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唐诗五首
R·八年级上册
野望/王绩
1. 了解常识,疏通文意。
2. 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3. 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作者 王绩 字 无功 号 东皋子 朝代 唐
评价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代表
作品 《王无功文集》
整体感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 徘徊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
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
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
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
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细节探究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
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
意的山水画。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
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
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
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
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
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
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
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
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
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
好处。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
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
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
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惊喜(喜悦)
、喜爱大自然之情。
黄鹤楼/崔颢
走近作者
作者 崔颢 朝代 唐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整体感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日里的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
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
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
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
渺大江令人发愁!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
关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岳阳楼滕王阁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
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细读感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
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
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
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
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
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
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走近作者
使至塞上(结构思路)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
诗歌探究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
“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
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
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
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
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
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
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
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落日”)
•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
线。
•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
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
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
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
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
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
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
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
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
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
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
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思想内容: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
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
激愤和抑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
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李白是中
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
“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
影响。
走近作者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
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
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
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
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
言律诗。
写作背景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
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理解诗歌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
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
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
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
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
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
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
依恋与挚爱。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
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
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
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
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
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
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
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
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
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
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写法探究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
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
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
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
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
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
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等。
走近作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向阳的树
指西湖的白堤
理解诗歌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
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
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
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
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
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
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
白沙堤。
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
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
窝、乱花、浅草看出。
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
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要仔细想,才
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
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
到贾公亭,一路行来,
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呢?(品读末两句)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
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
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
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
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