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重点)
2.能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问题:使劲踩气球时,气球为什么会爆炸?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球
内气体的压强p与它的体积V
的乘积是一个常数k.
即 pV=k(k为常数,k>0).
讲授新课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
例1: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利用铺垫木板的方式通过
一片烂泥湿地,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
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
对地面的压强p (Pa)将如何变化?
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典例精析
由p= 得p=
p是S的反比例函数,因为给定一个S的值,对应的就有
唯一的一个p值和它对应,根据函数定义,则p是S的反
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
当S=0.2m2时,
p= =3000(Pa) .
答: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 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图象如下
当 p≤6000 Pa时,
S≥0.1m2.
0.1 0.5O 0.60.30.2 0.4
1000
3000
4000
2000
5000
6000
p/Pa
S/
S(mm2)
y(m)
100
P(4,32)
O 6
解:由P点可知反比例函数为:
当S为1.6时,代入可得y=80
故当面条粗1.6mm2时,面条长80米.
例2:你吃过拉面吗?一定体积的面团做成拉面,面条的总长度
y(m)是面条的粗细(横截面积) S(mm2)的反比例函数.其图象
如图所示,则当面条粗1.6mm2时,面条的总长度是多少米?
反比例函数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二
物理中也有一些问题是与反比例函数息息相关的,一起
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典例精析
例3: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用电器的额电流
I(A)与电阻R(Ω)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图所示
(1)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解: (1)由题意设函数表达式为
I=
∵A(9,4)在图象上,
∴U=IR=36.
∴表达式为I= .
即蓄电池的电压是 36V.
R/Ω 3 4 5 6 7 8 9 10
I/A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此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
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
什么范围内?
解:当I≤10A时,解得R≥3.6Ω.所以可变电阻应不小于3.6Ω.
12 9 7.2 6 5.1 4.5 4 3.6
方法归纳
反比例函数应用的常用解题思路是:(1)根据题
意确定反比例函数关系式:(2)由反比例关系式及
题中条件去解决实际问题.
(1)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宽为 ,当矩形的宽为4cm
,其长为 .
(2) 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 .
当堂练习
1.已知矩形的面积为24cm2,则它的长y与宽x之间的
关系用图象大致可表示为( )
至多3cm
2cm
6cm
A
2.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
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kPa)是气体体积V(m3)的反比例函数,
其图象如图所示,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20kPa时,气球将
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 )
A. 不大于 B. 小于
C. 不小于 D. 大于
C
3.码头工人以每天30吨的速度往一艘轮船上装载货物,把
货物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货物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
货,则:
(1)卸货速度v(吨/天)与卸货时间t(天)之间有怎样的函数
关系?
(2)由于遇到紧急情况,船上的货物必须不超过5日卸载
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至少要卸多少吨货物?
解析:(1)从题设中我们不难发现:v和t之间的函数关系,
实际上是卸货速度和卸货时间的关系,根据卸货速度=货
物总量÷卸货时间,就可得到v和t的函数关系,根据题中
每天以30吨的速度往一艘轮船上装载货物,把货物装载完
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根据装货速度×装货时间=货物总
量,可以求出轮船装载货物的总量,即货物的总量为30×8
=240(吨).所以v与t的函数表达式为
(2)由于遇到紧急情况,船上的货物必须在不超过5日内卸
载完毕,求平均每天卸载货物至少多少吨.即求当t≤5时,v
至少为多少吨.由 得 ,t≤5,所以 ≤5 .
因为v>0,所以240≤5v,解得v≥48,所以船上的货物要在不
超过5日内卸载完毕,平均每天至少卸载48吨货物.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审题、准确判断数量关系
应用类型
物理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一般解
题步骤
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实际问题的求解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