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寄语:
多流一点汗,少流一滴泪。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纲要求
01
02
03
04
05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目录
CONTENTS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0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02
物质类别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03
分散系
胶体
04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基础梳理】
1
、物质的组成
元素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分子
原子
离子
由同种元素组成游离态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化合态
直接构成
直接构成
组成
有下列物质:
①氧气 ②二氧化碳 ③臭氧(O
3
) ④盐酸 ⑤铁
⑥碳酸钠 ⑦空气 ⑧氢氧化钠 ⑨冰、水混合物
其中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单质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化合物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混合物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③
⑨
⑤
⑥
⑧
①③
①③⑤
②⑥
⑧⑨
④⑦
2.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1)树状分类法
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①
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
)
②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
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下图的括号中。
①硫黄 ②HC
l
O
③苛性钠 ④铜
⑤小苏打 ⑥氧化钠
⑦Fe
(
OH
)
3
胶体
⑧NaCl溶液
提醒:(1)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如Na
2
CO
3
属于钠盐、碳酸盐、含氧酸盐、正盐等。因此,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必须指明分类的依据。
(2)溶于水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
2
;溶于水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
2
O
2
。
【易错排查】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Х
”
(1)硫酸、烧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
(2)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HNO
3
属于酸、氢化物、氧化物、一元酸、强氧化性酸( )
(3)冰水混合物属于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 )
(
4
)纯碱属于碱、甘油属于油脂( )
(
5
)NaHSO
4
、NaHC
O
3
都属于酸式盐,溶液都呈酸性( )
(6)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7)胆矾
(
CuSO
4
·
5H
2
O
)
、明矾
[
KAI
(
SO
4
)
2
·
12H
2
O
]
属于混合物
(
)
(8)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
(
9
)SiO
2
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
(10)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
√
√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A
【反思归纳】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沸点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
常见混合物:
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
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
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注意:分子式为
C
5
H
10
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A
B
5
、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C
【反思归纳】
正确理解“一定”、“不一定”,规避概念失分点
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2
O
7
为酸性氧化物、Al
2
O
3
为两性氧化物、Na
2
O
2
为过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如Mn
2
O
7
)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如CO、NO
)
。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
(
如SiO
2
、 Fe
2
0
3
)
。
④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
[(
CH
3
CO
)
2
O]。
⑤酸
(
或碱
)
的水溶液一定呈酸
(
或碱
)
性,但呈酸
(
或碱
)
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
(
或碱
)
的溶液。
⑥一个一元强酸分子在水溶液中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
+
,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强酸
(
如NaHSO
4
)
。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基础梳理】
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例题: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⑴
石油的分馏
⑵
煤的干馏
⑶
钠的焰色反应
⑷
碘的升华
⑸
氯化铵分解
⑹
蛋白质的变性
⑺
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⑻
电解食盐水
⑼
CaCl
2
的潮解 ⑽冰的熔化
⑾FeCl
3
的水解 ⑿石油的裂化、裂解 ⒀蛋白质的盐析
⒁食物的缓慢氧化 ⒂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
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⑶⑷⑼⑽⒀
⑵⑸⑹⑺⑻⑾⑿⒁⒂
2
、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有无电子转移
可逆反应
不可逆反应
吸热反应
【易错排查】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Х
”
(
1
)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
(
2
)煤制煤气是物理变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重要途经( )
(
3
)从海水中提取物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
(
4
)两种盐反应一定会生成两种新盐( )
(
5
)
232
Th
转化为
233
U
是化学变化( )
(
6
)Na
2
CO
3
•10H
2
O的风化属化学变化,
NaOH
的潮解属物理变化( )
(
7
)焰色反应有特征颜色出现,所以是化学变化( )
(
8
)电离、电解均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它们均是化学变化。( )
Х
Х
Х
Х
Х
Х
Х
√
C
C
【反思归纳】
从宏观上判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反之为物理变化。
从微观上判断: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键断裂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
NaCl
晶体的熔化。
D
C
考点三 物质类别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基础梳理】
1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定义以及相互转化
2
、常见物质的转化规律
A
2.
[
解析
]
A项,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Al
(
OH
)
3
有弱碱性,可与HC
l
反应,故Al
(
OH
)
3
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正确;
B项,用含碳酸氢钠的发酵粉焙制糕点,是利用了 NaHC
O
3
受热易分解生成CO
2
的性质,正确;
C项,Mg可与CO
2
反应生成MgO和C,故Mg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错误;
D项, Na
ClO
中Cl元素化合价为+1价,具有强氧化性, NaCI
O
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故“84”消毒液可用于杀菌消毒,正确。
C
3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 Fe FeCl
2
Fe(OH)
2
B. S SO
3
H
2
SO
4
C. CaCO
3
CaO CaSiO
3
D. NH
3
NO HNO
3
Cl
2
点燃
NaOH
(aq)
点燃
高温
催化剂,
△
O
2
H
2
O
高温
SiO
2
H
2
O
O
2
[
解析
]
A
项,铁在Cl
2
中燃烧只能生成FeCl
3
,不能生成FeCl
2
;
B项,硫与O
2
反应不能直接生成SO
3
;
C项,CaCO
3
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CaO和CO
2
,CaO与SiO
2
在高温条件下化合生成 CaSi
O
3
,即CaCO
3
=CaO+CO
2
↑,
CaO+
SiO
2
=
CaSi
O
3
;
D项,NH
3
与O
2
,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NO,NO易与O
2
反应生成NO
2
,NO
2
能与水反应生成HNO
3
,但NO不能与水反应。
高温
高温
C
【反思归纳】
常见物质间转化的5个误区
(1)S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
3
而是生成SO
2
(2)Al
2
O
3
、SiO
2
、Fe
2
O
3
与H
2
O不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Al
(
OH
)
3
、H
2
SiO
3
Fe
(
OH
)
3
(3)NH
3
催化氧化不能直接生成NO
2
(
4
)Fe与Cl
2
反应不能生成FeCl
2
(5)Fe与H
+
、Cu
2+
、S、I
2
反应不能生成Fe
3+
考点四 分散系 胶体
【基础梳理】
1
、分散系
(
1
)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得到的体系。
(
2
)分类: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
_____________
。
(
3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把一种
(
或多种
)
物质分散在另一种
(
或多种
)
物质中
直径大小
稳定
不稳定
能
能
不能
能
不能
不能
2
、
胶体
(1)常见的胶体:烟、云、雾、AgI水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2)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形成一条
________
“通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造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②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但改变条件就有可能发生聚沉。
③聚沉:加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与胶体粒子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均能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
_______
从分散剂中析出。
光亮的
沉淀
FeCl
3
红褐色
3、Fe
(
OH
)
3
胶体的制备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
______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______
,停止加热,即制得Fe
(
OH
)
3
胶体。
化学方程式为
:
FeCl
3
+3
H
2
O
===F
e
(
OH
)
3
(
胶体
)
+3HCl
Х
√
Х
Х
Х
Х
√
√
⇌
C
D
【反思归纳】
1.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快速鉴别溶液与胶体,但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2.胶体不带电荷,胶体粒子(分散质)带电荷,但淀粉胶体的胶体粒子也不带电荷。
D
B
【
反思归纳】
胶体知识归纳
(1)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且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
(2)在Fe
(
OH
)
3
胶体中,Fe
(
OH
)
3
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
3
溶液中Fe
3
+
的数目。
(3)掌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
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
KA
l(
SO
4
)
2
•
12H
2
O、FeCl
3
•6H
2
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
l
3
+
、Fe
3
+
发生水解反应分别生成Al
(
OH
)
3
胶体、Fe
(
OH
)
3
胶体。
期待
·
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