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句式 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句式 课件

ID:504627

大小:942.5 KB

页数:5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特  殊  句  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判断句 被动句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句 倒装句倒装句 固定句式固定句式 11、判断句、判断句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梁,吾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4)“者”、“也”全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1、判断句、判断句 2、用副词“乃”、“则”、“ 即” “ 皆” 、“素” 、“ 耳” 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此亡秦之续耳。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且相如素贱人。 11、判断句、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 “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1、判断句、判断句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要用““是是” ” ;如是否定判断;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句,要用““不是不是””。。 4、用“非”、“未”、“弗 ”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 断。 如:吾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2、被动句、被动句 1、用介词 “于” 、“受”、 “受……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 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而君幸于赵王。 如: 22、被动句、被动句 2、用“见”、“见……于 ……” 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 动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如: 22、被动句、被动句 3、用“为”、“为……所……” (“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2、被动句、被动句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被””。。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省略句 33、省略句、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 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如:廉颇为赵将, 伐齐, 大破之。廉颇廉颇 承前省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 乃 入。” 公 蒙后省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 还…… 录毕, 走送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 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甚急。” 余 余 余 余 余 自述省 孟子: 王 今日 之事 对话省 对话省 公 33、省略句、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 是比较少的)。 如: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鼓 鼓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 追之。 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候 后公改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任 如: 33、省略句、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之 有志者,不随 以止也。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竖子不足与 谋。之 欲呼张良与 俱去。之 将献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之 33、省略句、省略句 4、省兼语。(“使”、“命”、 “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 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 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 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 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之 杞子自郑使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人 人 33、省略句、省略句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 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 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如:将军战 河南,臣战 河北。 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 于 于 于 于 以 ……及宾客辩士说王 万端以 33、省略句、省略句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 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 细加以辨别)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上于盆而养之, 蟹白栗黄, 备 极护爱,留 待限期,以 塞官责。 成名将其 饲之以 于促织 之 之以 如: 44、倒装句、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 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习 惯上称之为惯上称之为““倒装倒装””。。 44、倒装句、倒装句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 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 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 介词的前面。(句式:疑问句)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 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文言文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 无、莫、非 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 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4、宾语是方位名词,也前置。 • 例: •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 面而视,不见水端 5、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 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 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例:1.余是以记之           2.一言以蔽之              3.夜以继日 6、“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 时,可译为“我、你、他(或:她)” ,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你 她 我 例:   府吏见丁宁(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望见恕(    )           诚请见教(    )           望见谅(    )           请勿见笑(    ) 7、“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 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 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我 我 我 我 我 我 8、“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 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现代汉语中自制、 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 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 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例:1.举贤以自佐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 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②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③③用用““之之””或或““是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王见之,曰:“牛何之?” “豫州今欲何至?”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求!无乃尔是过与?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2)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子何恃而往?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 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 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者””字煞尾,字煞尾, 构成构成““中心词中心词++定语定语++者者””的格式。这种的格式。这种 格式中的格式中的““者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的””。。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2)在)在中心词中心词和和后置定语后置定语之间加之间加““ 之之””字,再用字,再用““者者””字煞尾字煞尾 ,构,构 成成““中心词中心词++之之++定语定语++者者””的的 格式。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之+中心词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 人欤? ((33))在在中心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而 ””字,再用字,再用““者者””字字煞尾煞尾 ,构成,构成 ““中心词中心词++而而++定语定语++者者””的格的格 式。式。 定语+之+中心词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 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 ②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 亭集序》) • ③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 ⑤带长铗之陆离兮。(《涉江》) 定语+之+中心词 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 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                            数(量)词+中心语 ①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 与亚父。(《鸿门宴》)      ②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 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 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 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 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 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 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得双石于潭上,叩而聆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而大声发于水上。 (2)介词结构“以……”、“乎……”等 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状语。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 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 成分的排列规成分的排列规 律律 ,将其,将其 “ “顺顺 装装””过来。过来。 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 构固定的格式用法。 这些类固定句式, 翻译时要合乎现代 汉语的习惯。 1、表疑问。“……如何”、“奈何”、 “若何”、“奈若何”等格式。 2、表反问。 “不亦……乎”、“何以 ……为” 等格式。 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 格式。 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 ……孰若……”等格式。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 ……[的办法]”) 如: (2)“有以……” (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如: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如: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如: ……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 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不误事。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 “对……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如: (7) “奈……何” (译为 “把……怎么办”) 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8) “是故”、“是以” (译为 “因此”、“所 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如: 虞兮,虞兮,奈若何! (10)“不亦……乎” (译为 “不是……吗”) 如: (9) “所以” (译为 “用来……的”、 “……的原因”、“……的办法) (11)“何……焉为” (译为 “有什么……呢 ”) (12)“何……为” “何以……为” (译为 “还要 ……干什么”) 如: 如: 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也。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夫子何命焉为? 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5)“得无……乎” 、“得无……耶” (译为 “恐怕……吧”或“莫非……吧”) 如: (13)“庸……乎” (译为 “难道……吗”) (14)“其……乎” (译为 “难道……吗 ”) (16)“无乃……乎” 、“无乃……与” (译为 “恐怕……吧”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如: 如: 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求!无乃尔是过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9)“何其……”、“一何” (译为“ 多么”) 如: (17)“……之谓也” 、“其……之谓也” 、 “其……之谓乎” (译为 “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18)“孰与” 、“与……孰” (译为 “跟 ……比较 ,哪一个……”)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如: (20)“与其……孰若……” (译为“哪里 比得上”) (21)“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 如: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而专焉。 (22)“况……乎” (译为“况且……呢 ”) 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23)“有……者” (译为“有个……人”) 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4)“岂[顾、宁、勿、独、庸]……哉[乎、 邪 (译为“难道(还)……吗”) 如: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独不怜公子姊邪?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 解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 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某句是 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 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 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 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 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 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 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