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山东省2021年新高考专项复习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山东省2021年新高考专项复习设计

ID:505403

大小:4.54 MB

页数:30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2- 读文策略 基于文化传承与文意理解的文言文阅读  一、读懂“诗家语” 诗歌的语言,即所谓“诗家语”,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和抒 情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诗词鉴赏中一定要学会“品读 ”“咀嚼”,从中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用解读其他文学作品 的方法去解读诗歌,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 露;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 情,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 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 联想意义、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 准确地理解。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 -3- 再如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和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 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 里诗人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移于事物之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 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感。 -4- 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文言文 的通假、古今、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 和押韵,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中国古典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 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因此, 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例如: -5- -6- 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 奇峭生动。”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才能更 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 物。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 的,古今如一,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 因为忆弟思乡。诗人以幻作真,为的就是突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体会诗人的感情内涵,从诗歌营造的总体意境中 把握它要暗示的东西。要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要找出它背后的深 层意蕴。 -7- 二、找准“解诗路” 1.最直接的三条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 (1)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 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8- -9- -10- (2)读注释 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抱负、 经历等,无不影响着诗人的表达。把握诗歌及题干的补充注释,往 往可以知晓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作品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写作目的以及某些词语(典故)的含义。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 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如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 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 感有关。 -11- (3)抓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 是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 词的下阕。有时作者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 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当然,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 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 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12- 2.最稳妥的三条路径——关键字词、景事情和尾句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 跃性。因此,读诗不能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 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思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 基调。 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抓诗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 《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 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13- 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抓住了这些字词,把握思想感情 往往既快又准。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内心 有不尽的伤感;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 “尽”“孤”“独”“闲”就是情感语言,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2)抓景、事、情,推导诗歌主旨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 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 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 发开去。还要注意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 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也以一 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 导出诗词的主旨。 -14- (3)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 要读懂诗歌,除了把握关键字词,吃透景、事、情间的关系,还要 多留心抒情性、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古人写诗,往 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尾 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5- 读诗示范 文本展示 (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6- 读懂诗歌的途径 1.标题、注释和情语 ①标题是“题许道宁画”,可知诗歌的内容写的是一幅画上的事物。 ②从注释可知,这幅画是北宋许道宁的作品。 ③“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饱含赞 美之情。 2.关键字词、景事情和尾句 关键字:题目“题……画”交代诗歌的内容。 诗的前三联写画上的景物:浩渺长江、郁郁青山、暮色苍树、凝滞 孤云。 结尾句:直抒胸臆,表达对画作的赞美之情。 -17- 诗歌赏析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 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 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掩饰不住的 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面的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处的赞叹是 对画的意境而发。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一朵孤云悠悠然在西天边。画面给人 以静谧恬穆之感,这正是尾句生发感慨之原因。 -18-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这两句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全诗到此戛然而止, 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谈中见新奇。古人认为“ 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这首 诗可证此论。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 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 中,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19- 典题试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 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 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 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 感受。 C -20-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形象及表达技巧。C项,从语境和语 意看,“向来”,指从来、一向、一贯如此,与“今”相对应;“万里意”指 画面包含的丰富内容,突显空间之大,“一窗间”指的应是“这幅画的 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强调尺幅之小。据此可知,“向来万里意, 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 意境,全在一扇窗这样大的尺幅(空间)中表现出来,流露出诗人的惊 讶、佩服之情。可见,C项中的“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的理解有误。 -21-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 价?(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 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就本题而言, 首先,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对许道宁笔下的 佳山好水,怎能不画中寻诗呢?于是他兴致勃勃想吟得佳句,“吟断”, 即吟煞、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关”。“不相关”,即不 合画意,即连“我”这个爱好诗歌的人都找不到心中理想的诗句,这里 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描绘意境的由衷赞叹。 题点一 -22- 题点二 题点三 学案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 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 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对于叙事 诗而言,诗中的“人”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 或“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形象。因此, 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要注意三个考查角度,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题点一 -23-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鉴赏人物形象 必备知识·归纳 诗歌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对 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 象分为两类:一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二是诗中刻画的除诗人自我外 的其他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 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 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戍边战士形象。 题点一 -24- 题点二 题点三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 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 形象类型: (1)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泊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 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 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题点一 -25- 题点二 题点三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 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 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 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文人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 而不被重用的形象,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等。 题点一 -26- 题点二 题点三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 人形象。 (7)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 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豪情。杜甫《兵车行》“君不 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塑 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征战的诗人形象。 (8)怜才惜贤的形象 如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 对人才的渴求体现在字里行间。 题点一 -27-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点一 -28- 题点二 题点三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从三个角度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点一 -29-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1诗人的形象 (2017·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 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 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题点一 -30- 题点二 题点三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思考角度】 ①从背景看:由注释①可知,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苏轼 时知杭州,兄弟相隔千里。从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可知写此诗是为 弟弟壮行。 ②从描写看:“云海相望”,“那因远适更沾巾”。虽天各一方,无法 送行,但不会“沾巾”,显得乐观。 ③从意图看:苏轼是豪放派词人,首联中“那因远适更沾巾”表现了 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答案整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但诗 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 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题点一 -31- 题点二 题点三 例2诗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 分析。(6分) 题点一 -32-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此题仅需要从描写的角度分析诗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特点,故可省 去“看背景”和“看意图”。此题也可以理解为赏析诗歌的手法。 ①从侧面描写看: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 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 烘托出李将军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 书”表现了李将军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 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②从直接描写看: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 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 功勋”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题点一 -33-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 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李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 斋的素净雅致,侧面表现了李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 儿知礼数”衬托李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 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直接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题点一 -34- 题点二 题点三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 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①吴潜(1196—1262):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元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置大使时所作。②狐 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 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 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③锦古江 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题点一 -35-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①虽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诗人皓 首对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好的事物仍保持着敏 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②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 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词人的形象的能力,既要注意注释中对词人年 龄、身份的介绍,诗人的官职和写作此词时的处境;更要对词的内 容进行细致分析。上阕写“老去惜花心”的情趣,下阕写捷报万里飞 来的欢喜雀跃。可据此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分析。 -3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二 鉴赏景物形象 必备知识·归纳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是诗 人感情的载体。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往往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 感。在一些作品中,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丘山”“羁鸟 ”“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 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 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 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 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 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景物形象有单个的, 我们称之为“景象”;也有群体的,我们称之为“画面”或“意境”。 -3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景物(意境)形象常用词语 活泼、热烈、喧闹、高亢、繁丽、富庶、恬静、幽静、清幽、静 谧、明净、宁谧、渺茫、寥落、萧条、冷寂、孤寂、寂寥、辽阔、 宏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朦胧、缠绵、幽静、清丽、淳 朴、和谐…… -3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3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赏析景物形象“三法” -4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①如果是概括,则抓住主要意象,写清景物特征,再现诗歌展现的 画面。可用“诗歌描绘了一幅……(特征)的画面”。 ②如果是分析,则先指出景物或意境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 阐释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4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1概括景物形象 (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4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①找意象组画面:这两句诗选用的意象“山色”“江水”“夕阳”都是 广阔、辽远的景象。 ②表情感明作用:用“远”“寂寞”形容山色;用“滋漫”修饰江面上的 夕阳。给人以山色苍茫、水面辽阔的感受。 【答案整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 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4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2分析景物形象作用 (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 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4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①找意象组画面:“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 垂纶”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 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②表感情明作用: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 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 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 达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 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答案整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 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 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4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寻陆鸿渐[注]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 名,著有《茶经》一节,后人尊为“茶王”“茶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并对诗歌进行赏析。 -4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净 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 幅隐士居所的画面: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边种菊,尚未著 蕾;篱门关闭,寂静无声;主人外出,遨游山林。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 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流 畅洒脱。 解析:此诗首联两句写陆羽的新居,颔联两句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 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平淡。表现了环境的幽僻。颈联两句,表明 相访不遇之惆怅;尾联两句是邻人的回答。全诗四十字,语言清空 如话,不加雕饰,吐属自然,流畅潇洒,别有隽味。 -4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三 赏析事物形象 必备知识·归纳 诗歌的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写的具体物体。一些诗歌以某些 事物为具体的描写对象,在形象的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整首诗 歌来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 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 某些事物在诗人的诗歌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表达某 种特定的感情,这类被赋予了独特内涵的物象,就是意象。意象是 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 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和杂诗中的物象,如咏物诗中的松、竹、梅、 兰、菊、柳、蝉、山泉、瀑布等。这些形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 色彩,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 -4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4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事物形象三注意 -5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1赏析事物形象 (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同“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5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①抓住事物特点:有“幽色”,有“妙香”。 ②挖掘事物内涵:虽生长在“半山碧”,但不随流俗,不因无人欣赏 而减少香气,羡慕陶潜,崇尚高洁品行。 ③联系作者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 达了诗人高洁的志向。 【答案整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 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5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2分析意象作用 (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5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①抓住事物特点:“酒”在古诗中一般是娱情遣性的事物,用在欢庆、 忧伤、闲适、送别等多种情境中。 ②挖掘事物内涵:在这首诗中,第一个“酒”被比喻为进军的旗鼓和 武器,被想象为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 场面,表现胜利后的豪情。 ③联系作者情感: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很多诗歌中 表现了其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心情。 【答案整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 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 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 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5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阮公体三首(其二)[注] 刘禹锡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 “老骥”和“鸷禽”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诗人借“老骥”和“鸷禽”的形象自况(自比),表达了自己虽 然身处逆境,但是“壮心不已”的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解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有“老骥”“鸷禽”“朔风”“秋霜”“远道”“层阴 ”“绝塞”“华林”,这些意象为读者勾画出了“老骥驰骋”和“雄鹰翱翔” 两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的呼喊,表现了诗人自强不 息的进取精神。诗中着力刻画的“老骥”“鸷禽”这两个意象,实际上 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老骥”“鸷禽”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此 刻身处逆境,但是仍存“壮心不已”的情怀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5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日①水阁 [宋]韩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 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 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 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5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 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倾颓破败但诗人也不 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 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以“黄花晚节香”喻 晚节可贵,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来表示诗人要 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 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表现诗人酒量虽衰,诗情却不 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 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来概括,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 -5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 参 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火山:又 名火焰山,在今新疆。赤亭、轮台均在新疆,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 地。③祁连城:在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本诗塑造了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结合全诗从三个角度分 析这一形象。 -5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①李副使不畏艰苦,气概豪迈。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火山、 赤亭,旅程艰苦,但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②李副使经历非 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 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首联,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 艰苦的旅程作为开篇,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 迈气概。颔联,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颈联,作 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 击胡”的使命,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表明李副使志向远大。由此,合 出尾联,称赞李副使“真是英雄一丈夫”。本题从旅程艰苦显豪迈、 经历非凡驰沙场、志向远大建功名这几个角度分析李副使的形象。 -6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① 白居易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②心情老,吴公③政化新。 三川④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注①李尹侍郎:即李绅,新任河南尹。②疏傅:西汉疏广、疏受叔侄 曾分别任太子太傅、少傅,称病引退后,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在家乡 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③吴公:汉孝文帝时的河南太守,他 能行善政,号称天下第一。④三川:指洛阳。 本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诗歌描绘了诗人站在天津桥上看到的一幅清新画面:经 夜的雨,将天津桥洗刷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泥土和灰尘。雨后初晴, 太阳升起,迎接早夏的到来;直到夕阳西下,诗人散淡而归。 解析:描绘画面要抓住景物特点。“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需要 抓住“宿雨”“无泥”“未有尘”分析,一夜的雨把天津桥冲洗得很干净, 没有泥尘。“初晴迎早夏”,雨后初晴,迎接早夏的到来;“落照送残春 ”,“落照”是夕阳,“残春”表达惜春之情。 -6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荷  花 董嗣杲 天机雪锦织鲛绡①,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②娇。 翠房分菂③莲须褪,玉藕抽丝暑叶摇。 花里不妨呼净友,采香须棹月明桡。 注①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②六郎:诗中指唐张昌宗以姿貌 被宠幸。③菂(dì):指莲子。 诗中荷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诗中的荷花,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姿态优美,轻柔曼 妙亭亭玉立。诗人用它象征具有高洁品质、美好形象的君子,表达 了对这种君子的钦佩之情和自勉之意。 解析:诗歌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荷花。开头两句“天机雪锦织鲛绡,艳 朵亭亭倚画桥”写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鲜艳的花朵倚在桥边, 姿态优美,轻柔曼妙亭亭玉立,这是从形象上描绘荷花;第三、四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品质,犹如正 人君子,这是从内在品质方面写荷花的特点,表达了对这种君子的 钦佩之情和自勉之意。 -6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学案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 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 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 好诗歌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 :赏析诗眼、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 格。 -6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一 赏析诗眼、词眼 必备知识·归纳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如在关键处炼得好字,会使全句游龙飞 动、令人意驰心动。诗眼,可以指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 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词语。 诗眼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 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有两方面含意,一方面 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生动形象、包蕴情 感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有时 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也往往是“诗眼”。 3.结构上: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 (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6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6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1)多角度寻找“诗眼” ①从词性角度看,重点找动词。 动词一般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词,因而成为诗人锤 炼“诗眼”的重要对象。当然,有些重要的形容词、副词也不可放过。 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关”和“出”是“诗眼”。一“关”一“出”,生动地展现了春天到来时杏花 盛开的生命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直”和“圆 ”是“诗眼”。“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 茫的感觉,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副词“ 空”和“已”是“诗眼”,描摹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6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②从用法角度看,关注活用词。 词类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 往往是“诗眼”所在。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 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 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③从修辞角度看,“诗眼”往往运用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 如:“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王建《江陵即事》),“烧” 字采用了通感手法,动人心目,给人以深刻印象。 ④从色彩角度看,关注色彩词。 古人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色彩的物理属性客观引发欣赏者 内在情感的兴奋与沉静、活泼与忧郁、快乐与悲伤等。如杜甫的 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诗中将江、鸟、山、花四景分别赋 予碧绿、白色、青色、火红四种颜色。“江碧”衬“鸟”之白,“山青” 衬“花”之红,色彩鲜明,令人赏心悦目。 -6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多角度鉴赏“诗眼” ①从多个角度对“诗眼”的作用定位。 “诗眼”要具备以下特点:a.最生动,最具活力;b.最能营造意境;c.最 能统摄全篇;d.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特点分析“诗 眼”的作用是最有效的。 ②从多个角度分析“诗眼”的意义。 “诗眼”可出现在诗歌的不同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的词语,有着不 同的意义或作用。 -7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③要有“诗眼”鉴赏的“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 应该有多角度意识。 主要角度有两个: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 是从诗句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 人情感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主要是从修辞 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入手。 -7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1寻找诗眼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一)[注] 高 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 封丘尉的身份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 时所作。 -7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具体 分析。(6分) 【思考角度】 ①多角度寻找:首联有两个字疑为“诗眼”——“久”“难”,结合下文, 写“客衣单”“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可知“难”是诗眼。 ②多角度赏析:诗人把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 起,加以形象地描写,使之生动感人。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 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现在回来也十分艰难。“难”,不仅指山路 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 【答案整合】￿“难”。①孤独之难(或“孤独”)。诗人往返边塞,匹 马独行了很长时间,前路漫漫,孤单寂寞。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 ”)。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 -7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2赏析诗眼 (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 心亭,均在和州。 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 -7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答案整合】￿(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2)原因: 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7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①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②见范蠡③,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 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宣州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 居住在这里。②无因:没有机会,无缘。③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 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为后代文人所艳羡。五 湖,即太湖。 -7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情感最强的词句,你认为本诗 的“诗眼”是什么?诗人是如何在本诗中表达他的情感的?请结合尾 联作简要分析。 -7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本诗的“诗眼”是“惆怅”(惆怅无因见范蠡)。全诗运用寓 情于景的手法,尾联用典、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诗中写宣城风物 让人流连,但六朝文物已成云烟,因而游于五湖享受山水风物之美 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和羡慕的对象。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 范蠡的怀念,却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以似 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怅然若失。全诗尾联以对一代 名臣范蠡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 解析:诗眼是集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句,本诗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 是尾联的“惆怅”。“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显然,诗人 是因为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羡慕的古人范蠡而惆怅不已。本联诗人 借用范蠡的典故,表达对这位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享受美景的古人 的羡慕。用“参差烟树五湖东”的迷离景象作结,更表现出诗人内心 的惆怅。 -7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二 品味炼字之妙 必备知识·归纳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 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炼字就是使 “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 纵深化与美学化,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高考炼字类试题主要 是考查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叠词的能力。 1.动词 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 活用过来的动词。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 头春意闹。”“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了杏花盛开 的艳丽景色,还抒发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7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形容词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描写茫 茫沙漠,用“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用“孤”字状其醒目;“长”状其 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 3.数量词 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 句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用“千里”写了江南入春地域的 广阔。 -8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4.叠音词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 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时时”“ 恰恰”为叠词。“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 来;“恰恰”为拟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 的听觉感受。 5.拟声词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 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 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8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6.渲染颜色的词 诗中表现颜色的词语可以给人以色彩感和画面感,从而渲染气氛, 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的色彩词语, 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如姜虁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 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繁盛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 的对比,突出了眼前的荒凉。 7.体现修辞手法的词 含有修辞手法的字词比较容易进入命题人的“法眼”,成为命题对 象。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 之妙处。 -8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古诗中常“炼”字在诗句中的位置 -8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8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8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炼字题的“三个关注” (1)关注词语的含义。这里的含义包括词语本身的意思和在诗句 中的语境义。 (2)关注词语的手法。词语的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拟物、双关、 通感、夸张等修辞,也包括使动、形容词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 (3)关注词语的作用。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 特点)、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 )三方面分析,尽量全面。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 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 -8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炼字题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词)好。(直接鉴赏某字的题目, 此步省略) 第二步,释字义。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 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手法。如果该字运用了修辞手法,要指明这种手法并 简要分析。 第四步,说作用。点出该字词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了 怎样的表达效果。 -8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1动词 妙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更加生动形象。要特别注意 多义的动词和活用的动词,这些词,往往一字传神,使一句或全篇光 彩顿生。 -8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 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 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8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 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思考角度】 ①关注词语含义:两边山崖对峙,像两兽相“斗”;太阳从地面升起, 阳光被群山遮挡,山峰却高“攒”入云天,巍然耸立。 ②关注词语手法:“斗”和“攒”字均采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③关注词语作用:“斗”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崖壁耸立对峙的形态 ;“攒”字刻画了群峰耸立、峰峦叠嶂的特点。 【答案整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 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 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9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2形容词 妙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 还能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感情。鉴赏形容词,要密切关注其修饰的对 象和表露的情感。 (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劳 停 驿[注]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9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关注词语含义:“荒”形容“烟”,有野外之意;“瘦”修饰“野”,有贫 瘠之意。 ②关注词语手法:“瘦”字,采用了拟人手法。 ③关注词语作用:表现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 贬蛮荒的失意。 【答案整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 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 ”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 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 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 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丰富了全诗的情 感内涵。 -9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3副词 副词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的词。妙用副词,可以疏通 文气,突出呼应,表现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更好地表达诗人 的情感态度。 (2014·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 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4分) -9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关注词语含义:“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常”字表 频率,“偏”字表情态。 ②关注词语手法:“偏”字,有拟人的特点,含“故意”之意,似有意为 之。 ③关注词语作用:“常”字,凸显了山的常态;“偏”字化偶然为有意, 凸显了诗人的心情。 【答案整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 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9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岩 居 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精妙之处。 -9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①“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 然飞过的自然状态。②“摇”有“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 风中的轻摇之态。③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 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宁静的心境。 解析:“过”有“路过”“经过”之意,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 状态;“摇”有“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花 与鸟的情态展现出了一种自然之美,表现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而 写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岩居僧居住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可见 其淡泊宁静的心境。 -9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三 赏析炼句之美 必备知识·归纳 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 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是 赏析诗人炼句之妙。所考语句往往是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 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和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9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古诗词中常见的句式 1.省略 古诗词中省略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是常见的现象。 如:“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 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其中,“遥招手”的主语“蓬头稚子” 就被省略了。 2.对仗 律诗一般由八句组成,其中颔联与颈联一定要对仗。 -9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3.倒装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诗句里常有句 式倒装的现象:①定语与中心词倒置,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水清浅”即“清浅水”,“月黄昏”即“黄 昏月”;②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 积寺》),上句即“危石咽泉声”,下句即“青松冷日色”;③动词和宾语 倒置,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即“神 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9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4.互文 古诗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章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 的意思拆开分置。读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如“秦时明 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并 序》)、“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都是互文见义。 5.列锦 由于篇幅的制约,诗人要想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往往会将几个相 互关联的名词罗列出来,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 境界,让读者去感知画面间的流动和联系,从而使读者把握作者所描 绘的复杂事物和抒发的复杂感情。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柳永 《望海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10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诗歌中句子的位置及作用 1.首句 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 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2.中间句 或承前面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诗人什 么感情。 3.尾句 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 感;或以景衬情,用某种景衬托某种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 隽永之妙。 -10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10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炼句“五角度” -10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答题“四步骤” 第一步,结合全诗,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的具体内容。 第二步,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第三步,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 结构作用。 第四步,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0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1主旨句 (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10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从含意角度: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 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②从技巧角度:这两句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未 来的美好向往。 ③从位置角度:这是诗歌的尾联,具有总结全诗、升华主旨的作 用。诗人认为,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条条,迎风招 展。 ④从情感角度:联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 信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 【答案整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 ,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 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10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2修辞句 (2017·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 精妙之处。(6分) -10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从含意角度:诗人用春蚕食叶的声音形容考生书写的声音,显 示了考场纪律的良好。 ②从技巧角度:这句话以声写声,动中见静,把考生写字的声音想 象为春蚕食叶的声音,生动、形象、贴切。 ③从位置角度:这句是诗歌的第四句,具体描写考场作答的情景, 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④从情感角度:表现了作为主考官的诗人的喜悦之情。 【答案整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 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 望的喜悦之情。 -10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和友人鸳鸯之什①(其一) 崔 珏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②,逐梭齐上玉人机③。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注①什:《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故诗章有“篇什”之称。②珠殿 瓦: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 形状制作、排列的,覆盖于珠殿之上,绚丽美观。③梭:织布机上的 梭子。人们把织有鸳鸯图案的锦缎叫作“鸳鸯锦”。 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作赏析。 -10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①颔联生动描写鸳鸯的多情重情。②“暂”与“犹”,“只” 与“亦”四个虚词,两两呼应,顿挫传神,形成一种纡徐舒缓、一唱三 叹的艺术效果,使鸳鸯的“情”显得更加细腻缠绵、深挚感人。该联 表达了诗人对鸳鸯的喜爱之情。③运用细节描写:诗人从鸳鸯日常 的飞鸣宿食中选择两个最能表现其多情的细节,用“暂分”和“只渡” 对举,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句,可重点从句意、句式、手法角度 分析。颔联这两句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鸳鸯鸟的不 离不弃;在语句形式上,对偶工整。 -11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四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必备知识·归纳 语言风格就是作者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 来的区别于其他作者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 养有关。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 不同风格。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11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1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1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1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11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赏析风格要注意两点 (1)明确风格类型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先要用一两个 能具体体现风格的词语概括。如: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 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2)多角度分析表现 ①从意象的选用上看风格,如边塞、长天、战马等意象,风格往 往雄浑豪放;花鸟、秋露、枫叶等,风格多为婉约。 ②从手法的使用上看风格,如用典、夸张等,多为豪放;双关、映 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常为婉约。 ③从表露的情感看风格。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多为豪放,闺怨思 乡、羁旅行役等多为婉约。 -11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1赏析风格特点 (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 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 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 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 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 铜鞮陌:代指襄阳。 -11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 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 作简要阐释。(6分) -11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 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旷达豪放与委婉细腻相辅 相成,水乳交融。 -11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答案整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 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 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 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 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12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2比较风格异同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 么不同?(6分) -12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12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 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 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 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 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后两句借助自己的听觉写 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12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答案整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 ,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 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12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念 奴 娇①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 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 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 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②?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 相属。老子③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④。 -12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谪居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②醽醁(líng  lù):美酒名。③老子:作者自指。④霜竹:指笛子。 苕溪渔隐曰:“山各谓此词可继东坡《赤壁之歌》。”对此你有什么 看法?请结合全词从三个角度分析。 -12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作者之意是指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豪放风格一致。①景物境界开阔。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 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 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 的长眉,“染”字,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②旧典翻 新,想象奇特新颖。历来诗人笔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倚 泣”的形象,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想。作者写她从寂寞清 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给人 新奇豪放之感。③语言奔放,有气势。“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 里青天,姮娥何处”“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连续用了三个问句,一 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三个问句如层波叠浪,极写月色之 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12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④感情豪迈乐观。“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三句把词人豪 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 临风吹奏的曲子。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 唐的乐观心情。 解析: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 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考生谈自己对该评论的看法,并阐发理 由。就本题来看,题干中已指明该评论与“风格”相关,因此围绕“风 格”从三个角度分析即可。 -12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凝 香 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纟由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 (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到任后齐州大治。该篇为曾巩1072年游大 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①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 僻之所,实为清幽之地。悠游西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记自身乃一地 方“古诸侯”。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揽 胜。②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 留恋喜爱,可谓幽景寄幽情。③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 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 展开。 解析:此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幽”字,故应结合全诗来分析“幽”的体 现。能从景、人、情三个角度来分析“幽”之体现即可。 -13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词的下阕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试赏析其中“偷”“看”两个字的妙处。 -13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 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 现了诗人对“偷”梨枣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解析:“梨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梨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 偷”字极有趣味,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 人发现的神情。“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前面写孩子偷打梨 枣,这里写词人观看孩子打枣的情形,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 的保护、欣赏的态度,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 -13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注]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 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 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 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 树。 注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前人认为上阕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 笔”,请对此简要赏析。 -13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①这三句融情于景,借“塞鸿”“岸柳”“纷絮”等意象来抒发 离愁别恨,尤其是“柳”谐“留”音,见柳思人,以此表达惜别怀远之情。 ②离人似高飞的鸿雁,一去无踪,而最能牵动人们离愁别绪的岸柳 却一眼望不到头,“塞鸿难问”与“岸柳何穷”构成对比,使离别的愁绪 表达得更加深切。③“愁思”本为无形的东西,作者以“纷絮”喻别 愁,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思化为有形之物,将愁思之多而纷乱表现 得淋漓尽致。 解析:答题的关键是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找到 诗句的特殊之处,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注意把握诗 句的丰富内涵。 -13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嘲王历阳①不肯饮酒 李 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②,吾于尔何有。 注①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当时李白在历阳访问。②语出陶 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陶渊明曾用头巾滤酒,滤后又戴 上。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着李白极为鲜明的个性特色,请联系全诗进行 分析。 -13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诗歌语言具有极为鲜明的李白的个性色彩。①语言风格 豪放。“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 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多用夸张,说雪花如手掌大,“笑杀陶渊明”等, 有很强的感染力,增强了豪放感。②用语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地 白”和“风色寒”,都是寻常用语;“一张琴”“五株柳”虽然是用典,也如 同随口说出,毫不晦涩。 解析:本诗首联“雪花大如手”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雪花之大,用语 豪放,感染力强。颔联“笑杀陶渊明”也运用夸张的手法,以此来嘲笑 王历阳不肯饮酒,更见李白的豪放。颈联和尾联中“浪”“虚”“空”三 字信手拈来,作者的嘲讽之意和激将之情溢于言表。“地白”“风色 寒”“一张琴”“五株柳”等词,用语平常,用典明了,也正是其质朴自然 的语言风格的体现。 -13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学案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 取的特殊手法。它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包括各类表现 手法和巧妙的艺术构思。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 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 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3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3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一 修辞手法 必备知识·归纳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 双关、借代、通感、设问、反问、反复、顶真、互文等,高考一般 要求辨析手法并分析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13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古代诗歌常用修辞手法例析 -14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4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4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4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4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14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要注意三点 (1)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效果。这 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前提。 (2)准确捕捉诗中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比较 隐蔽,要善于从只言片语中发现,并准确判定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作答。需要 特别指出的是,有些诗句使用了不止一种修辞手法,要尽量回答全 面。 -14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手法题解答的三个步骤 步骤一:明确技巧。(若题干中已明确所赏析的技巧,此步可省略) 参见上面的列举分类。 步骤二:阐释运用。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 步骤三:指明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 作用分析。 -14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1比拟、排比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 仙 子 舟 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 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 辞手法。(4分) -14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明确技巧:比拟、排比。 ②阐释运用: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豪与 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 ③指明效果: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 诗情,渲染了气氛。 【答案整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 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 ”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 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 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 了气氛。 -14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2比喻、借代 (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15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比喻  借代 -15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答案整合】￿(韦诗)①比喻。②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 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③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 孤独无依。 (赵诗)①借代。②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袭人 ;“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诗人内心的孤 独凄凉。 -15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将 进 酒 李 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这首诗前五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15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夸张、拟人、借喻。作用:既渲染了宴席上的欢乐沉醉 气氛,又表现了宴席的华贵丰盛。 解析:“琥珀浓”“真珠红”喻指酒,“烹龙炮凤”是对厨肴珍异的夸张说 法,“玉脂泣”为拟人。前五句写宴席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钟”,酒 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 幕”。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令人心醉,无以复加。 -15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二 表达技巧 必备知识·归纳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 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尤其是描写和抒情, 用得最为普遍。 -15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5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5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5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15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表达技巧的方法与鉴赏修辞手法的方法相同,都是首先明确 技巧,其次阐释运用,最后指明效果。 -16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1叙述技巧 (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精 卫 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 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16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从题干的设问看,考查的是叙述的视角。 -16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答案整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 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 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 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 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16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2描写技巧 (2015·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 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16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明确技巧:虚写。 ②阐释运用:标题“将赴北庭”的“将”表示作者未到;“闻说”,表示下 文写北庭的景色都是听别人说的,属于想象。 ③指明效果: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接到“勤王”命令后的急切心情。 【答案整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 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 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16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3抒情技巧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16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明确技巧:诗的尾联写景,手法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阐释运用:“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诗人想象自己 将来在桐江上烟雨垂钓的景象,借此来表达自己隐逸的愿望。 ③指明效果:尾联既照应题目“秋兴”,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答案整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 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16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从叔赴南海幕 马 戴 洞庭秋色起,哀狖[注]更难闻。 身往海边郡,帆悬天际云。 炎州罗翠鸟,瘴岭控蛮军。 信息来非易,堪悲此路分。 注狖(yòu):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简要赏析前三联的写景艺术。 -16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①选取秋日送别的典型意象,以“哀狖”“天际云”渲染离 别的凄清氛围;②视听结合,“秋色”“帆悬”是视觉,“哀狖”“难闻”是听 觉;③虚实结合,首联、颔联是实写,颈联是虚写(想象),写出了环境 的恶劣。 解析:从内容看,写了“哀狖”“天际云”等突出秋日“凄清”的氛围,写景 为抒情服务;从手法看,“洞庭秋色”为视觉描写,“哀狖”为听觉描写, 属于视听结合;“身往海边郡,帆悬天际云”写眼前之景,是实写,“炎州 罗翠鸟,瘴岭控蛮军”想象所到之处环境的恶劣,属于虚写,两联虚实 结合。 -16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三 表现手法 必备知识·归纳 诗中的表现手法往往不止一种,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要注意 从多角度进行。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 -17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7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7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7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7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17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表现手法要注意三点 (1)注意题目问题指向。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 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 常指衬托、对比、象征、渲染、想象等。 (2)恰当运用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的名称,还包括其表达效果和作用的一些固定说法,鉴赏时说规范 的“内行话”,就会事半功倍。 (3)关注表达效果。辨明了诗歌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就要结合具体 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揭示诗歌表达的情感。 -17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1对比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 -17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通过对比,赞美了精卫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渝的 坚毅精神。  【答案整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 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7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2点染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 染手法。(6分) -17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明技巧:在本诗中,“送君多暮情”和末两句是“点”的部分,中间 部分则是“染”的内容。 ②释运用:诗歌的首联,先“点”出“送君多暮情”,即伤别之情,为全 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结尾再点明“叹息此离别”,深化这种情感。 中间十句,层层铺写“暮情”,有力地渲染了离别之伤感。 ③析效果:使诗歌的情感更丰满,抒情意味更浓重。 【答案整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 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 是“暮情”,有力地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 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18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3用典 (2016·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 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 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 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8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思考角度】 ①确认手法:用典。 ②具体分析:“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在诗后面的注释中解释了 其含意: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 危害国家的巨寇。国家一统,众流安定,国无巨寇,正应众生安居乐 业。 ③指明效果:作者自比任公子,感慨在太平盛世没有施展才干的 机会,流露出一丝失落之情。 【答案整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 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 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18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4映衬 (2014·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 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18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确认手法:前文说“惯别”“等闲”,后面却说“惆怅”,可见前后对比 映衬。 ②具体分析:诗歌前两句说习惯了“流离”“别家”的生活,把这当作 等闲之事了。“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后两句说万籁俱寂 的夜晚,诗人一觉梦醒,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欲在孤独 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 ③指明效果:用衬托手法,加入斜月的意象,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 人的惆怅之情更浓。 【答案整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 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 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18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5比兴 (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 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4分) -18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确认手法:每一节前两句均为“比兴”。 ②具体分析:《桃夭》写的是婚恋嫁娶。全诗以桃来比新娘,喻 指新娘的美丽贤淑;第一节写桃花盛开,喻指夫妻婚姻和睦;第二节 写桃树结果,喻指夫妻生儿育女,子孙繁衍;第三节写桃叶茂盛,喻指 家族兴旺。 ③指明效果:每段开头运用比兴手法,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 娘的赞美和祝福。 【答案整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 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 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 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8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夕逗繁昌浦 [南北朝]刘孝绰 日入江风静,安波似未流。 岸回知舳转,解缆觉船浮。 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 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 疑是辰阳宿[注],于此逗孤舟。 注辰阳宿:辰阳,战国楚地,屈原《九章·涉江》有句“朝发枉渚兮,夕 宿辰阳”,写他流放行途的曲折险难。 本诗后六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孤寂之情的?试简要赏析。 -18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①情景交融,“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句,“暮烟”“远渚” 等意象寄托了作者不能回家的孤寂之情。②对比或反衬。五、六 句以人与鸟的晚归,反衬诗人自己不得不暂宿异乡渡口的孤单;“隔 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句,以远远近近的“戍鼓”和“棹讴”之声,反衬 出诗人境况的冷清。③用典。“疑是辰阳宿,于此逗孤舟”句,用屈原 “夕宿辰阳”之典,显示诗人旅途的曲折险难,流露出内心的孤苦。 解析:“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是情景交融;“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 讴”是反衬、对照;“疑是辰阳宿,于此逗孤舟”,用典。此处作者自比 为屈原的辰阳之行,大概主要取前意,江行与湘西景观很有相似之 处;当然,在这比拟中,亦显露了旅途中常见的孤寂情绪。 -18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四 结构技巧 必备知识·归纳 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很讲究的。结构上的“起 —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 “理”,都显示出诗歌在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它既体现了作者的写作 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常见的结构技 巧有开篇的技巧、结尾的技巧、照应、铺垫、抑扬等。鉴赏结构 技巧的方法与表现手法相同。 -18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古代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 -19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结构技巧的方法与鉴赏表现手法一致。 第一步,明技巧。恰当地使用术语,指明诗歌在艺术构思方面的技巧。 第二步,析运用。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这一艺术构思是怎样体 现的。 第三步,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艺术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19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1铺垫照应 (2016·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 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 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9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 分) 【思考角度】 ①确认手法:题干已明确是“铺垫”手法。 ②阐释运用:诗歌从“画工”和“玉花骢”两个角度进行铺垫:第二句 “画工如山貌不同”从一般画工的角度,第四句从玉花骢的神韵角度。 ③指明效果:显示了马的不同一般,赞美了画家超凡脱俗的画技。 【答案整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 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 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 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19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2起承转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请简析这首诗的结构特点。(6分) -19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了解律诗特点:这是一首五律,结构上是起、承、转、合。两 句为一联,分为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②每联具体分析: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 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 颔联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酒旗招摇于西风中,菊花在 细雨中盛开。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黯然。 颈联诗人感叹国事,双鬓苍苍;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 苟且生活。 尾联承接前联,写作者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19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答案整合】￿①首联以问句起,并列出一对矛盾——节令风物好 ,但心情不好。②颔联承首句,铺叙节令风物的迷人。③颈联承第 二句,陈述心情黯然的原因。④尾联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归耕 田亩。 -19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3首尾呼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6分) -19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明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 ②析运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船去往天台山途中的所见所感, 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这是一首五律,开篇就提出“望”字,以下内 容都是望中所见;结尾“坐看”正好与“望”照应,因此首尾呼应。 【答案整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 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 见山。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 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次 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 这些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 呼应,结构圆合。 -19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后人评价这首诗“照应紧凑,结构严谨”,试作具体分析。 -19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1)照应:①后三联紧扣“幽”;②中间两联分别扣题目中的“ 江”“村”。 (2)对仗:①中间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句对仗外,还当句自对 ,“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3)严谨:全诗由景—物—人—情,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解析: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 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 亲相近水中鸥”,两个“自”字,两个“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 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 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 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20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 平 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 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两句。  参考答案: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前一句中“缱绻”“临歧 ”“嘱付”三个词,是把春当成了别离之人,后一句就是“嘱付”的内容: 来年你要早点让梅花开放啊!此拟人手法的运用,将对春的留恋具 化为对春的叮嘱,突出了惜春感情的强烈。 解析:从“缱绻临歧嘱付”可以看出末句是嘱咐之语,确定修辞手法为 “拟人”。具体作答时,应先指出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最后点出表达效果。 -20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观 夜 潮[注] [清]吴锡麟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此诗为夜间 观潮之作。 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隔岸忽沉灯数点”句。 -20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 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此句用灯火突然消失暗写潮至,更见大潮 初来时声势力量令人恍惚战栗的紧张心态。 解析:题目要求从动景、静景的描写角度赏析,要分清诗句中哪些 是动景,哪些是静景。“隔岸忽沉灯数点”,写“潮生”之初,细致壮观, 比喻巧妙。用对岸灯火下沉写波涛涌起大潮的到来,化静为动;以 灯火突然消失来写大潮到来,可见大潮的声势、力量。 -20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古风(其二十四) 李 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注]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注中贵:宦官又称“中贵人”,简称中贵。 诗中“洗耳翁”指的是哪一位上古人物?诗人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20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参考答案:“洗耳翁”指的是许由。结尾两句在描摹无不尽其极之处 骤然反跌,带出诗人饱蘸感情的醒世之笔。远古时期,尧帝欲让位 给许由,由以此言有污双耳,即以清凉泉水洗之。诗人以许由自比, 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感叹,对当时的政治表达出强烈的质疑与不 满。 解析:“洗耳翁”指的是许由。上古时的许由听说帝尧欲将王位禅让 给他,他就逃于颍水之阳;后尧又欲召他为九州长,他遂以水洗耳。 诗中以他来喻指不慕名利。“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结尾两句在 描摹无不尽其极之处骤然反跌,带出诗人饱蘸感情的醒世之笔。远 古时期,尧帝欲让位给许由,由以此言有污双耳,即以清凉泉水洗之。 当今君王耽行乐,哪辨什么奸与宠呢。中贵人与斗鸡者,飞扬跋扈 为谁雄?纷纷扰扰的世事背后却是才能与身份的错位,品行与地位 的错位。 -20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 南① 行 陆 游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 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 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 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 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 将军坛②上冷云低,丞相祠③前春日暮。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20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注①山南:即终南山之南。②将军坛:指汉高祖刘邦拜大将韩信的 坛。③丞相祠:指蜀汉后主刘禅为纪念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堂。 南宋末年词人刘辰翁评价该诗“起结次第皆称”,意为诗歌行文结构 颇为自然严谨。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诗歌首句点题,以下分写行至山南后的所见、所思、 所感,末句揭示全诗主旨,层次清晰分明。②前十二句,从土地肥美 富庶、地势与民俗、历史与古迹等不同角度赞美山南,引出最末四 句,作者回到了严峻的现实,提出了收复中原应以关中作根据地的 战略思想,揭示全诗的主题思想。 解析:“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点题,然后分别写行至山 南后的所见、所思、所感,末句揭示全诗主旨。最后指出这“如绳 大路”是以关中作为根本,收复中原,揭示全诗的主题思想。 -20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学案四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涵,并对 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重点把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20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把握诗歌内容 必备知识·归纳 我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异常丰富,不同的体裁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相同的体裁内容也因人因事而各异,大致可分为: (1)山水田园诗 东晋陶渊明等人的田园诗,南朝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唐 朝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 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以农人、渔父等为题材,借 静谧的山林、美丽的田野、淳朴勤劳的农人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 式的生活。其思想内容往往是:①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③对官场的厌倦,对自 由的向往,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④表达闲适淡泊之情, 寄托恬淡雅静的隐逸之乐。 -20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或描写边塞的军旅生活,或表现 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边塞诗多抒发:① 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 概;③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间风俗;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 两地情愁;⑤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⑥山河沦丧的痛苦, 报国无门的怨愤;⑦对和平安宁边疆生活的向往。 -21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咏物抒怀诗 这类诗往往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对物进行细致、形象 的描绘,使其具有美感,并寄寓了自己的情怀和志向。这类诗歌的 情感有:①高尚情操的表白;②理想抱负的寄托;③怀才不遇的悲叹 ;④命途多舛的伤感;⑤年华易逝的哀愁;⑥理想破灭的感慨。如陆 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孤高不群和 矢志不移的品质。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对梦游仙境 的描绘,抒发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品格。 -21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4)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 哀思、托古讽今。一般来讲,咏史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 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①物是人非,感 慨朝代兴衰、人世沧桑。如韦庄的《金陵图》。②借古讽今,抨击 时弊,表达忧国忧民情怀。如杜牧的《泊秦淮》。③对前贤的缅怀 仰慕,壮志难酬的悲叹。如杜甫的《蜀相》。④论说史事,表达自 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后人,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21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5)赠友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 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重 要题材。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 吐不快的诗情。赠友送别诗一般表达: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情深意长的劝勉与安慰;③坦陈心志的自我告白;④离别后的孤 寂、惆怅、思念与牵挂。 (6)羁旅思乡诗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 途,或探亲访友,或被贬途中。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 居他乡。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独居他乡的孤独、寂 寞;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③天涯漂泊的愁苦;④怀才不遇、 仕途不得志的幽怨愤懑。 -21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7)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因某件事的发生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 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某些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 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闻中怀人,或讴歌 山河,等等。 -21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21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六个角度看诗歌的内容 (1)看题目。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 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2)看作者。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 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 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 (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 能准确领悟其内容和情感。 (4)看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 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 含的情感。 -21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5)看关键词句。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 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抓住了这个 词,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6)看注解。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 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 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 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 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 及感情基调。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21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  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  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21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 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 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 名手。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 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 不同。(6分) -21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答案整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 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 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 术造诣。 -22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 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 别名。 请简要概括诗人陡然觉得“霜毛一半加”的原因。 -22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①百感交集,同病相怜的愁绪;②仕途失意,被贬蛮荒的愤 懑;③年事已高,未报皇恩的遗憾;④南方炎瘴,生活艰辛的忧惧;⑤触 景伤情,前途暗淡的伤心。 解析:结合注释,可以看出作者对被贬的哀叹与愤懑。结合“未报恩 波知死所”“吟君诗罢看双鬓”可知,诗人年事已高,有未报君主的遗 憾。结合“莫令炎瘴送生涯”可知,诗人有对生活艰辛的忧惧;结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可知,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 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22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二 分析思想情感 必备知识·归纳 古代诗歌常见的情感类型 -22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2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2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2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22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分析情感三法 (1)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了 方向。 (2)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 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 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3)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 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2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1体会思想情感 (2017·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别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 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 《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 的诗篇。④伏:服气。 -22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思考角度】 ①看提示,定基调: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戏赠”的意思是戏谑、 赠送给两位老友。可见诗歌中会有“调侃”意味。结合注释可知,“ 老元偷格律”“短李伏歌行”正是这种写法。 ②抓意象,挖内涵:由于这是一首序跋性质的小诗,不是写景抒情 的诗歌,没有意象,但可以根据诗中写到的人和事分析。 ③品词句,悟感情:“应无分”“合有名”。按照常理,自己应能“赢得 生前身后名”。一个“应”字,一个“合”字,表明应该,但现实恰恰未能 如愿。“气粗言语大” 是对自己前文“海口”的评价,有自嘲之意。 -23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 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 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3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2分析情感变化 问题(2016·山东卷,原诗《水仙子·舟中》见学习案三中“考法一  鉴赏修辞手法”部分例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 【思考角度】 ①看提示,定基调:这是一首元曲,题目是“舟中”,可初步推知是写 舟中所见,属于写景抒情的诗歌。 ②抓意象,挖内涵:前三句写孤舟夜泊,灯火独对,北风吹雪,是凄凉 景、孤单情。接下来的四句,写诗人情因雪激,“雪片与风鏖战,诗和 雪缴缠”,既豪迈,又悲壮。结尾一句“一笑琅然”,乐观之情自现。 ③品词句,悟感情:前三句中“孤舟”“夜泊”“灯火”“客船”表现孤独、 漂泊、羁旅;“朔风”“梅花片(雪花)”表现凄凉、寒冷。 中间四句中“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可见惊喜、诗兴 大发。 最后一句中“一笑琅然”可见愉悦、豪迈、旷达。 -23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 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 ”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不畏风雪的 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 怀。 -23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3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 诗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 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 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 );③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 顿生寂寞苍茫之感。 解析:从首联看,诗人来到秋浦(池州)正是秋季,初游宛如重来,把初 次来到的地方说成是故地,可见诗人对池州一直向往,充满喜爱之 情;颔联“风月”“古今”,把自然风景与古今人事关联起来,表达风景 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颈联、尾联诗人联想起李白和杜牧的诗情与 洒脱,然而“问着州民浑不识”,附近的州民对李白和杜牧陌生,可见 当地没有作者的知音,表达出诗人的一种失落与寂寞之感。 -23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三 评价观点态度 必备知识·归纳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 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 抽象的、概括的,作者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 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23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23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四点 (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 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 ①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 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②要注意点 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 空分析。③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 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 表达的。 -23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 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 下两个方面: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 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是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 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 定,这样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23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1评价作者观点态度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24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类比,表达了 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 质的褒扬与欣赏,暗含作者贵在 实干、无意显名的人生态度。  【答案整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 无意显名。 -24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2分析他人对作品的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梦  泽 李商隐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清代注家姚培谦说:“普天下揣摩逢世才人,读此同声一哭矣!”请 你结合诗歌谈谈对这种说法的看法。(5分) -242-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①把握诗歌内容:悲风萧瑟,吹拂着梦泽地区衰枯的白茅草,楚灵 王荒淫无道葬送了如花似玉的娇娆。谁也不知道能为楚王献舞的 宫女有多少?她们费尽心机忍饥挨饿就为了拥有纤腰! ②明确他人观点:题干中的“哭”字说明这首诗的感情是低沉的,因 此,可以从诗歌中蕴含的感情去进行分析。题干中提到的是“逢世 才人”,但诗歌中提到的是“歌舞”“细腰”,可知是女子,因此,还可以从 选材上分析“哭”的内涵。 ③结合文本分析:由于楚灵王好细腰,细腰便成了满城年轻女子 的共同追求目标。她们心甘情愿地竞相节食减膳,以便在楚王面前 轻歌曼舞,博得楚王的垂青和宠爱。而这样的细腰曼舞又能持续多 久呢?此时细腰竞妍,将来也难保不成为地下的累累白骨。 -24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①选材方面:这首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小诗,描写 的重点在一些被害而又自戕的女子身上。人们从诗人所揭示的生 活现象中可以联想起许多类似的生活现象,从弥漫楚国宫廷上下, 举国皆受其害而不自知的“细腰风”中联想起另一些风靡一时的现 象,进而从中得到启迪,去思考它们的本质。 ②情感方面:由于楚灵王好细腰,细腰便成了满城年轻女子的追 求目标。她们心甘情愿地造就纤腰,以便能在楚灵王面前轻歌曼舞, 从而显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作者对这种现象既有同情又有讽刺,但 又不是一般地同情她们的处境与命运,而是同情她们作为悲剧人物 所不应有的无知、愚蠢和灵魂的麻木。 -24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余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 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 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 -245-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 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 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 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作者的情感,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注意 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由“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可知夸父有敢 于与太阳赛跑的宏大志向。“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赞扬夸父的 力量大,跑到了虞渊下,都没分出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讲夸父的神力大,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 后”讲夸父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246-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早春寄怀 李建勋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注]。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47-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①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客居他 乡,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家的愁苦之情。②时光飞逝,岁 月不居的伤感之情。“老觉光阴速”看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 再的伤感。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闲悲世路多”悲叹 世路艰难,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 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颈联写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融化后看到 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发的春意的欣喜。⑤想狂眠高歌, 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尾联诗人想要大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 接表现出一醉解愁的豪放。 解析:从诗歌标题来看,“早春寄怀”交代了时令——早春,同时也点 明诗人是在早春“寄怀”;从首联来看,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之情;从颔联来看,感叹时光流逝之快,悲叹世路难行;从颈联来看,早 春萌动的春意又让诗人内心涌起喜悦之情;尾联流露出借酒消愁的 豪放之情。 -248-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赵秉文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 花谢,白了人头。  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 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 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49-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上阕作者借风雨摧花抒发伤春之愁;又以“莫惜花前醉”表 达不负春光之情;转而由花开花落,联想到韶华易逝,平添几许惆怅; 下阕一扫沉闷,“乘兴”饮酒,“追游”好溪山,体现作者尽情享受美好 时光的欢快心情;最后说只要有美酒相伴,无俗事缠身,有花也罢,无 花也罢,无所谓春秋变换,表现了作者豁达洒脱的胸襟。 解析:此类题目,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 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 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抓 住表层次变化的词语,分层梳理。 -250-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满 庭 芳[注] 苏 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 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 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这首词大致创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后。 本词上阕蕴含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51-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①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 嘲讽之意一览无余;②对政治斗争相互倾轧的厌倦,词人感叹万事 皆由前定,何必争个谁弱谁强;③对自身处境的悲愤,不问世事,全身 远祸,未老放我,百年沉醉,抒发的是内心的无奈与悲愤。 解析:本题是针对上阕设题,需理解上阕的意思,分析其中的手法,结 合注释来分析情感。“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表现了 词人蔑视功名利禄;“些子疏狂”“浑教是醉”,词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 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 嫉俗而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252- 题点一 题点二 学案五 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题与对比鉴赏题 综合选择题和对比鉴赏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覆盖面大, 角度多样。综合选择题难度相对较低。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 词句意思,或弄错情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生造情境意境。对比鉴 赏题难度则相对较大,有与课内对比和与课外对比两种形式,除对 诗歌内容的理解外,其考查落脚点仍是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53-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一 综合选择题 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点以高考评价体系所规定的对形象、语言、 技巧、思想感情的鉴赏要求为依托,兼顾对诗歌词句和内容的理解。 命题者往往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 意引申等方式,设置错误项。其中,最常见的设错方式是曲解文意。 当然,在具体试题中的设误类型可能是几种类型的混合。 -254- 题点一 题点二 关键能力·提升 “四个步骤”“五个角度”,破解综合选择题 1.四个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明选项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 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标题、作者、注释 及诗中常见意象、关键词句等来理解诗歌。 第二步,启动情思巧排除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 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 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 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255- 题点一 题点二 第三步,逐项核对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 张冠李戴的选项。 第四步,辨析真伪定答案 在试题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有时会出现 前是后非的情况,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有时会出现曲解原 意的情况。如选项中出现“都”“全部”之类的判断词时,我们就要注 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辨别其真伪。 -256- 题点一 题点二 2.五个角度 (1)词句理解设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 律古等。对此,我们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 句理解诗句。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汨罗遇风 柳宗元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 年,十年后,朝廷诏其回京听用。此诗大概作于此时。 -257-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来”一词点明自己的处境,“不作楚臣悲”,意指自己不会再像 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 B.“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已受到皇上的赏识,准备励精图治, 再干一番事业。 C.“为报春风汨罗道”用“春风”作点缀,与诗人那乐观的心境相互 映衬。 D.本诗没有刻意渲染,语句平实,叙述质朴,却于平实质朴中寄托 着深情。 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B项,“已受到皇上的赏识”错 误,从“自有期”可以看出是憧憬未来。 -258- 题点一 题点二 (2)形象情境设误 命题人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或对人物形象、思想品 格任意拔高,我们有时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这些错误 点的排查。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凝 香 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纟由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 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 -259-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诗展开。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 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 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 下句写泉水。湖水纯净,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 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 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B -260- 题点一 题点二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人形象的把握。B项,“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 然风物”错误,这是对诗歌形象的曲解,“一尊风月身无事”,“身无事” 是因齐州大治,因为诗歌的注释已经给出了说明“曾巩于1071年任 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诗句中也有体现,“千里耕桑 岁有秋”,齐州境内,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人心安定;故 而官衙中政简讼息,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 -261- 题点一 题点二 (3)表达技巧设误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 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 等。 -262- 题点一 题点二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午  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 :《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 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263-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 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 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 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 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B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表达技巧。B项,应是直接表现了对梦境的依 恋,侧面表现了对现实的失望。 -264- 题点一 题点二 (4)炼字炼句设误 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主要考查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 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 句子甚至诗歌的语言显示出的格调特色。 -265- 题点一 题点二 例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 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 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 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266-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 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 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 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 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 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D -267- 题点一 题点二  解析:D项,“‘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 错,“老”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 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268- 题点一 题点二 (5)情感基调设误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 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命题人有时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 等所表现出的情感进行分析评价,在这些分析评价中设置干扰信息。 -269- 题点一 题点二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梦 陆 游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 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    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1196)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作 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270-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 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 来往”之意。 C.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 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D.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 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C -271- 题点一 题点二  解析:此项考查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C项,“写出了诗人在家 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 家家画放翁”自问自答,告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自己,表达了 诗人自认为当年在吴中有巨大的影响。 -272- 题点一 题点二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别韦参军(节选) 高 适 世人遇我同众人,惟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273-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将世人和韦参军对“我”的态度对比,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感 激和不被赏识的辛酸。 B.第三、四句既表达能和韦参军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写出自己 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 C.本诗第七、八句,写诗人与韦参军即将分别,直抒胸臆,表达了自 己内心的不舍与惆怅。 D.结尾写离别而不显颓废,惜别仍发豪放之情,与《杜少府之任蜀 州》尾联意相近。 B 解析:B项,“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均不当, 诗人认为相知百年的人才有如此交情,突出“我”和韦参军情谊深厚。 “辞”为拒绝之意,韦参军从未以家贫为由拒绝“我”。 -274-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二 对比鉴赏题 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题更有利于考查思辨能力和比 较分析能力。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 者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 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都是 从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 目。 -275- 题点一 题点二 关键能力·提升 比较鉴赏要注意的四个角度 1.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比较 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一般来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 意”,由“象”至“境”。 -276- 题点一 题点二 例1(2015·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 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77- 题点一 题点二 【思考角度】 【答案整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 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 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78- 题点一 题点二 2.语言角度——炼字炼句的比较 语言比较鉴赏题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 其中“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 内对字、词、句进行比较。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也屡 有考查。整体风格比较题主要是对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进行考 查。 -279- 题点一 题点二 例2(2016·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 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 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80- 题点一 题点二 【思考角度】 -281- 题点一 题点二 【答案整合】￿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 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 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 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 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 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82- 题点一 题点二 3.技巧角度——手法技巧比较 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 表现手法,需要考生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 合作品分析、比较。 -283- 题点一 题点二 例3(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284- 题点一 题点二 【思考角度】 -285- 题点一 题点二 【答案整合】￿①用对比增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 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用主人公一 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 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286- 题点一 题点二 4.思想情感——内容感情的比较 本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 较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读懂诗词,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是前提。 -287- 题点一 题点二 例4(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①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 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288- 题点一 题点二 【思考角度】 -289- 题点一 题点二 【答案整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女浣(浣女)”“朝日”“ 鸡鸣”“水国”“山桥”“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 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 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 凄冷,情感悲苦。 -290- 题点一 题点二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归  雁 陆龟蒙①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②云行未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 局中。②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 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意象有何异同?请 简要概括。 -291- 题点一 题点二 答案:相同点:①都是以物喻人(或“双关”);②都抒发了作者苦闷(愁 苦)的情感(或“都抒发了作者羁旅天涯的感慨”)。 不同点:①本诗的“归雁”表现了诗人生活状态的悲苦艰辛、处境的 险恶、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 ;②王诗中的“归雁”,表现了出临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之情(或“王 诗中的‘归雁’,反衬了自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 -292- 题点一 题点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咏  柳 王十朋 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 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 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 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 -293- 题点一 题点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满怀喜悦地写出了春神降临人间、柳 树发出新芽、村村如画的初春旖旎风光。 B.“向我”一句作者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却写出 了杨柳动人的韵致,令人心神摇荡。 C.“青眼”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虽然并非故交,但多情的杨柳仍 以青眼相待,传神地写出柳树温柔的心性。 D.古人往往在分别之际,折柳赠送行人,借如垂丝般的长长柳条,以 示永不相忘,也传递绵延不绝的离愁别绪。 B  解析:B项,“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错,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千万丝杨柳一起吐翠舒眉,含情展黛,无言却饶有动人的韵致。 -294- 题点一 题点二 (2)与贺知章的《咏柳》相比,本诗对柳树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请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贺诗运用比喻手法,只是抓住柳树枝条的柔、绿、高、 垂和叶子的细节进行描写;②而本诗写柳则更为全面,写了柳芽、 柳叶、柳丝、柳絮、柳荫甚至还有柳树上的黄鹂鸟,并且运用拟人、 用典等手法,赋予了柳树生命,将其所含特点传神地写了出来。 解析:解答此题时,可以考虑描写的内容和描写使用的方法技巧。 内容方面,贺诗写了柳树的枝条(柔、绿、高、垂)和叶;本诗则写了 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和柳树上的黄鹂鸟,内容更丰富更 全面。技巧方面,贺诗运用比喻,而本诗运用拟人、用典,赋予了柳 树生命,传神地写出了柳树的特点。 -295- 题点一 题点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北  山①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①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 (1084)。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②陂(bēi):池 塘。 -296- 题点一 题点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退居江宁,春日到北山游玩,为春水潋滟、花落草长的美景 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B.作者笔下春水多情,或直流无碍,或曲流迂回,带着粼粼波光,以种 种秀姿漫映着北山。 C.诗的三、四句对仗工整,同时又富于变化,叙述自己的行动,巧寓 主观情绪,境界全出。 D.全诗前两句写所见之景,用笔雄浑壮阔;后两句叙事寓情,情感纡 徐平缓,韵味悠长。 D   解析:D项,“雄浑壮阔”错,是“细腻工巧”。 -297- 题点一 题点二 (2)本诗“北山输绿涨横陂”与《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皆着 一“绿”字,请结合诗歌赏析其妙处。 答案:①两句诗皆着一“绿”字,赋予静态色彩以流动感,极为传神地 写出了眼中之景,寄寓着强烈的感情色彩。②“北山输绿涨横陂” 运用拟人手法,活化了静态的绿色。春天到来,北山绿意正浓,似乎 主动将自己的绿色输送给水塘,映得满陂春水也是一片绿色,随着 春水上涨,绿色仿佛又要满溢出来。绿色的流动营造出一派春意盎 然之境,表达了诗人对北山满心的喜爱。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江岸的动态,把无形的春风转换成满眼流动 的绿色,写出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绿满江岸之景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之情正相谐合。 -298- 题点一 题点二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 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户钩:开 门的工具。 -299- 题点一 题点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叶经霜后都已变红,给 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B.次句写诗人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 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 C.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客为主,设法开门,乍 看似乎不合情理,细思却极富韵味。 D.纵观全诗,前面的壮美秋色,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 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A  解析:A项,“诗人进入红楼院后”错,结合诗题看,李益来到红楼院,适 值广宣外出,未能入内,但又不想离去,遂于门外观赏。 -300- 题点一 题点二 (2)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 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 比较异同。 答案:①相同点:a.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诗写 出广宣所居的红楼院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洒脱;贾诗写 出隐者采药的山之高,以白云显其高洁,以青松赞其风骨,烘托出隐 者的超然脱俗。b.都从不遇入手,巧妙进入侧面描写。 ②不同点:a.李诗对环境的描写注重渲染,红叶、碧天、红楼、翠竹 掩映生姿;贾诗对环境的描写纯用白描,用笔简省。b.李诗在环境烘 托之外,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之举,体现出其为人的洒 脱不羁;贾诗则通过与童子问答的形式,暗寓自己对隐者的渴慕,也 写出了隐者的飘逸绝尘。 -301- 题点一 题点二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州  桥①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  桥④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 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 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 王诗所咏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 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302- 题点一 题点二 (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 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 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 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 怨、思念与失望。 A  解析:A项,“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错误,由上一句诗中的“哀湍”可知, 此处的“旧呜咽”是指想象中家乡的溪水的声音。 -303- 题点一 题点二 (2)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 答案:①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思考, 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②异:a.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 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 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b.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 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