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二章
R·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1.了解作者,熟悉文体。
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
学习目标新课导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
孟子语录:走近作者
作者 孟子 名 轲 字 子舆 朝代 战国
评价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
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亚圣”,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作品
风格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代表
作品 《孟子》 疏通文意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
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
熄。”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
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
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
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
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怎么,哪里
行冠礼 教导、训诲
告诫
准则,标准 指丈夫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
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
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
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
则的,是妾妇之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遵循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服,使动用法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
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
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
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分析内容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是什么?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怎样才能做到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
态度)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说一说“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
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
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
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
路。
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
思。
学习目标疏通文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狱官 集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违背 扰乱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增加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
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救出来并受
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
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
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
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
他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
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指在国内
守法度
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指在
国外
势力、地位
相当的国家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
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
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
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
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
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
的共同点是什么?
内容探究
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
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再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①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
,是全文的重点;②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
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最后提
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
磨难?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 思想——苦其心志;
♦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
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
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
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
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
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
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
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
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
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
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
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
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
警觉,居安思危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
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