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 精耕细作的农业
• 发达的手工业
• 商业的发展
• 古代的经济政策
•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单元必背重点知识
1.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
2.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评价
3.两宋时期和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
4.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
因
5.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
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中南
美洲
西亚
东亚
从世界范围看,农
业的起源中心主要
有三个:东亚、西
亚、中南美洲。东
亚的起源中心主要
是中国。
(南)
古代农业概况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
2.距今七八千年前:
标志:耒耜等农具的出现
3.商周的农业:
4.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变化和耕作方式变化说明:
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刀耕火种(火耕)
耜耕或“石器锄耕
”
铁犁牛耕---中国
传统农业的主要
耕作方式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出现了青铜农具时
期
表现 特点、影
响
原始
社会
(距
今一
万年
左右)
(1)最早培植水稻(南)
和粟(北)(长江、黄河
流域)
特点:
粗放型农
业
影响:
迁徙生活
(2)耕作方法:
集中耕作 刀耕火种
(3)工具: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古代农业概况时
期
表现 特点、影响
夏
商
周
时
期
(1)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
(五谷);桑、麻;畜牧业:猪、
马、牛、羊、鸡、狗(六畜)(长
江、黄河流域)
特点:精耕细
作萌芽出现,
独立发展,自
成体系
影响:从迁徙
走向定居生活
(2)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即大规模
简单协作、集中耕作、石器锄耕
(3)工具:木制耒耜、石锄、石犁;
青铜农具(较少)
(4)生产技术:排水、除草、沤
肥、治虫等。
(5)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古代农业概况
农具改进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两汉
隋唐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和推广
耦犁、犁壁、耧车
曲辕犁(江东犁)
耕作技术
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
西汉
垄作法
代田法
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北)耕耙技术
(南)
耕作制度 两汉
宋朝以后
以一年一熟为主
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
三熟制
农业灌溉
水利工程
灌溉工
具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时
的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等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犁壁
犁评
犁箭
唐朝的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唐朝的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
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
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
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中国的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红色的
记笔记)农作物变化
唐以前南稻北粟;唐朝水稻占据主要地位,
麦的地位上升,稻粟麦为主。宋朝从越南引
进占城稻;明朝中叶:新航路开辟后从南美洲
引进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井田制
1、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2、奴隶社会: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
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特点:
3、封建社会:
瓦解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
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
2、奴隶社会:
特点:
3、封建社会:
形成: 战国时各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
①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②农民占有少量或没
有土地;③封建政府和皇帝掌握一部分土地。
演变
曹魏:
北魏至唐中期:
屯田制
均田制
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
高度集中。“均田免粮”,说明封
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
的桎梏。
封建土地国有制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演变宋朝例
外 不
抑制兼
并古代农业概况
项目 内容
基
本
模
式
小农经济
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力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
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缺点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和脆弱性
影响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土地制
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
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基本特征 精耕细作
历史地
位
立国之本。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
的基础,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男耕女织图
自然经济:
不是为了交换,
而是为了满足
生产者本身需
要而生产的经
济形式。它是
封建社会经济
的基本形式。
(三)、主要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⒈形成:
⒉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
制的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
⑴原因:
⑵时间: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
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⑶地位:3.小农经济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封建政府为保证税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
农政策4.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政策及其原因:
政策: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
(2)汉初,采取 “与民休息” 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 垦荒 。
(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 《农桑辑要
》 ;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 垦荒 。
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
和巩固统治的关键。6.认识: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
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5.影响:
推动精耕细作发展(主要动力);
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和近代中国落后原因之一。1.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普及。
(2)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精耕细作,努
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1)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
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脆弱。
(2)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
持着简单再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原始农业
商、西周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
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日趋成熟
石刀、石斧
耒耜和石锄、石梨
(少量青铜农具)
铁农具和牛耕
耧车、耦犁、
犁壁
曲辕犁
刀耕火种
排水、除草
培土、沤肥
和治虫等
垄作法
代田法、
区田法
绿肥、轮作
多熟、套耕、
专业区域(商
品化)
翻车
筒车 南方育秧移栽
耧锄 南方稻麦复种制
农作物品种交流
广泛(占城稻), “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
引进玉米、甘薯
等,经济作物种
植面积扩大
《氾胜之书》
《齐民要术》
《农桑辑要》《农书》
《农政全书》
农书古代农业耕作工具二
汉代的耦犁
唐代的曲辕犁
中国犁耕成熟的标志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
(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
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⑴耕作技术的提高
⑵农具的改进
⑶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引进与推广
⑷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主要了解几部农书)
⑸农业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拓展
一、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1)过程:①东汉三国、魏晋时期以来,北方人民的南迁,为中国
古代社会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后期,中国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南移;
③到了南宋,全国的经济中心最终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
转移.
⑵原因:①北方数遭战乱,经济和环境破坏严重,而南方相对和平,有
利于经济的开发.
②北方民众的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南方
人民共同劳动开发
③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
的环境.
④中原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这一进程(如东晋建
都南京和南宋建都杭州).
⑤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贯通了南北水路,这也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
进程知识拓展
二、古代中国主要农书:
《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
》、《农政全书》统称为五大农书,是我国古代农学著作中
的杰作。
《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出一种叫
“区田法”的耕作方法,还介绍了‘穗选法”、“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
该书现存3700多字,内容丰富。
《齐民要术》,北宋贾思勰著。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全书共l0卷,92篇,
11万多字。书中对农、林、牧、副、渔各方面都有详尽论述,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陈敷农书》,宋代陈敷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陈敷
自耕自种,下苦功夫钻研,于74岁时写完这部著作,对古代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
献。
《王祯农书》,元代王祯著。全书共36卷,l3.6万多字,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
》、《农器图谱》三个部分,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这是一部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全书60卷,
50万余字,书中汇集了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各种农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等农业技
术和农学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页红字记笔记[重点][拓展]近现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土地改革完成)。
②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并未全面实施)。
③辛亥革命:平均地权(理念)
④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耕者有其田(口号)
⑤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中共:打土豪,分田
地 ;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⑥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
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地主减租减息,农
民交租交息,同时,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进
行军垦屯田,开展大生产运动。⑦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947年颁布《中国土
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
策。
⑧建国后(1949至今):1950土改,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
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⑨1953-195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土地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1958后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
体所有制,
⑩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
经营相结合。(说明:土地仍然是集体所有。当今,随
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允许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程标准
二、 发达的古代手工业(一)、古代手工业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
民间手工业后来居上,占主导地位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
单协作的工场手工业。
形成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较大发展,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明代中后期:
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周时期 :
原始社会晚期 :经营形态 特点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政府直接
经营、集中
大作坊
民间私人自
主经营
农户的
副业
武器等军用
品、官府贵
族生活用品
民间消费品 在市场
流通
自己消费和
交税;剩余
出售
不在
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
出售
艰
难
经
营
后
来
居
上
历
史
悠
久
素
称
发
达
(二)、古代手工业主要经营形态对比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较
大
比
重
稳
定
重
要1、冶金技术
(三)古代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1)冶铜(青铜器)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造型趋向灵便轻巧,纹饰
趋于简单,采用鎏金、镶嵌等装饰工艺 司母戊鼎
1.33米
1.1米
重832.84千克
每个坩埚能冶炼
铜12.5千克,铸
造该鼎需要70多
个坩埚。秦朝铜车马
西汉博山炉
东汉“马踏飞燕”西周晚期:已能制造铁器
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并推广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2)冶铁
春秋晚期:有钢剑(越王勾践剑)
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领先世界
(3)炼钢发
展
历
程
项目 技术 发展
冶金技
术
冶铜技
术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时期:青铜繁荣(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
冶铁技
术
西周:已有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促进小农经济
两汉:高炉炼铁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技
术
两汉:炒钢技术
南北朝:灌钢法(最为先进)
钢铁冶炼技术,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2、制瓷业的发展过程(世界最早):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 技术成熟,先后出现青瓷和白瓷,
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并开始输往国外
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和五大名窑)
明清: “瓷都”景德镇;明中后期烧制五彩瓷、清代发
明珐琅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欧、亚、非各
国,明代烧制出带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清朝
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明万历青花龙组缠枝团寿纹盖罐
估价:RMB500000一800000
成交价:RMB550000
元青花竹石纹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明清时期出现五彩瓷
清代五彩瓷瓶明代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明清时期出现的珐琅彩
珊瑚红珐琅彩莲纹碗
清代粉彩瓷胭脂红珐琅彩鼻烟壶发
展
历
程
项
目
朝代 发展
制
瓷
技
术
新石器时代 发明陶器(陶是源、瓷是流)
商周 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 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南越北邢出现秘色瓷
)
宋朝 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五大名窑:汝窑、哥窑、
定窑、钧窑、官窑
元朝 青花瓷(起于唐、盛于元、清康熙达到顶峰)
明清 瓷器种类丰富(明:五彩瓷 清:彩粉、珐琅彩【
中西结合】) 瓷都:景德镇3.丝织业的发展过程
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 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 开通丝绸之路,丝织品大量外销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
丝织中心: 苏州、杭州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兴盛、
花楼机、妆花缎
清中期从妆花缎中发展出“
金宝地”
战国: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质量高发
展
历
程
项
目
朝代 发展
丝
织
技
术
原始社会 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 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
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素纱单衣)【丝绸远销
海外、丝国】
唐朝 丝织技术提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 品种繁多,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在苏杭设织局、细密精致的缎材料:
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丝的发明和丝
绸的制作,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而西方,却是到很晚时候
才学会养蚕缫丝的。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大约到
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丝是
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
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养四年,喂它们吃小米,然
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这当然是很可笑的,说明西方
一直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已在魏晋时代),还不了解丝
是怎样提取的。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
绸之国”。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
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
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
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归
纳
总
结
春秋战国开始,秦汉
发展
遭受摧残:魏晋南北
朝
恢复和发展:隋唐
明朝中后期:据主导
地位,资本主义萌芽
产品增多:元朝(黄
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注:棉花宋朝起逐渐成为纺织原料,元代时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1.历史悠久、生产技术长期历史悠久、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
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广受欢迎和赞誉。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广受欢迎和赞誉。
2.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明中长期并存;明中
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3.生产生产部门部门不断增不断增多多,,分工分工日益日益细细化;化;
4.4.产品精美、广受欢迎,远销海外、享誉世界;产品精美、广受欢迎,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5.5.布局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变化;;
6.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场手工业;
7.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
大的比重大的比重))(五)中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世界”的原因
3.官营手工业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古代手工业
技艺的提高;
4.官营、民营手工业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手工业
的发展
5.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生产力水平的先进,社会制度先进;
6.不断改进、甚至勇于吸收海外的技术;
1.历史悠久;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先秦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 商朝:
• “商人”出现
货币为贝壳
商业由官府控制
•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一)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原因:
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原因)
西汉“开关梁”
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
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对外贸易发展;
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如长安,城中贸易区
“市”有时间和地点限制,而且政府设专职官
员管理。
2、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4、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
• 原因:
• 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开通,国家统一。
• 表现:
• 城市繁荣:长、洛、益、扬,城市中“市”“坊
”分开,出现夜市。
• 农村集市发展
• 对外贸易:广州;市舶使
• 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
3、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5、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
(1)宋元商业繁荣的原因: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
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经济
政策
金融
交通
政治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 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
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 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
业品开始转向市场,出现“功夫针商标”
• 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益州)
• 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 海外贸易发达(3)元朝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 大都成为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 对外贸易发达,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
重要港口,“世界第一大港”6、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
• 原因:
•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明清商业的新特点: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专业性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繁
荣、人口密集,如松江棉纺、景德镇陶瓷、佛山冶
铁、汉口码头);
商业资本活跃,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银两、银
元,鸦片战争后各省多铸造龙洋);
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
劳动力成为商品;
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活动活跃;形成徽商、晋商、闽
商、宁绍商人等大商邦,商人地位大大提高;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商
帮
起 家 发 展 兴 盛
徽
商
晋
商
经营盐业
致富
经营盐业
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
粮食等
经营丝绸、铁器、
茶叶、棉花、木
材等
“遍地徽商”:经营大
宗商品和长途贩运;插
手生产领域;经营典当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二)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 明清以前发达的对外贸易
2. 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时,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两宋时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
有贸易往来,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政府重要财源;
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原因: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
策3.特点:
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
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
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起源早,不断发展;
2、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但始终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
元空前繁荣);
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且由盛
到衰;(四)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长期的国家统一
②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③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
⑤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四、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等政策及其影响。时期 主要制度 特点 演变趋势及原因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土地归氏族公社公有
土地制度的演变:
井田制
封建国家所
有制(屯田
和均田制)、
地主所有制、
农民所有制
地主占有大
部分土地,
迫使无地少
地的农民依
附于他们。
春秋形成战国确立
(生产力的发展和
各国变法运动)
明清成为农业生产
发展的桎梏
春秋后期逐渐瓦
解(铁犁牛耕等)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一)重农抑商
1、概念:
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
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开始于战国
时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
政策;明清两代统治者仍顽固延续。
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
2、目的:
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
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
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
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
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
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
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3、明清时期抑制工商业的表现:
①盐、茶等重要商品的专卖制度
②对民营企业不断加税
③歧视商人
④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限制了民营
手工业的发展空间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消极作用:
•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 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成长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经济尤其
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维护了政治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积极作用: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
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4、对重农抑商的评价:(二)“海禁”与“闭关
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含义:
• 明清政府实行的限制对外贸易、交往的政
策。明清实行的“海禁”政策是其突出表
现。
民间贸易
2、明朝的对外贸易
官方贸易 海禁
结合教材思考:明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对民
间贸易实行海禁?对付沿海抗清斗争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政策的直接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根本原因。
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是客观原因。
盲目自大的心理。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表现: 广州十三行 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
尔尼访华。乾隆帝十分高兴地接见了马戛尔尼,但是乾
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
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他的条件是:
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
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最
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
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
求,乾隆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
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4、“海禁”与“闭关锁国”的
影响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
中国的侵略;但是,阻碍资本主义萌
芽;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在
世界上落伍。五、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缓慢发展
时间:
原因:
地区:
部门:
性质:
明代中后期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江南
纺织等手工业部门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根本条件根本条件 基础
手工业的进步
是直接条件
标志:出现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机房,即手工
工场的出现(或雇佣关系的出现)
1、出现2、评价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地位: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
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②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
微弱的。
③发展缓慢,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
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
超常稳定性,稀疏而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还不足以
动摇封建自然经济的根基】。“海禁”与“闭关锁
国”
重农抑商政策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国家
政策
劳动力
国际
市场
国内
市场
资金
土地买卖制
度和高额地
租吸引商业
资本买田置
地,影响了
资本的积累。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缺乏国内市场。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出资
出力
经营
利润
劳动
工资
充足资金的作
坊主、商人 破产的农民
雇佣
被雇佣
手工工场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个有专能。匠
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