。比喻飘零无定。 14.【答案】A B 【解析】A项不是正面是侧面,B项不包含其他情感错 误,还有对朝廷不能重用少年的不平。 15. (1)这是一位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 (2)他射箭本领高超,有军事才华但空有一身本事; (3)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卜算子 杜安世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二句用对仗兼顶针的手法,巧妙地借“千重意”暗示出歌女平生种 种不得意之恨事。 B.本词上片,作者紧紧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 歌声的悲苦与婉转。 C.末三句,词人“怕”的不是一般“情多”导致的伤感,而是同病相怜、 物伤其类的凄苦。 D.本词妙在设置悬念,化虚为实;下片更是运笔颇有顿挫,一波三折, 读来顿觉引人入胜。 【练习二十六】 15.一般认为,这首词写闻歌有感,其情事与白居易《琵琶行》非常类 似。请结合《琵琶行》简要分析概括。(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卜算子 杜安世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14. D 【解析】不是“化虚为实”,而是“化实为虚” 15.这首诗共分三层。上片为第一层,写歌女的演唱,相当于白诗对琵 琶女演奏的叙写。“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是第二层,对歌女的悲 惨身世作了暗示,相当于琵琶女自道辛酸的大段文字。末三句为第三层, 写词人由此产生同情并勾起自我伤感,相当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自我表 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浣溪沙① 苏轼 麻叶层层苘[qǐng]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③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chǎo]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沿 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②络丝娘:指缫丝的女子。③垂白:老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B.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C.下阕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旱逢雨而喜悦醉酒。 D.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练习二十七】 15. 对比上阕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浣溪沙① 苏轼 麻叶层层苘[qǐng]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③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chǎo]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沿 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②络丝娘:指缫丝的女子。③垂白:老人。 14.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思路点拨:文中无因“喜欢”而“醉酒”之意。 15.(6分)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上阕,心情喜悦;下阕,内心忧虑。(2分)作者内心喜悦, 是因为看到久旱雨后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内心忧虑,对百姓的关 切,是因为看到一位老人要用没有成熟的青麦充饥,看到了春旱给百姓 造成的灾难之重,表现了词人的爱民之意,对百姓的关切之心。(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胡无人①(节选)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正赶上边塞战机,“立可乘”表现其求战心切, 斗志旺盛。 B.五、六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 鸣中作战。 C.七、八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降书,缴下的铠甲 堆积如山。 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以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 ”的理想。 【练习二十八】 15.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胡无人①(节选)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 14.B; 15.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如何塑造:①通 过动作描写。“追奔”“夺城”等动作表现“丈夫”勇敢作战。②借环 境烘托。“冷露”“青海月”“黄河冰”写战斗环境的艰苦,从而表现 “丈夫”不畏艰险。 解析:1.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 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 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 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在雨中穿 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分析错误,是说行军发出的声响如雨声 飒飒,鼓声雄壮,有如雷鸣。故选B项。 2.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中的形象,要先整体理解 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然后抓住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词句理解,分析其中能表现 人物哪个方面的特点?用什么词评价?最后综合起来,表述形式可以采用“本诗塑造了 ……的形象。”表述时要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概括时点要全。如果是赏析, 概括评价完后还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诗歌三、四句塑造的人物形象, 并分析是如何塑造的。第三四句“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意思是追逐逃 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这两句诗里的 形象是战场上奋力杀敌的爱国将士们。塑造形象的技巧方法:“追奔”“夺城”,运用 动作描写,表现战士们勇敢作战的精神。同时用“冷露”“青海月”“黄河冰”等苦寒 冷清的边地环境来突出战斗环境的艰苦,以此来衬托战士们不畏严寒,不畏任何困难的 精神。 点睛:解答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赏析能力题,涉及到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 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①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 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②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 麒麟。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 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 人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 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 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练习二十九】 15.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 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①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 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②麒麟:传说中的 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 【诗歌鉴赏】答案:14.D; 15.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②家国有 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 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 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 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刘诗的景象并不荒凉破败,与杜诗中 的江上小堂、苑边的景象不同。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 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 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 显的错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其情感的赏析。第一问是概括诗中所“细推”的事物 变化的规律,“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 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 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规律。“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 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 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 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 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 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的规律。 第二问,“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这两句意思是:难道 “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 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 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 ”云乎哉!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 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 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 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 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 较确切的理解。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 无门的悲哀。 阅读下面两首古典诗词,完成14~15题。  台  城 韦 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蝶恋花②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①台城: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 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韦庄,晚唐诗人。②此词创作于柳永漂泊异乡之际。 14.下列对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庄诗中的“六朝如梦鸟空啼”与杜甫诗中“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之中“空”字 有异曲同工之效,都凸显了作者内心的空荡失落之感。 B.韦庄的《台城》与杜牧的《泊秦淮》的诗歌主题相同,都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无 比的关心与深切的忧虑。  C.柳词下片中写到词人对酒当歌图一醉,却只能是强颜欢笑,进一步突出了作者无法 排解内心的春愁之苦恼。  D.韦诗哀叹国运衰败,柳词慨叹春愁无人能解,心中伤感,两首诗词中处处皆衰败之 景,可谓情借景显。 【练习三十】 15.请简要指出韦诗与柳词在写法上的异同。(6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典诗词,完成14~15题。  台  城 韦 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蝶恋花②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 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 [注]①台城: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 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韦庄,晚唐诗人。 ②此词创作于柳永漂泊异乡之际。 14.(3分)D(“两首诗词中自然也就处处皆是衰败之景”错) 15.(6分)相同点:(2分) 都借用春天之景来抒发感情(在抒发感情上都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 不同点:(4分)示例1:首先,韦诗全诗都是写景之句,融情于景;而柳 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抒怀,卒章显志。(2分) 其次:韦诗描绘的是美丽的春天之景(雨中春景),借此反衬眼前台城的 荒败,表达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和对晚唐将亡的忧虑。而柳词中的景带有衰 败之感。(2分) (或:韦诗——动静结合,柳词——静景再现)(或:韦诗——今昔对比, 拟人,柳词——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不同点示例2: 比照景情的处理,韦诗能答出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分析情感;(2分) 柳诗答上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然后分析情感。(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盟鸥 宋·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 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 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用“千丈翠奁开”之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 “甚爱”原因。 B.面对带湖美景,“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 C.作者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表露了自己摆脱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 惊恐以后,心情的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 D.还好有鸥鸟是作者的知已,它们“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来到他的身边,作者也 举杯为永结盟好作贺。 【练习三十一】 14.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 不言也,寄言也。”细玩稼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的“寄言”之妙, 请结合全词,说说作者“寄言”为何?(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盟鸥 宋·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 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 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4.D(鸥鸟亦并非词人知已,并不懂得词人离开官场之后此时的情怀, 所以他怅然发出了“不解举吾怀”之叹。词人所举之杯,根本不能为永 结盟好作贺,只能浇胸中块垒罢了。) 15.①表面是写隐居生活的清静自在,写了优游之趣和闲适之情。(2分) ②实际通过鸥鹭“不能解吾怀”(虽有带湖美景,但纵是盟鸥,也不解 已意,)表达自己落职闲居、壮志难酬的孤独、苦闷和悲愤。(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幕次①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xiàn]山南路白云深。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②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①幕次,临时搭起的帐篷。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两省给舍以上、 御史中丞、学士皆御赐寓,百官就食幕次。②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 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你只知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 上,让你睡地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汉水岘山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即提笔写诗作文。 D.诗人于百官欢饮之时忆起自己汉水旁的旧居,生发出些许人生慨叹。 【练习三十二】 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幕次①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②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①幕次,临时搭起的帐篷。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两省 给舍以上、御史中丞、学士皆御赐寓,百官就食幕次。②据《三国志》 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你只知求 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4.【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考查审美的鉴赏 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析】“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即提笔写诗作文”分 析不正确。诗歌颈联“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直”应 理解为“只是”,“未”和“应”都表否定,这句话的大意是“我写文 做诗不过是让景色增添光彩,但自己并未沉溺于清风明月之中,因此有 负登临之意”。 【参考答案】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 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 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 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的态度。(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考查审美的鉴赏 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送著作佐郞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注】本诗写于公元696年,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梁王武三思赴边讨伐。 崔融时任著作佐郎,随军出征。卢龙塞:即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曹操北征乌桓时, 田畴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曹操从之,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 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麟阁:即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像在 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这里借指对功勋 的表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一方面歌颂王师是非好战的仁义之师,另一方面也劝诫友人慎用兵力。 B.尾联运用卢龙塞和麒麟阁的典故,委婉规劝友人要积极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C.全诗用典丰富,感情真挚感人,表达了对友人真切深厚的感情。 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词句铿锵,撼人心魄。 【练习三十三】 15.诗歌首联和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请结合全诗分析它们各自的作 用。(6分) 送著作佐郞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注】本诗写于公元696年,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梁王武三思赴边讨伐。 崔融时任著作佐郎,随军出征。卢龙塞:即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曹操北征乌桓时, 田畴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曹操从之,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 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麟阁:即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像在 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这里借指对功勋 的表彰。 14.B(尾联反用卢龙塞和麒麟阁的典故,委婉规劝友人不要为了贪功而 邀赏,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 以国家大义为重。) 15.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季节在秋季,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引出下文 体现王师征伐的浩然正义之感;颈联表现战场的环境,象征王师不可阻 挡的气势,暗示诗人对此次征战胜利的信心,为下文规劝友人作铺垫。 (每点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 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 情做了铺垫。 B.颔联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名惭”写出诗人对柳士师的敬意。 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意境凄惋。 D.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 力。 【练习三十四】 1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句 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 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4.D “反衬”不恰当,应改为“正衬”,以哀景衬哀情。 15.相同点: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2分)(答出虚写或 者想象都给满分) 不同点: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2分, 手法1分,分析1分);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答出以景 结情或者双关都给分)。(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的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 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 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此驻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 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 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 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 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练习三十五】 15.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6分)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的四川成都。②杜陵:本 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 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此驻守。 14.(3分)B。B鸿雁将秋来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 15.(6分) 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愁的感情基调。 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引发愁情 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之愁 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 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 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 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 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 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 调侃、自嘲之意。  【练习三十六】 15.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 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 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 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 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 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解析:B (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 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 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15.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 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 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每点3分,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本词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 人影。 B.“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 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 C.下片写词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因思念自己而夜不成眠,只有晚风相伴的凄凉景象。 D.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既写了自然之景, 又刻画出了朋友因思念自己而彻夜流泪的伤心形象,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E.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 无生命的景物写活。 【练习三十七】 15.本词中的“亭亭”和“荧荧”两词极富韵味。请任选一个,结合诗句简 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 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 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4.C(C.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 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 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 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D.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 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 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5分) 15.“亭亭”,直立的样子(1分),在这里作者把高楼拟人化,形象 生动地表现出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描绘画面2分)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的哀伤,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 友人远去的遗憾。(3分)    “荧荧”,指“残灯斜照”之光(1分),在这里又暗指泪光(2分), 因思念而泪流满面(1分)。(补充:或灯光闪烁的样子,描绘画面意 象也可给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独守孤灯,彻夜难眠 (2分)。   若答叠词,赏析合理也给分。(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小题。 咏 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诗人借世俗之人对梅花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 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 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 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练习三十八】 15. 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小题。 咏 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4. C C项,“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正确,“淋漓红袖”指美貌 女子,“淋漓红袖趣传杯”意思是呼唤侍女传递酒杯。故选C项。 15. 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 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 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 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天围故越①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 ①越,古国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 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 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 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 归的大雁。 【练习三十九】 15.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①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 ①越,古国名。 14.B 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不是比喻手法。 15.①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 开的欣喜之情。 ②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 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③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 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 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万里桥江上习射①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④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② 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 里代指金兵。④笴,箭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练习四十】 15.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万里桥江上习射①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④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② 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 里代指金兵。④笴,箭杆。 14.BD(4分)(B 项“闲适、愉悦”错误,首联的下句通过描写诗人 观看江上将士演习射箭,表现诗人壮怀激烈的情感。D项“警告金人不 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错,诗中是说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南犯金 兵,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 15.(6分)诗人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 华,精神为之一振,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以“一笴” “下百城的 夸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表达出了诗人希望建功 立业、收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后寄题汉嘉①月榭② 范成大 隐吏诗情卜筑幽,同年③惜别劝淹留。试倾万景湖亭酒,来看半轮江月秋。 川路虽长犹共此,夜船空载且归休。碧岩胜处频回首,好事谁能更小楼。 【注】①汉嘉:古郡名,东汉时设立,在今四川境内。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本 诗是诗人离蜀时所作。 ②月榭:是陆游在摄理嘉州政事时所建。 ③同年:这里指 诗人好友王子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出了诗人同年好友对自己的挽留,一个“幽”字,表达了诗人对陆游所营 造的月榭及环境的赞赏。 B.颔联对账工巧,表明诗人与朋友准备开怀畅饮,一起共赏江月秋景的雅兴,也体 现出朋友留客的盛情。 C.颈联“虽长”与“犹共此”自成对比,写出诗人不计归途遥远,仍要与朋友在一 起饮酒赏景的尽兴与开心。 D.颈联后半句中的“空”字,表达出诗人在酒酣夜阑之际与友人分别,乘船离去, 自己感受到的孤寂与失落之情。 【练习四十一】 15.这首诗尾联中的“好事”指的是什么?结合全诗说说尾联表达了诗 人什么思想感情?(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后寄题汉嘉①月榭② 范成大 隐吏诗情卜筑幽,同年③惜别劝淹留。试倾万景湖亭酒,来看半轮江月秋。 川路虽长犹共此,夜船空载且归休。碧岩胜处频回首,好事谁能更小楼。 【注】①汉嘉:古郡名,东汉时设立,在今四川境内。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本 诗是诗人离蜀时所作。 ②月榭:是陆游在摄理嘉州政事时所建。 ③同年:这里指 诗人好友王子苍。 14.D颈联后半句写诗人让渡船不用等自己,自行先回。侧面表达诗人与 朋友要尽情饮酒赏景的快乐。 15. ①月榭环境清幽,有诗情画意,是嘉州胜景。 ②诗人与同年好友在月榭欢聚,饮酒赏景,开心而惬意。 ③表达了诗人对月榭佳处的赞赏和喜爱, ④以及诗人对此的不舍与留恋之情。(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 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 (南宋)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注】: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战士,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词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下片写词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本词语言晓畅,运用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练习四十二】 15.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 (南宋)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注】: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 14.C(下片“词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错,下片前两句通过用典, 把韩侂胄比作汉高祖的开国重臣,预祝其不久建立不世之功。) 15.(共6分) (1)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 业中去。(2分)表达了爱国军民期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 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2分) (2)“元嘉草草”三句,词人借宋文帝草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 落得仓皇逃命的古事,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前人的教训,不能冒进。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 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③难 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虎踞龙蟠: 形容建康城地势之险要。② 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 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言被疏。③宝镜:喻知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怀古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一层一层的铺展开 来。 B. 四、五句运用反问的修辞,从建康的险要形势入手,文句中透露出昔盛今衰的悲凉。 C.“柳外斜阳”五句,描写登亭所见景象,渲染悲凉凄楚的气氛,表现日渐衰微的国势。 D. 下阕以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委婉地表达词人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之情。 【练习四十三】 15. 结尾两句“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境界幽远,寓意颇深,请简 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 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③难 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虎踞龙蟠: 形容建康城地势之险要。② 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 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言被疏。③宝镜:喻知音。 14、B(四、五句为设问) 15、 ①结尾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风势将愈来愈大,可 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2分) ②这两句一语双关(1分),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1分),也象征 着南宋国势的危急(或象征在主和派当道时抗战派的凶险处境)(1分) ,体现作者对时局险恶的忧虑。(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关山月 李端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句写戍守的边关榆叶枯黄,让人秋意极生,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 感情基调。 B.第五句既照应首句“露湿”写霜露寒冻,又从侧面表现出边关的苦寒 和戍卒的艰辛。 C.第六句中“兵疲”写戍卒因战争频繁而疲惫厌倦,表达了对战乱频仍 的厌恶之情。 D.第七、八句与苏轼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异曲同工,表达 出相似的美好愿望。 【练习四十四】 15、 这首诗紧扣“月”来写,前四句与后四句在写“月”上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关山月 李端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14、B【选项分析】“侧面表现出边关的苦寒和戍卒的艰辛”分析错误,第 五句通过“水冻”“频移幕”直接表现边关的苦寒和戌卒的艰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15、【参考答案】①前四句着重写景,正面直接写“月”。第一句写月之 “苍苍”突出边关夜晚的月色朦胧;第三句写月轮运转,皎洁的月光照耀着 远处的大漠,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第四句则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 (3 分)②后四句着重叙事抒情,侧面间接写“月”。以月下“数望乡”“ 城影外”写戍卒多次眺望家乡而不得归,表达出戍卒在孤独处境中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之情。(3分) 诗歌鉴赏:首联“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写露水湿重,月色朦胧, 边关榆叶枯黄。虽言简而意实多,“苍苍”突出关山夜晚月色朦胧的状态。 关山之地榆叶尽黄,让人备感秋意,为全诗定下凄清的感情基调。颔联上句 “回轮照海远”,写月轮运转,月光皎洁,照耀着远处的大漠,突出月夜的 空阔明净。下句“分彩上楼长”是近距离的定点描写,“上”与“长”两 字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 颈联“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写戍卒因“水冻”而不断移动帐 篷,照应首句“露湿”,通过写露水结冰能够压倒帐篷来表现边塞的苦 寒。戍卒因为战争频繁而疲惫厌倦,多次眺望家乡,表达出了对家乡亲 人的思念和对战乱频仍的厌恶之情。 尾联“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与苏轼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异曲同工,表达出希望与远方家人一同赏月的 愿望。 【白话诗歌】露水湿重,月色朦胧;边关榆叶枯黄。月轮运转,皎洁的 月光照耀着远处的大漠;月光爬上高高的戍楼,显得格外幽长。露水结 冰,频繁移动帐篷;戍卒疲惫厌倦,多次眺望家乡。只能在城池外,和相隔 万里的亲人共同欣赏月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 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前两联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 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B.颈联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 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 去,飘转无定。 C.诗歌尾联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 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但白诗表达的是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苏词表达的是对远隔千 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 D.尾联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运用虚实 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练习四十五】 15.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 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 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结合颔联赏析这一特点。(6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4.D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 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 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 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 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 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 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15. (1)作者从田园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 于道这些景象写起,描绘出战争结束后的凄惨景象,立意深远。 (2)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作者借亲身经历平常之景,描写了 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重大主题,道出了兴亡百姓皆苦的道理。可谓“ 用常得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霖 张维屏 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正寂寥时惟有雁,极空蒙处并无舟。 蒙蒙路滑征夫骑,漠漠寒生思妇楼。已若阴霾害禾稼,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秋霖:秋天的淫雨。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的语言很富有表现力,如“害”“更”“霜雪”更能突显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B. 诗歌的颈联则从仰视和俯视的观察角度进行描写:大雁南飞,江面无舟。 C. 诗歌的五六句主要写征夫在湿滑的路上骑行,开始思念起远在家乡的妻子。 D. 诗歌的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写阴霾损害作物,诗人感到伤心,因此头发开始变白 了。 【练习四十六】 15、诗人“独眺江天起暮愁”,那么,“秋霖十日”引发诗人哪些“暮 愁”?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霖 张维屏 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极空蒙处并无舟。 蒙蒙路滑征夫骑,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若阴霾害禾稼,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秋霖:秋天的淫雨。 14、A (B.、是“颔联”,不是“颈联”;C、“开始思念起远在家乡 的妻子”错。这两句写两个画面:路滑征夫远骑,闺房思妇落泪;D、 是比喻拟人手法。) 15.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①空旷寂寥之感。秋雨绵绵,连日不晴,空中只有南飞的大雁,江面一 片空蒙没有船只。 ②担心征夫,同情思妇独守空闺的寂寞。天雨路滑,征夫远骑,闺房中 思妇惦记、思念着征夫。 ③担心并同情农人。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诗人因 担心农人而内心愁苦。 ④人生短暂之苦。阴霾不仅损害庄稼,更让人联想到岁月流逝,白发上 头,从而生出人生苦短之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 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 被秋风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此词开头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杨柳”、“鸳鸯”,用来陪衬荷 花之美丽。 B. 上片写虽然有人采莲,但蜂和蝶不知荷花幽香,断然不来,写出荷 花的幽独。 C. 词作既表现了荷花无人欣赏的寂寞,也抒写出芳华零落的悲苦。 D. 词作运用双关、拟人等多种手法,既写荷花处境,也咏荷花情怀。 【练习四十七】 15.请赏析本词的最后两句。(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 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 被秋风误。 14. B(莲舟又被绿萍遮断,不能前来采摘。) 15.荷花不愿意在春风中开放, 没有理由地却被秋风耽误了(在秋风中 凋落)。(2分) 这两句托物言志(1分),表现了自身不愿趋时媚俗(高洁、孤芳自赏) 的品质(1分); 以及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或者怀才不遇、不受重用,郁郁不得 志、功业未成的感伤)(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①,扁舟背岳阳。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①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写诗人梦到天台僧一路远行回到天台山,照应了题目中的“送 ”,情真意切。 B.第二句追忆了天台僧当时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与首句离别形成对 比,更显伤感。 C.颔联通过写天台僧的饮食和参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严格自律、坚持 修行的僧人形象。 D.尾联写天台僧心无别念,唯保留了诗章之好,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僧心 性淡泊的肯定。 【练习四十八】 15.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 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异同。(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①,扁舟背岳阳。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①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14. B(“乘船赶来”错,第二句是写天台僧从岳阳离开) 15.(6分) 同:两处都运用了想象(虚写)(1分)和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哀景 衬哀情)(1分)的手法,以别后清冷之景寄托离别的伤感。(1分) •异:贾诗运用视听结合(1分),借“雁”“孤峰”“啼猿”“霜”写 僧人的凄凉归途,表现对友人的关切和担忧;柳词以列锦(意象叠加) (1分)的手法,将“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并置,想象别后 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与恋人分别后的凄苦惆怅。 (两处感情合 理即给1分) (异、同各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②寒食朝陵使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 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悬知:料想;预知。③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 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 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 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 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练习四十九】 15.请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②寒食朝陵使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 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悬知:料想;预知。③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 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D 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 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15、⑴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2分)⑵ 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 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2分)⑶“驿路梨花处处开 ”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 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龙吟① 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 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 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 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⑧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 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大宋沦陷的北国江 山。 B.“斗牛光焰”与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空”均是空荡的意思。 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一派和平景象。 【练习五十】 1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的反问,这首《水龙吟》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的慨叹。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说明理由。(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龙吟① 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 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 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 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⑧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 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4.C (3分)(C项,对“空”的理解错误。两个“空”的意思不一样, “潭空水冷”指空荡;“泪空流”中指徒劳的。说还没有灭胡鬓发就白 了,白白地流了。陆游《诉衷情》中的“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 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15.①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②“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 了,还有人要启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③“元 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 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 愤懑之情。(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 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 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上阕开篇写词人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 “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词人心迹。 C. 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词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 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练习五十一】 15. 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 名句,请简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 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 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4.C(C项,“实写词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分析不正确。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 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 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这三句是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情景,属于 虚写。故答案为C项。) 15.①“抛”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②“红 ”“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③三句话 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 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二) ① 杜 甫 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 欢剧提携如意②舞,喜多行坐白头吟。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注】 ①此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 想搬家至江陵时,得知二弟杜观也将携家到 江陵所作。 蓝田,今属陕西西安。 江陵,今属湖北荆州。 ②如意, 用来搔背痒的工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写杜观搬家时翻越冰天雪地的高山,行程艰苦,侧面写出诗人的牵挂。 B. 颔联写杜观为我从蓝田搬到江陵,使我感到春天到来般的喜悦和兄弟情深。 C. 颈联先写诗人闻知喜讯后的高兴,后写他由喜悦转为人生苦短的白发悲吟。 D. 本诗与《登高》都用了直接及间接手法,“极尽变化” 地抒写了自己的情感。 【练习五十二】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二) ① 杜 甫 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 欢剧提携如意②舞,喜多行坐白头吟。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注】 ①此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 想搬家至江陵时,得知二弟杜观也将携家到 江陵所作。 蓝田,今属陕西西安。 江陵,今属湖北荆州。 ②如意, 用来搔背痒的工具。 14、 C 【解析】 白头吟,在杜诗中有两种含义,一指古曲名,传为卓文君所作, 如“ 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 (《 奉赠王中允维》);更多的时候即泛 指歌吟,白头为杜甫自指。这里是后一种用法,指歌吟。行坐白头吟, 是指行也歌吟,坐也歌吟。 亦见于“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 又示两儿》)。 颈联两句叙写诗人闻知喜讯后的高兴,或持如意起舞, 或行坐都吟唱诗歌,并无由喜悦转为人生苦短白发悲吟之意。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 D 级。 15、 【参考答案】 ①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屋檐前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和他一起欢笑, ( 1 分)而那些疏枝上的梅花, 也真有很多忍不住笑了起来。( 1 分) ②诗歌最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移情入境,( 1 分)借花的欢笑( 1 分)更加突出表达了诗人因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 1 分) 的喜悦和兴奋。( 1 分)。 【解析】 考生如有其他理解,符合文意,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 D 级。 【 参考鉴赏】杜甫一生,纯粹写欢喜之情的诗甚少,本书所录,此前唯 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首。 《喜达行在所》名为志喜,实际所写还是以悲情居多。《春夜喜雨》有喜 悦之意,但表现欣喜之情并不明显。此诗作于大历二年冬,诗人已步入晚 年,听到长久分离的兄弟即将到来,喜不自禁,作了三首诗,抒写兄弟相 煦相濡之情。这是杜甫诗中抒写喜情比较突出的一首。 首联写天寒地冻,道路艰险。颔联上句和首联对照,下句和首联呼应。有 了首联的铺垫,颔联“春色”就更加难得,“客心”就更加真诚。前两联 写兄弟骨肉情深,后两联写自己欢喜欲狂的神情举止。颈联写自己得知消 息后极度高兴的神情举止,或拿着如意手舞足蹈,或吟咏诗歌,简直一刻 也停不下来。杜甫在诗中,常赋予花木人格化、性情化。末联说诗人在屋 檐前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也一起和他欢笑, 梅花果然善解人意,也一 起欢笑起来。“说得无情(物)有情,极迂极切。” (《杜诗详注》引卢世 灌语)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于此可见。杜甫 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唐)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 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 之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承优诏”,看似美称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 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 暗向深层推进了一层。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 跌落到无奈的伤感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 足见情意真挚。 【练习五十三】 15.赏析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和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唐)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 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 之时。 14.D(“江上风波”错,“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风波,又暗 指宦海风波,此处更强调后者。) 15. (一)情感表达:颔联是采用借景抒情来表达情感。颔联借明月高悬,胡 雁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 寂寥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发孤寂凄凉的心境和 贬谪天涯的感恨。 (二)结构安排:颔联承上启下。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 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 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州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评分标准:情感表达手法1分,画面概括1分,作用1分,融情于景,情景 交融,哀景写哀情都给分;结构安排3分,答出颔联是首联情感的具体化, 通过颔联的意象开拓了诗歌的境界,为下文的“且喜沧州近”“无如白发 何”做铺垫,使抒情更为自然熨帖等内容也可以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曰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②,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拾遗:即杜甫。②二千石:汉 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此时,高适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 14.以下对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故乡”是说杜甫,也是说诗人,一个“思”字将二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结起来。 B.梅花开满枝条,让人空自断肠,这“断肠”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同。 C.诗人身在南蕃,想参预朝政却不能,难免心中百忧又千虑,其忧国情怀于此可见。 D.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闲散自适,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 【练习五十四】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曰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②,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拾遗:即杜甫。②二千石:汉 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此时,高适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 14.【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形象和情感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D项是对诗歌后六句的理解。“岂知书剑老风尘”意为“哪里料到书剑飘 零终老风尘”,有无奈有愤激。D项认为此句“慷慨豪迈”错误。 【参考答案】诗句含意:自己老迈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 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含意3分,“龙钟”“忝”“东西南北人”的理解各1分) 思想感情: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身居高位却匡时无计的孤愤与羞愧;对友人四处奔走、 漂泊流离处境的深挚关切。 (情感3分,最后两句,诗人抒发的情感有不能报国济世无计的愤懑,也有身居刺史却 匡时无计,友人漂泊流离而带来的羞愧,还有对友人的关切。愤激、羞愧,关切各1分。 )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最后两句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答案应结合具体诗 句分析,所以考生首先要逐句考虑诗句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田家三首(其三) 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与粥。 [注]原陆:高而平的地面。   饘(zhn):稠粥。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用“古道”“古城”“蒺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 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也以它描写田园生活。 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 【练习五十五】 15.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田家三首(其三) 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与粥。 [注]原陆:高而平的地面。   饘(zhn):稠粥。 14.【分析鉴赏】(3分) B(“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不当。) 15.【鉴赏评价】(6分) ①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放牧,表达了诗人 对农民的关注和热爱。 ②行人天黑迷路,幸得田翁相留,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 ③虽家中“少丰”,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 活的同情。  [每点3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后面的评论,完成14~15题。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 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 (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②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 仍有雪,故称。③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洛阳牡丹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 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 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 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 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练习五十六】 15.钱鐘书先生《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 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请 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的理趣之美。(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后面的评论,完成14~15题。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 湖北宜昌)军事判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 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 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②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③欧阳修曾任西 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洛阳牡丹记》。 14.【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 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 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 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 析。B项“中间两联均为写景”表达不正确。“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 惊笋欲抽芽”是写景,“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是抒情, 抒发了诗人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体现 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表述错误。 15.【答案】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思融于诗境:首联一果一因, 语气连贯,因 “未见花”而“疑“春风不到,写出山城荒僻冷落,寓 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1分)颔联写出残雪累累、 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既状难写之景,也抒不尽之意。(1分) 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1分) 尾联写见过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就不须嗟叹山城野花晚开了。(1分) 全诗结构巧妙,脉络清晰,由感伤而自我开解,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 以乐观旷达收结。(1分)含失意之情却不一味消沉,表达了诗人对人 生逆境的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宋诗的理趣之美。(1分)(一联一析, 各1分,能概括出诗人的感情变化,体现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的,意思对 即可得分) 【解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 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据《苕溪渔隐丛话》 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 便觉精神顿出。”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 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 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所以, 虽说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全诗的关系,也是一联紧接 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 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 条新路。 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 (1036年)。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 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 年作诗以答。此诗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颔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 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后两联抒情。颈联写作者 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 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欧阳修 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 的人生思考。正是在这一点上,欧阳修的这首诗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 革新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崔峒 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流水声中视公事①,寒山影里见人家。 观风竞美新为政,计日②还知旧触邪③。可惜陶潜无限酒,不逢篱菊正开花。 【注】①此句暗用宓子贱“弹鸣琴,不下堂而单父(地名)治”的典故。② 计日:典出《后汉书·羊陟传》,意为计日受俸,指为官清廉。③触邪:弹 击奸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李明府治下,桐庐境内政清讼简,安宁和谐,众人竞相赞美。 B.颈联对仗工整,语言质朴,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 C.第三句中“流水声”语意丰富,既指潺潺水声,也指鸣琴声。 D.第四句“见”字显示悠然的心境,“影”字尤具缥缈的韵致。 【练习五十七】 15.首联是怎样刻画李明府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崔峒 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流水声中视公事①,寒山影里见人家。 观风竞美新为政,计日②还知旧触邪③。可惜陶潜无限酒,不逢篱菊正开花。 【注】①此句暗用宓子贱“弹鸣琴,不下堂而单父(地名)治”的典故。② 计日:典出《后汉书·羊陟传》,意为计日受俸,指为官清廉。③触邪:弹 击奸邪。 14.(3分)B(B项,“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错,“竞美”“触邪”直 白表达对李明府的称颂) 15.(6分)【参考答案】①侧面烘托,“讼堂寂寂”“门前晓鸦”,写 出讼堂空闲寂静的环境,侧面烘托出李明府是位治理有方的县令。②用 典,”五柳”即五柳先生,诗人以陶治比李明府表现李明府不慕荣利、 忘怀得失的高洁品行。(每点3分。得分点参照画线处;言之成理,皆 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①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志。②回: 挽回,扭转。③鹓雏:《庄子·秋水》中提到的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像凤凰的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表达了 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绿树与 洲渚连接的阔大之景,乃登楼所见。 C.颔联用典,借助贾谊、王粲的人生际遇,抒发了自己要像他们一样于逆境中振作 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的“永”字用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既洒 脱又遒劲,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功力颇近杜诗。 【练习五十八】 1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①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 志。②回:挽回,扭转。③鹓雏:《庄子·秋水》中提到的古代传说中 的一种像凤凰的鸟。 14.C (颔联用贾谊和王粲的典故是想说自己像贾谊和王粲一样虽然才 华很高却不得志。) 15.(1)怀才不遇之悲:作者借贾谊、王粲的典故来说自己像他们一样 境遇困顿不得志; (2)建立功业之志:由“欲回天地”可知作者抱有挽回国家命运之志; (3)淡泊名利之心:“永忆江湖”“归白发”“入扁舟”是说自己等 扭转国家命运的宏愿实现之后就归隐江湖;(4)坚守高贵品格,对猜 忌小人无情嘲讽:借《庄子》惠施相梁的寓言既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 自己其实胸怀坦荡,不贪恋功名利禄,又奚落了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官 员。(答出3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白燕 袁凯①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②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①袁凯: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明太祖的严酷统治下战战兢兢,随时有罹祸丧命 的危险,最后以装疯免死,归家老病而终。  ②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可诗中偏说“故国飘零事已非” , 一个徘徊彷徨,心含深深痛楚的“白燕”形象先声夺人地出现了。 B、颔联“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运用对仗、反衬等手法突出了白燕之 白。 C、“柳絮池塘”为白燕创设的是一处暂避风浪的小小港湾,“香入梦”的情怀是自 己玲珑心地、美好憧憬的低吟浅唱。 D、诗人借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除了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 也是点题升华掀起高潮的结句。 【练习五十九】 15、这首诗借白燕主要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6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白燕 袁凯①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②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①袁凯: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明太祖的严酷统治下战战兢兢,随时 有罹祸丧命的危险,最后以装疯免死,归家老病而终。  ②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 14B(B项错在反衬,颔联用了对仗、比喻(白燕的体态如汉水上空一轮高 洁的明月,如梁园隆冬中随风飘舞的雪花)、用典(诗人用汉代梁孝王与 文士梁园赋雪故事,但不是写雪,而是以雪比燕之白,故云“未归”)等 手法,但没有使用反衬手法。) 15.(1)白燕身处优雅素淡的环境中,一直努力保持自身的洁白。(“托 的物”,所托之物的特征,2分)(2)诗歌中,作者极力描写了白燕之白, 白燕之白也隐喻其内在品质的高洁。同时作者还为白燕提供了一个极富诗 情画意的生存空间: 柳絮池塘,梨花庭院。然后又郑重叮咛白燕:赵氏 姊妹多忌,千万不要飞进宫里去啊。(扣诗分析,2分)(3)这寄寓着作 者不与统治者合作,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的情怀。(“言的志”,寄托 作者的感情,2分) 解析:本诗属于典型的咏物诗,本题也属于典型的“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题,根据蓝本P149中的“答题模板”,我们可知其答题应为三步:指出 形象及总特征、具体分析、点出意义,即“托的物(及特征)”、扣诗分 析、“言的志”。意思对即可。 (附诗歌赏析)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可诗中 偏说“故国飘零事已非”,一个上下求索,徘徊彷徨,劫后余生,心含 深深痛楚的“白燕”形象先声夺人,给诗作铺设下犹豫未决,选择难定 的基调。接下来诗作突起波澜,说这白燕在王谢等豪门贵族里也很难见 到。 首联作者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 一是照应上句故国飘零、人事沧桑之意,二是借典起兴,将一个苏世独 立,抱定操守,不为名利所动的“白燕”形象全力推出。“月明汉水初 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白燕的 体态如汉水上空一轮高洁的明月,如梁园隆冬中随风飘舞的雪花,如暮 春时节池塘边尽情翻飞的柳絮、庭院内悄悄绽放的梨花。“月明汉水” 为白燕开辟了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初无影”的感觉是自己的高洁品 性难以被人发现和赏识的急切与惆怅;“雪满梁园”为白燕造就的是磨 练意志的艰苦条件,“尚未归”的胸襟是自己知难而进、壮心不已的自 信与豪放;“柳絮池塘”为白燕创设的是一处暂避风浪的小小港湾, “香入梦”的情怀是自己玲珑心地、美好憧憬的低吟浅唱;“梨花庭院 ”为白燕留下的是静静思考的淡淡雅境,“冷侵衣”的心绪是自己人生 经历不堪回首的凄苦哀伤。 诗人把客观环境之美与人主观世界高洁之美、壮丽之美、理想之美、 清峻之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由比喻贴切的自然形式美到言志至深的人 生境界美的跨越,成就了一朵诗苑中耀眼的奇葩。首联为刘禹锡名句的 化用,颈联则直接从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模出, 这种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与博喻递进的表现手法相贯通,不仅使得“白 燕”的艺术形象清晰丰满;也形成了本诗在意与境的结合上如行云流水、 剪裁自如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20~21题。(6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4.下列对本诗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应题,写太阳初升,“开门鼓”响,晨光刚刚照亮了屋梁,这一描 写,从细微处写时间之早。 B.颔联写诗人起身出门所见之景,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和在窗前欢叫的小 鸟,表现出清展兴旺之景。 C.在这样清新的环境中,诗人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心境空明,甚至连 夜间都没有乡梦撩人愁思。 D.本诗语言浅易平实,但字里行间情感丰沛,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体现 了白居易诗歌的主要风格。 【练习六十】 15.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诗中划线的句子。 (4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6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4.B.(颔联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15.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1分)“体作轻”写出猛然间的 轻松感受,1分)这种轻快的感觉与上一句“宿酒未解的头重脚轻的状 态”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 之情。(1分)(共4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