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背诵篇目(初中部分)诗歌解读 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背诵篇目(初中部分)诗歌解读 课件

ID:502931

大小:369 KB

页数:14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背诵篇目(初中部分) 诗歌解读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 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所谓“兴”,即 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 含蓄的表现手法。如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 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等。这种手法 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 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 “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 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 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 情并茂。 1. 表现君子追求淑女不得时的相思之苦的 句子是:                ,               。 2. 君子想象求得淑女后欢乐气氛的句 子是:            ,            。           ,             。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 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 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 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 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 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 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 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赏析:诗以秋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 胧、温馨、空灵飘渺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 晶莹的露珠已经凝结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 行。诗的每章头两句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手法,以秋 景起兴,抓住了秋色独有的特征,引出正文。既点明 了季节和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深秋空寂悲凉的 凄清气氛,烘托诗人怆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 境,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同时诗 歌运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 ”、“采采”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 ”,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 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1.《诗经·蒹葭》 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 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                。 2. 《诗经·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 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               ,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水何澹 澹,山岛竦峙。树木丛 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赏析:《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 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 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 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 ”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 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 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全诗的基调苍凉慷慨 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 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 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 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 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 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 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 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 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 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 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 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 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 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 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 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 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 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 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 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 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 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 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 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 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 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 海的面貌。 1. 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想象中的景象) 2. 写山岛上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3. 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4. 开篇叙事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的句子是:               ,               。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树木从生   百草丰茂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 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 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 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 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 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 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 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 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句子, 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 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1.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 句是:                ,                。 2.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 句是:                ,                 。 3.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                   。 4.运用象征手法,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仿佛找到 自我归宿,表现了诗人悠然自由的心态的诗句是:                    ,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朋友勿在离别 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 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 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 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 内容独树一帜。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 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 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 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 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 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 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 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诗的开 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 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 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 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运用夸张手法, 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 ?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 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 凄恻。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 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友谊不 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 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对朋友 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1.点明送别之地和游人将去之地,描写景物为离别创设环 境的诗句是:            ,             。 2.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 句:               ,                    。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赏析: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人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 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诗歌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潮平”两句,上句写得恢弘阔大,“阔”,是表现“潮 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 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下句“悬”是 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 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 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 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海日”两句,历来脍炙 人口,“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日”“春 ”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景物中蕴含自然理趣。海日 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 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 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 量。 1. 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 2.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3.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突出表现游子思乡情深 的诗句是:              ?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 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赏析:《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 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 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三、四句采用两两对照的 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 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 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五、 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 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 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 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 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 “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 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描绘塞外高原黄昏日落的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                 。 2.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李白)   杨 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 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 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 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 句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 ”,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 自见。 ●后两句寄情于景,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 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 夜郎西。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 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 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 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 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1. 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 关怀的名句是:                     ,                       。 2.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 远的诗句是:                  ,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金樽 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都是渲染朋友为李 白所设的饯行之宴的丰盛与隆重。“嗜酒见天真”的 李白,这时却“停杯投箸”不能饮,足见内心的不平 静,继而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 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 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 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 阻。诗人空怀一片报国之心,非但不被皇帝任用,反 被“赐金还山”,此情形不也是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吗?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 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 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 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 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添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 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然而当他的思绪回到眼前现实中来 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 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 苦闷,重树信心与豪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 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 的彼岸。 1.通过细节刻画,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的诗句是:                         ,                       。 2.表现诗人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                         ,                       。 3.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里 说的“                                    ,                         ”那样,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4.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诗句是:                        ,                        。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望岳(杜甫)岱宗 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 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 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会 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 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 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 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 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 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 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 ,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 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 很别致。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 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 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 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 脚。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 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 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 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 “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 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 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也使静止的 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 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 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 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 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 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 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 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 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众山的小和高 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 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 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1.杜甫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 句是:                 ?                 。 2.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             。 4.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 诗句是:                ,              。 5.《望岳》中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 小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 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 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 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 寄寓于物,借助景物烘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 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 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 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 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 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 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 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 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 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 “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 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 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 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 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 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 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 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这场战 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 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 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 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 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 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迫 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 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 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 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 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 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 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 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 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 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 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 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 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 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 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 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 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 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 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 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 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 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 写春天来临长安却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的诗句是:                  ,                   。 2.诗人感时伤别,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 3.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 诗句是:                 ,                 。 4.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忧愁而 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 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 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 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赏析: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 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卷”、 “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 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 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 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 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诗人如果 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 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 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 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倚杖”,当然又与 “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 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 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 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 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且是为下 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 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 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由个人的 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 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 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 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 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 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 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 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 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 1.写到被子的两句是:           ,             。 2.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                 。 3.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两句是:                   ,                         ! 4.与“但原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 妙的诗句是:           ,                !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蹋里裂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 ●开头四句,写塞外西北的飞雪奇景。“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比喻新颖奇特, 颇有浪漫色彩,不但给人以色彩的美,而且把视觉和嗅 觉并用,给人以馨香,为千古咏雪名句。  ●“散入”四句写风雪严寒中的军营生活,从雪与人的 关系表现雪中奇寒。作者从视觉到感觉,从帐内到帐外, 由自己及别人,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地写出了塞北的奇 寒。这些都从侧面烘托映衬了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两句诗人用 夸张的笔墨写出了送别的氛围:沙海浩瀚,冰凌林立, 阴云漫天,愁云浓重。 ●“中军置酒”四句写中军帐内,为饯别武判官,设下 了盛情的酒宴,奏起了优美的乐曲。帐内:主客举杯 劝酒,乐曲舒缓悠扬,深情话别。帐外呢?暮雪纷纷 落于辕门内外,冻僵的红旗挂在杆头,任随寒风吹拂, 纹丝不动。极写了天气的寒冷,与前两句酒宴饯别形 成鲜明对比,造成了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在这样的 氛围里,离别自然是依依不舍的。“轮台东门”四句 让我们体察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状。 1. 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千古名句是:                           ,                     。 2. 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是:                ,               。 3. 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诗句是:             ,                   。 4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                    。 5.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                      。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 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诗的风格清新自然。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 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 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 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 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 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 春景色。唐诗中写春景的诗,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 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 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 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 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 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 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 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 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 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 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 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 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 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 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 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春天 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           ,             。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本诗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第一层,写 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愤激的基调。 颔联第二层,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通 过“怀旧”句表达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 乡”句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愤激之情进 一步深化。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第三层,对比了 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愤激之情达到顶点。作者以 沉舟、病树自比,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 忧伤,对世事变迁、仕宦升沉表现出豁达襟怀。尾联第 四层,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 新投入生活,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也以自勉自励结 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 沉,惆怅而不颓废。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表现了身经危难 却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 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诗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                   ,               。 2. 诗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 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 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两句总领全篇,而 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第二层 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 情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 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笫三层八句,镜 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 以拾麦穗为生。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后出现 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同时, 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 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 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1.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的诗句是:           ,                       。 2.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 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 3.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 忙)的诗句是:             ,            。 4.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              ,           。 5.表达诗人愧疚之情的句子是:                 ,                   。 足蒸暑土气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背灼炎天光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 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 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 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 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 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 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 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 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 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 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 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 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 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 形容。 ●颔联和颈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 ”“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 ”“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 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 给人以清新之感。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 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 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 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1.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 悦之情的句子是:            ,             。 2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            ,             。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 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 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诗人热 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将士,表现了他对当时 叛乱不定、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热切希望朝 廷能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首联写景又写事,渲 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 雄壮,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 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 出来。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 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半卷红旗临 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 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 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 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 待的情形,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 魅力。 1. 孤城被围,将士斗志昂扬坚守城池(或极力渲染敌军兵 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                            。 2.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 3. 描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诗句是:           ,                。 4.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的诗句 是:                ,                     。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赤壁(杜牧)折戟沉 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这首咏史怀古诗,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 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 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 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 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 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 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 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 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 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 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 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的后两句是 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 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歌主要运用了借古伤今的表现手法,诗的开头二句, 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历来为人 们所传诵。 1. 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 行批判的句子是:                           ,                       。 2诗中铺垫作用,将历史遗迹带到现实之中的句子是:                            ,                        。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雪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泊秦淮  (杜牧)烟笼 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 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 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 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 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第一句中,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 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它 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 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 了诗题;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 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 了诗人的情怀。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 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 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 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 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 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 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 剧又将重演的预感。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 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 不虚传。 1. 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 将亡的统治者的诗句是:                        ,                          。 2.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是:           ,           。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 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赏析: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 妻子的。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当前景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 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 思。第二次是运用想象手法,虚写未来情:想象与妻 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 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句,具体细腻而又无限 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 了亲昵之情态。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 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 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1. 诗人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将相思之情转化 为重逢的希冀的诗句是:                            ,                       。 2. 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 苦的诗句是:                 ,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无题  (李商隐)相 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 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到死才不再吐丝, 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 容颜不再。 长夜不寐,独自吟诗,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 烦请情深意重的青鸟,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赏析:本诗以“相思”为题材,描写了与恋人离 别后的痛苦和思念。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 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 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表 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 微的契合。颔联以双关、比喻手法写出自己的痴 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 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表达 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思 念不止,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 中,相会无期。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颈联推测想象对方的忧思孤寂之苦。上句写女子 "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暗示出女方的思 念和忧愁。下句“夜吟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 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尾联思念深切, 便会燃起会面的渴望。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寄 望于“青鸟”,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 去看望他,回扣了开头的“难”。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 执着的感情,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 和苦闷。 1. 表达诗人对爱至死不渝,今人又常用来赞美奉献 精神的千古名句是:               ,             。 2.寄托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 伤别的诗句是:               ,                      。 3.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暗道各自珍重的句子是:                ,                       。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 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 番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一人独自登上西楼, 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 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 清冷的秋。 剪也剪不断的思绪, 愈理愈乱的心情,这是离别故园的 愁绪,真是另有一种难言的痛楚萦 绕在心头。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所 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感情真实,深 沉自然。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 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 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 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 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 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 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 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 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 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 ”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 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 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 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 致。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 “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 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 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的荣华富贵, 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的故国 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帝 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 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 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 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 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 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 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 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 不到。 ●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 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 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 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 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 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1.《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 难解的诗句是:            ,           ,          ,                            。 2.《相见欢》中描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的句子是: —————————————。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 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 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 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 留之意。黄昏时分,风声、马啸声、羌笛 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 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 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 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 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 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 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 鬓发,泪满衣襟。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 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 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 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 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 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 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 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 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 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 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 垫。 ●下片着重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自抒怀 抱。“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 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燕然未勒 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 的延续。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 霜。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 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人不寐”,补叙 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 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 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 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 委婉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 全不同。 1. 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心理的句子 是:                     ,                      。 2.描写夜景,渲染凄清悲凉气氛,使用互文手法抒发将士 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的苦闷和悲愤的词句是:                         ,          ,                        。 3.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 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 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                     。 4.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                          。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浣溪沙(晏殊)一曲 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 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 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 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 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 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 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赏析: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上阕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 现境。作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 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 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 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 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 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 今之情。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 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 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 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 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 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 法重复。 ●下阕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 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 巧思深情,宛如天成。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 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 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 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 一句应上“几时回”。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 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 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渗 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 怅触。“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 心情无法平静。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耐人寻味。 1.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                      。 2.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                   。 3.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 景物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 是:                     ,                    。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 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 胸宽广。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 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 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 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 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 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 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 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 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 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 ”,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 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 云之障日也。”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 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 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 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 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 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 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2. 王安石《登飞来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 蕴含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3.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 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 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 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 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 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 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 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 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 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 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 军队。 ●赏析: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 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 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 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 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 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 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 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 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 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 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 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 么关系!“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 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 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 志。 1.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                         ,            ,            。 2. 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                ? 3. 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词句是:                       ,          ,         。 4. 抒写人到中年,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词句是:                       ,          ,         !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 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 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 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 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 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 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 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明 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 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 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 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 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赏析: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 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苏轼自已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 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 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 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 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 兄弟情谊甚笃。但已有六年不见了。“咫尺天涯不相见,实与 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 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 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 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 情味深厚, 1. 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 心愿的词句是:               ,                  。 2. “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                     。 3.写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 地发问的句子是:                ,                       。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 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 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吹 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 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 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 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 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 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 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 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 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 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 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 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描写的是 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 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 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社 ”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 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 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 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 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 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 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 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陆游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 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1. 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的两句是:                   ,                        。 2.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                         。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 朴性格的诗句是:                          ,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破阵子(辛弃疾)         醉 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 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        马作的卢 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 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 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 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 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 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 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 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 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 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 可惜已是白发人! ●赏析: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 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 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 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 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当他睡觉一 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 “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 等制品。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 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 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 八百里”,这里代指牛。“麾下”,即部下。“炙”,这里是 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种瑟有五十弦,这里的“五十弦”, 代指各种军乐器。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 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作”,与下面的“如”字 是一个意思。“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马 作的卢”,是说战士所骑的马,都象的卢马一样好。 “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 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 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这表现 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 ”,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 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 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1.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或从视 听觉角度描写激烈的演练场面)的句子是:                    ,                 。 2.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 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                         。 3. 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 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                        。 4. 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词句是:               ,                  。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赏析: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 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 (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 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 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 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 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圣人著作 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 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 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用山河破碎 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 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 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 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 伶仃。皇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 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 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 过此。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 “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 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 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 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一照字, 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 1. 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                         。 2. 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 是:                     ,                        。 3. 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诗句是:                          ,                      。 4. 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 主旨的诗句是:                           ,                        。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 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 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 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 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赏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 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 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 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 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 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 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诗人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 的意境。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 ”“昏” “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 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 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 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 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 品充满浓郁的诗情。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前九 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 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 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 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 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 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 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 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 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 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 远行图。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 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 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 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 1. 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                。 2. 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                  ,                      。 3.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或写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 之情、主旨)的名句是:                 ,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 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 姓苦; 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 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 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 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 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 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 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 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 受苦。 ●赏析: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 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 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 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 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 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 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 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 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 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 之情。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 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 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 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 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 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 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 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 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 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 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 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 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 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 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 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 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 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 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 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它表达了作 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 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 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 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 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 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 风格。 1.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 旨的句子是:    ,          。    ,           。 2.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 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是:                ,                 。 3. 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                   ,                        。 4.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              。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 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 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 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 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 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 作用。 ●赏析: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 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 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 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 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 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 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暮的片片飞花,撩起诗人的离愁。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 春已逝,红日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作为描摹落花 的能手,诗人爱“探春”,更爱“送春”,爱花开,也许更爱 看花落,他对落花作过那么多美妙的比喻,如今,诗人突然感 到自己像一片飘飞的落花。辞别京都,诗人乘马车出都,一路 情不能已,对着无边的落花,展开丰富的想像。官场的倾轧, 沉重的氛围,窒息的人性,拮据的生活,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 落花完全融为一体。 ●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 花,嘘唏感叹。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乏 昂扬向上的精神。比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更护花”来,境界上要略逊一筹。 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 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 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 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 句。 1.《己亥杂诗》中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 形容无私献身的精神的句子是:                          ,                         。 2. 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