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
散文整理
一、散文概念
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古代无“散文”名称,
“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
在现代,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
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
的文体,这一概念广为公众所接受。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
文。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
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
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
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
无不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2、以作品中的“我” 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
线索,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3、标题为线索。
标题的作用,可以从内容、情感、修辞、结构四方面考虑:
1、交待主要人物形象。《数学奇才华罗庚》辽宁卷
2、概括主要情节、事件《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重庆
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阳关古道苍凉美》全国Ⅰ
4、作为全文的线索。 《锈损了的铁铃铛》四川卷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塔上的树》天津卷
6、点明中心、主旨。 《想飞》湖南卷
7、生动形象或含蓄蕴藉。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
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
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
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
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使读者领会更深
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
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
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
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
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
写情沁人心脾。
语言类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字面义、语境义等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词语锤炼 句式运用
语言风格
体会句子含义,要遵循由表及里的顺序,把字面义和语境义相结
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2、运用特殊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统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
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4、揭示文章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
句内三看
一看句子关键词语;
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
三看本身表达特点。
句外三看
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
二看相邻句;
三看段、章的中心。
江苏卷《窗子以外》:结合全文,说明文中词语“
窗子”的含义。
(1)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
了不同的生活场景;【本义】
(2)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
造成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语境义】
(2015年广东)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
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
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
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做鼓弄食物
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
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的眼睛
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徒让邻
人的手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
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赏析画线词语
1、本指液体变成固体【本义】
2、文中指邻人的手停在半空不动的状态
【语境义】
3、形容邻人想要抚摸小狗的手落空,形象地表
现出邻人反被小狗愚弄的诧异与尴尬。
【表达效果】
江苏卷 “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
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
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理解关键词
“波涛汹涌的极致境界”——精神生活的丰富充盈
“血肉之躯推向上帝的虎口”——身体逐渐衰竭
联系上下文
“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垮了下去”
——创作中获得精神的充盈,也消耗了身体的健康
联系主旨
巴尔扎克的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
种自我消蚀的过程”
答案:
(1)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
活”的富足与丰盈,以“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
上帝的虎日”表现体力的“渐渐衰竭”,
(2)表明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
去了健康的身体;
(3)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
行文思路 布局结构
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是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的两个概念。
思路是内在的,结构是外在的,结构的内容反映着意义,意义的
序列构成思路。
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
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
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结构的考查,
即考查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
重庆卷《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
”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参考答案: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
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
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
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
省。
局部段落知识清单
根据内容所处位置的不同通常有如下结构作用:
【开头】
1、照应题目(紧扣标题);
2、交待主要形象;
3、交待写作缘起、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4、统领全文、提纲挈领;
5、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6、点明中心、主题(作者观点态度,文章主旨);
7、提出问题,引人思考;
8、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9、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10、欲扬先抑。
【中间】
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由写景转向抒情;
由正面到反面;
由……到……;层层深入;
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
【结尾】
卒章显志;
总结全文;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委婉含蓄,回味深长;点明中心;
升华、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照应。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
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
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例一,全国卷Ⅱ《大河家》14题: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
中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
①开门见山,交代主要对象;
②强调大河家的重要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表达依恋之情,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点出文章的主题;
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
交织。
三、散文的种类
1.写人记事类散文
(1)以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
为突出特色,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2)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这是因为叙事散文所写的人和事大都与作者有
密切的关系。所写的人,或是亲人,或是师长,或是战友,或是所敬仰爱戴
的人;所写的事,或是亲身经历,或是对人教育大、影响深的事。因此,作
者写这些人和事必然带有饱满的感情。
(3)故事情节不一定完整,人物形象不一定深刻。写人叙事散文具有一定
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是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
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记叙事件常常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
面或片段,讲究以小见大。描述人物,只选择最突出其性格的某一方面。
(4)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记叙、描写为主。
(5)情感多含蓄或通过场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描写流露出来。
(6)注重行文的技巧。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
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
味。
2.写景状物类散文
(1)文眼鲜明,凸显主旨
散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使写景散文的这一点睛
之笔更为鲜明,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3)融情于景
大凡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
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
(4)语言美妙,风格各异
写景散文不仅语言美妙,还风格各异。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
格,如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
(5)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景物特征更加突出。例如:对比法。把两个
相对或相反的景物,或者一景一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写,形成反差对比,
目的是突出作者所要描述的景色。再如:拟人法。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作者把所描述的景物直接当作人来叙述,赋予其动作、行为、语言等,来反
映景物的变化运动过程。
②写景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按景物的类别来
写。
3.哲思文化类散文
哲思文化类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
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震撼性的审美效
果。
(1)达到与人的思想性情相通、灵气往来的境界,使读者获得理性的醒悟
和精神的畅快。
(2)哲思文化类散文经过联想,拥有丰富的内涵,把自然、社会、人生多
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3)哲思文化类散文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蘸满了审美情感的汁液。
(4)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学色彩浓厚。
高考散文阅读
考点
(一)词句含义的理解分析
(二)形象的感知和概括
(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四)主旨的把握与评价
(五)层次的分析和思路的理解
(六)表现技巧的理解和赏析
一、概括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形象
人物形象
具体事件
身份、外貌、神态、动身份、外貌、神态、动
作、语言、心理、性格作、语言、心理、性格
散文中的次要形象是对主要形象的补充,和主要形象构成对比、衬托或
类比、虚实相生等关系,使主要形象更加突出。
《洗染人生》中:刻画“甩手爷”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甩手爷是个游手好闲、以坑蒙拐骗为生的地痞流氓。
次要形象
2、他先是厚颜无耻地对王老板借机敲诈,在世事变化后又
卑躬屈膝地向王老板求情。 具体分析
3、他与王老板形成鲜明对比,起到了反衬和烘托作用,赞
美王老板坚持正道、清白做人的品格。
效果作用、情感主旨
事物形象
外部特点:形态、声
音、色彩、气味
内部特点:象征意
义、精神品质
蕴含的思想情感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
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
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
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
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
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
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
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
者。
(15年北京卷 )本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
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参考答案】
情境:
(1) 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
(2) 在风雪夜后,欣赏干枯老梅绝处逢生,琼枝吐艳。
(3) 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欣赏梅幽香袭来。
(4) 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如临仙境。
品质与格调:
(1) 不畏风雪,坚忍不拔
(2) 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3) 高洁淡然
(4) 超凡脱俗
形象(物象)作用
主要物象 次要物象
形象
次要形象/物
象
对内容主旨
的作用
对主要形象
的作用
对文章结构
的作用
对比、衬托、类比、对比、衬托、类比、
象征象征…………
自身作用:
独到特点、
审美价值
浙江卷 《我们失去了和自然交流的语言》:文章写
梭梭树的作用?
(1)【结构上】梭梭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起于梭梭
树,终于梭梭树,由梭梭树产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联
想和对比。
(2)【内容主旨上】文章通过对梭梭树的生存状况和
生存下来的原因的思考,揭露了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现
状,寄托了对自然的敬畏,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再见槐花》:联系全文,探究“槐花”在文中的意义。
(1)槐花是全文的线索【结构上,贯穿全文】
(2)写槐花就是写母亲,槐花象征了母亲平凡、朴实
却高大的形象【对主要形象的作用】
(3)槐花寄予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及母亲的深情回忆【
对内容主旨的作用】
《牛铃叮当》: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效果?
(1)呼应题目,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结构上
】
(2)形成背景音乐,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自身特点上】
(3)象征农耕时代,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表达了作者对
淳朴诗意的乡村消逝的怅惘。【主旨情感上】
赏析语言
四大抓手
词语
句式
修辞
描写
1、关注词语
动词、
形容词
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
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
叠词
(1)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语言感染力;(2)使语
言韵律悦耳,具有音乐美;(3)使句式整齐,具有
形式美;(4)起到突出强调,强化感情的作用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情感,增强抒情性和感染力
成语、
文言
富有文采、文化意蕴,典雅优美
方言、俗
语、口语
通俗易懂、亲切自然,具有生活气息/地域特色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
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
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
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2010年山东高考题《骆驼祥子》节选
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参考答案:
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浓郁地方色彩)【
明确术语】,例如“土混混”“耍骨头”“紧一把儿
”“松一步儿”“迷迷糊糊”等【举例子】,通俗质
朴,形象生动【明效果】
长短句 长句和短句是相对而言的,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
子就是长句,连续使用长句使表达严密,条理贯通,
气势畅达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是短句,连续使
用短句使节奏紧凑,干脆利落,生动明快
整散句 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
的一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形
式整齐,增强语势;散句是指结构不同、句式长短
不齐、交错运用的句子,富于变化,生动灵活。
结合效果 长短句交错运用,整散句结合运用。使句式参差,
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2、关注句式
长句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把相关成分有次序地依附
在一个中心词上,往往修饰语多、并列成分多、某
一结构复杂。
• 长句: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
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指令。
• 短句:市长发出了一条指示,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
剧场。警方接到了严禁执行的指令。今天,地方法院推翻了这指
令。
散句: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
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
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
悦。
整句:音乐家的灵感常常变成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
感往往化身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常成为完满的构图,
一般人的灵感却常是霎时的喜悦。
3、关注
修辞
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准确生动、鲜明有力
修辞手法: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 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对偶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 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
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 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
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4、关注描写、抒情等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 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
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为下文议论、 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 具体传神,纤毫毕现;
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含蓄委婉)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常见风格特点
豪放慷慨 情感:慷慨激越,昂扬
画面:境界开阔,色彩鲜明
柔婉缠绵 情感:细腻纤柔
画面:纤巧细致,色调柔和
浅露直白 直抒胸臆
含蓄蕴藉 间接抒情
质朴平实 少用修辞,少修辞性、描述性语言,语言使用
口语,通俗易懂
典雅华丽 辞藻文雅,采用四字格词、成语、文言词汇,
运用引用、用典、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简洁流畅 多用短句
细腻详实 多用长句
庄重严肃 话题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
诙谐幽默 语气轻松,多用华章、反语、比喻(有趣味)
《我们的裁缝店》: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
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叙述语言】“响个没完没了”“墙皮似乎香得酥掉”“这身衣服
多拍兹”“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
【人物语言】“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嘛”
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
【内容】试衣服的老头、买衣服的婆媳、挂念衣服的小女孩
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
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
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
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
丰富或深化主旨。
引用的具体作用因文体和引文的类别而不同: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
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
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增加文学性、文
化性 。
③引用名言: 增加权威性 ,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对主要形
象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有着重要作用,答题时应着重从这两方面
进行探讨。
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
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
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
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
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或丰富内蕴,
或深化主旨,各尽其妙。
例:《老街灯》文章题目是“老街灯”,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守夜人
”和“旧习作”?(4分)
答案:
1、 二者对老街灯起到了补充说明和烘托映衬的作用;
(1分)(技巧手法、对主要形象的作用)
2、 借写守夜人和旧习作充分肯定了老街灯存在的时代价值和其
特有的精神内涵;(1分)(内容分析)
3、 揭示了老街灯所具有的不可忽略的精神作用和文化价值。
(2分)(主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