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殊 句 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判断句
被动句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句
倒装句倒装句
固定句式固定句式
11、判断句、判断句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梁,吾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4)“者”、“也”全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1、判断句、判断句 2、用副词“乃”、“则”、“
即” “ 皆” 、“素” 、“ 耳”
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此亡秦之续耳。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且相如素贱人。
11、判断句、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
“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1、判断句、判断句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要用““是是” ” ;如是否定判断;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句,要用““不是不是””。。
4、用“非”、“未”、“弗
”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
断。
如:吾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2、被动句、被动句 1、用介词 “于” 、“受”、
“受……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
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而君幸于赵王。
如:
22、被动句、被动句 2、用“见”、“见……于
……”
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
动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如:
22、被动句、被动句 3、用“为”、“为……所……”
(“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2、被动句、被动句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被””。。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省略句
33、省略句、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
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如:廉颇为赵将, 伐齐, 大破之。廉颇廉颇 承前省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 乃
入。”
公
蒙后省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
还…… 录毕, 走送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
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甚急。”
余 余 余
余 余 自述省
孟子: 王
今日
之事
对话省
对话省
公
33、省略句、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
是比较少的)。
如: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鼓 鼓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
追之。
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候
后公改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任
如:
33、省略句、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之
有志者,不随 以止也。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竖子不足与 谋。之 欲呼张良与 俱去。之
将献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之
33、省略句、省略句 4、省兼语。(“使”、“命”、
“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
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
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
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
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之
杞子自郑使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人
人
33、省略句、省略句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
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
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如:将军战 河南,臣战 河北。
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
于 于
于
于
以
……及宾客辩士说王 万端以
33、省略句、省略句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
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
细加以辨别)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上于盆而养之, 蟹白栗黄, 备
极护爱,留 待限期,以 塞官责。
成名将其 饲之以 于促织
之 之以
如:
44、倒装句、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
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习
惯上称之为惯上称之为““倒装倒装””。。
44、倒装句、倒装句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
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
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
介词的前面。(句式:疑问句)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
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文言文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
无、莫、非
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
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4、宾语是方位名词,也前置。
• 例:
•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
面而视,不见水端
5、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
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
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例:1.余是以记之
2.一言以蔽之
3.夜以继日
6、“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
时,可译为“我、你、他(或:她)”
,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你
她
我
例: 府吏见丁宁(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望见恕( )
诚请见教( )
望见谅( )
请勿见笑( )
7、“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
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
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我
我
我
我
我
我
8、“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
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现代汉语中自制、
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
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
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例:1.举贤以自佐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
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②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③③用用““之之””或或““是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王见之,曰:“牛何之?” “豫州今欲何至?”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求!无乃尔是过与?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2)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子何恃而往?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
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
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者””字煞尾,字煞尾,
构成构成““中心词中心词++定语定语++者者””的格式。这种的格式。这种
格式中的格式中的““者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的””。。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2)在)在中心词中心词和和后置定语后置定语之间加之间加““
之之””字,再用字,再用““者者””字煞尾字煞尾 ,构,构
成成““中心词中心词++之之++定语定语++者者””的的
格式。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之+中心词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
人欤?
((33))在在中心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而
””字,再用字,再用““者者””字字煞尾煞尾 ,构成,构成
““中心词中心词++而而++定语定语++者者””的格的格
式。式。
定语+之+中心词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
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 ②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
亭集序》)
• ③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 ⑤带长铗之陆离兮。(《涉江》)
定语+之+中心词
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
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
数(量)词+中心语
①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
与亚父。(《鸿门宴》)
②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
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
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
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
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
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
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得双石于潭上,叩而聆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而大声发于水上。
(2)介词结构“以……”、“乎……”等
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状语。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
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
成分的排列规成分的排列规
律律 ,将其,将其 “ “顺顺
装装””过来。过来。
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
构固定的格式用法。
这些类固定句式,
翻译时要合乎现代
汉语的习惯。
1、表疑问。“……如何”、“奈何”、
“若何”、“奈若何”等格式。
2、表反问。 “不亦……乎”、“何以
……为” 等格式。
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
格式。
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
……孰若……”等格式。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
……[的办法]”) 如:
(2)“有以……” (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如: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如: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如: ……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 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不误事。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 “对……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如:
(7) “奈……何” (译为 “把……怎么办”)
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8) “是故”、“是以” (译为 “因此”、“所
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如:
虞兮,虞兮,奈若何!
(10)“不亦……乎” (译为 “不是……吗”)
如:
(9) “所以” (译为 “用来……的”、
“……的原因”、“……的办法)
(11)“何……焉为” (译为 “有什么……呢
”)
(12)“何……为” “何以……为” (译为 “还要
……干什么”)
如:
如:
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也。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夫子何命焉为?
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5)“得无……乎” 、“得无……耶” (译为
“恐怕……吧”或“莫非……吧”)
如:
(13)“庸……乎” (译为 “难道……吗”)
(14)“其……乎” (译为 “难道……吗
”)
(16)“无乃……乎” 、“无乃……与” (译为
“恐怕……吧”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如:
如:
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求!无乃尔是过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9)“何其……”、“一何” (译为“
多么”)
如:
(17)“……之谓也” 、“其……之谓也”
、 “其……之谓乎” (译为 “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18)“孰与” 、“与……孰” (译为 “跟
……比较 ,哪一个……”)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如:
(20)“与其……孰若……” (译为“哪里
比得上”)
(21)“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 如: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而专焉。
(22)“况……乎” (译为“况且……呢
”)
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23)“有……者” (译为“有个……人”)
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4)“岂[顾、宁、勿、独、庸]……哉[乎、 邪
(译为“难道(还)……吗”)
如: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独不怜公子姊邪?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
解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
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某句是
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
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
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
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
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
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
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