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区地理
南方地区
一、自然地理概况
32°
20°
100° 120°
读“南方地区”,回
答:
• 山脉: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E___________;
F___________;
秦岭
大巴山
巫山
岷山
大别山
武夷山
读“南方地区”,回
答:
• 山脉:
G___________;
H___________;
I___________。
• 地形区:
J___________;
K___________;
南岭
横断山脉
雪峰山
成都平原
长江中下游
平原
读“南方地区”,回
答:
• 地形区:
N___________;
O___________;
P___________;
Q___________;
R___________。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读“南方地区”,回答:
• 河流:
⑴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
⑹___________;
淮河
长江
雅砻江
岷江
嘉陵江
汉江
读“南方地区”,回答:
• 河流:
⑺___________;
⑻___________;
⑼___________;
⑽___________;
⑾___________;
⑿___________;
京杭大运河
湘江
赣江
闽江
珠江
怒江
读“南方地区”,回答:
• 河流:
⒀___________;
• 湖泊:
⒁___________;
⒂___________;
⒃___________;
⒄___________。
澜沧江
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洪泽湖
读“南方地区”,回
答:
• 矿产: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E___________;
F___________;
六盘水煤矿
淮南煤矿
大冶铁矿
马鞍山铁矿
攀枝花铁矿
读“南方地区”,回
答:
• 矿产:
G___________;
H___________;
I___________;
J___________;
K___________;
L___________;
石禄铁矿
大余钨矿
德兴铜矿
铜仁汞矿
个旧锡矿
平果铝矿
读“南方地区”,回答:
• 矿产:
M___________;
N___________。
• 电站: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锡矿山锑矿
水口山铅锌矿
三峡水电站
葛洲坝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
读“南方地区”,回答:
• 电站:
④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
天生桥水电站
水口水电站
新安江水电站
岩滩水电站
秦山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
二、人文地理概况
1.人口与生活:
(1)人口:占全国55%,
(2)民族:汉族占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
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
治区和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其
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
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3)生活:食—大米为主食,住——注意通
风散热,重庆、武汉、南京有“三大火炉”
之称,行——水陆运输发达,玩——游泳、
龙舟竞赛
2.农业生产-鱼米之乡
(1)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
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
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
最好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
有利于水稻生长。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
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
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
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
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
生产。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
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
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
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
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
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
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2)农业活动特点:
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
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
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
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
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3)主要农作物(产品):
①种植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甘蔗
为主。
②渔业:河湖盛产水产品和水生植物
③ 经济林木的生产
本区经济林木种类很多,如茶、油桐、
漆树、毛竹、杉树、樟树、椰子、橡胶树等。
杉树
马尾松
毛竹
茶
油桐
漆树
★ 热带、亚热带主要水果产区
分布于两广丘陵。出产有多种亚热带和
热带水果(香蕉、荔树、桂圆、菠萝等),
其中柑橘的产量最大。海南岛还出产椰子。
桔子
香蕉
荔枝
桂圆
菠萝
桑蚕
橡胶
剑麻
椰子
椰子
樟树
3、工业:
(1)矿产资源、能源的利用与开发情况
• 南方地区的有色金属矿资源丰富,在全国占
重要地位。
• 南方地区的煤、石油资源较少。能源供应紧
张,制约经济。
• 如何解决本地区能源供应问题?
①修建核电、水电站;
②北煤南运;
③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 长江沿岸工业地长江沿岸工业地
带带
————沪宁杭工业基沪宁杭工业基
地地
• 南方南部外向型南方南部外向型
工业地带工业地带
————珠江三角洲工珠江三角洲工
业基地业基地
• 西南地区综合性西南地区综合性
工业工业
(2)工业发展:
三、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
措施:①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
②补充 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程度;
③种植适宜在红壤中生成的茶树、油茶、杉木和
马尾松等等经经济林木;
④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如在丘陵地区的
河谷盆地种水稻,把丘陵缓坡辟为茶园,在山丘
顶部植树造林等。
1、红壤的利用和改造
红壤特点: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
2、洪涝整治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灭害频繁
发生的地区。
(1)淮河水灾治理:
①多灾成因: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7
万平方千米。1194年黄河南侵夺淮后,淮河流域水
系被打乱,淮河失去了自然形成的独立入海通道。
由于黄河带来的泥沙淤积,在公元1855年黄河改道
北流之后,淮河流域土地沙化,河道淤塞,出海无
路,入江不畅,灾害频繁,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
难。
②治理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总投资40
亿元的“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于2006年
10月21日在南京通过由水利部组织的总体竣
工验收,这标志着淮河结束了800年没有入海
通道的历史。淮河下游及洪泽湖地区的防洪
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③治理成效:淮河入海水道被证明是一个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优越的工程,为确
保下游2 000多万人口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大
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
自然原因:主要为长江流域面积广大,加之流
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流量大且集中在
夏秋季节,容易引起河水暴涨。
人为原因:主要是长江的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
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使得长江下游地区的
河湖淤积严重,再加上围湖造田等,影响了
长江下游地区的排洪能力。
(2)长江的治理
• 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治理:
一方面在长江的中上游地区修水库、水利
枢纽(三峡工程等),下游地区加固江
防大堤、建分洪、蓄洪工程等。
另一方面要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旱
涝灾害,开始营造“长江中上游”防防
林工程。
(3)三峡水利工程建设
•区位条件
• 位于湖北宜昌三斗坪;
• 为河流峡谷地带,蓄水条件好;
• 处在阶梯过渡地带,水能丰富;
•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流量大且冬季不结冰;
• 库区地质条件稳定安全。
工程作用:
①防洪:修建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洪。目前,
许多河段的现有泄洪能力和防洪标准只能抵御10~
20年一遇的洪水,荆江河段更为严重。三峡处于长
江上游山区转入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段控制着长江
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三峡水库,可有效控制长江
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大大提高整个流域的抗洪能
力。
②发电:发电是三峡水利工程又一重要功能,对
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
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③航运: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可以根本上改善川
江航运条件,使长江真正发挥其“黄金水道”作用
•生态效应
正面——主要发生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
• 有效减轻洪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人们的
生存环境;
• 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
•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 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 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
•生态效应
负面——主要发生在库区
• 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
• 移民任务艰巨,且移民、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
失和环境污染;
• 可能诱发地震及滑坡等;
• 库区、库尾泥沙淤积加重;
• 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
• 对水中生物中的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 可能加剧蚊虫滋生,影响人群健康。
• (3)长江、淮河污水治理:
•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长江、特别是淮
河的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水环境污染不仅影
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而且还使水
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逐年减少。政府加强了对
长江、淮河的洪涝和污染的综合治理,并对流
域内的污染源进行了重点限期治理。虽然局部
环境得到改善,但整体形势依然严峻,许多河
流未来一段时间仍然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保
护和治理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1)生态问题: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原因:能源短缺,乱伐森林
危害:①单位土地的产值高,单位面积水土流失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都比较大。
②土层较薄,水土流失容易形成石质裸露,要想
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③本区江河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
济中心,水土流失会使河流变得更不稳定,加重
水旱灾害。
3、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合理开发:
(2)综合开发利用:
①走立体农业的道路②优势资源系列开发;
③生态建设(封山育林,推广生活用煤,炉
灶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丘陵山地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本区气候、土
壤、生物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
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立体农业)。
•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立体农业(生态农业)
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
4、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
(1)交通落后:地处内陆边疆,少数民族分
布集中,资源丰富,地形崎岖、气候多变、
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2)区位条件:①西南地区有漫长的国境线,
与越南、印度等国相邻,邻国经济相对落后。
②本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经济落后,开发
程度低,但开发潜力巨大。
③对外开放的深入,利用沿边贸易,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快开发和经济建
设的步伐
(3)资源优势明显:
①水热资源丰富。但农林资源中耕地短缺。
②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集中且地域组合
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
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原材料生产基地。
③能源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
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
煤炭大省,号称“江南煤海”;广西北部湾油气资
源前景看好。
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必须首先发展交通。
•交通建设方案
• 出海公路:成都-贵阳-南宁-北
海
• 南昆铁路:昆明-南宁
• 泛亚铁路:昆明-新加坡
• 川藏铁路:成都-拉萨
(4)西南交通建设①出海公路②泛亚铁路
③南昆铁路
• 克服修建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多年冻土、高寒缺氧、
崩塌、错落、滑坡、高地震区、地热、岩爆等地质灾害
严重) 、投资额度高等重要因素。
• 意义:大大缩短到拉萨的距离,填补川西北、藏东南、
甘南地区没有铁路的空白,对扩大西部地区路网规模,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沿线资源开发与产业布
局,带动沿线“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打
通我国与南亚陆路经贸通道。
5、海南岛的开发
(1)开发海南岛的意义:海岛及其周围海域蕴藏
着丰富的渔业、矿产资源和优良港湾。同时,开发
利用海岛,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
全。
(2)海南岛的开发区位优势明显:
地理区位优势、热带资源优势、海洋资源优势等
①地理区位优势:
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士的结合部,既是大西
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近傍
香港、珠三角,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西亚,又靠
近国际深水航道,海运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②热带资源优势:海南岛地处热带边缘,光照充足,
夏长冬暖。一月平均气温超过16℃,七月平均气温
在25~29℃之间。农作物可以达到一年三熟,降水
量丰富。诸多有利因素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
带物种基因库(见下图)。
③海洋资源优势:生物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和
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发展海南经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海南岛的资金和科技投入,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海南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6.浦东新区的开发:
(1)特大城市建设新区的必然性:
我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城
市化的发展也很迅速。其中,大城市尤其是
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特大城市,人口和
用地规模的急剧膨胀,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
题。如果这些城市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将
限制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求得城市进一步
发展的空间,分散过多的人口、工业等给市
区带来的压力,许多大城市都采取了一些可
行的措施,如兴建卫星城、建设新区等。
(2)浦东的区位优势与开发意义:
上海市在发展过程中利用
开发浦东新区来解决城市问题。
浦东新区自然条件好,地形平
坦;河渠纵横;气候暖湿;土
地面积大,开发成本低;与上
海繁华闹市只一江之隔,易于和老城区连为一体,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浦东新区的建设,有利于
解决上海发展中的城市问题,把上海建成国际经
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以浦东为龙头,带动
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
人文区域特征:小结
1.人口与生活:
2.农业生产-鱼米之乡
3.矿产资源丰富与发达的交通
4.蓬勃发展的工业经济:I.长江沿江工业地带II.南部沿海外向
型工业地带; III.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带)
5.水土整治重点
6.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合理开发
7.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
8.三峡水利工程建设:
9.海南岛的开发
10.浦东新区的开发
7、“长三角”的城市化发展―冲刺世界第六大都市
圈
(1)世界五大城市群(带)
世界都市圈,也称大城市连绵带或城市群,是城市
群的最高发展形态。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
首先用“世界都市圈”这个词来描绘美国东北部大
西洋沿岸的高度城市化地带。以后,人们又把欧美
及日本的一些城市带列入世界都市圈行列。当今世
界有五大都市圈,它们分别是:
①纽约都市圈。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
摩、华盛顿等共40个城市,面积13.8万平方千米,
人口650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②北美五大湖都市圈。包括芝加哥、底特律、匹兹
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③东京都市圈。主要包括东京、大贩、名古屋,区
域面积3.5万平方千米,人口将近7 000万。
④巴黎大都市圈。主要包括巴黎、阿姆斯特丹、鹿
特丹、布鲁塞尔、科隆等,这里10万人口以上的城
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600
万o
⑤伦敦都市圈。以伦敦一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
敦地区、伯明翰、设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
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面积为4.5万平方千米,
人口3650万。
南方地区
《特殊区域-港澳台地区》
1、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1)香港和澳门的历史
香港和澳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历史上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强力与中国的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澳门被葡萄牙侵占达400多年,
香港被英国侵占达150多年。
根据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了香港特
别行政区。根据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的联合声明,中
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
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祖国内陆实
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
①位置:位于中国东南端(广东省)珠江口东侧,
与广东深圳相邻。
②组成: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200
个岛屿组成。
③面积、人口:总面积1103平方千米。人口699.45
万(2006年),其中国国血统居民占绝对多数,祖
籍广东最多
④交通运输:国际海洋、航空运输枢纽和信息贸易
中心,自由贸易港,对外贸易是本地区经济的重要
支柱。
⑤工业:20世纪60年代,香港凭借优越的位
置、便利的交通和众多的劳动力优势,迅速
发展起服装、玩具、钟表、纺织和电子等行
业。80年代,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
制造业已发展成为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同
时,香港也成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国际
自由港和重要交通中心(见下图),高科技
产业也不断发展。原料燃料进口,产品出口
外销为主。有成衣、电子电器等部门。
⑥旅游业:发达,被誉为“购物者的天堂”
和“东方明珠”
⑦贸易:
对外贸易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
香港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外贸关系。
香港和祖国内地的贸易占香港进出口贸易的
首位,香港回归祖国与大陆的经济联系更加
密切。目前,香港8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
料来自祖国内地,80%以上的工业也已转移
到大陆。
2007年7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到香港
和香港军民一道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
(3)澳门
①位置:
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
毗邻广东省珠海市,
东隔珠江口与香港相
望
②组成:
由澳门由澳门半岛附
近的两个小岛(凼仔
岛和路环两岛)组成。
③面积、人口:
陆地面积约23.6平方千米,2006年8月26
日,《澳门日报》报道,澳门人口已突破50
万(43.8万2000年),达到大城市人口数水
平。澳门人民通过填海造陆,总面积有了很
大增加。
④经济:
赌场收入维持其经济的旅游城市。 成衣、
玩具等工业兴起,产品出口到美国、香港和
西欧
2、西双版纳-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1)丰富的旅游资源
①位置: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
甸接壤,还以澜沧江一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
相连。 ②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多达7、8个层次
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
残忍的绞杀植物、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等,亚
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人们形象地把
这里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③多样性民族风情:
13个少数民族聚居,优美的佛教建筑群、小巧别致
的竹楼、美味可口的菠萝饭和竹筒饭、富有民族特
色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规模宏大的泼水节……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①旅游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地区
以农业生产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在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政策的鼓励下,西双版
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先
后建成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
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
边境旅游精品线路,使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
重要支柱产业。
②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a.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
如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
发展,商业的发展。
b.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人。
C.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
济发展。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