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李白:
张九龄:
李白:
苏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
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
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
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
抒写自己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
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远离家乡、亲人者的眼里,月亮或是
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
思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
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那高悬于天际
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一篇写月的文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
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
献,开创豪放一派,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
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
山记》等。他出身世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
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
流。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创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新法””,由于他反对王,由于他反对王
安石安石““新法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新
法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
””(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同年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同年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但不得““签书公事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
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1083年),当时,作者被年),当时,作者被
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
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美妙的描绘,真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美妙的描绘,真
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
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
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
蕴。
元
丰
六
年
十
月
十
二
日
夜
,
解
衣
欲
睡
,
月
色
入
户
,
欣
然
起
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怀
民
亦
未
寝
,
相
与
步
于
中
庭。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
水
中
藻、
荇
交
横
,
盖
竹
柏
影
也。
何
夜
无
月
?
何
处
无
竹
柏
?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 解( )衣 藻荇( )( )
• 遂( )至 未寝( )
• 柏( ) 交横( )
jiě xìng
suì qǐn
bǎi
zǎo
héng
字词疏通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解衣衣欲欲睡,月色入睡,月色入户户,,欣然欣然起行。起行。 念念
无无与与为乐为乐者者,,遂至遂至承天寺承天寺寻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相与步于中庭。中庭。
户:
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 念:
遂: 于是、就 寝: 卧、睡
相与: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看见)月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看见)月光
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
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门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解: 脱 欲: 想,想要
与: 者:和,同 ……的人
至: 到 寻: 寻找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形容水的清澈
盖: 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
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如: 像……一样
交横:交错纵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哪一夜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
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耳:
闲人:无事可做的人,此指清闲的人。
何:哪儿 但: 少:缺少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其写景有什么
过人之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其中的
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全句无一个“月”字,而无
处不在写“月”,月光照临,庭下如积水,可见月光之清 ,“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一是因为月色很美;
二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
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精读文本
3.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
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其间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起伏?
明确: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
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 ——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
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
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
”“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
取精神的缘由。
合作探究
• 2.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
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
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
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月下至寺
月下游寺
赏月抒怀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静谧之美
动态之美
文章结构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自主思考
在赏月的欣喜、悠
闲之中,包含着无限的
感慨、无奈,甚至是悲
凉。——政治上不得志,
遭到贬压
为能够体味出山水
之美,能和古代名人为
知音而感到无限的愉快。
——不想为官
• 1.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
情呢?
•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
生态度。
•
•
拓展延伸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
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
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
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
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
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
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所以苏轼,既执着人
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
2.请同学们也来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
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
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