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标题的意蕴和作用题型讲析》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散文阅读标题的意蕴和作用题型讲析》课件

ID:502010

大小:1.82 MB

页数:17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散文标题的特点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 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6分) 本文题目为“千年书香落闲花”,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 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本文题目“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 何理解其中的寓意?请谈谈这个题目给你的启示。 本文题目“梅开庾岭为香国”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认为其中有哪些 含义?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标题的意蕴 什么是意蕴? 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比如作品表现出来的某种主旨; 揭示的某种现状; 表现的人生某种道理; 蕴含的某种哲理; 给人的某种启示等等。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意蕴就是“……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 风骨和精神等”。 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步骤 模式: 标题自身意(表面义)﹢ 引申义 ﹢文中义(语境义)﹢主旨义 (含情感) 步骤: 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 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 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 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揭示的 思想内容。 《水缸里的文学》 原因;道理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 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 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 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 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 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 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 深处的一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 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 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 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 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 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 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 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 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 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 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 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 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 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 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 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 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 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 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 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 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同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 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 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 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 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 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 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 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 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 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 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 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 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 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 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 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 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 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 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 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 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 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 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 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 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一、明考向: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二、理思路: 探究标题意蕴解题思路: 【答题思路指导】 标题的意蕴 标题的作用 第一步:找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象征、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联系散文内容、情感、主旨、哲理等方面 三、规范作答: 标题的意蕴:表层义+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情感义)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⑥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 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 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 动的。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 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 ⑧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 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 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探究标题作用解题思路】 从内容、结构、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 ①联系内容。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内容。 ②联系结构。文章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③联系手法。还原手法,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 ④联系情感和主旨。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避免贴标签,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规范作答】 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 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标题的作用 参考 答案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 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学生1:寓意:“我”童年时期对奇迹与未知的好奇都从一个水缸开始,水缸开启了 我的想象力,是“我”成为作家的起因。 效果:①照应主题,揭示水缸激起我与好奇心与想象,促使我成为作家。②引发读 者兴趣。 学生2:寓意:①是写作者文学梦从一口水缸萌发。②水缸引发好奇心,引发探索。 效果:①引发读者兴趣②形象的描写水缸里文学,是作者文学梦萌芽。 学生 答案 分析 寓意: 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萌发出来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的 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 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 作文学世界的象征。 表达效果: 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 ②虚实结合,凸出主旨。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 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表达效果: 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 ②虚实结合,凸出主旨。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寓意: 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萌发出来的。水缸是我童年 时代的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表面义) 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 索和创作文学世界的象征。(语境义) 【参考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瓦浪如海》思路梳理 现状;道理; 哲理;主旨。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 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 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 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 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 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 “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 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 ”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 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 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 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 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 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第1-3段:描写老北京四合院房顶的灰色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浩大,与故宫的琉璃 碧瓦形成对比,表现了鱼鳞瓦朴素低调、具有沉稳力量和历史沧桑感的特质。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 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 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 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 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 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 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 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 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 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 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 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 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 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 的气势了。 第4-6段:作者回忆四合院里普通人简单质朴、自在随意的生活,面对四合院被拆掉及“ 瓦浪如海”的消逝,作者表达出伤感与无奈之情。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 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 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 ……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 ……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 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 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 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⑪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 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 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 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 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 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12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 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第7-12段:作者回忆童年快乐无忧的趣事,表达了对往日生活的眷恋与怀念,同时赞 美了富有沧桑感的鱼鳞瓦和狗尾巴草顽强持久的生命力。 瓦浪的寓意(形与神) 初读:一个久别故乡之人重返故乡,回忆过往生活,感受到家的温暖亲 切——只是一篇怀念家乡的文章? 细读:有生活情味的文章——老北京四合院人们简单质朴的自在生活; 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 品读:为什么浓墨重彩描写议论海一般的瓦浪? 文章描写了老北京四合院房顶连片成海的灰色鱼鳞瓦,回忆了四 合院里普通人简单质朴、自在随意的生活,以及自己在四合院快乐无忧 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无限眷恋与怀念,对“瓦浪如海 ”消逝的遗憾与无奈,以及对普通人顽强生活与强大力量的赞美。 (一)第1-3段 (二)第4-12段 主 旨 意丰而情深: 表面义+引申义+语境义+思想情感 (1) (1) (2) (1) 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6分) 原文 分析寓意 ①…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 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 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 到天边。 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鱼鳞瓦连片成海, 气势磅礴。 ⑩…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 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 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 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 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 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 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 沧桑的故事呢? 灰色的鱼鳞瓦朴素低调,显示出沉稳 的力量,富有历史沧桑感。 鱼鳞瓦下四合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 质朴,自在随意,快乐自足。 11…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 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 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作者对四合院的生活无限眷恋;对“ 瓦浪如海”的消逝,伤感无奈。 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6分) 【评分要点】 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1分)(表面义);灰色的鱼鳞瓦 朴素低调,显示出沉稳的力量,富有历史沧桑感(1分)。(引申义)鱼鳞瓦下四合 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自在随意,快乐自足(2分)。(语境义)作者对四合 院的生活无限眷恋(1分),对“瓦浪如海”的消逝,伤感无奈(1分)。(主旨义) 【评分细则】 (1)鱼鳞瓦的外在特点1分:多,成海,气势磅礴 (2)鱼鳞瓦的内在特征1分:朴素低调,沉稳有力量,或富有历史沧桑感(历史、 沧桑) 【评分细则】 (3)四合院的普通人生活2分: 简单质朴,自在随意,快乐自足,任意一点得2分 回答过于概括得1分:美好的生活,丰富的生活,美好生活的回忆 (4)作者的感情2分: 无限眷恋1分(可替换词语:怀念、留恋、亲切感、有家的感觉等) 伤感无奈1分(可替换词语:遗憾、惋惜等) 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6分) 1分 瓦浪指老北京四合院房顶铺的鱼鳞瓦,寓指饱经沧桑的老北京 四合院(1分)及自己的童年,瓦浪贯穿全文为文章线索。作者由 瓦写起,以瓦回忆,最终以瓦结束。瓦浪是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特 有的景象。 2分 老北京城房顶鱼鳞瓦一片接一片(1分),如海一般。②如海一般的 瓦浪,有如海一般的力量(1分)。③瓦浪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与故事, 回忆如海。③鱼鳞瓦顽强而富有生命力。④老北京城富有生命力,承载 着我童年的记忆。⑥老北京城房顶如海一般平整,绵延至天际,瓦浪承 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 3分 瓦浪如海本意就是指四合院房顶上一片片连接的瓦(1分)铺铺展 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运用比喻的手法,寓意着随着时 代发展,我们的一些传统文化在慢慢消失,表现出作者的惋惜(1 分)之情,又借瓦让作者回想起童年,寓意着作者童年的美好(1 分)。 5分 “瓦浪如海”指的是老北京四合院房顶上铺的鱼鳞瓦从远处看像一波 波的海浪一般,写出了鱼鳞瓦的壮观(1分)与力量感(1分)。也代 指作者童年在老北京四合院生活的日子。“瓦浪如海”作为线索贯穿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瓦浪的喜爱、老北京生活的追忆和儿时快乐生活 (2分)的怀念(1分)。且瓦浪如海这一题目生动新颖,引起读者阅 读兴趣。 6分 1四合院房顶的瓦一片挨着一片(1分),像翻涌的海浪;2如海的瓦浪 沧桑沉默(1分),衬托绿色树木和城中碧瓦琉璃的力量;3瓦顶与人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承担着阳台和露台的作用;4瓦浪是我们的乐园,十 分结实,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欢乐(2分),表现出我的喜爱(1分)之情; ⑤四合院被拆后瓦浪再也没有如海的气势了,表现出四合院沧桑的命运, 表达出“我”对此的惋惜(1分);⑥瓦浪给“我”一种家的感觉,使 我感到亲切,无论它变成什么样,“我”对家的依恋和回归是不会变的。 学生问题 1.回答问题混沌一片,没有逻辑层次的意识——由外而内,由近及远: 表层意——深层意——寓意(象征意)——情感 没有深入理解本文的寓意(神)——蕴含着普通民众简单质朴的自在生 活;儿童快乐无忧的生活) 2.物象(形)的特征把握欠准确。 鱼鳞瓦特征:多,气势宏大;灰色,朴素低调,沉稳力量,历史沧桑感 3.作者情感把握不准确:团结、人多力量大 4.不能关照全文概括作者情感,只写回忆或怀念,忽略惋惜与遗憾。 5.答成题目作用题(赏析题):线索贯穿全文,引出下文,丰富内容, 升华主旨,题目新颖、引发读者兴趣等。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千年书香落闲花》 现状;道理;主旨 千年书香落闲花 陈世旭 (1)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拜文化的王朝,而大宋文化的基业在四大 书院。 (2)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讲经论籍的盛景远在宋明两朝。先后在 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 范纯仁等,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 福宫完成的。“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凡10余年。嵩阳书院乃成为儒学 发展史的丰碑。 (3)自春秋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到汉代“精舍”、“讲堂”,到唐 代书院、五代学馆,以至宋代书院,发展为严密的教育模式。其中的起 落随着朝代的更迭、信仰的变幻,沉浮于历史潮流。汉唐以来儒学衰败, 五代时期佛、道极盛。大宋王朝的名儒精英在圣学日微之际,以捍卫道 统自许,决心重整圣德名教,以求孔孟之道的复兴,造就内圣外王的圣 人,“拨乱世以返治”,“希圣希贤”遂成为书院宗旨。 (4)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在 书院门前的书院河汇合东流汇入颍河,远涉入淮。桥边绿树如临水的美 人,染得一湾水绿。绿水环绕,锁住一院秋色。 (5)书院匾额为苏东坡书,字体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与书院气氛浑然 一体。 (6)书院择势颇高,望去如一片台阁,笼入深碧的树色,清幽,深邃, 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书院初为宗教之所。但今日见到的院中之筑,却少 佛寺道观的气味,平屋素室,浮漾着静穆之气。 (7)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 (8)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 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 灵魂。讲堂昏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 额和尘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 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 (9)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但藏书楼还在,典章要旨、经史义理皆 有可观。教化的气息在院中飘散。随风上溯千年,开理学之宗的程颢正 站在路口,低语苍然,与学生道别,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学生们渐行 渐远。又有虔心求取圣王之学的杨时远道请益,“静敬”以候“偶瞑” 的大师,“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昨日的程门岁月终成严厉的 训诫。 (10)嵩阳书院无可替代地完成了使命,理学使儒家经典的伦理化达到 了新的高度,积儒、道、佛三教精华于一身,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 厦,却也成为一种思想和制度的桎梏。使人既惊诧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与智慧,又不免感叹千年行走的路途有那样多的无奈和悲哀。 (11)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从宋朝至今,经 历了多少荣辱兴衰,书院以安详而坚韧的姿态,典雅而淡然的步子走过 岁月。院中汉武帝命名的将军柏,至今“郁然如山”,“大唐嵩阳观纪 盛德感应之颂碑”,连后来的乾隆都认为:“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 莪育俊英?”碑文出自权臣之笔,书法却姿态横生。 (12)倾听旷野的风啸,凝望天空的云飘,可以沉思可以怀想可以轻 叹。忽有“高山流水”的琴音传来,参天古柏下,素手古装的豆蔻少女, 正端坐抚琴。曼妙出尘的曲调弥漫着万岁峰的花香,如淡烟袅然。 (13)似乎置身于宋明的山径了。一院青枝,如长衫飘逸;清越的鸟鸣, 像是苦读书生的吟唱。枕泉石,醉烟霞,朝夕面对飞泉蔓草、鸟影苔痕, 守正的儒风同隐逸的道气浑融。 (14)汉武帝封将军柏,不会想到一千年后这里书香缭绕;司马光埋首 案头,未必料到《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程颢谆谆教诲,应 不知座下有多少历史的书写者。见证这一切的,只有书院自身。 (15)时隔千年,程颢、程颐头上明月,范仲淹、司马光眼前草色犹在, 程门前的青石板,雪却化去无踪影。山风猎猎,千年沧桑扑面。一个鼎 盛的王朝消失在风中。时空轻盈嬗递,学问身后孤寂。书院弥散着怅惘。 访客落寞,与左近少林的摩肩接踵适成对照。唯“高山仰止”的匾额格 外端肃。在所有物质的时世,多少人皓首穷经,满腹经纶,却只能两手 空空。书中的黄金屋,不过是黄粱一梦;书中的颜如玉,早已纷然离去。 即便在少室山下,一个耿介的书生也再回不到遥远的初始。 (16)斜阳清风中飘落香雪似的闲花。任几片秋叶落在肩头,带走千年 墨香的回忆,带走千年书院的气韵和千年古柏的灵动苍劲。 (17)嵩阳书院,吸引我们的应该不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 一种遗落和古朴的珍贵,一道探寻与思考的题目,一个议论与感叹的话 题吧。 (有删改) 本文题目为“千年书香落闲花”,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 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题型:理解标题含义以及赏析效果。 思路:①对标题中词语“千年”“书香”、“闲花”、“落”的理解; ②含义要注意表层(实)、深层(虚),要注意联系词语的本意,及其 与本意相关的语境中的引申义象征义;③要依据文本,找到与词语相关 的语句,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 这篇文章的思路大体是这样: 千年嵩阳书院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书院外在环境的清幽静穆和丰饶的文化给予“我”的心灵震撼—— 对书院孤寂学问之道,访客落寞现状的伤感—— 不应该只有瞻仰,还应有对书院文化的珍惜,号召大家一起探寻和思考 书院文化的命运。 (6分)【答案要点】 寓意: 文章营造了书院的一种钟灵毓秀的优美的环境氛围并具有丰富的寓意,与 “千年书香落闲花”意境相吻合; 文章绝大部分笔墨都扣住了嵩阳书院的“千年书香”,写出了嵩阳书院千 年的文化积淀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表面义) “落闲花”既写出了书院在当下仍有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又可以看出作 者看到了书院的落寞的一种伤感。也正如文中所讲书院虽然现在“沉默 ”“寂然”,但仍时时“穿过千年积淀”给人以灵魂深处的震撼。(语境 义) 效果:既形象又别致,极富诗情画意,凸显书院的文化底蕴和其依然具有 的传承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贯穿全文始终,虚实结合,凸显文本 主题。 【评分标准】寓意4分,每点1分;效果2分,每点1分。 【存在问题】 1、对“闲花”浅层含义的忽略。 2、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不准。 3、题干是两问,需要按照顺序来回答,因为意蕴指向的是文章内容的理 解,而表达效果则是对文章写法的鉴赏,答案应该来源于文章,但是不 能照抄,有些学生答案就是赤裸裸的照抄原文,这次酌情扣分,下次也 许就碰到心狠手辣的了。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 现状;主旨 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 王丽 ①草长莺飞的四月,笔者"下"了一趟江南--故乡温州,为了浙江温 州文成县的一册民国老识字课本《李山书》。这册课本编于1918年,出 自文成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李山村。《李山书》曾在那一带山区私 塾内广泛使用,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还做过夜校课本。李山村近百年来 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 这册《李山书》分不开。 ②初见这册《李山书》,我眼睛一亮:这册课本不是按通常所见的语文 课本的编排形式--即从"人、手、足、刀、尺"之类的单个汉字开始,而是 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来编写的;其内容也不是民国小学 课本中常见的"小猫叫"、"小狗跳"之类,而是从中国历史朝代、天文地理、 医卜星相、教育军事、风俗礼仪、典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记 账订约,以及竹木花草、飞禽走兽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 书中还专辟"洋货"一篇,介绍当时还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甚至 还有"显微镜"、"地球仪"之类的"高科技产品",可见编者的"与时俱进"。 与中国传统私塾读物一样,《李山书》中也有道德教化方面的内容,如"修 齐治平"篇中,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由于课本的使用 者为本地民众,故全书以温州方言押韵。如开篇第一课"天文":"天高轻清 地厚重平/月出东边风纳西轩/雾罩山场露滴平篛/霜结五更水流山坑……" 即便用普通话读来也琅琅上口,课文遣词造句则雅俗得兼;既有文言的典 雅,又有温州方言的通俗亲切,显出汉语的独特魅力。 ③如今,已经无从知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 这些课文的。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并不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 那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或者说,依赖于庙堂的典 籍文化和生长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骼和血肉。 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李山村,还有《李山书》一起承担了传承中华文 化命脉的重任。 ④正是《李山书》中所透露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别具特色 的形式,召引笔者去寻找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笔者不禁揣想,上世 纪初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村的农民,念了这样的课本之后,他们的见识眼 界、心性气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⑤进入村中,见村中屋舍道路整洁干净,井然有序。在村口的大路边, 有一块三尺来高的石碑。碑的正面已经被岁月剥蚀得字迹漫漶,只有侧 面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永禁地方不得开庄放赌"十个大字,村人称之为"禁 赌碑"。与《李山书》一样,这块石碑也被李山村人视为"李山一宝",成 为村民们教育后代的教材。 ⑥据村里老人讲,以前村里上不了学的人晴天下地干农活,下雨天或 农闲时去读点书,李山村"全村无一文盲"便由此而来。至今村中仍有些 读过此书的耄耋老人能熟练地背出《李山书》中的部分段落,也印证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风尚。老人们还不 无骄傲地告诉笔者,村里向来不但白天不锁门,甚至夜不闭户,从来没 有发生过偷盗的事情。 ⑦像中国近年来很多乡村的命运一样,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全村亲 带亲,戚带戚,在李山村与欧洲大陆之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出国洪流, 全村总人口5000余人,90%都在国外或外乡,留在村里只有100多人,且 多是老人。这也使得自1912年便开始办学的李山小学日渐衰落,直到 2004年合并到山下的学校。自此李山村便没有了学校,只留下空荡荡的 校舍。 ⑧"我们大家都说,照这样子下去,再过十年李山村会'断种'!"村里 老人们的忧急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之所以要重修祠堂,重新整理出版 《李山书》,目的就是想留住李山的"人心"。村里打算办一个李山历史 纪念馆,将李山村的百年办学史、百年华侨史,还有革命游击根据地史, 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分门别类进行展出。李山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历 史,忘记自己的根。 ⑨在李山的那两天,笔者一直想问:李山村现在就剩这些老人了,为 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可笔者最终没有问。笔者感觉到,他们对李山村的 感情,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他们离不开这个村子,是因为这里有太 多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他们年少时的记忆,村口的禁赌碑, 列祖列宗的牌位,还有屋后山坡上那一座座祖先的坟茔……他们如同一 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 地便叫"故乡李山"。 ⑩在李山的短短两天,笔者仿佛无意间触摸到中国山村的脉搏和心跳, 而这脉搏和心跳在大时代洪流中显得那样微弱,微弱得几乎不为人所觉 察;但又是那样顽强,顽强得让你怦然心动。笔者想,还有无数个跟她 一样的中国乡村,它们的集体消亡难道也同样不值一提?而这些村庄的 消亡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 ? ⑪费孝通先生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说:"人和地在乡土社 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表现出来 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些倚赖矿产来维持生活的人看来是迂阔的。提倡 都市化是不错的,但是同时却不应忽视了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果其 间桥梁一断,都市会成整个社会肌体的癌,病发的时候城乡一起遭殃 ……" ⑫费孝通的这篇文章作于1947年的清华园。 ⑬如今,《李山书》得以重新印刷出版,李山老人们已重修了宗祠, 录制了村史。但李山村的宿命除了成为全球化、城市化压路机下面的"牺 牲者"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可能吗?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第711期) 本文题目"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 中的寓意?以此为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①草长莺飞的四月,笔者“下”了一趟江南--故乡温州,为了浙江温 州文成县的一册民国老识字课本《李山书》。这册课本编于1918年,出 自文成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李山村。《李山书》曾在那一带山区私 塾内广泛使用,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还做过夜校课本。李山村近百年来 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 这册《李山书》分不开。 ③如今,已经无从知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这 些课文的。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并不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那 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或者说,依赖于庙堂的典籍 文化和生长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骼和血肉。 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李山村,还有《李山书》一起承担了传承中华文 化命脉的重任。 (以李山村为缩影的中国乡村和乡村文化) ⑦像中国近年来很多乡村的命运一样,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全村亲 带亲,戚带戚,在李山村与欧洲大陆之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出国洪流, 全村总人口5000余人,90%都在国外或外乡,留在村里只有100多人,且 多是老人。这也使得自1912年便开始办学的李山小学日渐衰落,直到 2004年合并到山下的学校。自此李山村便没有了学校,只留下空荡荡的 校舍。 ⑧"我们大家都说,照这样子下去,再过十年李山村会'断种'!"村里 老人们的忧急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之所以要重修祠堂,重新整理出版 《李山书》,目的就是想留住李山的"人心"。村里打算办一个李山历史 纪念馆,将李山村的百年办学史、百年华侨史,还有革命游击根据地史, 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分门别类进行展出。李山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历 史,忘记自己的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逐渐走向萎缩) ⑬如今,《李山书》得以重新印刷出版,李山老人们已重修了宗祠,录 制了村史。但李山村的宿命除了成为全球化、城市化压路机下面的"牺牲 者"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可能吗?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第711期) 表达效果: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作者的哀惋与无奈之情。或以小见大(1 分),表达了作者呼吁关注乡村建设的急迫之情。 寓意:以李山村为缩影的中国乡村和乡村文化(1分),(表面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1分),逐渐走向萎缩(1分)(引申 义),像背影一样即将消失(1分)。(比喻义) 表达效果:运用比喻修辞(1分),表达了作者的哀惋与无奈之情 (1分)。或以小见大(1分),表达了作者呼吁关注乡村建设的急迫之 情(1分)。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 现状;主旨;启示 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 ① 缠绕这座城市的水都是有来历的。 ② 那天到得早,大明湖也许刚醒来,朦胧中水波不兴。沿湖走几步, 却似听到了话语声,瞻顾去找,四周无人,湖面如镜,枝叶低垂,只有 那些仿佛从水底发出的微细声音跳进耳里,鱼贯而入。 ③ 济南是鼎鼎大名的泉城,水源众多,耳熟能详的有趵突泉、黑虎 泉、大明湖,似乎每一位到济南的人都不愿错过。水邀请我们作想象的 旅行。700多处天然泉,潜伏地下,阡陌纵横,想象中那应该是中国的“ 地下威尼斯水城”。我在两年前的夏秋之交来过,像是赴一场水的约会。 地下那么多的水,从何奔流而来,又在召唤什么,人们并不去探究,只 愿欣赏水所带来的陪伴和惊奇。我多年生活在洞庭湖畔,也见识过不少 江河湖泊,睁眼闭眼都可触摸到水的身影。我深深地懂得,水流动在一 座城市里,就是对古老记忆的唤醒,对生活在此的人的内心烛照。 ④ 济南是古城,齐鲁大地的中心。“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随便翻开历史的一页,一个个显赫的名字就让人对这片土地心生钦敬。 诞生于此的有秦琼、李清照、辛弃疾,到此游历生活工作过的有李白、 杜甫、曾巩,小说家刘鹗,现代文学家老舍等等。这里的水,印鉴过他 们的面容,涤荡过他们的身体,也守护过祖辈灼热的灵魂。 ⑤ 水,像时间里的淘洗器,在覆遮中显影那些珍贵的过往。 ⑥ 曾巩整饬过济南的水。济南的地势从古至今都是南高北低,济南 城的北边老城区,地势低洼,水最喜欢朝这里奔涌聚集。原先安静清澈 的水,却成了人们心头的隐忧。宋熙宁四年,52岁的曾巩来济南担任齐 州地方长官。入夏到来的他,横亘眼前的不仅有风景,也有积水顽症。 宋代文人多为务实的改革家,曾巩“无忘夙夜,勉尽疲驽”,大刀阔斧 地在北城大规模地修堤筑堰、疏水浚道、挖渠建闸。一番疏堵,水的格 局悄然变化。全城地下泉水的流积之处聚为大明湖。曾巩深谋远虑的是 水的平衡,他主持在大明湖上修筑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百花堤”,大堤 将湖分成东西两半,从南岸登临北岸北渚亭,大堤可行吟可驻足。后人 感念,称此为“曾堤”。来过济南两次,沿曾堤欣赏过大明湖风光的苏 轼,治理西湖的方法也就是受此启发。 ⑦ 到济南的当晚,我在泉城广场遇到一位老人,他提笔习书,精神 灼灼,在大石板上写着米芾,内容是曾巩咏大明湖盛夏风光《西湖纳凉 》中的“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地上水迹未干,他又接 着写《趵突泉》一诗中的“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他重 复着写,站在一旁欣赏的人跟着念读,很快也就熟记了这两句。老人说, 曾巩老先生说出的是水的来处。来处一词突然让我心里一震,曾巩的济 南政绩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消弭了水患,他不只是给水找到了去处? ⑧ 缠绕这座城市的水都是有名字的。老人如数家珍,除了趵突泉、 黑虎泉、五龙潭等十大泉群,济南境内的水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 系,以及济水、护城河、玉符河等河流。水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在济南 的泉涌中是一个复杂的布局。泉水的喷涌,让时间凝练,也让时间延宕。 许多人多把近水楼台的济水归为泉水之源,但曾巩是位有实证主义精神 的人,他前往南部山区实地勘查。山南水北,是典型的济南地理特征。 诸多水流,就是沿山脉由高往低延绵而至。时光迢远的地质变迁,百泉 争涌的地底下,自然有着奇妙的构造。复杂而不可掌控的水的流向,在 曾巩的勘查中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玉符河水自渴马崖潜伏地中50里, 复出而有趵突泉,他又根据济南泉水同色同味,作出“泉皆泺水之旁出 者”的论断。 ⑨ 有名有姓的733个天然泉,把济南变成了一座天然岩溶泉水博物 馆。从大明湖出来往南,经曲水亭芙蓉街到泉城路,没多远就到了趵突 泉东门。假山乱石,泉水汩动有声,行人的脚步与声语混迹此间,编排 成了一支变奏曲,须凝神细听,才能隐约听到泉水演奏的主旋律。若是 拍一张卫星俯瞰图,大大小小的水,点缀、坐落、环绕、圈囿、流动在 城市的身体里,有关济南前世今生的日常生活想象就被水布局、打开。 水,成了这座城市的锦上添花之物。从地下冒出来的泉水,流成了济南 的掌纹。掌纹里有时间,也有情感记忆;有遐想,也有俗世生活;有安宁, 也有热烈美好。 ⑩ 次日,天微明,我走在空旷的街巷,昨日的攒动和热闹,像是被 水冲走。济南日夜坐卧在水流之上,有着属于她的妙不可言。济南人世 代也就在这蛛网状的水路上走来走去。我特意寻到“他”的跟前,突然 明白所谓的与水的约会,其实也是对一个人的瞻仰。后世济南人念念不 忘,为他立祠。入祠,有比我到得更早的人,有比我仰头读得更认真的 人。我双手燃点三炷香,烟雾瞬间袅娜,仿佛又听到了水的声音。我恍 然,那些高低长短的声音就来自一个人的吟咏。水的盛衰,城市的变迁, 风景的变与不变,人的今生来世,都被这声音记录、铭刻。 ⑪ 水,让济南日新月异又亘古不变。水,也成了我对济南的印象中最 柔软也最刚硬的部分。 ⑫ 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 (取材于沈念的同名散文) 本文题目“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 何理解其中的寓意?请谈谈这个题目给你的启示。 ⑥ 曾巩整饬过济南的水。济南的地势从古至今都是南高北低,济南 城的北边老城区,地势低洼,水最喜欢朝这里奔涌聚集。原先安静清澈 的水,却成了人们心头的隐忧。宋熙宁四年,52岁的曾巩来济南担任齐 州地方长官。入夏到来的他,横亘眼前的不仅有风景,也有积水顽症。 宋代文人多为务实的改革家,曾巩“无忘夙夜,勉尽疲驽”,大刀阔斧 地在北城大规模地修堤筑堰、疏水浚道、挖渠建闸。一番疏堵,水的格 局悄然变化。全城地下泉水的流积之处聚为大明湖。曾巩深谋远虑的是 水的平衡,他主持在大明湖上修筑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百花堤”,大堤 将湖分成东西两半,从南岸登临北岸北渚亭,大堤可行吟可驻足。后人 感念,称此为“曾堤”。来过济南两次,沿曾堤欣赏过大明湖风光的苏 轼,治理西湖的方法也就是受此启发。 (赞扬了曾巩对济南这座城市的贡献和为官兢兢业业、造福百姓的精神。 ) ⑦ 到济南的当晚,我在泉城广场遇到一位老人,他提笔习书,精神 灼灼,在大石板上写着米芾,内容是曾巩咏大明湖盛夏风光《西湖纳凉 》中的“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地上水迹未干,他又接 着写《趵突泉》一诗中的“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他重 复着写,站在一旁欣赏的人跟着念读,很快也就熟记了这两句。老人说, 曾巩老先生说出的是水的来处。来处一词突然让我心里一震,曾巩的济 南政绩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消弭了水患,他不只是给水找到了去处? 启示: 为民角度:实实在在做事;懂得感恩;为城市发展做贡献;为后人谋 福利。 为官角度:尽职尽责,实实在在做事;为城市发展做贡献,有所作为; 造福百姓。 寓意(抓住“纪念碑”的含义)赞扬了曾巩对济南这座城市的贡献 (表面义)和为官兢兢业业、造福百姓的精神。(主旨义) 启示: 为民角度:实实在在做事;懂得感恩;为城市发展做贡献;为后人谋 福利。 为官角度:尽职尽责,实实在在做事;为城市发展做贡献,有所作为; 造福百姓。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窗口,透过标题往往能 窥探作品的主旨,本篇散文的标题就具有这个特点。探究标题表达了什 么主旨,其实就是探究标题的意蕴,既要揭示标题的字面含义,又要揭 示标题的深层含义,更要揭示作者借助标题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和透过 标题表现出来的情感。由原文“我特意寻到‘他’的跟前,突然明白所 谓的与水的约会,其实也是对一个人的瞻仰。后世济南人念念不忘,为 他立祠。入祠,有比我到得更早的人,有比我仰头读得更认真的人。我 双手燃点三炷香,烟雾瞬间袅娜,仿佛又听到了水的声音。”可知“所 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中的“你”指的是曾巩,通过后世济南人念念 不忘,为他立祠,赞扬了曾巩对济南这座城市的贡献和为官兢兢业业、 造福百姓的精神。因此我们得到启示:从百姓的角度是懂得感恩,从为 官角度尽职尽责,造福百姓。 【点睛】“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 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 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 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梅开庾岭为香国》 现状;道理; 主旨;情感。 梅开庾岭为香国 ①2012年1月下旬,我们全家决定到南雄梅岭去赏梅花。 ②梅岭,又称大庾岭,岭南岭北遍布梅花树,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 山遍野,暗香浮动,成了梅花的世界。因此梅岭自古便以“梅开庾岭为 香国”闻名于世。 ③其实,梅岭的出名并不仅仅因为这里盛产梅花,还因为这里有着深 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梅关古道”。梅岭自越人开发后, 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古道开通以后,南 北交通大为改观,直接推动了岭南经济的发展;其次,这里历来就是兵 家必争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就曾经率领部队在这一带 坚持了3年的游击战争。 ④历代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独特的梅文 化。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梅花诗作,请名家镌 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我们在此处驻足良久, 细细品味,似乎有股高洁清新的芬芳扑鼻而来。我最感兴趣的是陈毅写的 《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一种舍生取义的凜 然正气油然而生,梅岭也似乎变得更加神圣高洁! ⑤我们一家人沿着一条不很宽的水泥路徒步上山。忽然,外孙在前方大喊: “外公,快来看梅花哟,好多的梅花!”我们顺着声音朝前走去,拐过山角, 果然见到前面的山坡长满了梅树,梅树上不见叶子只见梅花,朵朵在枝头凌 风绽放。阵阵寒风吹来,满山梅花随风摇曳,空气申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可 惜对于它们的品种名称,我是一个也说不上来,只记得毛主席有一首《卜算 子·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还有刚才在碑 林看到的何香凝咏梅诗“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 吹。”这两首诗词贴切地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力量,难怪有人主张把梅花定为“国花”。 ⑥女婿让我给他讲讲古道历史,于是我信口开河,讲起了古道的点 点滴滴。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车马不通,人烟稀少。古道 最初设关始于秦朝,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唐朝时候,宰相张 九龄路过此地,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 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诏由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因工程浩大, 张九龄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完工。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当 时的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后人为了纪念张九 龄开凿梅岭古道的功绩,在道旁建有“张公祠”和“夫人庙”。 ⑦夫人庙内供奉的这位夫人就是张九龄的侍妾威宜芬。传说张九龄 主持开凿扩展梅关古道,连开七七四十九天,工程毫无进展,白天凿开 的石头,晚上又自然合拢。一白发老翁告知他是山神在阻挠,需以孕妇 之血祭祀。戚宜芬见丈夫愁眉不展,问知缘由,当日深夜,她披衣起床, 冒着凛冽寒风,走到梅岭山巅的巨石旁,手提长剑,撩衣袒胸,口中叨 念:“皇天在上,我乃张九龄侍妾戚氏,身怀六甲,因梅岭道开凿月余 毫无进展,若皇天布灾,愿将妾命献祭皇天。”遂举剑剖腹而死。从那 天起,凿开的石头再也不会合拢了。经过两年的努力,梅关古道终于开 通了。为纪念戚宜芬的献身精神,人们在南山脚下建起了夫人庙,感戴 成夫人的功德。 ⑧我们继续前行,离山顶不远,有一株青枫树,树下立一石待,上 书“东坡树”三字。传说苏轼因新党重新执政被贬惠州,途经梅岭,回 首北望,不觉悲从中来,便在关楼大树下的茶亭歇息。卖茶老翁见苏轼 愁眉不展,便询问原委。苏轼据实相告。老人指着茶亭前的一棵大松树 说:“苏大人不必忧伤,您看,这棵松树是我20岁时种的,被雷劈过几 次,它还是那么粗壮!”又说:“苏大人光临岭南,是岭南的福气啊, 以大人高才,在岭南云游些日子,再回江南,一定鹏程万里!”苏轼听 罢摇手,并给老人写《赠岭上老人》一首:“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 抱亲手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谁知老翁亦通文墨, 立即和诗一首:“岭头卢老一炉灰,长短根茎各自栽。轻贱已消先世业, 知君海上去仍回。” ⑨苏轼揖别老人以后,宿于山下龙泉寺,心中怏怏,复又作诗《过大 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静。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 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 ⑩离开梅岭七年后,苏轼获救北归。他二上梅岭,来到青枫树前,只见茶 亭仍在,人去亭空,不禁老泪纵横,吩咐随从拿出笔墨,将《赠岭上老人》 写在一亭柱上,然后在另一亭柱题上《赠岭上梅》:“梅花开尽百花开,过 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题罢,神情庄重地向 青枫树长鞠一躬,喊了一声“归去来兮!”便举步北上。后人便把这棵青枫 称为“东坡树”。 ⑪我们来到梅岭北侧一座新建的观景台上,遥望山下的江西省大余县,但 见阡陌田畴碧波万顷,青山绿水重峦叠嶂,县城内高楼林立,沐浴在初春的 阳光之下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宁静和自然,那么生机勃勃。 ⑫遥想当年梅岭古道人声鼎沸,肩挑马驮,是何等的艰辛!如今,高速公 路穿过梅岭,从广东南雄到江西大余,不需半个小时即可到达,真是“天堑 变通途”啊!想到此,我禁不住心血来潮,东施效颦赋诗一首: 远上庾岭山径坷,雪后寒梅花更多。脚行古道怀贤相,眼观苍松叹东坡。 遥想往昔人似蚁,喜看今日车如梭。古今多少兴衰事,化作一曲大风歌。 (取材于蓝诗传同名散文,有删改) 本文题目“梅开庾岭为香国”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认为其中有哪些 含义?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②梅岭,又称大庾岭,岭南岭北遍布梅花树,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 山遍野,暗香浮动,成了梅花的世界。因此梅岭自古便以“梅开庾岭为 香国”闻名于世。 ③其实,梅岭的出名并不仅仅因为这里盛产梅花,还因为这里有着深 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梅关古道”。梅岭自越人开发后, 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古道开通以后,南 北交通大为改观,直接推动了岭南经济的发展;其次,这里历来就是兵 家必争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就曾经率领部队在这一带 坚持了3年的游击战争。 ( ①庾岭之上冬日遍开梅花,暗香浮动,不仅成为梅花的世界,一片芬 芳,且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闻名世界;) ⑤我们一家人沿着一条不很宽的水泥路徒步上山。忽然,外孙在前方大喊: “外公,快来看梅花哟,好多的梅花!”我们顺着声音朝前走去,拐过山角, 果然见到前面的山坡长满了梅树,梅树上不见叶子只见梅花,朵朵在枝头凌 风绽放。阵阵寒风吹来,满山梅花随风摇曳,空气申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可 惜对于它们的品种名称,我是一个也说不上来,只记得毛主席有一首《卜算 子·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还有刚才在碑 林看到的何香凝咏梅诗“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 吹。”这两首诗词贴切地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力量,难怪有人主张把梅花定为“国花”。 (②梅花具有高洁的品质,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⑪我们来到梅岭北侧一座新建的观景台上,遥望山下的江西省大余县, 但见阡陌田畴碧波万顷,青山绿水重峦叠嶂,县城内高楼林立,沐浴在初春 的阳光之下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宁静和自然,那么生机勃勃。 ⑫遥想当年梅岭古道人声鼎沸,肩挑马驮,是何等的艰辛!如今,高速 公路穿过梅岭,从广东南雄到江西大余,不需半个小时即可到达,真是“天 堑变通途”啊!想到此,我禁不住心血来潮,东施效颦赋诗一首: 远上庾岭山径坷,雪后寒梅花更多。脚行古道怀贤相,眼观苍松叹东坡。 遥想往昔人似蚁,喜看今日车如梭。古今多少兴衰事,化作一曲大风歌。 (取材于蓝诗传同名散文,有删改) ( ④如今我们去赏梅,看到庾岭迎来它新的发展机遇,感到振奋欣喜。 ) 含义: ①庾岭之上冬日遍开梅花,暗香浮动,不仅成为梅花的世界,一片芬芳, 且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闻名世界;(表面义) ②梅花具有高洁的品质,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③辈辈与庾岭有着历史渊源的中华儿女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顽强不屈、勇 于奉献、坚忍乐观的精神令人崇敬;(语境义) ④如今我们去赏梅,看到庾岭迎来它新的发展机遇,感到振奋欣喜。 (表达情感) 表达效果:以此为题统摄全篇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语言具有诗意,透 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梅开香国这一动人景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共6分。含义和表达效果各占3分,含义答出其中三点给3分。言之成理 即可酌情给分。】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绣朵花儿当补丁》 道理;主旨 绣朵花儿当补丁 ①“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 中走失。打补丁在女红冷落成霜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对于拿不起 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 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②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 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 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 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 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③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 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 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 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 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 ④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 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 和生活主色调。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 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⑤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 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 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 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 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 规劝”一番。 ⑥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 活。我结婚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 这意义特殊的物品,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 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烟一样,不可 能持续新婚那样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 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 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⑦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 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有它,我的生活平淡中有滋 味,坎坷中有真诚,困窘里有鲜花,暗夜里有月光,算不上顺风顺水, 也过得活色生香,这是针线笸箩的功劳,这是缝补的功劳。 ⑧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 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 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 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 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 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 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 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就需要这种缝 缝补补的精神。 ⑨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 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 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 滑的银针,需要扎厚厚的衣蒙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 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 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 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 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 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 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 (10)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 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 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11)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載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 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 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 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 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所以母亲的人生虽然坎坷 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作为一个女人,学会给生活打 补丁是多么重要,有一个用来缝缝补补裁裁剪剪的针线笸箩是多么重要 ! (12)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 亲的人生。她在缝补的同时,总不忘记,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 (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 本文题目“绣朵花儿当补丁”有很深的意蕴。综观全文,你认为其中 的寓意是什么?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⑥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 我结婚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这意 义特殊的物品,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 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烟一样,不可能持 续新婚那样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 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 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 “破洞”意味着生活都不免残缺) ⑦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 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有它,我的生活平淡中有滋 味,坎坷中有真诚,困窘里有鲜花,暗夜里有月光,算不上顺风顺水, 也过得活色生香,这是针线笸箩的功劳,这是缝补的功劳。 ⑧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 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 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 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 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 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 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 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就需要这种缝 缝补补的精神。 ( “绣朵花儿”是说人只有抱着美好的愿望、用真心来精心修补,生活 才能越加美好。 ) “破洞”意味着生活都不免残缺,(语境义)“绣朵花儿”是说人 只有抱着美好的愿望、用真心来精心修补,生活才能越加美好。(主旨 义)以此为题,形象、生动而又充满乐观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 道理;主旨 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汗漫 ⑴上海,这座城市的名字本意就是“到大海上去”。所以,上海雅称 “海上”——在大海之上,万类自由,梦寐开阔。这座城市的街道有着 船舷的陡峭和甲板的动荡,灯火浩瀚,力量四溢。 ⑵我所在的药物研究院地处静安区。附近有著名的静安寺,寺门前的 金铸匾额上镌刻寺名,从左向右念是“寺安静”。之所以强调“安”“ 静”二字,大约是为了平衡,平衡周围无边无际的繁华和喧嚣。 ⑶以香樟树为主体构成的药物研究院的浓荫深处,时时可闻鸟鸣。 鸟鸣心更幽,令偶尔独自值夜班的我惊喜。倘若在周末加班,还可以看 到一群鸟把翅膀收敛身后,在办公楼或实验楼的台阶上散步,像把手背 在身后谋划未来的董事长、总经理,也像我院那些被研究生们昵称为“ 老板”的导师——他们也的确是大大小小的老板了,以课题组为财务结 算单位,公司化运作,自负盈亏。一群鸟一样的老板,或者说一群老板 一样的鸟,在泥土,在市场,寻找着草粒和水。 ⑷我的办公桌位于上世纪初期一个英国人所建的别墅式小楼内。来来 往往的院长、院士、厂长、经理、广告商,来来往往的电话、传真、文 件、报表,来来往往的汉语、英语、韩语、日语尤其是沪语……作为这 家拥有上市公司的药物研究院的核心,这里繁忙,芜杂。所有的善良、 邪恶、阴郁、明媚,小楼与我都无所不有。作为一个在壁炉旁边办公桌 上写字谋生的家伙,我有可能成为各种类型和性质的人,只要有适当的 环境和气候催发。因此,我必须对体内的毒素和阴影保持警惕,对这座 小楼内的黯淡保持警省。 ⑸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写字:报告,请示,通知,条例,合同,协议, 章程,规划,贺词,某某在某会议上的讲话……为了让这些文字从空白 中涌现,我必须在文件室、会议室、实验室、工厂乃至餐馆、酒吧等地 穿行、观察、请示、聆听,将领导意图落实于自身行动,用以下与写字 无关的若干规则,制约自我: ⑹——头发理短。九年前,我从高校来到这家研究院接受面试。人事 处长含蓄提醒:“小余啊,作家们是不是头发都很长呀?”妻子当天就 把我逼进理发店。短发,伪装了我散漫的内心,给人一种钉子般充满进 取心的错觉。显然,头发长的先生只适合散步于空山野水间,优哉游哉, 诗意盎然。倘若让他在清晨的上海街头奔跑,其必头发张扬如同疯子, 不合时宜。从头开始,在上海,每半月理发一次。 ⑺——西装领带。在皮肤的遮盖形式上与西方接轨,可令人形成“ 我是一个具有世界视野、遵守市场规则的人”之幻觉。在上海,一个穿 休闲装的秘书紧跟穿西装的老板,是不和谐的。我在院领导们的西装品 牌附近稍低的价位上购置一套西服,在陪他们出席正式场合的时候脱掉 夹克、紧急换装。用领带锁紧喉咙,避免内心独白脱口而出。院长看着 面目一新的我:“小余,转眼间换了一个人似的!难为你了。”他是一 个在西装和夹克之间过渡得比较从容的人。 ⑻——注意平衡。比如,对同事,敲门的力度和节奏要一视同仁并注 意音响效果。某君曾愤愤:“余,你敲我的门是嗵嗵嗵,敲院长的门是 嗒嗒嗒……温柔极了。”我惭愧,认真研究了这两扇门。同样的力度和 节奏,敲出的声音果然迥异,原因是该君的门比院长的门微微薄弱。我 请他谅解。之后,尽量降低敲击其门扉的次数和力度。从此,对敲开所 有人的心扉不再抱以期望。 ⑼诗人、作家聚会,我常常被视为一个“小经理”;同事聚会,我又往 往被呼为“诗人”“作家”——一个总是出现在客场的队员。在“诗人 ”“作家”被注入复杂意味的实用主义上海,直觉告诉我:应当将“汗漫 ”这一笔名造成的倒影,移植到白昼生活以外的夜晚书房里去;让“余秘 书”与“汗漫”相互尊重、审视、滋养,而非相互鄙夷、排斥。这是一个 理想,何其困难。 ⑽研究院内小花园旁耸立着三座铜像,纪念三位去世多年的药物科学家。 ⑾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先后从美、英、日归来,成为我国现代药物研 究领域的拓荒者,分别担任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或我院的院长、名誉院长。 同事、后辈一概尊称他们为“先生”。有谁敢把他们喊为“老板”?中国 的第一支贵似黄金的青霉素,根治血吸虫病的呋喃丙胺,出于其手,惠及 国人。除了三座铜像,他们似乎没有留下多少资产。面对那些把实验室当 作名利场和提款机的浮躁后人,三位先生铜铸的目光,显得忧伤。 ⑿每天黄昏,一对来自安徽的清洁工小夫妻在清洗这三座铜像时,都 放弃通常用的冲刷地面的软皮水管,而是站在凳子上,用干净毛巾蘸水, 细心擦去铜像上的浮尘、鸟粪。他们有一个梦想:“将来让女儿考咱院 的研究生咋样?在这大楼里做实验,再成为那三个老先生一样的人,研 究药,治病救人,积德行善,多好!” ⒀这一场景,终于让我和若干老板感动。 ⒁目前,我还残存一丝被感动的能力。这说明,一个虚幻浮泛、模棱 两可的家伙并非无药可救。作为一个在壁炉旁边办公桌上写字谋生的家 伙,我还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抽身而出,重新获得简明扼要的宁静和欢 乐。 ⒂我喜欢米沃什的名诗《礼物》: “在这个尘世,我已一无所求。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嫉妒。 我经历过的一切邪恶,都已忘记。 想到我曾经是这同一个人并不使我羞愧。 我没有感到痛苦。 当我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⒃假若我在研究院内直起身来,需要沿北京西路朝东走四公里,到达 外白渡桥;再乘船越过黄浦江二十公里的浩荡江声,才能看见船帆和大 海——这是我和一位伟大波兰诗人之间目前的差距。 ⒄但毕竟生活在一座以大海为名的城市内,所以,我有希望实现自己 后半生的梦想——无论何时何地,一直身,就能看见船帆和大海…… 本文题目“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有着怎样丰富的寓意?以此为 题有何效果?(6分) (6分)【答案要点及评分要点】 ①“船帆和大海”则指自由、理想等美好的信念或事物(1分)。(比喻 义)“直起身来”比喻对现实生活某种形式或程度的抽离,(1分), (比喻义)能保持对美好信念或事物的坚守与期待,不被现实完全淹没 和捆绑,摆脱繁忙芜杂的生活的束缚(1分)。(语境义)对“我”而言, 指在繁忙、芜杂的生活中坚持写作,在善良、邪恶、阴郁、明媚等品性 中保持警醒(或: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感动和快乐的能力)(主旨义)(1 分)。 ②表达效果:揭示了文章主旨(1分);运用修辞,生动形象且意蕴丰富, 激发读者想象力(或:吸引读者兴趣)(1分)。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长毋相忘》 道理;主旨;情感 长毋相忘 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 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 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 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 。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③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 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 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 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 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 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 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 ④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 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 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 触及过的仅得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我感悟《论语》,一直很回味孔夫 子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矢志传经布道的执着。孔夫子毕竟是凡人,根本 想不到以后会受封圣人。凡人有踌躇满志时,也就有心如死灰时。孔夫 子有时也哀叹吾道衰也,有时也恨恨地骂,好像真的就甩手了之,其实 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人看到了萦绕在孔庙上空的光环,却看不见 孔夫子当年的持守。 ⑤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 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 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 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 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 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 》,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 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 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 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 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 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⑥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 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 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 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 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 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 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 庇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 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⑦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 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 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 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 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 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 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 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 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 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 回着田园牧歌。 ⑧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 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 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 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 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 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 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 鲁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 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 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 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 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 字。 ⑨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 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本文题目“长毋相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 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长毋相忘,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长毋相忘 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 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 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 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⑥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 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 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 ⑧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 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 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 (不要忘记书画中的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 ④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 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 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 触及过的仅得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我感悟《论语》,一直很回味孔夫 子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矢志传经布道的执着。孔夫子毕竟是凡人,根本 想不到以后会受封圣人。凡人有踌躇满志时,也就有心如死灰时。孔夫 子有时也哀叹吾道衰也,有时也恨恨地骂,好像真的就甩手了之,其实 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人看到了萦绕在孔庙上空的光环,却看不见 孔夫子当年的持守。 (保持着精湛、持久的信念(牵挂),对古典文化及所有厚重文化所蕴 含的东西要始终持守,不要游移; ) ⑤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 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 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 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 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 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 》,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 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 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 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 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 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不要忘记艺术生命的自然律,肯经磨难,有耐心,不急躁;) ⑧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 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 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 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 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 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 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 鲁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 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 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 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 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 字。 (留住(涵养)精神元气,排除诱惑、干扰元素,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艺术 的热爱,沉浸在古典情绪里。) 22.(6分) ①长毋相忘,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②不要忘记书画中的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 ③保持着精湛、持久的信念(牵挂),对古典文化及所有厚重文化所蕴 含的东西要始终持守,不要游移; ④不要忘记艺术生命的自然律,肯经磨难,有耐心,不急躁; ⑤留住(涵养)精神元气,排除诱惑、干扰元素,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 艺术的热爱,沉浸在古典情绪里。 【评分标准:6分。每条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父亲的东篱 》 道理;主旨;情感;哲理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 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 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 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 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 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 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 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 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 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 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 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 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 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 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 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⑥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 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 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 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 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 恒乡愁。 ⑧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 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 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 延续了。 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 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 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 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 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⑪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 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 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 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 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 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 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 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 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 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 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 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 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 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 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 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 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 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 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 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⑭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 ⑮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 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 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 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 越远地永失东篱。 ⑯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 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 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 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 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根据文意,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 处?(6分) ⑪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 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 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 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 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 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 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 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 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 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 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 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 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 ) ⑯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 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 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 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 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 朴生活方式。 ) 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 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 乡愁。 (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 答案要点: 含义:①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表面义)②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 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引申义) ③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主旨义) 好处:①形象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用典,引发读者关于“东 篱”意象的丰富联想,有文化意味。③“东篱”意蕴丰富,“父亲”则 限定、提示了“东篱”深层意蕴,虚实结合,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6分)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瑞雨为安》 道理;主旨;情感;哲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18分) 瑞雨为安 刘醒龙 凌晨4点多钟起床,赶到瑞安的早班高铁,一路上所遇见的,恰好如此行所要探究 的南戏《琵琶记》【注】中写的那样:“我早晨间见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 晌午间只见淅零零小雨,打坏了满树梨花。一霎时啭几对黄鹂,猛可地叫数声杜宇。 ”虽然季节略有差距,却与“绿成阴,红似雨,春事已无有”的意境相差无几。 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连读带想的也少不了雨。到达阁巷镇柏树村已是午后。 踏上高郎桥,桥下清幽的水面,突然起了声波一样的花纹,还伴着锵锵的弹拨音韵。 那小河里的水纹虽然与琵琶声断无关,在与桥头相连,与小河为邻的高郎祠里,一只 琵琶分明响得正幽。 高郎祠的正式名称为高则诚纪念馆,高则诚是《琵琶记》的作者。实际上,在高 则诚动笔之前,民间就有不同版本的《琵琶记》在上演,高则诚只是作为改编者,将 这曲民间戏曲推上了中国戏曲史的巅峰。看过了铭刻在门楣和立柱上的那几副后来者 撰写的楹联,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了。别人还会去那尊铜像近处前 后左右端详,我是断断不会正眼看一下的。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那时是不愿 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成都的杜甫草 堂不愿看杜甫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是在青海玉 树的勒巴沟口。我曾奋力扒开许多荆棘,才站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雕像面前,却还是 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 文章是命,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 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就像高则诚自己说的,“重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 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 给尘世间留下一种托寄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 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青铜做成的雕像,也是不真实的虚拟。 相比之下,一墙之隔的小院里,那女子怀抱琵琶深深浅浅地唱着南 戏,外来者听着似懂非懂的,反而让诞生于千年之前的南戏有了一丝一 缕四处回旋的生机。歌者自歌,闻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之 间纷飞不已的雨,还有院子中间被雨打湿的花草冬青。明太祖朱元璋时 期就有人夸说,辞了官、回了家的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琵琶记》 原著之陋,于是,村坊小伎将其看作不可企及的高度,竞相仿效,像纲 领那样,不得有丁点的随便和苟且,才情既富,节奏弥工,从头至尾, 字字句句,都要透彻唱了才行。一时之间,广为传演,几半天下。   院子里的雨,有时大,有时小。 端坐在雨边倾听,雨的弥漫将琵琶声声表达得超乎寻常,又平平常常。 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 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 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毫无背景之人,凭一手 好文章得以接近帝王将相,又从官场全身而退——高则诚自然比那些待 在鸡鸣草屋中想象黄金宫阙的人懂得的多很多。南戏也好,南曲也好, 南音也好,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 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 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 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 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  南戏、南曲和南音,各自的缘起与流传,有许多的不一样。在这小院 里,也有天上雨水、屋檐雨漏和树叶雨滴的区别,玄想之下,这带着“ 南”字符号的音乐艺术,是不是与雨密不可分,是不是适合在雨中相听 ?初粗想,再细思,才发现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果然到处是“雨” 和“水”。有提到雨的戏文,还有提及水的歌句。 用那菽水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 渴望夫妻长相厮守,不用卿卿我我,而以“田畴绿水浟”来说两口子是 要勤劳耕作的。真出了家门,离开老父老母和新娘去往北方的京城,所 见到的村是水村,殿是水殿,不是“流水蘸柴门”的普通人家,就是“ 画桥烟柳”“秋千影里墙头半出红粉”的谁家水滨。写才子青云路通, 则以“三千水击飞冲”来抒发壮志。目标真的实现时,想着生死存亡音 书难寄,万水千山相阻隔。以各种各样的水,男人叹人生青春难再。留 守女子也愁苦,哪怕“奴家心素”,也只能用“凉浆水饭”来祭拜公婆。 两下萧条,一样愁难诉。只怕除了用雨水作主旋律的《琵琶记》,任哪 出戏也难以如此动人。 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 趁着年丰人寿的日子,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人生苦短, 免不了要面对烦恼,那么就尽可能将烦恼留给自己,将美好的东西献予他人。雨是世 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多,瑞安博物馆里却还陈列着当地人用来祈 雨的祭祀器具,可见天降甘霖,地生玉露从来就是最得人心的。包括《琵琶记》在内, 一切的南戏、南曲、南音,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相比冰刀霜剑、电光火石,还 是情意绵绵的艺术来得久远。不大不小的雨,时断时续的雨,孤舟夜雨,乱萤疏雨, 太阳雨,云缝雨,梧桐雨,杨梅雨,大雨洗心革面,小雨不在有无。 雨在瑞安落多久,落多少,与谁有没有关系,其实没必要探究。只愿世间少一些 乱弹琵琶的悲欢离合,大家瑞安,天下瑞安。正如高则诚在诗里吟咏的,“江山有恨 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 (取材于刘醒龙同名散文) 注释:《琵琶记》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故事。他们新婚幸福,伯喈被父 亲逼去赶考;中状元后,被要求与牛丞相女儿结婚;想辞官回家,朝廷不允。赵五娘 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间,公婆双亡。五娘为公婆修筑坟台后,一路行乞进京寻 夫,历尽艰辛,终以团圆。作者高则诚改变了旧戏中蔡伯喈贪图荣华、忘亲弑妻的恶 态,因此也改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菽水:豆与水。比喻粗劣清淡的饮食,形容生 活清苦。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概括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经常 会融合在文章的结构中考核,有时也会单独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 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 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 内容上就答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 殊的手法等。“本文题目‘瑞雨为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你的理 解?”明确要求理解意蕴,也就是含义。分析含义注意从字面和深层含义 的角度分析,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分析深层含义的时 候还要特别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细读文本从中提取关键词句加以 整合归纳。 首先,使用解词的方法,抓住题目中关键词来解读意蕴:“瑞雨”吉祥, 一切安好。 其次,通过联想想象或者意象特征,抓住“雨”本身来总结整理:好雨 包容、化解人间世事,予人美好,感化人心。 然后,抓住地方特色来开阔答题角度丰富意蕴:《琵琶记》中到处是“ 雨”和“水”,雨水是南戏、南曲、南音的主心骨。 接着,从主旨情感上加以整理,题目一般明确或提示中心观点:作者巧 化“瑞安”“好雨”,凝为“瑞雨为安”,表达祈福天下瑞安的美好心 意。 最后,行文过程中的线索处寻找“雨”痕:作者雨中赴瑞安探究《琵琶 记》,雨中听琵琶相和的南戏,静心深思,感悟《琵琶记》的魅力,雨 是助作者探究《琵琶记》的“瑞雨”; 19.本文题目“瑞雨为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19.(6分) 答案要点:“瑞雨”吉祥,一切安好。作者巧化“瑞安”“好雨”, 凝为“瑞雨为安”,表达祈福天下瑞安的美好心意;作者雨中赴瑞安探 究《琵琶记》,雨中听琵琶相和的南戏,静心深思,感悟《琵琶记》的 魅力,雨是助作者探究《琵琶记》的“瑞雨”;《琵琶记》中到处是“ 雨”和“水”,雨水是南戏、南曲、南音的主心骨,好雨包容、化解人 间世事,予人美好,感化人心。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大地的泉眼 》 道理;主旨;哲理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大地的泉眼 彭程 ⑴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 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 某种板滞的东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遥远的原野气息却慢慢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 ⑵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 ⑶小雪,大雪。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 就是一片银屑样的记忆,幻化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 无遮无拦的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间,摆脱了具体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 样的想象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小雪。大雪。想出这两个词 来概括一段节气的是聪明人。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 ⑷日子过得很快。“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立春,雨水。春天 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的开始。这个童话弥漫着湿淋淋的气息。迈进春分 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一样长短了,就像两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 但很少有人会细心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在一片绿意迷蒙中 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说到清明,墓草萋萋,纸幡飘飘,哀思播撒在这一 天,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 然是后来被赋予的。这个词汇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 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天气温暖起来,天空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 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谷雨。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一起, 这两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水的春天呵,一千多年前让杜甫欢喜欣快的雨水, 如今依然飘洒在我们感受的天空。喜悦恒久如初。 ⑸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 ⑹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 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 的风,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 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 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 的一幕幕背景。 ⑺春天是萌发,夏天便是生长了……我们一任自己被感受之船载负,沿季 节河道顺流而下时,另外一件事情也在悄悄发生。我们透过节气的舷窗向 外张望,结果看见了自己儿时跳跃的身影。好像童话中读到过的,某人不经 意间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于是往昔重现。儿时的欢悦深藏在大地上的每 一个角落,每一阵微风中都有我们的笑声。诗就是这样同生命结缘。许多 年后我们在日渐阔大的河流边漫步,涛声浩荡中,我们听得见最初的潺潺和 泠泠,所以返回常常很有必要。时光一往无前,但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 那里有生命的根。每个人都应适时回去,培一捧土,或者浇一罐水。他会发 现,这样他站得更稳。 ⑻秋天,大地上的故事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夜间,空气中的水分会凝成 露珠,缀在紧贴地皮的草叶上,晶莹清亮。如果春天是从天上飘降的,那么 秋天则是自地表激生的。这些日子被称作白露。露珠是大地分泌的泪珠, 是对于刚刚过去的那个火热季节的悲悼和祭奠。秋分的白天和夜晚再次 一样短长,但谁都清楚,从此后路标指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从这道后门出 去,有一天人们觉出脚下越发寒凉潮湿,发现原来已经走得很远了,周围是 被割倒的庄稼和枝叶日渐稀疏的树木。寒露,有几只蟋蟀颤颤瑟瑟地唱 出这个调子。 ⑼有人很投入地望着田野,进而很落寞地看自己的心,写下一些让人怅 惘的句子。这样的人被叫作诗人。诗人的年龄几乎和土地有记载的历史 一样长,五千年诗的天空中,布满了他们嘘气凝成的片云。秋天降临到人 的心上,这就是愁了。在造字的时候,做出这样规定的一定是他们中的一 个。诗人是田野最诚笃的守望者,风向着他吹。 ⑽这样的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暗激生着贫困。 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 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 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 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 ⑾节气,在这中间扮演什么角色呢? ⑿没有鸟可以单凭一只翼飞。如果诗是种子,大地是温床,节气便是风 和雨水。每一朵花、每一颗果实里,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季节神。读懂了它, 一切文字便都索然无味了。 ⒀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 ⒁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有删改) ⑸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 ⑹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 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 的风,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 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 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 的一幕幕背景。 (节气是大地的泉眼,从中涌现无限诗意。 ) 18.依据文意,“大地的泉眼”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5 分) 18.答案提示: 理解:节气是大地的泉眼,从中涌现无限诗意。(诗潜藏于大地深处, 节气是它涌现的泉眼)2分 效果: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激发阅读兴趣;暗含全文主旨:大自然的 节气中蕴含无限诗意,要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 意,诗意美好地生活。 (意思对即可)3 分 高考散文阅读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这思考的窑洞 》 现状;启示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0 题。 这思考的窑洞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 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 产了出来。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 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 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 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 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木牌,而是钉住了 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 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 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 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自党中央于 1938 年 1 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 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 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间歇中,拼命地读书写作。 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当我在窑洞前漫步时我无法掂量, 是从这里发出的电报、文件作用大,还是从这里写出的文章、著作作用大。 他的房子里只有一张旧木床和一杯苦茶。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 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 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 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 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 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随着时间的 推移,他这些文章的力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的文件、决定。四壁黄土,一 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 了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忍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 实际的思考。 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他住 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 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着力量。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在一孔 窑洞前的木牌上注明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论持久战》。为写这篇文章, 他在窑洞里伏案工作九个日夜,连炭火烧了棉鞋也全然不知。第九天早 晨,当他推开窑门,让警卫员把稿子送往清凉山印刷厂时,我猜想他的 心情就像罗斯福签署了原子弹生产批准书一样激动。以后战局的发展果 然都在他的书本之中。 伟人其实与我们最接近。一次,在延安雷电击死一头毛驴,驴主人说: “老天无眼,咋不打死毛泽东?”有人要逮捕这个农民,消息传到窑洞 里,毛泽东说骂必有因,一了解,是群众公粮负担太重,他下令每年由 二十万担减到十六万担。毛泽东在这窑洞里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他 的许多深刻的论述挽救了党,挽救了许多干部,但是当他知道有人被伤 害时,就到党校礼堂作报告,说:“今天我是特意来向大家检讨错误的, 向大家赔个礼!”并恭恭敬敬地把手举到帽檐下。 1942 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刚在重庆吃过 800 元一桌的 宴席,这时却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吃两毛钱的客饭,但他回去后写文章说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一九四五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边区的兴旺, 想到以后的中国,问一个政权怎样才能永葆活力。毛泽东说,办法就是 讲民主,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我想他说这话时一定仰头环视了一下四周 厚实的黄土。“七大”前后很多人主张提毛泽东思想,他坚决不同意。 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 人民的智慧。”“我这个人思想是发展的,我也会犯错误。”作家萧三 要为他写传,他说还是去多写群众。他是何等的清醒啊! 胡宗南进犯,他搬出了曾工作 9 年的延安窑洞,到米脂县的另一孔 窑洞里设了一个沙家店战役指挥部。古今中外有哪一孔窑洞配得上这份 殊荣啊!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 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中外军事史上哪有这样的司令部? 哪有这样的统帅?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 吃茶叶、撒尿、签发电报,一仗俘敌 6000 余。 他是有神助啊!这神就是默默的黄土,就是拱起高高的穹庐、瞪着眼 睛思考的窑洞。大胜之后他别无奢求,推开窑门对警卫说,只要吃一碗 红烧肉。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 过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自古都 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 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那几篇文章的胜利。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 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考写作、展示才华的辉 煌时期,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这个时期写 成的。 毛泽东在宝塔山下留下了这一排永远思考的窑洞。思想这面铜镜总是 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 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 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 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题目中近指代词“这”的使用,隐含了作者曾亲自来到“窑洞”参观 的经历; ) 2,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 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 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 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 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 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 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 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 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 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 “窑洞”既是实写,同时也借代曾经在此居住的毛泽东; ) 他是有神助啊!这神就是默默的黄土,就是拱起高高的穹庐、瞪着眼睛 思考的窑洞。大胜之后他别无奢求,推开窑门对警卫说,只要吃一碗红 烧肉。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 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自古都是 心胜于兵,智胜于力。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泽 东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那几篇文章的胜利。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 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考写作、展示才华的辉煌 时期,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 的。 (用“思考”来修饰“窑洞”,既隐含曾经居住在“窑洞”中的毛泽东 善于思考的特点, ) 20.本文题目“这思考的窑洞”有怎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请综观全文, 简要回答。(6 分) 20.(6 分) 评分说明:意蕴分值 4 分,表达效果分值 2 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 题目中近指代词“这”的使用,隐含了作者曾亲自来到“窑洞”参观 的经历;“窑洞”既是实写,同时也借代曾经在此居住的毛泽东;用“ 思考”来修饰“窑洞”,既隐含曾经居住在“窑洞”中的毛泽东善于思 考的特点,也表达自己到此得到了深刻的启迪。(4 分) “这”的使用,既拉近了“窑洞”和作者的距离,也拉近了“窑洞” 和读者的距离;用“思考”这一定语则将“窑洞”拟人化,使题目新颖 生动,能引发读者思考,并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2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