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子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
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自此之后,处于安乐
中,“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
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最后还是重蹈
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
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
排比句式。
3.体会磨难困苦对个人和国家的
重要作用。朗读节奏
•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 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
•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 管 夷 吾 举 于 士,
• 孙 叔 敖 举 于 海,
• 百 里 奚 举 于 市。
/ /
/ /
/ /
/ /
/ /
/ /
整体感知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劳 其 筋 骨,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
/
/
/
/
/
//
//
/
/舜舜 发发 于于 畎亩畎亩 之之 中中,,傅说傅说 举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鱼盐之中,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管夷吾举于士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市。。
兴起,指被任用
介词,从 的
田地
译文:
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狱官 集市
译文: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
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
用为大夫。
精读文本 学习第一自然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其身
故:
任:
降:
于: 是:
苦: 劳:其:
饿:
空乏:
所以 将:将要 下达
责任,使命 给 这,这样
使……痛苦 他的 使……劳累
使……饥饿
资财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
瘦,身受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拂: 乱:
所以:
动: 忍:
其:
所为:
(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
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违背。 扰乱。 他。
所做的事。 用来……的方法。
使……惊动。 使……坚强起来。
译文:
曾益:
所不能:
增加。曾,同“增”,增加。
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词语,
不具备的才能(所没有的本领)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了什么样的句式?
2.这几位古代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有
什么共同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
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炼,但都被提
拔重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理解课文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前
畎亩
版筑
鱼盐
士
海
市
后
君主
相
辅佐武王
相
相
大夫
举例论
证人才
必须在
艰苦的
环境中
造就的
道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得出结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
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
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并指明了磨炼的益
处: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够
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恒: 过: 然后:
于:
喻:
困:
衡于虑:
作:
征于色:
发于声:
常常 犯错误 这样以后 忧困
在 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表现。
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了解、明白。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
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
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
人们所了解。
译文:
而: 顺接
学
习
第
二
自
然
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入
:
则: 法家:
拂士:
出: 敌国:
者: 恒: 亡:
外患:
在国内 如果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 :同“弼”,辅佐。
在国外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
语气助词,表停顿。 常常 灭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
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
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译文: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
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而:
然后: 这样以后。然:“这样”。
知: 明白;知道 于: 因为
表并列
译文:
本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
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
到灭亡的道理。第一段
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炼,显露出
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排比举例
推断
归纳
结论
艰苦的磨炼
文章结构第二段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个人
国家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第二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身处逆境须
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
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个别)
(一般)
(客观)
(主观)
(个人) (国家)
(中心论点)
(正面) (反面)论证方法: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
点。
•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据 —— 中心论
点。
论证思路: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
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
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逆境出英才。 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结尾
(标题,也是结论)
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证法、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论证人才要
在困境中经受磨炼的益处。阐明人处困境能激
发斗志,振作有为。治国的道理也如此。国无
内忧外患,易遭亡国。
课堂小结 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
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炼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
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
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
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
“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
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拓展延伸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
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搜索你
的记忆,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
的看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终复国,成霸业。孔子厄而
作《春秋
》屈原被放逐,
乃赋《离骚》。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曹雪芹
历尽艰
辛,二
十年写
出《红
楼梦》。 爱迪生小
时一边卖报一
边做化学试验。
有一次,不慎
在火车上引起
了火,被车长
打聋了一只耳
朵。由于他的
刻苦努力,终
于成为举世闻
名的发明家。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
失聪的情
况下,仍
然坚持音
乐创作。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