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辨清用法,正确运用修辞手法
任务组五
新课标、新高考都非常重视语言建构和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就是这一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
2019
年山东、海南省级模考卷中单独设题考查,表明了修辞手法这一内容得到了强化。虽然考题只考查了修辞手法的辨认,但是,我们复习仍需要高度重视,不仅要准确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辨清易混、易错的修辞手法,更要在文学鉴赏及写作中强化运用。这样,既可以扮靓我们的语言,又强化了语言这一核心语文素养,提高了我们的审美素养。
任务情境:
任务活动:
内容索引
活动
2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研练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活动
1
研练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活动
1
1.
(2011·
重庆
)
请
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
(
只填序号
)
,并简要说明理由。
(4
分
)
①
黑墨
②
黑钻石
③
黑夜
④
黑葡萄
(1)
此刻,她那
________
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
(1)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2
3
4
5
④
女子
深情地注视着
“
他
”
时,眼睛必定是黑而圆的,这与
“
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
吻合
解析
抓住女子眼睛圆而黑的
特点
(2)
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
________
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2)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2
3
4
5
②
姑娘
的眼睛
“
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
,这与黑钻石晶亮的特点相似
解析
抓住姑娘眼睛闪烁光亮的特点,即可正确作答。
2.
(2015·
湖南
)
下列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不能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追求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照耀着我们
……
A.
比喻、排比
B
.
对偶、
比喻
C
.
排比、夸张
D
.
夸张、对偶
1
2
3
4
5
√
解析
“
梦想是一个民族
……
的源泉
”“
梦想的太阳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梦想比作源泉、太阳;
“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
……
一路高歌前行
”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3.
(2015·
江苏
)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3
分
)
A.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
2
3
4
5
√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
——
比拟
(
拟人和拟物
)
。
B
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使用比拟手法
。
A
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
试
”“
裁
”
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
C
项说芍药花
“
含春泪
”
,
“
蔷薇
”“
卧晓枝
”
,把花写成美人,使用了拟人手法
。
D
项一
“
偷
”
一
“
翻
”
,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1
2
3
4
5
4.
(2016·
江苏
)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3
分
)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
.
人皆可以为尧舜
C.
化干戈为玉帛
D
.
情人眼里出西施
1
2
3
4
5
√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
借代。
A
项出自《鸿门宴》,将他人比作
“
刀俎
”
,将自己比作
“
鱼肉
”
,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使用了比喻手法。
B
项出自《孟子
·
告子下》,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
尧
”
和
“
舜
”
指代贤人,有作为的人,使用了借代手法。
C
项出自《淮南子
·
原道训》,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
干戈
”
,盾牌和戈,泛指武器,多借指战争;
“
玉帛
”
,古时国与国间交际时用作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友好。本句使用了借代手法。
D
项
“
情人眼里出西施
”
是谚语。西施原是春秋末期越国的美女,后来代指心上人。此句表示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处不美,使用了借代手法。
1
2
3
4
5
5.
(2017·
江苏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3
分
)
A.
“
一带一路
”
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
已
成为
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
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
污
染
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
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
150
多个国家受灾
,
我国
也有近
3
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
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
积
极
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1
2
3
4
5
√
1
2
3
4
5
解析
B
项
“
及时雨
”
也有比喻义,但这里用的是本义
。
A
项用的是暗喻,
“
一带一路
”
是本体,
“
新引擎
”
是喻体
。
C
项用的是明喻,
“
网络病毒
”
是本体,
“
洪水猛兽
”
是喻体
。
D
项用的是借喻,
“
弯道超车
”
喻指
“
东道国
”
在观念上改变更新非常快速,实现了超越。
新课标卷考查修辞手法,将有如下特点:
1.
主要考查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等。
2.
立足于修辞手法的综合辨识,可能涉及修辞效果的理解。
3.
将与其他考点在同一语段中考查,而且难度不大。
命题微探
返 回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活动
2
一、理解九种修辞手法的必备知识
(
一
)
比喻:打比方
知识理解
1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地球上的生灵中,唯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增进
理
解
,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B.
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
还是
小草
,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
C.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矛盾是
智
慧
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D.
庄严的教堂里,一束不很明亮的光线从彩色玻璃窗透了进来,沉重的钟声
好
像
震慑了我的心灵,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解析
“
好像
”
不是比喻。
√
(
二
)
比拟:变个脸
知识理解
2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A.
绕过假山草坪,范大昌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
,
静静
地盘踞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B.
每条山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
,
可是
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C.
灯笼草不在意生存环境的优劣,不在意花朵的大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
赞
誉
,它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D.
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
撅
着
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解析
“
盘踞
”
是拟物。
√
(
三
)
借代:做代表
知识理解
3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无事不登三宝殿
B
.
不为五斗米折腰
C.
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
D
.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解析
C
项使用的是比喻手法
。
A
项
“
三宝殿
”
个别代整体,代指门
。
B
项
“
五斗米
”
具体代抽象,代指微薄的俸禄
。
D
项专名代泛称,
“
臭皮匠
”
代指愚钝之人,
“
诸葛亮
”
代指足智多谋之人。
√
(
四
)
夸张:说大话
知识理解
4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B.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C.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析
B
项
“
一夜飞度
”
是夸张
。
C
项
“
百丈冰
”“
万里凝
”
是夸张
。
D
项
“
一日看尽
”
是夸张。
√
(
五
)
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知识理解
5
下列春联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A.
福羊衔草辞旧岁 金猴舞棒踏春来
B.
紫气东来山明水秀 冰消北岸鸟语花香
C.
羊阵聚云天降玉 猴足踏雪露星云
D.
兴邦有道江山不老 治国有方九州永春
解析
A
项
“
辞旧岁
”
为动宾结构,
“
踏春来
”
为连动结构
。
B
项
“
紫气
”
与
“
冰消
”
不对仗
。
C
项
“
天降玉
”
为主谓宾结构,
“
露星云
”
为动宾结构。
√
(
六
)
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知识理解
6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反复手法的一项是
A.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
,
就
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C.
湖水波光粼粼,像是舞动的琴弦,静静地,轻轻地,柔柔地拨动着,诉说着
,
缠绵
着。
D.
他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
,
献给
了他热爱的土地。
√
解析
A
项中三个
“
咆哮吧
”
反复出现
。
B
项中三个
“
原来是这样的
”
反复出现
。
C
项中
“
静静地,轻轻地,柔柔地
”“
拨动着,诉说着,缠绵着
”
不是相同内容,只是结构相同,因此属于排比
。
D
项中三个
“
献给了
”
反复出现。
(
七
)
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知识理解
7
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
①
句式一致;
②
字数相等;
③
与上文语意连贯;
④
不改变愿意。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答案
(
示例
)
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解析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解答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
(
八
)
设问:自问自答
知识理解
8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补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人们在关注自己是否衰老时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官,不妨自己诊断一下:
你的鼻子能否嗅得出四季的不同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
?
你的皮肤能否感觉出海滩上沙粒的粗细和清风的徐疾
?如果这些你都可以,那就不能以为自己衰老了。
答案
(
示例
)
你的耳朵能否分得出音乐的悲欢 你的眼睛能否辨得出天空中彩虹的浓淡和云霞的明暗
(
九
)
反问:无疑而问
知识理解
9
下面是某同学在教师节给老师写的感谢信的开头,请替该同学续写两句话,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意。要求:使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
50
个字左右。
老师,在这属于您的节日里,让我怎么感谢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示例
)
老师,您是海,我是舟,没有您的承载,我怎能扬帆远航 老师,您是山,我是泉,没有您的孕育,我怎能涓涓流淌
二、区分常用易混的修辞手法
(
一
)
比喻句与非比喻句
1.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那田头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中的一杆旗
,
望
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
B.
我的师傅就像刘半农在《铁匠》中所塑造的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一样,凭借
手
中
的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服务远近乡亲。
C.
那晚,我美美地睡了一觉,梦到那草地上仰面躺着两个人,看着闪闪烁烁投下来
的
金币
般的光斑,四周堆满了鲜花。
D.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我们是至高
至
尊
的唯一,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地陷,万劫不复。
√
解析
B
项
“
像
”
不是比喻词,是表比较
。
A
、
C
、
D
三项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从黄沙漫天的茫茫荒原到
“
华北绿肺
”
的生态宝地,塞罕坝人不仅在高寒
沙
地上
书写了绿色传奇,而且探索出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新路。
B.
新教材中,小学中高年级设置课外阅读延伸,初中加强
“
名著选读
”
,
就是
在
努力牵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语文教学
“
牛鼻子
”
。
C.
对大部分游客而言,进入野生动物园前,先看到谢绝入园的一长串
“
黑
名
单
”
,可能比难入其眼的
“
警示通告
”
,更能让人长记性,有触动。
D.
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我们推行了很多好的政策制度,但是在执行过程
中
总是
被人钻了空子,然后不得不去给政策制度
“
打补丁
”
。
√
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区分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
比喻句中常用
“
像
”“
好像
”“
好似
”
等比喻词,但并非出现这些比喻词就是比喻句。如
“
他长得像他爸爸
”
,这个
“
像
”
只是同类相比;又如
“
校园里静悄悄的,好像已经上课了
”
,这个
“
好像
”
表示猜度。
②
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如: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
点拨关键
(
二
)
借代与借喻
3.
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男儿何不带吴钩
B.
千树万树梨花开
C.
长江万里白如练
D.
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
A
项为借代。其他三项均为比喻。
√
4.
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B.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C.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
B
项
“
惊风
”“
密雨
”
比喻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
。
A
项
“
玉勒雕鞍
”
代指华美的车骑
。
C
项
“
金戈铁马
”
代指精锐部队
。
D
项
“
丝竹
”
代指嘈杂的音乐,
“
案牍
”
代指繁忙的公务。
√
5.
下列语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
B
.
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C.
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
。
D
.
巾帼不让须眉。
解析
C
项为比喻。其他三项均为借代。
√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①
借代的本质是
“
代
”
,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
“
喻
”
,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
(
即本体
)
。
②
借代的作用是
“
称代
”
,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
“
比喻
”
,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
点拨关键
③
借代是
“
代而不喻
”
,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
“
喻中有代
”
,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④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
“××
像
××”
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
三
)
比喻与比拟
6.
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解析
B
项为比喻。其他三项均为拟人。
√
7.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D.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8.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B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D
.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解析
D
项为拟人。
√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①
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
“
喻
”
;比拟是仿照
“
拟体
”
(
被模拟的事物
)
的特征
“
摹
”
写本体,重点在
“
拟
”
。
②
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③
比喻是
“
以此喻彼
”
,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
“
拟此为彼
”
,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一般不出现。
点拨关键
(
四
)
对偶与对仗
9.
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A.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B.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D.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
10.
在下面这首七律的空缺处填入一句诗,最贴切的一项是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______________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
半树佛花香易散
B
.
万里鱼龙争照影
C.
二月郊行最有情
D
.
三千组练挥银刀
解析
律诗的颔联对仗。第四句
“
一船
”
是数量词,而
“
二月
”
是名词,
“
三千
”
是数词,不对仗,可排除
C
、
D
两项
。
A
项
“
香易散
”
与
“
欲腾空
”
不对仗。
√
对偶与对仗有同有异。相同点:都要求词性、结构的一致性。
不同点: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字数、结构上要求相同;对仗是律诗和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作成对偶的语句,它不仅包含着对偶,更在声律上有严格的要求,如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在平仄上要求很严格,一句中平仄要相间,上下句平仄要相对。因此,不能把对偶与对仗完全画等号。
点拨关键
(
五
)
对偶与对比
11.
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
A.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B.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解析
A
项思妇怀人,战士思乡,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思妇与征人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不是对比
。
B
项
“
荷尽已无
”“
菊残犹有
”
,两相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之品质
。
C
项人世已改,山形依旧,两相对比,引发古今兴亡的慨叹
。
D
项花谢可再开,每年一度,花开相似。每年的自然风景都差不多,然而人的感情、心态却改变了。这也是对比。
1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A.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B.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C.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D.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析
B
项为拟人。
√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①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
“
对立
”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
“
对称
”
。
②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
对偶里的
“
反对
”
(
如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
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点拨关键
返 回
准确理解,辨清用法,正确运用修辞手法
任务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