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议论文的素材运用考试说明
写作:表达应用E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内在的逻辑关系
(2)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语言具有表现力
(4)有创新 构思新巧,推理想象独到,个性色彩鲜明一、议论文素材运用的常见毛病:
1、论点+论据+结论 缺少分析
2、分析抓不住实质,不会分析
3、分析不能一以贯之,紧扣一个中心展开,东扯
西拉,信马由疆,不着边际。
4、在分析中偷换概念。1、论点+论据+结论 缺少分析
2020徐州市一检作文
寻常的大米粒,普通的玉米粒,放入黝黑的密闭手摇炉中,历经
烈火炙烤,颠簸碰撞,压力增强,“嘭”的一声,呈现出美味的爆米
花。
错误范例: 一个人唯有经受苦难,才能获得成功。就像是索尔仁
尼琴,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在苦难中获得了成功,他们是我
们值得肯定的伟大人物。因此我们要经受苦难,才能获得升华。
正确范例:一个人只有在各种困境,苦难,生死的磨练中,才能
获得灵魂的升华。就像是“困于癌症楼”却学会了为人们苦难去
控诉的索尔仁尼琴;就像是“担心自己配不上所经历的困难”而
变得更加深邃坚韧的老陀。灼人的烈火,激烈的碰撞,命运的颠
簸才成就了人生的波澜壮阔。 2 .分析抓不住实质,不会分析
2020无锡一模作文:
氧气,无形无感,人人不可缺少,只有到空气稀薄之地,或难以
自主呼吸时,才会发现它的珍贵。其实,在我们身边,像氧气一
样存在的人、事、物、情、理也很多。
错误范例:正如野夫所言,身在故乡的人总有一种到外面闯荡的
冲动,当人们真正地远离了故乡,才发现故乡不可或缺。
正确范例:正如曾经失魂落魄的野夫所言,身在故乡的人并没觉
察到自己的身世根源,灵魂归属,当他真正离开了故乡,成了一
个失乡之人,才意识到故乡像是我们赖以呼吸的氧气,弥足珍贵,
不可或缺。
3、分析不能一以贯之,紧扣一个中心展开,东扯西拉,
信马由疆,不着边际
训练题:一位弟子捧着小盆景来给大家欣赏。养在浅碟里的酪梨种子已
长出嫩嫩的枝叶,真是人见人爱。师父却淡淡地说:“这粒种子长错地方
了。若是把它拿到外面、种在土里,它就能接受阳光、雨水,长成一棵
大树。”
错误范例: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为我们指出之所以梅花被人们扭曲,
折损,是人们想要让他成为盆景,想要奴化于它,改变了它的环境,它
的养料,它缺失了阳光雨露,没有了自由,可见外在环境的改变改变了
一个人的命运,可悲可叹。
正确范例:龚自珍却发誓破此恶俗,欲以五年为期,疗天下之梅。“纵
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为的就是归还梅树自由生长
的空间,顺应自然的生态,以及只属于野梅的尊严与独立。唯有拥抱生
命的土壤、阳光、雨露,野梅才能昂然挺立于精神的海阔天空。4、在分析中偷换概念。
2020镇江练习卷: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鲁迅)
错误范例(第一层次例子,要扣奋斗不息)鲁迅为麻木不仁的国
民性而奋斗,“我以我血荐轩辕”,陈寅恪双目失明,却不愿割
舍眼前的作品,陈忠实扎根乡土寻白鹿,只为寻找极致的人物刻
画。
正确范例(第一层次例子,要扣奋斗不息)鲁迅在病痛缠身的困
境中仍旧坚持手握纸笔,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奋斗不息;陈寅恪双
头失明,却不停止《柳如是别传》的创作;陈忠实历经六年的乡
土体验,不停歇对白鹿原的灵魂寻觅。初步小结:
1.要把举例的事情说清,没分析那么就代表没有在
议论,只是蜻蜓点水。
2.分析语言中要抓关键词,关键词不扣住就跑题。
3.要围绕着一组矛盾展开,不要什么都想写。
4.不要偷换概念,指鹿为马。二、论据运用的原则及方法
论据分为两大类: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多是引用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
它们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它们具有概括性和
普遍性,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
者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如名言类或文艺理论类
素材)
不过,一般同学的议论文,用得最多的还是事实论
据,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大部分人看来,事实论据
比理论论据更有说服力。
一般说来,议论文论据的运用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
由,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
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
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
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甚至会阻塞文章的思路。观点
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即: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
理论据,都应该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你的
事实论据再典型,你的理论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事实论据要确凿,也就是说用作论据的事实必须是准确无误的,
不能胡编乱造;如果是虚假的,或个别事实不真实,都会导致论
点经不住推敲的结果。论据真实可靠,论点就令人信服;论据靠
不往,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对此,我们丝毫马虎不得。 2.选择的典型性。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
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
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
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
也就不能做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在我们
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
★在避熟就生,避旧就新的原则下,选取典型人物增加
论证的说服力
范例:如写不改初心,不懈追求话题:写史铁生,苏轼,
杜甫很合适但是要回避,选取其他典型的,陈寅恪,钱
钟书,路遥,陈忠实,萧红都很好。 3.运用的精练性。 论据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
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
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当然有时仅用一个事例
来证明论点会显得单薄,力量不够,这时就应通过几个
事例来充实内容。
★叙述事实论据时,要简明扼要,要突出重点和精华,
要注意取舍。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
说就行了。它应该只是叙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
舍弃其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
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叙述只是为议论而服务
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学生优秀习作
范例:
殊不知,成名,是一辈子的事。沈从文身居湘江几
十载,终成《边城》中如水的画卷;马尔克斯离家
一年半独居,潜心研习《百年孤独》;一个诺贝尔
奖拷不住莫言,他选择耀眼之后回山东高密静静沉
淀;季老苦心钻营吐火罗文,几十年灯火蕊蕊…… 4.材料的新颖性。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则可以通过论据的新
来使文章增添新意。
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论、新观
念等;如果选用的事实论据都是陈谷子、烂芝麻,都是老生常谈,游离
于日新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和说服力,这样难
免使人生厌。不能一谈到身残志坚,就写到海伦凯勒,一谈到诗意,就
写李白苏轼,这些人物素材固然不错,但用得太多太俗,就会影响文意
的表达,所以使用事实论据要有时代特色,要有文化味道,要有新鲜感,
要在“新”字上下功夫。
范例:找一些东欧作家素材,俄国黄金白银时代的作家;西欧作家素材,
英美法德的大家;中国古代文人的故事,典故,典籍;现当代作家和文
化人物的例子;传统文化的素材。。。。 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有时,我们找不到新的材料,当然也可以运用
一些旧的材料,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
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范例:作文题: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有人说,追求好的名声理所应
当;也有人说,名声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真正执着追寻初心,将真情切意外放至登峰造极者,从不曾刻意追求
美名。杨绛先生渴望身披隐形衣,埋头故纸堆中潜心治学,不为浮名
所累;季羡林更是三辞“国宝”的美誉,不忘红衣少年牛棚杂忆的初
心;又有陈寅恪不理会世俗荣毁,在《柳如是别传》中寄托真情切意,
力透纸背,情贯古今。素材训练1
论据的引述
引述论据时要贴切。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
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
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服
力量。
引用论据还要简明概括,引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说理,这决定了论据的
目的性、简明性、概括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叙述材料时,要把握好侧
重点,剔除与论点无关或与论点关系不大的材料,并用简练的语言概
括出来,若叙述过细,则显得拖泥带水,杂乱无章,甚至会把议论文
写成记叙文。
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
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 【材料】后来,他被下放到农村,起猪圈,刨冻粪,背粮食,看书写字画画的手成了
种地的手,经常累得一句话说不出来。
1960年,他被摘掉右派的帽子,城里的却没有愿意接收他的单位,只能继续种地。
那浩劫的年头,中国文人走的走,死的死,留下来的,大多也心灵有了裂痕。
汪曾祺靠着爱着点什么,磨练自己的念头保全了自己的天真,热情。
他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不管走到哪一步,他都不允许自己愁眉苦脸,总想办法找点乐子。
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他发现 “波尔多液”是很好看的天蓝色。
在坝上工作时,他采到一个大蘑菇,为能带回北京给家人做一碗汤而高兴不已。
在孤寒的马铃薯研究站,他觉得日子过得很悠闲,没有人管,也不需要开会,简直如
神仙一般自在。
早上起来,到马铃薯地掐一把花、几只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上,开始对着画。
到了晚上,就尽情读书。
一个人在困境中仍然能认真地对待生活,抵御生命中的黑暗,不悲不喜,不怨不怒,
那才是真性情,那才是真人格。 方法:
①摘取:
它要求作者根据论点的需要摘取原事实材料的要点。如果写诗意栖居的文章,那
么久摘取了原文中的“保全了自己的天真,热情”,“发现 波尔多液是很好看
的天蓝色。”等词,来说明汪曾祺的诗意追求。
②替换词语:
例如,原材料中有“他觉得日子过得很悠闲,没有人管,也不需要开会,简直如
神仙一般自在。”等词,而诗意栖居的文章中,改成“他摆脱了批斗和改造的束
缚,他在喷洒波尔多液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诗意的精神追求”。这样一改,可以
明显地看出我们的侧重点是放在诗意栖居身上,而原文中的“神仙悠闲”,只字
不提,正是为了突出汪曾祺自身的精神选择所致。可见,“替换词语”, 不仅
是为了文通字顺,更重要的是为了中心论点的需要。 ③压缩:
把几句话压缩成一句话,去掉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内容。
例如,文中将原材料的最后一段进行了压缩。原文“在
孤寒的马铃薯研究站,他觉得日子过得很悠闲,没有人
管,也不需要开会,简直如神仙一般自在。早上起来,
到马铃薯地掐一把花、几只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
杯上,开始对着画。到了晚上,就尽情读书”几句共60
余字。压缩成“汪曾祺在马铃薯地中掐花,摘叶,插在
瓶中欣赏绘画”这样21字。这种压缩,是根据论点的需
要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论点。 ④在对所写的事例进行概括时,要渗入自己的主观
判断和某种评价,以突出其转述的侧重点。
例如结尾的“一个人在困境中仍然能认真地对待生
活,抵御生命中的黑暗,不悲不喜,不怨不怒,那
才是真性情,那才是真人格。
”如果写不改初心,矢志追求这类话题中,可以做
这种总结。素材训练2
巧用修辞论据
(1)排比以及相似的多短例段
排比是一种在文中有意识地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结
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
排列在一起,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
修辞方法。一篇议论文里若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
不但会加强语势,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
点。请看学生习作中的精彩用据展示:学生习作(较为死板的多短例)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无不是在挫折中成就了不
平凡的事业。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
;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找到一
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
世界带来了光明;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
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
曲调,在挫折中逐步走向成熟……是挫折,使他们
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
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学生精彩习作(比较灵活的句式)
沈从文在文学中大有作为之时,没有拘泥于个人成
就而局限视野,转而攻读考古业并进行中国服饰研
究的探索,在不同领域中留下奋斗的足迹。歌德笔
下的浮士德在无数次的悲剧下仍努力奋斗,探索人
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终迎来精神的胜利。史铁生放
不下轮椅中的那份倔强,坚持写作,用文字将对哲
学的追问进行到底。优秀学生习作
就好比沙龙孕育了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骨子里都
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从文笔下的翠
翠“好似山里的黄鹿,从不想痛苦的事,从不发怒,
从不伤心。”眸子里显现着山水的灵性。这种无法
否认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会让异域之人赛珍珠
在晚年念念不忘曾养育她的中国,带着一种文化的
忧伤。
文化是一个人的魂魄,无论是信天游还是沂蒙小调
或是闵音,都在生命里唱响。 (2)比喻
举一个比喻论证的段落来说明:“你见过高山吧?
它是那样的雄伟、绵延;你还见过大海吧?它是那
样的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
石头;海之阔,是由于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
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
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
处。” 比喻论证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借用喻体将抽象的事物
形象化,将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以达到论点正确的目的,
但必须注意喻体和本体之间要有共同点,否则便无法喻
证。本段文字用高山、大海(喻体)不弃细石、涓流才
能成其雄奇阔大,来比喻博学的人(本体)之所以博学,
是因为他“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
滴长处”。如果你也想成为博学之人,也应如此,这样,
本体与喻体之间有了共同点,喻证才能成立。学生优秀习作
试看方薰终生布衣,对仕途科举嗤之以鼻;
与朋友交往却是一片真心,赤诚相见。其
伟然岸然,桀骜独立,不正是与廊庙供器
和御前盆景背驰,转而以荒寒为乐土,以
山水为阳光雨露,才得以自成盘虬卧龙的
生命,卓然独立,千古流芳? (3)引用
引用名言来论证,有直接引证和间接引证两种,或称明
引和暗引。直接引证,就是照录原文,把原文用引号括
起来;间接引证,就是叙述原文的大意,但不加引号,
或只引个别重要词语。不管是明引还是暗引都要忠于原
意,不可断章取义或改换原义。还有一点要注意,进行
议论,穿插引用名言名句能为文章添彩,创出新意,但
也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形式,要把“引”与“证”
结合起来,光“引”不“证”,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
的堆砌,反而会失去应有的色彩。请看学生作品中的精
彩用据展示:学生优秀习作
自信指相信自己。莎士比亚说过:“对自己都不信,
还会信什么真理。”可见自信的重要性。班超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辈岂是蓬蒿人”;李大钊的“试看将来的环
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
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
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无不是自信的有力见证。
因此,自信是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力量。学生优秀习作
奋斗,不应由人地位的高低来评价其必要性,毕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不能用结果的好
坏来判定其价值性,敢于奋斗本就是有价值的事。
它应是理性思索后的砥砺前行,是谦冲自牧,追求
极致的踏实践行,是即使无人欣赏,也要默默殉道
的信心与信念。 (4)、摹写情景用据
这种用据的方法,适用于长于描写、长于造境的同
学选用,使用时注意把握好度,稍加点染即可,不
要喧宾夺主。 请体会学生作品中中的片段:
也许,暮春时节,飞花迷眼,瓦尔登湖边一袭黑衣的卢梭,在苦
思着生之真谛;那握着明灯游在白天街道的,还有希腊智者的身
影。但无论是谁,都没有忘记,构筑人生基座的乃是“诚信”二
字。
诚信乃人格品位的体现。手握权杖,贪图荣誉而尽显人性之奸诈、
多变的,定不是品格高贵之人;“高堂明镜”中的白发只应诚实
忠信者拥有,捻着胡须,在江边痴待着的,才可“情如潭水三千
丈”;在危栏高楼中,守着心的一方净土,望穿秋水的,是爱之
“诚信”;哪怕各守长江之头,那快报急书,“白头搔更短”的,
是叮嘱的诚信……生,因之成为纯洁的载体。诚信的珍贵,幻化
为身中血液,流淌在潺潺的河床,浮露高贵的躯干。学生优秀习作
安逸的生活愈发令人不安,木心先生以养病
的借口辞去了高中教师的职务,登上莫高山,
写书作画,寻觅属于艺术的孤独,凄凉,单
调。
毅然出走无需理由,奋斗本便是天天不息的。
人于奋斗之中找寻新的人生体验,参悟生活
的酸楚与喜悦,采撷灵感,不断进步。 (5)、正反对比用据
有意识地选用对比论据,既可以暗示正反对比的论
证方法,又能更为有力地佐证论点,何乐而不为呢
?同学们要注意根据论证思路,安排正反例的先后
顺序,还要通过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的对照,辅之
以必要的分析,可使论证雄辩有力。 如学生习作,作者以“在生命的那一刻,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
前行”这样单刀直入的开头段落确立了论述主旨。然后,就接着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桀骜的陶渊明经过一番世俗的历炼,最终
……远离了富贵满堂,抱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信念,一袭布衣,飘然而去。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命运多舛的辛弃疾尽管报国
无门,心痛如绞,但依旧心系故土,誓死抗战,哪怕马革裹尸,捐躯沙场。
……
李陵投降匈奴,确是形势所迫,身不由己,但夜幕落下时,他也无时无刻不
在遥望关中明月,泪眼婆娑,企盼重归故里的那一刻。
苏武却选择了义无反顾的信念,忍受着大漠风雪,苦守着边关冷月,过着衣
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为了那柄汉节,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学生优秀习作
清代画家方薰晚年时,尤其喜绘梅竹松石图卷,写生自然荒
率,富于野趣。其友人朱方蔼为之题诗:“平生惯识荒寒味,
不画官梅画野梅。”
于此,官梅即是被文人骚客豢养起来的盆景,不是温顺乖巧、
惹人怜爱,便是矫揉造作、搔首弄姿。相比之下,野梅则生
长得接近地气、顺应自然,尽情享受着阳光、雨露以及自然
灵韵的滋养。
如果说官梅旁逸斜出的虬枝不过是恭维谄媚之姿,那么身处
室外、扎根泥土的野梅则称得上是真正的生命,独立于驿外
断桥边,自成芳菲的世界。小结
要学会恰当巧妙地运用论据,除了应当学习
揣摩一些范文、佳作运用论据的技法外,
还应当重视平日的积累,要建立一个材料仓
库,鲜活论据靠平时阅读和观察生活,把一
些有用的事例与正确的言论记录下来,长期
坚持,一旦要用,信手拈来,这样,便能取
得成功。还等什么,去练练吧。审题练习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
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我们要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有
人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还有人说,
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
们。 。“自己”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还可以写拟
化的物(各种文化、文明等);“世界”可以是自然生
态,也可以是人类历史进程演变、自然科学发明创新、
社会文化发展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改变”一是在文中一定要体现出
“显著的变化”;二是对“变化”要有辩证的认识。作
文时要紧扣“世界与我们”的关系而写,可以写“我们
如何改变世界”,也可写“世界如何改变我们”,还可
以写“我们对世界改变”的各种态度。由于本次作文立
意广泛,写作空间较大,考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讲清
“世界与我们”的关系,即符合题旨。切忌将“我们”
狭隘的理解为只能写人,造成误判。 纵浪大化中
陶潜诗有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任世界喧嚷,惊涛骇浪浮浮沉沉,我
自持定我心,不为大千世界改变内在从容,如是,方好。
世间万象,芸芸众生,难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所勾引诱惑,于是接踵摩肩,熙
熙攘攘,踏上奔赴势利之途,还美其名曰“改变世界”,仿佛有了一根丈八长矛,就能
撬动整个地球,凭一人之事功,便能左右乾坤沉浮,实则在这条看似冠冕堂皇的路上迷
失了自我——改变了曾经天真纯净、令人见之忘俗的眼神,改变了低眉颔首心怀虔诚的
初心,连同初识世界时的好奇一并抛弃;也许他本是“欲回天地入扁舟”,结果天地没
有扭转,与此同时,还淡忘了曾经的目标是“家在苍烟落照间”,于是,不但扁舟没有
解缆,却踏上了“青雀黄龙之舳”,意气昂扬的驶向灯红酒绿的名利场。究其原因,还
是在茫茫俗世中,立场不坚定,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于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哪有
“香如故 因此,人存世间,面对岁月的冲刷,如果说要有清醒与深刻的了悟,在
我看来,只能是“不改”二字。
“不改”的背后,是对自我价值最深沉的领悟与体会,是对自我与世界
天地对话的坚持,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信与孤独所蕴含
的大智慧。
汪曾祺形容沈从文的一生是“步入冷径仍采花,花非昨日花,人是(非)
昨日人。”沈从文从抗战烽烟走到文革风暴,从小说巨匠到文物大家,
却始终认为自己是由观察自然人世生活的所谓“乡下人”,始终“对夕
阳,对秋河,对拉帮的人同船”皆那么深沉地爱着,怀着这份爱与坚持,
风沙尘裹的乱世淡出了历史,沈老未曾改变也未曾为世界改变,他含笑
地看世界,明了这世界不变的终究是爱与美,沈老笑得自信,也笑得孤
独,更笑得从容。 倘若认清了这世间变幻的不过是岁月的皮相,坚守着内心不变的理想准则,我们的
心便泛若不系之舟,明于秋水,乱花成蹊忧风苦雨亦不改我初衷,亦不改我定见。
其实不让这世界改变我们,并不意味着对周围万千世界的漠视,恰恰相反,我们经
由内在的自省更深刻地把握了自我,更从容的面对万象有了情深之感,有了关怀和
改变这世界的沉潜的力量。
孔子说:“唯止,能止众止。”唯我内心不改,面对浮华心如止水,在沉潜中积蓄
思想的力量,润物无声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量。改变世界和改
变自我从不矛盾,关键在于改变的是什么,不改的是什么。不改内在的沉潜从容恰
恰是更好地改变世界的起点。
《红楼梦》中咏柳絮言:“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不改内在的珍重芳
姿,纵使纵浪大化之中,我仍旧是那不改的颜色,不改的明媚与盎然。 且插梅花醉洛阳
世界之大,有如江河湖海,以一己之涓涓细流而希求动摇之,
改变之,终属虚妄,
不如就做好自己,于尘沸乱心之时依旧坚守思想的独立,虽不
如“改变世界”那般恢宏壮丽,倒也不失一番绝美的大气象了。
荣格于《集体无意识主义》中早已指出,伟人若想拯救沉睡中
的大多数,必须以自身的毁灭作为代价以换取欢欣的众生。诚
然,世界的体量往往太过庞大,其中潜伏着绝无可能轻易动摇
的历史惯性,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野心家们,终究是蚍蜉
撼树,纵然肉体尚未腐朽,其精神意识已然为世俗之洪流所荡
涤,丧失了自我,也几近于毁灭了。 不会有多少人记得纵横欧洲的拿破仑大帝也曾是一个将革命当作毕生事
业的热血青年。当他胜利了,加冕了,“改变世界”了,他那革命的热
血也便熄却了,凝固了。他不再革命,成为了追随帝制的人,走向了自
我的反面。于是乎,世界便以最阴险的方式改变了企图改变自己的人,
收买了一个曾经高尚无比的灵魂。
然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不乏远见卓识之士,看穿了这背后的奥秘,
从“达则济天下”的誓愿,转向“独善其身”的最原始的渴望。
且看那个“几曾着眼看侯王”的朱敦儒吧。他抛却的是“经世致用”的
儒家哲学,写下的是“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的洒脱之语。
于尘声鼎沸之时尚存对于自己那闲适恬淡生活的持守,这份静气、闲气、
散气,比之数数于世的芸芸众生,也算是一番大彻大悟了。 也许,在坚持自我的同时,我们并不总是如此淡定,安逸,气定神闲。坚
持自我的道路绝非坦途,更像是布满荆棘的小道。世界会倾其所能,扼杀、
埋没那些拒绝改变的特例。从杭州到儋州,一路南下的苏东坡,为了他那
“不合时宜”的执政理念,遭受了多少苦难。他也怀疑过、动摇过,但是
在生命最艰难的时刻,反倒更加坚定了。“乘桴且恁浮于海”,这便是他
拒绝改变的誓词。
反观当下,多少人为着那烫金的名片,煊赫的声名,像河马一样欢呼着欲
壑的涨潮,一步步被世俗的潮流所吞没,挣脱不得。依旧能够“且插梅花
醉洛阳”的人,怕已不多见了吧。
不求改变世界,但求自己不被世界改变,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