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六
种过渡技巧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
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
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
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
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
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将拼图单片嵌入复兴蓝图
(标题准确而保守。巧用“关键词连缀法”拟题,截取题干“小小的拼图单片”“嵌在
恰当的位置上”“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前后连缀,切合材料。“复兴蓝图”一词虚
实兼顾,颇见巧思。若能巧用修辞、化用警句、变拙为巧,以营造美感,会更耐人寻味。)
个人与国家和时代的关系,恰如拼图单片与其最终铺就的宏大图景之间的关系。(开
门见山,亮明“本体”和“喻体”,准确解读关系,揭示命题材料寓意。)离开了全局,
个体与一块块散落的拼图单片毫无意义,唯有将拼块嵌入复兴的蓝图,将个人的生命与恢
宏的时代相联结,人生才得以丰盈充实。(双向关系阐释清晰,立论果决。材料“其实
”“当然”两处过渡词,展现辩证思考;其反复强调“位置”“恰当”“得其所”,也在
提示考生不可忽略“找位置”跟“给位置”的双重关系。推荐句群“离不开……,离不开
……,唯有将……,将……,才……”赋形思维,从意义到举措兼顾,统领全文。)
一幅蓝图需由无数拼图单片恰当的拼接。只有当每块拼回单片都镶嵌在
恰如其分的位置上,蓝图才能逐渐明朗清晰。(横向比较)因此我们身为
新时代的青年,无一例外都需思考自已在这蓝图中所处的位置,发挥着怎
么样的作用。在蓝图的指引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找寻自己的人生定位,
明晰价值坐标,由此我们才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蓄力发力,为复兴蓝图
的铺就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段延续“类比思维”,回答“为什么。
”“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每一个人”回应了身份指令,对象
明确;“无一例外都需思考”“位置”“坐标”等表述,都回应了内容指
令,扣题非常紧密;而指出“在蓝图的指引下”则兼顾了国家与时代赋予
个人的使命、为个体发展提供的机遇,逻辑严密。)
将个体与恢宏的时代相联结,才能挖掘人生的深度和广度,激发生命的活力与潜力。
(观点句,从青年人坚守岗位来成就国家复兴蓝图的角度,来回答“怎么办”。)一块拼
图单片既成就了蓝图,也因蓝图成就了自我。(阐释句。但“双重关系”自可双向展开,
论证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此句更适合作为第四段观点的阐释句。)一如孤岛卫士王继才
(材料句,举例论证),他深知自己力量的微薄,但他将自己这块拼图单片嵌在了国防事
业的图景中,为自己的人生注入了价值与意义,在蓝图指引下,追块拼图单片激发出了他
无限的热情,守护孤岛,守护国家的疆土,他在所不辞。(此处例证表述条理欠佳,叙议
结合最好遵循“知”+“行”的顺承关系,或是“行”+是因为“知”的因果分析)而在
抗疫期间,更有无数英勇逆行者,他们在时代的感召下,国家形势危急的呼唤下,将个人
安危抛诸脑后,心中的蓝图让他们生成莫名强大的力量,足以克服一切困难。如此拼图,
不在少数,我们青年更应激发热情,将个人力量投注于时代之中。
一块拼图单片既成就了蓝图,也因蓝图成就了自我。将个人的成长放置
在行进中的中国中,中华民族的复兴的宏大国景也定然让每一个拼图单片
发光发热,展现自我的价值。(观点句,从国家为个人发展带来的福祉与
机遇,来回答“怎么办”。)要相信个人投注的辛勤汗水,不会付诸东流。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已经在各个方面完善国民的生活,扶贫工作的推
进,全面小康的推进,不都正是宏伟蓝图给个人带来的福祉吗?(“扶贫
”、“全面推进小康”、“科教兴国”、“南水北调”、“量子通信”、
“5G”、是“面”,本段论据存在“点”的缺失。“佛说万事有因果,魔
说一切皆在我。”可列举事实论据后,反向假设,由因到果;也可列举事
实论据后,加以引申和类比,由果溯因。本段是主要论证段落,功能句宜
全勿缺!第三段侧重于论述“个体”在“宏大图景”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四段侧重于论述“宏大图景”为成就“个体”提供了“位置”,使其“
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秩序井然,环环相扣。)
尘埃之微补益山河,萤烛末光增添日月。(有文采!此处道理论据,为
本文增色不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虚实并
举,相得益彰,才会使文章既丰满又深刻。)每一个拼图单片都有着其独
特(无法取代)的作用,既独持又相融。要珍视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能
在宏伟蓝图中发挥属于自己的作用,用自己的看得见的行为给中国塑形,
让蓝图愈加明朗,愈加清晰。(“塑形”一词用得好!锤炼动词,活用“
移就”,让语言因陌生而美丽。)
拼块生来就注定了为蓝图奋力,个体生来就应该为时代助力,中华民族
复兴之重任在吾辈肩上。挑起重担,铺就复兴之蓝图。待其铺就成功之日,
荣光属于每一块拼图单片。(结尾以“拼块”始,以“单片”终,整散结
合、长短错落、抑扬顿挫、摇曳多姿,好!)
汇我涓滴,共襄盛景
(标题简约而秀雅,形象生动,暗扣主题。但“涓滴”与“盛景”对举,
似欠贴切。)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约翰·堂恩如是说。每一片土地相融相连,方成美
而富饶的大陆;每-块拼图恰当拼接,才是完美宏大的图景。吾辈青年须知,
融入中的独特方能彰己价值,共筑的和谐世界方能让人各美其美。愿你我
汇己涓滴,共襄盛景。(考场作文首段必须有大手笔,方能一篇跳出。此
段以名句起手,以类比扣题。继而站稳青年立场,抓住材料“独特”、“
相融”、“价值”等关键词分析,亮明观点。意脉连贯,用语凝练端庄。
圆满达成写作预期,发挥首段价值。)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单独的美不是大美、
真美,“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孤芳自赏难以创造实在的价值。
(反)工程师黄大年曾说,他愿成为一朵浪花,汇入民族复兴大业
的洪流。(正)新时代的宏大图景的构筑,当由我们这样的“后
浪”青年联袂并进,融己于集体、于人民、于时代(“集体”、“
人民”、“时代”指向时空两个维度)融建美好蓝图。(合)
(紧承首段,阐述“个体”与“整体”、“个人”与“民族”、
“时代”的关系。逻辑缜密,引用灵活,举例得当,言简意丰。
此段回答“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将中国梦化为现实,我们当先有融入宏图的自觉意识。(中心句)作为新
时代青年,我们当放眼世界、心系家国,谨记大局精神,勇担时代大任。在
集体中,我们才能拥有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磅礴之力,以“无我”之境界
达“有我”之使命。(阐述深入,体现思想深度和格局)凉山火灾, 消防
战士义无反顾、不畏牺牲;疫情当前,医护人员战“疫”前线、恪守天职……
他们,正是他们以已结众,书写了一份份“中国奇迹”,也让世人永远记住
了他们的光与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存在。无论我们将来面对的是安详还是
险阻,是鲜花还是荆棘,是康庄大道还是泥泞曲径,我们都应积极投身民族复兴
重业,共聚蓬勃团结之力。(此段着力论述个体如何融入集体,如何在集
体中实现自我价值,强调“融入”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着眼集体立场,
回答“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融入宏图,并非不可发扬个性。(中心句,承上启下)在合理范围内,各
展身手、尽施才能,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的,和而不同方成大同。
(着眼个体立场,阐述个体与集体关系,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体现辩证思
维。)如今有不少同龄人标榜“立异”个性,散播“丧文化”等,实则是消
极避世的借口,借“个性”之名满足一己之私,不能成为我们的效仿对象。
(反面举例论证)幸见当下有更多人恪尽职守,用自己的独特点亮民族前
行之炬火,以自己的才华讲中国故事、显青年风貌。他们是爱岗敬业的快递
小哥,也可能是以热爱为探索动力的女科学家白蕊,是用新技术弘扬优秀
传统文化的《哪吒》团队(将快递小哥放到最后更合“从具体到泛指”的
思路)……(正面举例论证,以省略号表示未尽之意,暗示反面现象少而正
面事例更多)他们,也应是你我。(由“他们”至“你”至“我”,过渡
巧妙自然,既扣身份又显对话意识,高明之笔!)于大局中显个性,才是真
实的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汇我独特涓滴,成就光明盛景。愿你我从现在起,于己修养身心、
提升技能;于国常记使命,不负重任,我们必将见万江奔涌、花海
馥郁的明天。(结尾再扣题目,从个人修身、为国奉献一大一小
两个方面重申观点。“万江奔涌、花海馥郁”形象可感、富于想
象。)
聚青年之魂,立民族之业
(标题简洁明了,不仅点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点明了青年与民
族/国家的逻辑关系)
拼图游戏中,一个个单片相连,才成一幅华美图景;民族复兴
大业中,一团团魂魄相聚,方立一番民族大业。在新时代的风浪
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唯有聚青年之魂,方可立民族大业。
(开头紧扣材料,由喻体“单片”与“华美图景”到本体“青年
”与“民族大业”,干脆利落,观点进一步阐述新的时代背景下,
“青年”与“民族大业”的关系。)
聚青年之魂,需要我们既独特又相融。(纲举目张,这一句话立起本段论证之纲。
“需要”一词,指向“可为”“应该”,切入角度好)作为肩负时代使命的青年个体,首
先要发掘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中的一个个拼图单片的独特性。在博大精深而
源远流长的文化土壤中,冒出的必然是千姿百态的新芽。或许你深谙老庄之道,是国学的
继承者,或许你明了九章算术之妙,是数学的狂热者,或许你懂得《水经注》之奥秘,是
地脉的把号者(连用三个“或许”,具体论证青年“独特”的魅力)……正是蕴藏在不同
青年脑中的知识与智慧,赋予了单片在拼图上的独特性。然而(转入下一个层次的论证)
若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可(如)于无人空岛上自我放
逐。因此,单片应恰当拼接,独立的青年之魂也应相融。君不见,一个个科技人员聚沙成
塔,共同用数据送飞船上九天揽月;君不见,一个个快递人员会汇流成海,共同用足迹丈
量经济的跳动,他们正是将彼此相融,众人拾柴火焰高,成就接连不断的奇迹,共同为民
族复兴大业添上一份磅礴的集体之力。身为青年的我们又怎能不在此刻用功学习、目不窥
园,凝为一股青年的力量,聚成一团青年之魂呢?(本段从“独特”与“相融”两个方面
论证个体应有的态度,紧扣青年身份,层次清晰,例证丰富,引用灵活。以反问作结,简
明有力。)
立民族之业,需要青年戮力同心,共克时坚。青年之于民族,“若车之
于辅也(辅之于车也)。车依辅,辅亦依车”。唯有单片相互连接,方可
拼成一幅宏大图景;唯有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才能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
得其所,各尽所能。由此可见,青年在民族大业前需要戮力同心,不仅为
小我,更为大我。我们需共学一份知识,为未来不再因美国封锁华为与海
思而愤怒(陷于被动);共习一种道义,使未来的中国不会出现今日明尼
苏达州的惨案……唯有使青年的魂魄连作一片(体),方可立青年之业(方
可立民族之业,进而成就青年之业)。(本段重在阐述青年与民族大业的
双向成就关系,进一步论证青年戮力同心的非凡意义。)
行动起来吧,中国的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需响应民族的召唤,
为民族大业而投身;民族之业亦会呼应我们,给予我们各得其所
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曾说的,“人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
行动起来吧!(呼告,号召青年行动起来,只是“所以”这一句有
点突兀)
聚青年之魂,立民族之业。(回扣标题)
一、材料与观点的过渡,常用的表述方式
(1)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
(2)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这则材料的寓意
是……)
(3)由此观之……
(4)为什么会这样呢?
(5)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例1】
我曾读过一本书,是说美国人的消费,美国人都是花未来的钱,而享受
现在,‘举债度日’,我想一旦出现无赖不肯还钱,怎么办?原来美国有
个信用局,若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的所有借款,
此招足以使其无立身之地。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诚信是国人引以为
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
二、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
一部分学生写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对论点
进行论证,但缺乏必要的语言过渡,使观点与材料分离。写作中,由提出
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论证,学生常常使用“现实生活也有同者”“我
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
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
1、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
2、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
3、……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4、物犹如此,人亦然。
、
范例
马卡连柯的话令人深思。对花赞赏之余,为什么要手里拿起铁
铲、剪刀呢?为什么不考虑花是否愿意接受呢?这是因为花虽美,
但美中也会有不足之处,美中会有隐患。如果不及时清除那些杂
枝、病枝、虫害,再美的鲜花也会衰败、凋零。物性如此,人类
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师长在表扬肯定我们的优点和成绩的同时,
更要指出我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想“爱之深”,
就得“责之切”。
论辩时理论论证为使论述变得深刻,事实论证为使论证显得具
体,分析说理时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两者
结合使用就应注意由此及彼的恰当过渡。
三、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的过渡
三、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的过渡
(一)事实到理论
1、“就拿……来说吧”或“例如……”来过渡;
2、纵观古今,凡是……无不是……
3、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的业绩都……
4、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
……
5、放眼寰球,纵观古今,大凡有……无不是……
【例1】古往今来,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
不少。
【例2】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
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例3】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
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例4】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例5】其实,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调准了自己感情的"焦距",为自己展现出
了清晰的世界。
(二)理论到事实
若先事实论证再理论论证,过渡文字一般则是对事实包含道理的分析、
总括。
1、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
“这正如……所说……”等词语或句子进行过渡。
2、在生活中广为传颂着这样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
而又平凡的道理……
3、“……”,不正是……精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
4、“……”这妇孺皆知的俗语告诉我们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5、“……”这句话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
四、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
1、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
”“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
2、正面举例与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则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
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过渡。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呢?
而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例文
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对问题,可如今的世界却有很多人,无
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实际和考虑别人的情况。如果"新冠肺炎"在
发现初期就被重视而不隐报,也许今天的"新冠"就不会如此猖撅。
如果美国理性面对疫情下的危机,试着直面它,也许美国的疫情
就不会出现井喷式增长,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亡了。
五、层与层的过渡
为了使论述充分、深入,写议论文必须讲究说理的层次性。说理时各层次
之间的关系,以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为主,具有并列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
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
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
等词句进行过渡衔接。
1、无独有偶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个人如此,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
4、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例1】
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对事
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
【例2】
在现代,有没有韩非子笔下的"富人"呢?有!譬如在干部的任用问题上就
出现了"任人唯亲"的弊端,一些领导在任用下属时,不是视其是否有才能,
而是看其与自己远近、使一一些无德无能的人混人干部队伍,正所谓"一人
得道,鸡犬升天"。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门外。
六、辩证过渡
(一)欲进先退
在对某问题阐述自己观点见解时,先要承认与此相反的观点见解存在的
合理性,然后指出其道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语意一转,话题转入对此
观点见解的主要论述。“退”是通过承认反面的观点见解以防论证疏漏,
“进”是论证文章论点的主体。
【例1】
的确,外在环境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
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世界观还未形成,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多少青少年受坏人
拉拢,看黄色书刊、录像,赌博、酗酒、偷盗、抢劫,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难怪昔有“孟
母三迁”之举,这是促进孟子成为一代儒圣不可否认的外因条件。甚至多少知识名人、革命
志士、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也经受不了环境的熏染,荣华富贵的诱惑,最终沦为历史的罪
人。
然而(转入论题),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
【例2】
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
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
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
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
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3、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
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其它如:诚然、固然、毋庸置疑
(二)主论先行,后堵偏漏。
当然 ; ……不是……而是 ;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
1、当然,在历史上尽管也有“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屈原、
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镛;但毕竟
凤毛麟角,为数不多。这些事物特殊现象怎能掩盖外因能促进事物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一般
规律呢。怎能忽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的哲理名言呢?
2、当然,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能说“不”。如果你面对一潭死水的生活,波澜
不起,生命的冲劲早已缺席,人生的斗志也了无踪影,你应该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勇敢地说
“不”。1999年,高燃以一个中专毕业生的身份只身来到广州打工,又毅然抛弃月薪
5000多元稳定工作,多方联系进入一家高考补习班,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后来创办市值上亿元的MYSEE公司。央视记者李小萌采访他,他说,我不想过那种一眼
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高燃勇敢地跟平庸的生存状态说“不”,高燃超越了自己,他成功
了。
3、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去做一个逆来顺受毫无原则的人,面对
沉沦的陷阱和惰性的挑衅,我们要勇敢地说“不”;面对厄运的打击、失
败的考验和种种执著人生的坚守,我们不要轻易说“不”。改变能改变的,
接受不能改变的,坚守早就认定了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
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坚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