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文言断句与古代文化知识 课件(37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文言断句与古代文化知识 课件(37张PPT)

ID:505393

大小:35.78 MB

页数:3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 (三)文言断句与古代文化知识 三、高考题型精析 文言断句就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内容,用标点符号(高考命题要求考生用 “/”把句子断开)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 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 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 意思。 近几年来全国卷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题成为几 年来的热点题型。 (一)文言断句 1.课程导入 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 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 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 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 ”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 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 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 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 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 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 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 干预。”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天差地别! 2.文言断句的步骤 (1)通读语境(上下文) ,要把握整句话的意思。如果是记叙文,就弄懂故事情节;如果是人物对 话,就弄明白说话的人物都是谁;如果是说理性文章,就注重把握论点和论据; 如果是抒情性文章,就注重找出表达了哪些情感。 (2)先易后难,找标志性词语 先找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然后再重点突破比较难的部分。要注意的是不 能将专有名词从中间断开,如人名、官职、地名等。 (3)比较选项间的异同 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的文言文断句,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而从四 个选项的设置来看,并不是每一个选项的断句点都与其他选项不同,而是大部 分相同,只在某一两个关键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比较选项的方法,初步 确定断句的疑难点在哪里,然后集中精力攻克疑难点。 (4)通读检验 断句结束后,要通读语句,判断语句是否连贯,有没有表达不完整或错误 的地方,如果有就证明断句有错误,还需要再次分析。 3.文言文断句方法 (1)注意语言标志 ①对话词:文言文人物的对话,常以“曰”“云”“言”“谓”“道”等 动词为标志。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2019·全国Ⅱ卷)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 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答案】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 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高考真题演练 ②虚词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停顿。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 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 的地方。 类别 常见虚词及断句指向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 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首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 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 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 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 况、且、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中连词、介词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典型例题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盈天地间,万物纤悉,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 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郭若虚深鄙众工虽曰画而非画者盖只能传其 形而不能传其神也。 (节选自唐寅《六如画谱》) 【答案】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 /而不知物之有神/此郭若虚深鄙众工/虽曰画而非画者/盖只能传其形而不能传其神也。 【参考译文】整个天地之间,万物林林总总,含着笔杆构思画面,能够描摹细致展 现出他们的姿态的,只有一个方法。一个什么方法?(说的不过)就是“传神”罢了。世 人只知道人有神,却不知道物也有神。因此,郭若虚极为鄙视有些普通的画工,他们 那虽然叫画但其实不能算画,理由是他们只能描绘出人或物的外形,却不能描绘出人 或物的神韵。 ③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 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等。 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 ……为”等。 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 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高考真题演练 (2019·江苏卷)断句。 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 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注意 被动句——“见……于 ” 判断句——“……者”【答案】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 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注意分析词性 文言文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 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这些名词或代词如果 做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开;如果做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 需要断开。 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做谓语,断句时,也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 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 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代词类型 常见文言代词 第一人称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 尔、汝(女)、卿、若、乃、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第三人称 彼、之、其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 远指代词 彼、夫、其 疑问代词 人:谁、孰、何 事:奚、胡、曷(何)、安、焉 高考真题演练 1.(2019·全国Ⅰ卷)断句。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甚幸爱 注意 专有名词:人名——贾生,做主语;地名——洛阳;官名——吴廷 尉,做主语;河南守,做宾语 代词:其,做宾语 【答案】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 置门下/甚幸爱/ 【解析】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 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 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 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 2.(2019·全国Ⅲ卷)断句。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 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注意 专有名词:人名——起、吴起 地名——鲁、鲁卫 官名——诸侯、君、 代词:之 【答案】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 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解析】“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项。 “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 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项。“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A项。 (3)注意修辞手法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我们可根据它 们的句式特点进行断句。 (2019·浙江卷)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 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 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注意 “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结构对称 高考真题演练 典型例题 为下列句子断句。 1.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相 如 奉 璧 奏 秦 王 秦 王 大 喜 传 以 示 美 人 及 左 右 左 右 皆 呼 万 岁。 2.名 不 正 则 言 不 顺 言 不 顺 则 事 不 成 事 不 成 则 礼 乐 不 兴 礼 乐 不 兴 则 刑 罚 不 中 刑 罚 不 中 则 民 无 所 措 手 足。 3.老 而 无 妻 曰 鳏(guān) 老 而 无 夫 曰 寡 老 而 无 子 曰 独 幼 而 无 父 曰 孤。 / // / / / / / /// 注意:1、2两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3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4.骐 骥 一 跃 不 能 十 步 驽 马 十 驾 功 在 不 舍 锲 而 舍 之 朽 木 不 折 锲 而 不 舍 金 石 可 镂。 5.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妻 妾 之 奉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 / // / / / / // / / 注意:4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5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文言文断句口诀 (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2019年《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与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用法”并列于理解能力层级,体现了国家对传承古代文化、培养语文素养 的重视。 综观近三年的情况可以发现,考查的主要是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 含义比较固定且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一类古代文化名词。 1.考情分析 2.了解高考考查内容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 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 要文学作品相关的内容,主要有成为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 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天文、古代音乐等。 下面是2019年高考考查的文化知识题目,请尝试解答以下题 目。 高考真题演练 (2019·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 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 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 诏令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 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 礼乐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 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 就国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 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 化知识的能力。“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 期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其中影响最深远的 学派为儒、墨、道、法。 (2019·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 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缪公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 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 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 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 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的能力。B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有误。 由原文“汤武不循古而王”可知,汤武二人均为国 君,即商汤与周武的并称。如《史记·穰侯列传》中 “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 不易攻也。” (2019·全国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 的暴君。 B. 武王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 周王朝。 C. 三晋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 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 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韩、赵、燕” 错,应为“韩、赵、魏”。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期的韩、赵、 魏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高考考查的知识总汇 常考分类 高考内容 称谓姓名 2019全国Ⅱ卷“缪公”“汤武”;2019全国Ⅲ卷“殷纣”“武王”;2018全国Ⅱ 卷“豪右”;2019全国Ⅱ卷“变法”;2018全国Ⅱ卷“京师”;2018全国Ⅲ卷“ 陵寝”“御名”;2017年全国Ⅰ卷“姻亲”“私禄”;2017全国Ⅱ卷“车驾” 职官科举 2019全国Ⅲ卷“令尹”;2018全国Ⅱ卷“茂才”;2018全国Ⅲ卷“前尹”; 2019年全国Ⅰ卷“就国”;2017全国Ⅱ卷“下车”;2017全国Ⅲ卷“状元”“近 侍”“告老” 历史常识 2019全国Ⅲ卷“三晋”;2018全国Ⅱ卷“京师” 礼仪制度 2019年全国Ⅰ卷“礼乐”;2018年全国Ⅰ卷“逊位”;2018全国Ⅱ卷“顿首”; 2017年全国Ⅰ卷“母忧” 文学常识 2019年全国Ⅰ卷“诸子百家”“诏令”;2018年全国Ⅰ卷“《三坟》《五典》” 天文历法 2017全国Ⅲ卷“上元” 宫殿建筑 2018年全国Ⅰ卷“阙”“践阼” 刑罚 2019全国Ⅱ卷“黥”;2018全国Ⅲ卷“株”;2017全国Ⅱ卷“收考” 3.明确学习方法 ((11)结合课文,分类积累)结合课文,分类积累 这类知识,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文下一般有注释。对这类词 语含义的把握,积累是最好的方法。 如《烛之武退秦师》课下注释:①“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 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②“寡人”,诸侯谦称, 寡德之人。③“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如果把这些注释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并熟记,应能提高文化常识题的 准确率。 1.官职、职掌、封号、爵号类 ① 太子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荆轲刺秦王》) ② 沛公左司马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鸿门宴》) ③ 直说太守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案】①“太子”, 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 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②“司马”,古代武职 官职名。③“太守”, 古代对郡守的尊称,为 一郡的最高行政官。 典型例题 2.科举、学校、音乐、歌赋类 ①六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②谨庠序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③因为长句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答案】①“六艺”,指 《诗》《书》《礼》《易 》《乐》《春秋》六部儒 家经典。②“庠序”,古 代的学校名。殷商时代叫 “序”,周代叫“庠”。 ③“长句”指七言诗,唐 代的习惯说法。 3.称谓、礼仪、典章、制度类 ①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足下。(《鸿 门宴》) ②余自束发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③初七初七及下九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 南飞》并序) 【答案】①“足下”,古代下称上或 同辈相称的敬辞。②“束发”,十五 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 一束。③“初七”,专指农历的七月 七日;“下九”,每月的农历十九为 下九。古代以每月二十九为“上九” ,“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 九”。下九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4.天文、地理、历法、建筑类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 》)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 秦论》)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答案】①“永和”,年号纪年,东 晋穆帝年号;“癸丑”,干支纪年, 指永和九年。②“山东”,崤山以东 地区,指东方诸国。③“既望”,指 望日的次日,通常指农历的每月十六 日。 (2)根据语境,合理推断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从命题方式看,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 因为考题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一个知识小题;加点的词语均 与前后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语境,分析推断。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六合正相应”和《过秦论》中的“履至 尊而制六合”中都有“六合”,前者可结合下文“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 七”,知道是表时间的名词;后者结合上文“吞二周而亡诸侯”可知是表 示地域的名词,天地四方。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擢进士第,补恒州 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 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 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 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襆被自将。武后铸浮屠, 立庙塔,役无虚岁。瑰以为:“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 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 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 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徙”“转”都和官职有关,“擢”是“提拔”的意思,“徙 ”和“转”表示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B.“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认 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文中指“和尚” ,和《游褒禅山记》中的“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意思相同。 D.“崩”指天子去世,古代不同等级的人去世称法不同,诸侯或后妃死 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答案】C【解析】A项,可根据平时积累的有关“擢”“徙”“转”的相关知 识,判断A项正确;联系教材中有关古代对死的称呼可知,D项也是正确的。B 项,由《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可以 看出,此项对于“孝悌”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C项,对“浮屠”的理解虽然联 系了教材,但从语境来看,这里并非指“和尚”,而是“寺庙”的意思。 (3)结合生活,古今对照 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可以将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古今比照,以加深 理解和记忆。如古代官职中的丞相相当于今之总理,唐之节度使、清之总督相当 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八大军区司令员,巡抚相当于今之省长,太守、知府 相当于今之市长。古御史台类似于今之中纪委;“六部”中各部尚书与如今之各 部部长相当,侍郎与如今之副部长相当。 再如“陛下”一词,经常出现在古典题材的电视剧、戏剧、小说中,都是对 皇帝的尊称;“中堂”也在影视《康熙大帝》中多次出现,是清代对宰相的称呼。 我们还可以以今证古,如古代表地理的方位词有“阴”“阳”,“山南水北 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保留至今的好多地名可以对此验证,如衡阳在衡山以南, 故名衡阳;洛阳在洛水之北,故名洛阳。反之,华阴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江 阴在长江之南,故名江阴;而咸阳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4)清楚易混易错点 文学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如“谥号”(古代帝王、大 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文帝、武帝、哀帝、炀帝)、“庙 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习 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 由于谥号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 年号来称呼)、“年号”(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 李世民的年号)的区别等等。 (5)注意常见的设误方式 ①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②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说成“最年长的儿子”继位,忽略 嫡庶。 ③张冠李戴。如将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④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4.注意答题步骤 (1)根据积累初步判断 根据平时积累的文化知识,对选项做出初步判断,排除某些错误选项。 (2)练习判断排除疑难 ①可联系选文内容,综合相关信息,推断疑难选项正误。 ②可联系所学教材和历史知识,联想与疑难选项相关的文化常识,类 比推断其正误。 (3)依据要求确定答案 审清题干,抓住“不正确”这一要求,正确选出答案。 典型例题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 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高祖等。 B.“休沐”,休息沐浴,古人三日一洗头、五日 一沐浴,后指政府官员每五天一次的例行休假。 C.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 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D.“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 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也可以用以指年龄。 【答案】A 【解析】A项,“高祖 ”不是年号,是庙号。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 《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 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 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 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 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 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答案】D 【解析】D项,“少牢 ”指古代祭祀用的羊 和豖,没有牛。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 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 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 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 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 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 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 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答案】C 【解析】C项,“亲 戚”是一个古今异义 词,在此处指的是包 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 内外亲属,而不是“ 外亲”。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