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我变高了.doc
加入VIP免费下载

5.3我变高了.doc

ID:503751

大小:63.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图形问题,关键是让学生抓住形变过程中的不变量,对于基本图形的体积、面积、周长 等公式,学生已在小学系统学习,如果遗忘或混淆,可做适当复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其关键还是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类似本 节情境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从而设出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时,应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等量关系.特别是对例 1,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原有基础分组独立完成,然后 请各小组汇报:四个小问题的解答情况,最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从解这道题中 你有哪些收获和体验?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 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得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1. 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或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 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 出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方程意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运用情境,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第四环节:体验数学模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 情境 1: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 (附内容:从前有个叫狙公的人养了一群猴子.每一天他都拿足够的栗子给猴子吃,猴子高兴他也快 乐.有一天他发现如果再这样喂猴子的话,等不到下一个栗子的收获季节,他和猴子都会饿死,于是他想 了一个办法,并且把这个办法说给猴子听,当猴子听到只能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栗子的时候很是生气, 呲牙咧嘴的.没办法狙公只好说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没想到猴子一听高兴得直打筋斗.)2 问题 1:猴子为什么高兴了?这其中有什么数学奥秘吗? 情境 2: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了两瓶矿泉水(容量一样,A 短而宽,B 长而窄). 问题 2:请问大家哪瓶矿泉水多?为什么? 教师拿出两个相同的量杯,让学生把两瓶矿泉水分别倒进两个量杯中,结果全体同学都说一样多,没 有说对的同学,不好意思的笑了. 教师:不要紧张,现在还有一个机会证明自己. 情境 3:先用一块橡皮泥捏出一个“瘦长”的圆柱体,然后再让这个“瘦长”的圆柱“变矮”,变成一 个又矮又胖的圆柱,请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 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高”变“低”,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愉快地玩的过程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 量关系.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瓶形状不一样的矿泉水体积是一样的,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发生了变 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但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活动内容: 张师傅将一个底面直径为 20 厘米、高为 9 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 10 厘米的“瘦长” 形圆柱.假设在张师傅锻压过程中圆柱的体积保持不变,那么圆柱的高变成了多少? (在这个环节中可安排两组同桌分别上黑板合作完成.并把思路分析给大家.可给每个四人小组发一 张表格,让学生试着通过填写表格寻找等量关系.) 活动目的: 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 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很多学生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 锻压后3 底面半径 cm cm 高 9cm xcm 体积 π× ×9 π× ×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 xcm,由题意的 π× ×9=π× ×x, 解之,得 x=36. 黑板上两组学生中有一组学生将π的值取 3.14,带入方程,教师应在此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 到好处! (1) 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可以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 若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活动内容: 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 40 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 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四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目的: 我们知道:学生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会更深刻.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 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 学习活动中发现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中,就在 我们的生活中. 活动的实际效果: 长(cm) 宽(cm) 面积(cm²) 长方形 1 15 5 75 长方形 2 13.5 6.4 86.4 长方形 3 12.8 7.3 93.44 长方形 4 11.6 8.4 97.44 长方形 5 11 9 99 长方形 6 10 10 100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2 20 2 10 2 2 20)( 2 2 10)( 2 2 20)( 2 2 10)(4 学生:由操作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反映到表中数据为:当长方形的周 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成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 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此处教师可用几何画板来完成)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活动内容:课本例题 例 1:一根长为 10 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 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 1.4 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 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 0.8 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中所 围成长方形相比,面积有什么变化? 3. 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 (2)中相比,又有什么变化? 4. 如果把这根长为 10 米的铁丝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请思考:解此例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此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验?你能试着设计表格解决这个问题 吗? 活动的实际效果:因为有了环节三的铺垫,有效地分解难点,学生掌握很好.完整的解题过程留成课后作 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 通过对“我变高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 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辩证的思想. 2. 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 解的检验. 3. 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 1. P184 随堂练习 习题 5.7 2. 思考:地面上钉着用一根彩绳围成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将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的一 个 钉 子去掉,并将这条彩绳钉成一个长方形,则所钉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面积 是 多 少? 五、教学反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引入新颖自然,通过两个实验(情景 2 为液态物体变化,情景 3 为固态物体变化),使学生5 对课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发现了在物体形状变化时的不变量,从而为列方程找 等量关系作了铺垫.环节 2 中的表格发给每个小组,为增强小组讨论结果的展示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环节 3 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为讨论的得出起到辅助作用.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学生多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确实是在旧知识的基础 上探求新内容,探索的过程是没有难度的任何学生都会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有体会的过程,都有感悟的 可能,这种形式让学生切身去体验问题的情景,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问题,再把实际问题 抽象成数学问题. 3.注意改进的方面 本节课由于构题新颖有趣,所以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气氛活跃,讨论问题积极主动. 但由于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较多,使得教学时间不能很好把握,导致课堂练习时间紧张,今后予以改进. 数学日记 月 日 星期 天气 学习课题: 知识归纳与整理: 我的收获与困惑 自我评价 老师我想对你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