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课件—山东省2021年新高考专项复习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言文阅读 课件—山东省2021年新高考专项复习设计

ID:505415

大小:3.65 MB

页数:34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根据最新《高考评价体系》语文科高考评价精神,古代诗文阅读是 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 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 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对 古代诗文正确断句,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 表达。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4- 读文策略 基于文化传承与文意理解的文言文阅读 多年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所用文本一直是人物传记。因而高考文 言文阅读,实质上是对古代浅易的人物传记的阅读。从分析古代人 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入手,是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技巧的一条行之有 效的途径。 -5- 一、初读——紧扣文体特点,把握内容大意 1.文体特点 古代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一般先介绍传主的名字、籍贯、家境 身世、科举为官,然后叙述传主生平包括主要事迹,这些事迹大多 由典型片段组成,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以品行为纲决定取舍,以官 职变动作为行文标志。最后交代传主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 谥号。 -6- 高考题中的传记文还有其特有的行文特点。传记文介绍人物时, 第一次姓名俱全,后面仅以名代称。如2019全国Ⅱ卷开头“商君者,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下文“鞅少好刑名之学”就仅以 “鞅”代替。除传主外,其他人物出场,有时以“地名+官名+姓+名”的 形式出现,如2018全国Ⅰ卷“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魏,地名; 车骑将军,官名;郭,姓;淮,名),2018全国Ⅱ卷“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剧,地名;令,官名;勃海,籍贯;任,姓;峻,名),2018全国Ⅲ卷“使者以白 陵使韩琦”(陵使,官名;韩,姓;琦,名)、“激驸马都尉王诜”(驸马都尉, 官名;王,姓;诜,名)。文言文中,有些类似人名的名词会干扰我们对 文章的解读,如2018全国Ⅰ卷“诞平”(诸葛诞叛乱平息)、2018全国 Ⅱ卷中“宠风声大行”(陈宠名声大震)及“辄云以属稚子”(就说自己 是王涣的属下)。为提高效率,我们在阅读时,可随手将人名圈出,以 免误解。 -7- 2.行文思路 传记的一般结构形如纺锤,头尾细,中间粗。 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情况的介绍,一般包括传 主的姓名、字号、籍贯、举荐或科举功名、早期入仕经历等内容, 有的还简要介绍其家庭背景,如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为官 等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 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如谏言献策、抗击敌寇、整顿吏治、审处冤 狱、抚恤百姓、廉洁奉公等,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二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各方面 的评价。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这 些词句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 结尾部分一般交代传主的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谥号。这 些文字特别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的品质,看出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 -8- 二、再读——厘清人物关系,把握传主事迹 1.厘清人物关系 传记文中的人物大多为朝廷官员,故与其相关的人物还有皇帝、 上司、同僚、下属及百姓等。弄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读懂文 章必不可少的一环。 阅读人物传记,一定要有梳理人物关系的意识,一定要明白,某句 话是谁说的,某件事情是谁做的,这样才能明确文意,为筛选信息、 分析概括内容做准备。 -9- 2.厘清事件头绪 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一个人,但不一定只写一件事,也可能是几 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 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 在厘清事件头绪时,一定要注意时间词、地点词和官职词的变更。 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和信息的筛选,一般要关注何时、何地、何事; 而官职的变更往往与事件结果的好坏密切相关。 另外,梳理人物关系和梳理事件头绪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几 件事都和某一人有关,有时一件事和多人有关,因此还要注意不同 人对某件事的态度。 -10- 三、三读——结合具体题目,揣摩文中词句 题目本身往往也是理解文意的线索或钥匙,因此,文言文阅读的 第三步,就是将文章和题目联系起来读。这遍阅读,又可以分成两 步。 1.读题目,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的第三题通常是选择题,这道题往往考查对全文内容 的概括分析。这四个选项,涉及文章中的许多内容,对理解文章有 不可忽视的提示作用。 -11- 2.看题眼,以“境”解题 所谓“题眼”,即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点。文言文阅读中所考查的知 识与能力,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对文 化知识的理解、断句还是概括分析、翻译题,都有一定的考查点 (赋分点),这些考查点大多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或难点。但它们 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前后文有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对前后文相 关语意的分析、对相邻词语语法功能的定位来解答,即以“境”解题。 四、一知——知道古代人物传记的常用词语 因为古代人物传记的传主大多为能吏名臣,所以表官职名称以及 官职授予、变动的词语很多;与官员履责行事有关的词语,如觐见、 劝诫、弹劾、济民、赈灾等重复率极高。了解这些常用词语的含 义,也是读懂古代人物传记所必需的。 -12- 读文示范 (2019·全国Ⅰ卷,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3- -14- 1.厘清人物关系 ①吴廷尉:因贾谊才学召置门下→后吴廷尉将贾谊言于文帝。 ②文帝:召以为博士→超迁至太中大夫→议以为任公卿之位→后亦 疏之→以为长沙王太傅→拜为梁怀王太傅。 ③绛、灌、东阳侯、冯敬:尽害之,短之。 2.厘清事件头绪 ①年十八:闻于郡中→吴公召置门下。 ②年二十:召以为博士→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诸律令所更定, 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③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被征见→居顷之,拜为梁怀王太傅→ 居数年,自伤为傅无状,死。 -15- 典题试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 -16-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线语句是对贾生籍贯、才华 及受吴廷尉赏识情况的介绍,故陈述对象为贾谊和吴廷尉两人。“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和“吴廷尉为河南守”是两件事,中间应断 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吴廷尉因“闻其秀才”而“召置门下”,并且 “甚幸爱”,故三句主语都是“吴廷尉”,B项,“门下甚幸爱”错解句意。 -17-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 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 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 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 进行统治管理。 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其中又以 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 流派的总称,“诸子”指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有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18-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 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 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 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 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 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 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 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 尽责,悲泣而死。 C -19-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综合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重新得到重用”错, 贾谊答复询问后,文帝对其才华大加赞赏,并让其担任梁怀王的太 傅,但贾谊之前担任“长沙王太傅”,而文帝对贾谊所提建议“不听”, 所以不能说明其受重用;且“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 太傅”与“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前后次序颠倒。 -20-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 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连 接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就(1)题而言,关键词 为“短”“擅权”“纷乱”等。就(2)题而言,关键词为“数”“非”“稍”等。 -21- 5.(原创)王安石《贾生》一诗中有:“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 生。”你是否赞同王安石的说法?结合传记,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示例￿赞同王安石的说法。贾谊早年的谋略和建议孝文帝是 采纳的,只是后来被奸臣疏离,其谏议不被采纳;无论采纳还是不被 采纳,孝文帝一直对贾谊不“薄”,让贾谊担任太子太傅,就是信任;宣 室君臣问答,就是看重。 -22-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他)就因能诵读 诗书、会写文章而在本郡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 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喜欢他。孝文帝刚即位时, 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且曾向 李斯学习过,于是就调任他做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朝廷推荐贾谊 年轻有才华,且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孝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 博士。当时贾谊年仅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文帝每次下 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时,那些老先生们都不能说什么,而贾谊 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都认 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生。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 一年之内(他的官位)就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 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和睦,正是改定历法、改变服色、 -23- 制定法令制度、确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详细草拟了各 种仪法,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 法。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 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 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 灌、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 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此 后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担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辞京之后,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 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之后,贾谊被 皇帝召见。当时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 因孝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 机详细地讲述了这里面的道理。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 -24- 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 :“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 儿子,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做他的老师。孝文 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 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 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出行,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 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不称职,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 也死去了。 -25- 学案一 -26- 学案二 学案三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类词是构成文言 文的主体。虽然全国卷自2015年起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 文文意的把握、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对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 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 解答此类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学案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学案一 -27- 学案二 一、掌握与文言实词有关的文言现象 (一)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 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 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 申义等。 1.本义 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如“斤”,篆文作     ,像一把斧子,本义为砍伐 树木的工具。如: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三 学案一 -28- 学案二 2.引申义 就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兵”的本义为武器,如: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过秦论》)后引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如:沛公 兵十万,在霸上。(《鸿门宴》)又引申为战争,如:强秦之所以不敢 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比喻义 就是由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如: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本义:驽,劣 马;钝,刀刃不锋利。比喻义:喻才能平庸。 4.假借义 一个词因音同或音近被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如: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莫”的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谁”。 学案三 学案一 -29- 学案二 例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同一词语不同含义之间的 联系。 1.伐 学案三 答案:①砍伐;②攻打;③战争;④功绩,功劳;⑤夸耀。 学案一 -30-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①位次;②一般的;③排列;④收列。 学案一 -31-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①几;②屡次;③命运;④读cù,细密的;⑤拼命追求功名的样子。 学案一 -32-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①弯曲的弧度;②蜿蜒;③理亏;④奸佞之人。 学案一 -33-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①希望;②盼望;③向远处看;④农历每月的十五日;⑤名声, 名望。 学案一 -34-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①春秋时郑国地名;②制定,规定;③控制;④形式,规制;⑤统率。 学案一 -35- 学案二 (二)古今异义 1.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响”, 古义指回声,现演变为一切物体发出的声音。 (2)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 食也。(《寡人之于国也》)“谷”,古义是粮食的统称,故有“五谷”“百 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牺牲”,古义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现在指“为了 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学案三 学案一 -36- 学案二 2.词义轻重的变化 (1)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 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蔺相如列传》)“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 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2)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宣言”,古义是 “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3.词语色彩的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渐发生了变化。如: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学案三 学案一 -37- 学案二 例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这些词语古义和今义的不同。  学案三 学案一 -38-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①“气候”,古义指气象,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 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②“山东”,古义 指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③“少年”,古义,青年;今义,人十岁左右 到十五六岁的阶段。④“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 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⑤“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⑥“幼稚”,古义, 小孩;今义,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⑦“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对他 人的不幸表示怜悯。⑧“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 而放肆。⑨“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 不道德。⑩“舅姑”,古义,公婆;今义,舅舅和姑姑。    “布衣”,古义, 平民;今义,布衣服。 学案一 -39- 学案二 (三)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 为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等。随着词性的 改变,这个词便具有了新的含义(临时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 要的语言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学案三 学案一 -40- 学案二 1.名词的活用  学案三 学案一 -41- 学案二 学案三 学案一 -42- 学案二 学案三 学案一 -43- 学案二 例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活用的特点。  学案三 学案一 -44- 学案二 学案三 学案一 -45-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①驻军;②说出;③下雨;④穿上衣服,戴上帽子;⑤攻下;向东 进军。(①~⑤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⑥使……复生;使……长肉;⑦ 使……下。(⑥⑦是使动用法)⑧把……当作宾客;⑨把……当作仇 人。(⑧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⑩在朝廷上; 学案一 -46- 学案二 2.动词的活用  学案三 学案一 -47- 学案二 例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活用的特点。  学案三 学案一 -48-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①射箭的技术;②埋伏的部队,伏兵;③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 物。(①~③是动词活用为名词)④使……斗;⑤使……逃跑;⑥使 ……饮(酒);⑦使……朝见。(④~⑦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⑧为……哭 泣;⑨为……哀叹。(⑧⑨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学案一 -49- 学案二 3.形容词的活用  学案三 学案一 -50- 学案二 学案三 学案一 -51- 学案二 例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活用的特点。  学案三 答案: ①美好的事物;②旧交情;③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①~③ 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④走到尽头;⑤威慑、威震。(④⑤是形容 词活用为动词)⑥使……变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⑦认为…… 奇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学案一 -52- 学案二 4.数词的活用 数词在古代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 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有时可活用为形容词。 例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活用的特点。 学案三 答案: ①统一;②同时依附。(①②均为数词活用为动词)③专一。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学案一 -53- 学案二 (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 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 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了通假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广义 的通假字还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 1.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是临时使用。如:旦日不可不 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同“早”。 学案三 学案一 -54- 学案二 2.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莫”是“ 暮”的古字,后被借用为否定副词,表示“不”“没有谁”的意思,又造“暮 ”字表示其原义。 3.异体字 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 覩”。 学案三 学案一 -55- 学案二 例题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及含义。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⑤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⑥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案三 答案:①“说”同“悦”,高兴。②“颁”同“斑”,颁白,即斑白。③“景” 同“影”,影子。④“倍”同“背”,违背。⑤“闵”同“悯”,可忧患的事 (多指疾病死丧)。⑥“辩”同“辨”,区别。⑦“孰”同“熟”,仔细。 学案一 -56- 学案二 二、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六法 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 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羁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中“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 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 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等。 学案三 学案一 -57- 学案二 例1(2019·全国Ⅲ卷,改编)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 的含义。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 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 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学案三 答案: 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于是死在敌人手里。(“踵”由形旁“足”可推知,脚跟。旋踵,掉转脚 跟,后退) 参考译文￿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 饭,替士兵们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为他吮吸毒液。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说:“往年吴将军为他父亲吸毒疮,他父 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 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什么地方。” 学案一 -58- 学案二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要确定某字的具体意思,就一 定要结合语境。如“当”有面对、担当、判罪等多种意思,在2018全 国Ⅰ卷“芝坐爽下狱当死”中是“判罪”的意思,而在Ⅱ卷“当职割断” 中却是“担当”之意。再如Ⅱ卷“当职割断”中的“割断”一词很难理 解,但结合后文“不避豪右”(不避豪门大户)可知,此处“割断”应为“敢 于决断”之意。 例2(2018·全国Ⅲ卷,改编)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 的含义。 学案三 学案一 -59-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厚成为 祸患的呢。(根据语境,“苛”“宽”相对,可相互推知) 参考译文￿前府尹治理苛严,范纯礼说:“宽严相辅相成,这是圣人 的规范。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厚成 为祸患的呢。”从此一切用宽厚的方法处理。 学案一 -60- 学案二 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 文言文的考查坚持“用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 和内容是考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文篇 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可用联想法,联系已学 过的成语或课文等来推断词义。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 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 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如“属托行,货赂至,并 曾赋敛”(《晏子治东阿》)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既无伯叔,终 鲜兄弟”(《陈情表》)中“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学案三 学案一 -61- 学案二 (2)联系成语。即联系成语和习惯用语中的用法来思考实词词义。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文言文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 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女 也不爽,士贰其行”(《氓》)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 词语有“爽约”。 (3)联系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系初高中课文中的有关词 语来判断。 学案三 学案一 -62- 学案二 例3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学案三 答案: 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 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奋勇地作战。(“危”可据李白 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推知,“益”可据《师说》中“圣益圣,愚益愚”推 知) 学案一 -63- 学案二 学案三 参考译文￿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搏斗,(贼兵的)兵 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他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高 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 象昇提刀更加奋勇地作战。贼兵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 上谁死,不可冒犯他。” 学案一 -64- 学案二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中词与词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因此词在句 中的语法位置也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一般而言,主语在前, 谓语在中,宾语在后,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由动词、 形容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如2018全国Ⅰ卷“年及悬车”,“年” (年纪)为主语,“及”(到了)为谓语,“悬车”在谓语之后,应是宾语,因此 我们可以推断“悬车”一词应该与年龄有关。2018全国Ⅱ卷“致奠醊 以千数”,根据语感可判断“以千数”为状语后置,那么前面“奠醊”应 为动词,是“奠酒、祭奠”的意思。2018全国Ⅲ卷“中旨鞫享泽村民 谋逆”,“鞫”处在句中,后面是名词短语“享泽村民谋逆”(享泽村民谋 反事),故从语法角度看,其作谓语,为“审讯”之意。 学案三 学案一 -65- 学案二 例4(2019·天津卷,改编)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的 含义。 学案三 答案: 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 获吧!(“望”前有“之”,故“望”应为名词;“抑……与”,故知“抑”为表推 测的副词而不是“压抑”的意思) 参考译文￿凡是衡州的读书人,都知道三位官员的心意,就在这里 学习,不只是学习章句,也学习那些以后用来施政的经世致用之学; 不只是为了取得科第,也思考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业。假使施政和 治学再合为一体,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 里有所收获吧! 学案一 -66- 学案二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无法理解文言文中某个实词 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 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例5(2016·全国Ⅱ卷,改编)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 的含义。 学案三 学案一 -67-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①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矢”本义为箭 头,不能做“啖”的宾语,故“矢”同“屎”)②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 分发库银赈恤百姓。(用府库的钱不能“振”百姓,故“振”同“赈”) 参考译文￿出外巡视河南。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 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 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 学案一 -68- 学案二 6.区分古今,掌握常识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今同形,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 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 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另外,对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 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识。 例6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学案三 学案一 -69-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 着除草的工具。(“丈人”在此处是对年老男子的尊称) 参考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 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 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啊?”(说完)把他的拐杖插在 田头而除草。 学案一 -70- 学案二 学案三 学案一 -71- 学案二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学案三 学案一 -72-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1)修建;(2)抵达;(3)填埋;(4)建都;(5)竖起;(6)在……之上;(7)连 接;(8)美好的;(9)开采;(10)同“泻”,源源不断地运输。 学案一 -73- 学案二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2)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学案三 答案: (1)武王建都在镐,丰、镐两城之间,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于 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宫。(2)于是在东海边的朐山上竖立 大石,作为秦朝国境的东门。 学案一 -74- 学案二 学案三 参考译文￿三十五年,开始修筑道路,经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阳,挖掉山 峰填平河谷,一直连通起来。这时始皇认为咸阳人口多,先王宫廷 窄小,听说周文王建都在丰,武王建都在镐,丰、镐两城之间,才是帝 王的都城所在。于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宫。先建前殿阿 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上面可以容纳一万人,下面可以树 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南 山。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楼作为标志。又修造天桥,从阿房跨过渭 水,与咸阳连接起来,以象征天上的北极星经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 营室星。阿房宫没有建成;计划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给 它命名。因为是在阿房修筑此宫,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阿房宫。受过 宫刑、徒刑的七十多万人,分别被派去修建阿房宫,有的去营建骊 山。从北山开采来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关中总共建造宫 殿三百座,关外建四百座。于是在东海边的朐山上竖立大石,作为 秦朝国境的东门。为此迁徙三万户到骊邑,五万户到云阳,都免除 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学案一 -75- 学案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3~4题。  学案三 学案一 -76- 学案二 学案三 学案一 -77- 学案二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学案三 学案一 -78-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1)交游,学习;(2)形貌特征;(3)礼聘;(4)“反”同“返”,返回;(5)安 置住宿;(6)老交情;(7)内心真诚的样子;(8)头颅,脑袋;(9)使……顺从 ;(10)特别召见。 学案一 -79- 学案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 (2)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 学案三 答案: (1)皇帝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子陵,不能帮助我 治理国家吗?”(2)皇帝从容地问严光:“我比起过去怎么样?”严光回 答说:“陛下比过去略强。” 学案一 -80- 学案二 学案三 参考译文￿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会稽余姚人。严光年轻时就有很 高的名声,与光武一同学习。到光武即位时,他改换姓名,躲起来不 见光武。皇帝想着他有才德,就要人画了他的形貌访求他。后来齐 国上书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服在沼泽中垂钓。”皇帝怀疑是 严光,就备了可坐乘的小车、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派使者去礼聘 严光。使者三次往返以后严光才来。(光武帝)让严光住在北军,供 给床褥,由太官朝夕供应膳食。 学案一 -81- 学案二 学案三 司徒侯霸同严光素来有交情,派人送去书信。派来的人对严光说:“ 侯公听说先生到来,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但迫于职责,所以没有如 愿。希望利用天黑的时候,请您受委屈过去说话。”严光没有回答, 就丢过去一片竹简给来人,口授回信说:“君房足下:职位做到宰相, 很好。身怀仁爱,辅佐正义,天下就会喜悦;阿谀奉承,顺随旨意,脑袋 就要搬家。”侯霸得到回信,封好呈给皇帝。皇帝笑着说:“狂奴还是 从前的样子啊!”皇帝当天就到严光住的客馆。严光躺着不起来,皇 帝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子陵,不能帮助我治理国家 吗?”严光又睡觉不理睬。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睁开眼睛端详着光武, 说:“从前唐尧道德高尚,但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为什么要逼我呢?” 皇帝说:“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顺从吗?”于是登车叹息而去。 学案一 -82- 学案二 学案三 光武又召见严光,谈论过去的事情,谈了许多天。皇帝从容地问严 光:“我比起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略强。”接着一 同睡觉,严光将脚放在皇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 冒犯帝座很紧急。皇帝笑着说:“我同老友严子陵在一起睡觉罢了。 ”光武授予严光谏议大夫一职,严光不接受,于是到富春山种田。后 人将他钓鱼的地方取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皇帝又特别征召他, 他不来。八十岁时,严光在家中去世。 -83- 学案一 学案二 高考评价体系与《考试大纲》规定:掌握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全国卷近年对此考点没有单独设题,而是主要在 翻译中考查。鉴于虚词对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我们应高度重视这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学案三 学案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84- 学案一 学案二 一、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85-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86- 学案一 学案二 二、“何”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87-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88- 学案一 学案二 三、“乎”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89- 学案一 学案二 四、“乃”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90-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91- 学案一 学案二 五、“其”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92-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93- 学案一 学案二 六、“且”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94- 学案一 学案二 七、“若”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95- 学案一 学案二 八、“所”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96-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97- 学案一 学案二 九、“为”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98-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99- 学案一 学案二 十、“焉”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100-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01- 学案一 学案二 十一、“也”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102- 学案一 学案二 十二、“以”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103-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04-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05-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06- 学案一 学案二 十三、“因”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107-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08- 学案一 学案二 十四、“于”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109-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10- 学案一 学案二 十五、“与”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111-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12- 学案一 学案二 十六、“则”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113-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14-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15- 学案一 学案二 十七、“者”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116-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17- 学案一 学案二 十八、“之”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118-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19- 学案一 学案二 二、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须“五看” 1.看语境。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语境 包括语意和关系两个方面: (1)语意方面。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本身,还应看它所在 的句子甚至段落,将词与词、句与句的意思联系在一起来思考。如 2018全国Ⅰ卷: 两句中“以”都是介词,但因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①句中“以”表 凭借,可译为“凭借、依靠”,②句中“以”表原因,可译作“因为”。 学案三 -120- 学案一 学案二 (2)关系方面。有些虚词在连接词、短语、句子时会标示某种关 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支配关系、比较关系等,揣摩清楚词 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类虚词主要有“而”“以”“于”等。如: 第①句“以”后面连接的是代词“之”,第②句“以”后面连接的是动 词短语“相属”。第①句中的“以”是介词,因;第②句中的“以”是连词, 表目的关系。 学案三 -121- 学案一 学案二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 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 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 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 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 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 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 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 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 恶而不去也。” 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有删改) 学案三 -122- 学案一 学案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  学案三 答案: (1)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 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2)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 我对不对,这是什么意思?(3)我私下认为陛下觉得这样做是对的,陛 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 -123-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交谈,当时 有个美人在旁边侍候。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事败后,她 被籍没入宫。 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 把她占为己有。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 王珪离座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夺取她是对了呢,还是不对?” 太宗说:“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什 么意思?” -124-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王珪回答说:“我听到《管子》这本书里说: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 里的父老:‘郭国为什么会灭亡?’父老说:‘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厌恶 坏人。’齐桓公说:‘照你所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 ‘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这 就是他灭亡的原因。’如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左右,我私下认为陛 下觉得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 不能摒弃了。” 太宗听罢非常高兴,夸他讲得好极了,马上命令把这个美人送还 给她的亲族。 -125- 学案一 学案二 2.看位置。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 这类虚词主要有“为”“也”“焉”“乎”“矣”“于”等。如: 第①句中“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作宾语,是代词,代“他”;第 ②句“焉”用在动词之前,且句子是疑问句,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 第③句“焉”用在形容词之后,是助词,相当于“然”,意为“……的样子”。 学案三 -126- 学案一 学案二 3.看标点。同一个虚词(主要是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由于标点符 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气,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类虚词主要 有“也”“矣”“乎”“焉”等。如: 第①句末尾用了句号,“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第②句末尾用了 问号,“也”表疑问;第③句末尾用了叹号,“也”表感叹。 学案三 -127- 学案一 学案二 4.看呼应。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的词相呼应,将两者结合 起来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好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为”“ 者”“乎”等。如: 第①句,“为”在句末,表疑问语气时,常同前面的疑问代词“何”相 呼应,是疑问语气词。第②句,“者”在句末,常同“孰”“谁”等词相呼应 ,“者”是助词,表疑问语气。“为”则是介词,替、给。 学案三 -128- 学案一 学案二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周公之时,天下号为至治,四夷已臣服,卿大夫士已称职。当是时,虽 有奇杰无所复用,而其礼法风俗尤复细密,举朝廷与四海之人无不遵蹈, 而其八议①之中犹有曰“议能者”。况当今天下未甚至治,四夷未尽臣服, 卿大夫士未皆称职,礼法风俗又非细密如周之盛时,而奇杰之士复有困 于簿书米盐间者,则反可不议其能而恕之乎?所宜哀其才而贳②其过,无 使为刀笔吏所困,则庶乎尽其才矣。 (节选自苏洵《养才》,有删改) 注①八议:指朝议。②贳(shì):赦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学案三 -129-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1)而那些奇特、杰出的人才仍有被官府文书和米盐生活之 类所困的情况,这时反而可以不讨论他们的才能而宽恕他们吗?(2) 不让他们被办理文书的小吏所困,那么或许可以使他们发挥才能。 参考译文￿周公时,天下号称非常太平,四方异族已经臣服,上卿、 大夫、士人也都称职。处在这时,即使有奇特杰出的人才也没有地 方可用,然而那时的礼法风俗尤其细密,整个朝廷及其四海的人没有 不遵循实行的,而那时朝议的大臣中还有人主张“由有才能的人来商 议事情”。更何况现在还不完全安定太平,四方异族未完全臣服,上 卿、大夫、士人不是都很称职,礼法风俗又不像周朝强盛时期那样 细密,而那些奇特、杰出的人才仍有被官府文书和米盐生活之类所 困的情况,这时反而可以不讨论他们的才能而宽恕他们吗?应该怜惜 他们的才能而赦免他们的过失,不让他们被办理文书的小吏所困,那 么或许可以使他们发挥才能。 -130- 学案一 学案二 5.看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配上特殊的 虚词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来表达意思,记住特殊句式的种类和格式, 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虚词。如判断句常用的“者”“也”,被动句常用 的“为”“所”“于”,宾语前置句常用的“之”,定语后置句常用的“者”,介 词结构后置句常用的“于”“以”,疑问句常用的“乎”“矣”“与”“为”等, 都能为我们判断虚词的用法提供参考。 学案三 -131- 学案一 学案二 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 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 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 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 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 译) 学案三 -132-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1)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是要显达的人吧?我就要 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2)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 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 参考译文￿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 子十七岁时,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快要死了,告诫他的儿子懿子 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 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 是要显达的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孔子家境贫寒, 社会地位低贱。等到他长大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 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养的牲畜 肥壮繁多。因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 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 -133- 学案一 学案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学案三 -134-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35- 学案一 学案二 1.解释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136-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1)连词,和;(2)介词,给;(3)连词,就;(4)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没有 实在意义;(5)介词,用;(6)代词,它的;(7)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代词, 指史起;(9)语气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10)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11)介词,表对象;(12)副词,是;(13)副词,于是。 -137- 学案一 学案二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 (2)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学案三 答案: (1)即使我被弄死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继续完成这件事。 (2)如果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 变。 -138-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参考译文￿魏襄王跟臣子们一起喝酒,喝到正畅快的时候,魏王为臣 子们祝酒,祝臣子们都能得志。史起站起来回答说:“臣子有的贤明 有的不肖,贤明的人得志可以,不肖的人得志就不可以。”魏王说:“ 让群臣都像西门豹当臣子那样。”史起回答说:“魏国分配给人民土 地,每户一百亩,邺地偏偏给二百亩,这说明那里的土地不好。漳水 在它的旁边,可是西门豹不知利用,这说明他很愚蠢;知道这种情况 却不报告,这说明他不忠。愚蠢和不忠,不可效法。”魏王无话回答 他。第二天,召来史起问他说:“漳水还可以灌溉邺的田地吗?”史起 回答说:“可以。”魏王说:“你何不替我去做这件事?”史起说:“我担 心您不能做啊。”魏王说:“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这件事, -139-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我全都听你的。”史起恭恭敬敬地答应了,并对魏王说:“我去做这件 事,那里的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严重了会弄死我,次之也会凌辱 我。即使我被弄死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继续完成这件事。” 魏王说:“好吧。”(魏王)派他去当邺令。史起于是去邺开始了引漳 工程。邺地的人民非常怨恨史起,想要凌辱他。史起不敢出门,躲 了起来。魏王就派别人最终完成这一工程。水流到了田里,人民大 大受益,一起歌颂他说:“邺地有贤令,此人是史公。引漳水,灌邺田。 古来盐碱地,能长稻和谷。”魏襄王可说是善于做出决断了。如果 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140- 学案一 学案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3~4题。  学案三 -141-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1)连词,表顺承。(2)动词,担任。(3)代词,代指人。(4)所字结 构,与“上”构成名词短语。(5)“因”,因为;“为”,动词,作为。(6)一同, 均。(7)副词,于是。(8)介词,表处所。 -142- 学案一 学案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南阳刘之遴,学优未仕,先生所宜甄擢。 (2)之遴具异状十事。好属文,多学古体。 学案三 答案: (1)这是南阳人刘之遴,学问出众却没有做官,先生您应当甄别 擢用他。(2)刘之遴列举十条不同之处。刘之遴喜好写文章,多学古 体写法。 -143-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参考译文￿刘之遴,字思贞,是南阳涅阳人。刘之遴八岁就会写文章, 十五岁举茂才的对策答问,沈约、任昉看了都很惊异。(刘之遴)初 次当官任宁朔主簿。吏部尚书王瞻曾探望任昉,适逢刘之遴在座,任 昉对王瞻说:“这是南阳人刘之遴,学问出众却没有做官,先生您应当 甄别擢用他。”王瞻立即征召他任太学博士。刘之遴好古爱奇,在 荆州收聚几十上百种古器。有一古器像瓯,容量为一斛,上有嵌饰的 金字,当时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当时鄱阳嗣王萧范得到班固进 呈的《汉书》真本,将它献给皇太子,皇太子让刘之遴与张缵、到溉、 陆襄等人检校它与现行本的异同。刘之遴列举十条不同之处。刘 之遴喜好写文章,多学古体写法,与河东人裴子野、沛国人刘显常共 同讨论书籍,因此彼此友好。当时《周易》《尚书》《礼记》《毛 诗》均有高祖的义疏,只有《左氏传》尚缺,刘之遴便写《春秋大意 》十科,《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科,共三十事上奏。高祖非 常高兴。太清二年,侯景叛乱,刘之遴避难返回家乡,未到,在夏口去 世,时年七十二岁。(刘之遴)前后有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 -14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其 分值高、难度大,还因为其综合性强,涉及的层面多。翻译文言语 句,不仅要求考生对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透彻了解,还要对文言 句式能准确把握和领悟,对文言固定结构与现代汉语对应意思熟知, 有时还涉及修辞手法方面的问题。本节重点讲解不单独命题的文 言句式和固定结构的特点与翻译,以及翻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案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45- 一、四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一般有四类:判断句、被动句、 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 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46- (3)用“……,……也”表判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并序》)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 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47- (7)无标志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 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 ”“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 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48- 例1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判断句的译法。 ①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荆轲刺秦王》) 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⑦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⑧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⑩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49-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①这是我的过错。②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 的人!③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威逼你(订立盟约)。④我 让人观望了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 天子的云气。⑤(我)派遣将领防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 进入和意外的变故。⑥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⑦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⑧和氏璧,是天下人公 认的宝贝。⑨我们离开自己的父母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羡慕 您高尚的品德。⑩自己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 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150- 2.被动句 被动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 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 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2)用“见”“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51-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5)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被动句,需要根据上 下文的语意来判别。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②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或使用表被动的词语表达,如“受”“ 受到”“遭到”等。表被动的介词“于”有时省略,翻译时要注意识别 并译出被动的含义。“被”可以译成“受”“遭受”,尽可能按动词意义 翻译;确实作介词用的,才译成“被”。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52- 例2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被动句的译法。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⑦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⑧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⑨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 并序》) ⑩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53-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②自身死在人家手里,被 天下人嘲笑。③如果不这样,你们都要被他俘虏。④而您被赵王宠 幸。⑤出使不被诸侯侮辱。⑥等到被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 家。⑦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遭毁谤。⑧我将要被有见识的人嘲笑。 ⑨于是被任用为小城的官吏。⑩有这样强大的气势,却被秦人积累 下来的威势所吓倒。 -154- 3.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 门宴》) (2)谓语的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屠惧,投(之)以骨。(《狼》) (4)修饰限制性词语的省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 纳谏》)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55- (6)分句的省略。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 山记》) 省略是文言文中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之一。省略句最常见的是 省略主语、省略介词的宾语“之”以及省略介词“以”“于”等。对省 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 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56- 例3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 ①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④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⑤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57-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①等待我的一个朋友与他一同前去。(“与”后省略宾语“之”,“ 俱”后省略谓语“去”)②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象 郡。(“以”后省略“之”)③引(清流)来作为流觞的曲水。(省略兼语“ 之”)④有块石碑倒在路上。(省略介词“于”)⑤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 您。(应在“以”后补充“之”,指代亡郑这件事)⑥把和氏璧传递给美 人和左右的大臣们看。(省略“传”的宾语“之”)⑦现在您竟然从赵国 逃到燕国。(省略表处所的“于”)⑧不如趁机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 到赵国。(省略“使”的宾语“之”) -158- 4.倒装句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 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②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鸿门宴》) ③以“是”“之”为标志,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59- (3)介词结构后置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定语后置 ①“之……者……”为标志。 马之千里者。(《马说》) ②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中心词+数量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④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60- 主谓倒装句翻译时按“主+谓”顺序调整。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按照 “动(介)+宾”顺序调整;翻译第③种宾语前置类型,把“是”“之”去掉, 宾语移后即可。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把 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般把定语 调至中心语前。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61- 例4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语序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②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③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苏武传》)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⑤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⑦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⑨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⑩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62-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①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定语后置)②要见你干什么?(宾 语前置和介词结构后置)③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定 语后置)④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介词结构后置)⑤ 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从来没有这件事。(宾语前置)⑥把孝敬父母、 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介词结构后置)⑦凭自己只逃跑 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逃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⑧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宾语前置)⑨ 我的心里想得很远呀。(主谓倒装)⑩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照节奏 为歌声伴奏。(定语后置) -163- 二、常见的文言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也叫固定句式,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表达 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的句法格式。熟练掌握这 些句式,对快速、准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64-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65-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66-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67-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68-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69- 例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加点词的译法。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70-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①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②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③为什么一 个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人,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④现在我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祸患,并能报将军的深 仇大恨,怎么样?⑤现在是出来了,可还没有告辞,这怎么办?⑥我的 神色也愁惨起来,整理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 哀怨呢?”⑦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度再向南飞呢?⑧我是向他 学习道,哪用得着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⑨以至于对天 发誓,割断头发,哭得泪湿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⑩你们看廉将军和 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17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魏襄王与群臣饮。酒酣,王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史起兴而对 曰:“群臣或贤或不肖,贤者得志则可,不肖者得志则不可。”王曰:“皆 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对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 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而西门豹弗知用,是其愚也。知而弗言, 是不忠也。愚与不忠,不可效也。”魏王无以应之。明日,召史起而 问焉,曰:“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史起对曰:“可。”王曰:“子何不为 寡人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为也。”王曰:“子诚能为寡人为 之,寡人尽听子矣。”史起敬诺,言之于王曰:“臣为之,民必大怨臣。 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诺。 ”使之为邺令。史起因往为之。邺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 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 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魏襄王 可谓能决善矣。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节选自《吕氏春秋·乐成》,有删改)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72- 1.指出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 (1)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        ) (2)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 (3)知而弗言,是不忠也。(        ) (4)史起敬诺,言之于王。(        )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1)省略句,“以百亩”为标准;(2)判断句;(3)判断句;(4)介词结构 后置句。 -173-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或贤或不肖,贤者得志则可,不肖者得志则不可。 (2)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 (3)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1)臣子有的贤明有的不肖,贤明的人得志可以,不肖的人得志 就不可以。(2)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这件事,我全都听你的。(3) 我去做这件事,那里的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严重了会弄死我,次 之也会凌辱我。 -174-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3~4题。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 称,而私情不协。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颍川 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灵帝崩,董 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 浊,显拔幽滞。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而迁靖 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 卓怒毖曰:“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 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叱毖令出,于外斩之。 靖惧诛,奔伷。伷卒,依扬州刺史陈祎。祎死,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 有旧,故往保焉。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孙策东渡江,皆 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 者莫不叹息。既至交阝止,交阝止太守士燮厚加敬待。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75- 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 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 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 耳。”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 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 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 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 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 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靖虽年 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有删改)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176- 3.指出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 (1)少与从弟劭俱知名。(       ) (2)以马磨自给。(       ) (3)还来相图。(       ) (4)叱毖令出,于外斩之。(       ) (5)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       ) (6)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       ) (7)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       ) (8)足下当以为指南。(       )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1)省略句,省略主语。(2)宾语前置句。(3)宾语前置句。(4) 省略句。(5)介词结构后置句。(6)省略句。(7)判断句。(8)省略句。 -177-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 (2)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 (3)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 (4)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答案: (1)举贬升降天下官员,淘汰清除腐败昏庸之官,提拔举荐怀才 失意之士。 (2)会稽太守王朗向来与许靖交情深厚,因而前来保护许靖。 (3)自他流落交州以来,与众人生活在一起,每当遇到忧患危急之事, 他总是先人后己。 (4)你要自勉啊!持之不倦地布施仁德,以满足我的心意。 -178-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参考译文￿许靖,字文休,是汝南郡平舆县人。他年轻时就与堂弟许 劭一同成名,并且都有喜好品评人物的声名,但两人私下感情颇不 融洽。许劭官任本郡功曹,排斥许靖并使之不得被录用,许靖只好 替人赶马磨粮来养活自己。颍川人刘翊担任汝南太守,就举荐许靖 为计吏,负责察举孝廉,后又任职尚书郎,掌管官员的选用。汉灵帝 死后,董卓专权,以汉阳人周毖为吏部尚书,让他同许靖共同商议,举 贬升降天下官员,淘汰清除腐败昏庸之官,提拔举荐怀才失意之士。 于是(董卓根据许靖等的推荐)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人孔伷 为豫州刺史,而许靖本人则被提升为巴郡太守。许靖不就职,被改 任为御史中丞。韩馥等人到职后,纷纷举兵反攻京城,打算杀掉董 卓。董卓怒斥周毖说:“你们都说应当选拔任用品行高尚之士, -179-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我董卓听从你们的计策,不愿违背天下人心。而你们所录用的这些 人,上任之日,就掉头来攻击我。我董卓为何要起用这些忘恩负义 之徒!”(董卓)喝令将周毖推出,在城外斩首。许靖害怕董卓诛杀自 己,于是逃奔到孔伷那里。孔伷死后,许靖又投靠扬州刺史陈祎。 陈祎死后,会稽太守王朗向来与许靖交情深厚,因而前来保护许靖。 许靖出于仁厚之心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孙策 东渡长江,人们纷纷逃往交州躲避战乱,许靖自己坐在江岸上,让随 从人员乘船先走,亲属族人都出发后,自己才起身随后跟去,当时看 到这一场景的人莫不赞叹。到了交阝止郡,交阝止太守士燮对许靖 格外敬重厚加款待。陈国人袁徽也寄身交州,他给尚书令荀彧写信 说:“许文休乃英才伟士,智谋策略足以参与国家大事。自他流落交 州以来,与众人生活在一起,每当遇到忧患危急之事,他总是先人后 己,与亲族内外的人同饥共寒。他以人伦纲常对待同类,仁义宽厚, -180- 学案一 学案二 学案三 都很有收效,只是无法一一陈述而已。”后来刘璋派遣使者征召许 靖,许靖由此入蜀。刘璋任命许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南阳人宋仲 子在荆州给蜀郡太守王商写信说:“许文休风流倜傥奇伟不凡,有盖 世之才干,您应当以他为楷模。”建安十六年,许靖调任蜀郡。建安 十九年,刘备攻克蜀地,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刘备为汉中王,许 靖又被拜为太傅。刘备即位称帝,即册封许靖说:“朕得以承嗣帝业, 君临天下,日夜惶惶不安,唯恐不能平定四海。百姓未能亲附,五德 不彰,你身为司徒,应当谨慎地布施五常教化,使其弘扬光大。你要 自勉啊!持之不倦地布施仁德,以满足我的心意。”许靖虽年过七十, 仍然喜爱人才,奖掖后进,(与人)清谈不倦。章武二年,许靖去世。 -181- -18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断句能力的高低,是阅读文言文能力 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的基础是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断句前 要先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断句时将能断 开的先断开,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开的地方;另外,断句还要综合 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学案四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18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断句的三个步骤、五个标志 必备知识·归纳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意思的准确理解。我们看到一个文 言文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了解这个 文言文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 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 如果是史传类文本,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 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 -18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019·全国Ⅱ卷,节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  )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 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 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 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 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 与语,数日不厌。 B -18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 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 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 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 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8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解析:画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 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 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 境。”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 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 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 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18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 力通过抓断句标志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断句标志主要有以 下五类: 1.词语标志 -18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18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 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 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 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 诺。请以死为王。”(《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 -19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 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 参考译文￿齐王得了恶疮,派人到宋国接文挚。文挚到了,察看了齐 王的病,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愈。虽然如此,大王的病一 旦痊愈,就一定会杀死我。”太子说:“什么原因呢?”文挚回答说:“如 果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但如果大王真的被激怒了,那我 就必死无疑。”太子叩头下拜,极力请求说:“如果治好父王的病而父 王真的要杀先生的话,我和我的母亲以死向父王为您争辩。父王一 定哀怜我和我的母亲,望先生不要担忧。”文挚说:“好吧。我愿拼着 一死为大王治病。” -19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句式标志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如“……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时省略“者”或“也”);“不 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典型 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 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介子)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 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 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 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 情乎?(吕祖谦《东莱博议》) -19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 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 参考译文￿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 之心来衡量。事情本来就有外表相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情况, 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 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话,是他母亲的话。 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 也说:“为什么不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间, 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 呢? -19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3.修辞标志 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 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断句可以此为依据。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 谓重死矣身为僇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 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 为法程。(《吕氏春秋·慎行》) -19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 者/可谓重死矣/身为僇/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参考译文￿黄帝那样尊贵,最后也要死亡;尧舜那样圣贤,最后也要死 亡;孟贲那样勇武,最后也要死亡;人本来都要死亡,但像庆封这样的 人,受尽凌辱而死,可以说是死而又死了。自己被杀,宗族亲属不能 保全,这是嫉害别人的缘故。大凡邪恶的小人做事,开始的时候互 相帮忙,到后来一定互相憎恶。坚守道义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开 始时互相帮助,时间越长越互相信任,最后更是互相亲近,后代把这 种做法当作准则。 -19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4.结构标志 利用语句间的组织结构或固定结构短语的相对固定性断句,如有 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 是以”“向使”等。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 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 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 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而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叹息以俟 时也?秦之乱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 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 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苏轼《论养士》) -19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 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 参考译文￿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 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 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 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 而有特殊才干的分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 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带着瘦长 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 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 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 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 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人以为秦始 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19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5.名物标志 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 典章制度,等等)和代词在句中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这类词 的前后要停顿。此外名物标志还包括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 职官等古代文化常识方面的名物词。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边归谠字安正,幽州蓟人。归谠弱冠以儒学名后唐末客游并邠晋 祖镇太原召置门下表为河东节度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改太原府推 官试大理评事。天福初,拜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 充户部判官。历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尝上言:“使臣经过州县,券 料外妄自征需,以丰傔从,多索人驴,用递行李。挟命为势,凌下作威, 供亿稍迟,即加鞭棰,吏民受辱,宁免怨嗟。欲望察访得情,严示惩戒。 ”从之。俄迁右散骑常侍。(节选自《宋史·边归谠传》) -19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归谠弱冠以儒学名/后唐末/客游并邠/晋祖镇太原/召置门下/ 表为河东节度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改太原府推官/试大理评事。 参考译文￿边归谠字安正,幽州蓟人。边归谠年轻时以儒学闻名。 后唐末,在并、邠客居。晋祖镇守太原,召来安置在门下,表奏为河 东节度推官、试任秘书省校书郎,改任太原府推官、试任大理评事。 天福初年,为监察御史。历任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充任户部 判官。历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边归谠曾上奏:“使臣经过州县, 在俸禄以外自己随便索取,以补贴仆从,多要民夫和驴,用来运送行 李。挟令之威,欺凌百姓作威作福,供给所需之物稍有迟缓,就进行 鞭打,官吏百姓受到侮辱,怎能避免怨恨。希望察访到实情,严办以 示惩戒。”(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边归谠随即升为右散骑常侍。 -19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断句完成后,考生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 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与文章体裁、语言风格是否相 符。 -20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关键能力·提升 满分解构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 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 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 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 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 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 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 论减。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 -20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 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 B.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 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 C.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 /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 D.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 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 B -20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年间,他以国子生身份被提升 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府知府。建文年间他请求限制和尚道士的土 地,每人不超过十亩,其余土地平均分给贫苦百姓。(朝廷)听从了(他 的建议)。永乐初年他被召回任大理寺少卿。当时有诏令,建文年间 曾上奏改革旧制度的人都要当着皇上的面陈述。虞谦就说了以前 的事并请罪。皇上见虞谦害怕,笑着说:“这个秀才只是排斥老子、 佛教罢了。”(皇帝)释放了他不再过问。但是限制和尚道士田地的 制度最终被停止了。都察院确定欺骗的罪名,按照洪武年间公布的 条例是杀头示众。虞谦上奏:“遵从诏令、按照法律判罪,欺骗应当 是杖打流放,杀头不是诏令中的意思。”皇帝听从了。天津卫的粮仓 发生火灾,烧掉粮食数十万石。御史上奏说是主管的人偷窃用去太 多,就放火焚烧来掩盖自己的罪责。官府逮捕了几乎八百人,应处死 的有上百人。虞谦辩白此事定罪太过分,(这些犯人)得以减轻量刑。 -20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这段文字的文体是传记。阅读时,首先要根据传记的“六要素”大 致厘清这段文字的意思。表时间的词有“时”“建文”;涉及的人物有 虞谦和皇帝两人;事件是诏书要求建文年间上书改旧制的人要亲自 到皇帝面前陈述。虞谦请罪时十分害怕,皇帝笑着解释原因并饶恕 了他。 -20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根据大意,对比四个选项,综合运用五标志:  综合来看,这个题的答案为:   -20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做完题目后,通读一遍全文。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内容不合情 理,就有可能断错,需要结合文意,重新思考。 -20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周山图字季寂,义兴义乡人也。少贫微,佣书自业。有气干,为吴 郡晋陵防郡队主。宋孝武伐太初,山图豫勋,赐爵关中侯。泰始初, 为殿中将军。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 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镇军将军张永征薛安 都于彭城,山图领二千人迎运至武原,为虏骑所追,合战,多所伤杀。 虏围转急,山图据城自固,然后更结阵死战,突围出,虏披靡不能禁。 众称其勇,呼为“武原将”。 (节选自《南齐书·周山图传》,有删改) D -20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A.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 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 B.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 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 C.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 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 D.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 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 解析:“举”是举荐的意思,宾语为“山图”,它们之间不应该断开,排除 A、C两项。“前”修饰“驱”,“前驱”是先头部队的意思,不应该断开, 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 -20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周山图,字季寂,是义兴义乡人。年轻时家境贫寒地位卑 下,租书攻读。富有才干,做吴郡晋陵防郡队主。宋孝武帝讨伐太 初刘劬,周山图参与有功,赐爵为关中侯。泰始初年,周山图做殿中 将军。当时各地反叛,仆射王彧荐举周山图带兵,皇上召他来跟他 谈话,皇上很满意,就派他率领一百条船做前锋。周山图与军主佼 长生等攻破贼人的湖白、赭圻二城。镇军将军张永到彭城征讨薛 安都,周山图带领二千人到武原迎军,被敌军骑兵追逐,经过激战,周 山图的军队多有伤亡。敌军围杀更为急迫,周山图先是据城自保, 然后再布下阵来拼死战斗,突破包围冲杀出来,敌军被杀得纷纷败 退势不能挡。众人夸他勇猛,叫他作“武原将”。 -20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向士璧字君玉,常州人。负才气,精悍甚自好,绍定五年进士,累通 判平江府,以臣僚言罢。起为淮西制置司参议官,又以监察卿史胡 泓言罢。起知高邮军,制置使丘崇又论罢。起知安庆府、知黄州, 迁淮西提点刑狱兼知黄州。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 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士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 费其志足嘉进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仍旧职。 (节选自《宋史·向士璧传》,有删改) C -21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A.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士 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 B.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士 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 C.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士 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 D.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士 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 -21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把握大意,然后对比四个选项,确定考查 点。“合州告急”,这是一个意思完整的语句,故“告急”后要停顿;“制 置使马光祖”是官职名和人名,中间不断开;“命士璧赴援”是马光祖 发出的命令,故“赴援”后要停顿;“数立奇功”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向士璧;“帝亦语群臣曰”的“曰”字后要停顿;“士璧不待朝命,进师归 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是皇帝说的具体内容。 -21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向士璧字君玉,常州人。他恃才负气,精明强悍,很是洁身 自好,绍定五年考中进士,不断升官至平江府通判,(后来)因为臣僚弹 劾而免职。他被起用为淮西制置司参议官,又因为监察御史胡泓弹 劾而被罢免。(他)被起用为高邮军知军,制置使丘崇又奏论将他免 职。他被起用为安庆府知府、黄州知州,改任淮西提点刑狱兼黄州 知州。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令向士璧前往支援,他多次建立 奇功。皇帝也对众位大臣说:“向士璧不等接到朝廷命令,进军归州, 并且捐出百万家财来供给军费,他的精神很值得嘉奖。”他被升职 为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仍任旧职。 -21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 太宗欲诛之,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 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 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太宗称善,遂用其策。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有删改) C -21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A.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 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 B.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 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 C.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 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 D.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 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 解析:“况”是表让步的连词,应在其前面断开,排除A项和B项;“然”在 句中是“代词”不是“连词”,故“然”要紧连着“不”,构成短语“不然”,排 除D项。 -21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起初,李继迁侵扰西部偏僻地 方,保安军奏报说抓获了他的母亲。太宗想杀她,吕端入宫对皇帝 说:“以前项羽得到刘邦的父亲太公,想要把他煮了。高祖刘邦说: ‘我愿分一杯汤。’凡是要做大事的人都不顾及自己的亲人,何况 李继迁这样悖逆不孝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他的母亲,明天就能擒 获李继迁了吗?如果不能,只是愈加坚定了他的反叛之心。”太宗说 :“那么如何处理呢?”吕端说:“以臣下的愚见,应(把他的母亲)关在延 州,使人好好地善待看护她,以此招来继迁。”太宗称好,就采用了他 的计策。 -21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 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①涉于诞。味道对曰:“阴阳 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 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 爱,参赞化育。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 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②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 ”盖讽皇子竑事也。 (节选自《宋史·叶味道传》) 注①伯有之事:是指公元前544年发生在郑国的一场内乱。②子泄: 人名。 C -21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A.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 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B.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 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C.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 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D.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 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解析:“阴阳二气之散聚”句中的“之”作助词,意为“的”,中心语是“散 聚”,“阴阳二气之散聚”是偏正结构,所以应在“散聚”之后停顿。排 除A、B两项。“虽天地不能易”意为即使天地也不能改变。主语是 “天地”,谓语是“易”,所以应在该句的前后停顿,排除D项。 -21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旧制,说书的职事只是就《通鉴》进行解说,不涉及经书。 味道请求先讲说《论语》,诏令依从。皇帝忽然问起鬼神的事,怀 疑伯有的事涉及荒诞。味道回答说:“阴阳二气的聚散,即使是天地 也不能改变。有的人死了而魂仍不散,这是常态。有的人死非其所 而魂郁结不散,这是变态。所以圣人设宗庙,分别亲疏远近,正是用 来教民亲爱之义,参赞化育。现在伯有获罪而死,他的魂不散,兴妖 作鬼,使得国人上下不安,这时如果为他立子泄为后,那么或许鬼神 有知,就无不安宁了。”这是在讽谏皇子赵竑的事。 -21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是一个独立考点,与“理解常见 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并列于理解能力层级,体现了国家对传承古代文化、培养语文素养 的重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可以发现,对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 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含义比较固定且与理解 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一类古代文化名词的理解。 学案五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22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方法一 从考题入手,了解文化知识考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涵盖了中国的 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科举文化、礼制官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 古代文化知识是我们阅读文本、感知文意不可回避的内容。因此, 我们首先要了解近几年高考题考查了哪些文化知识,在哪些问题上 设误。 -22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1.(2019·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 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 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 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 刑罚之中较轻。 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 汤武”指商汤与周武王。 -22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2019·全国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 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 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 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 全国的军政大权。 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三晋” 是战国时期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称。春秋末,晋国被韩、赵、 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各立为国,史称“三晋”。 -22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3.(2018·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 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 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 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 芝的谦让行为。 C -22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解析:A项,文中用“坟籍”一词陈述鲁芝潜心学习典籍,正确。B项, 可结合岳飞《满江红》“朝天阙”一句来判定其正确。C项,践阼,走 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堂前有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 位,借指帝位。“践阼”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意思。D项,结 合文本中“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可知此项正确。 -22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4.(2018·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 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 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 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 均可指国都。 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师”单 用时,没有“国都”的意思。A、B、C三项涉及称谓、礼仪、科举等 内容,备考时,需分类总结记忆。 -22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5.(2018·全国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 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 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 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 指皇帝印信。 C  解析:“尹”是知府的简称错误。 -22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6.(2017·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 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 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 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 家钱财营葬。 B  解析:B项“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理解错误。姻 亲与血亲不同,不是血亲的一部分。 -22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7.(2017·全国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 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 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 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 职的一种借口。 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本题宜 用直接选取法。近侍“职位很高”不对,有些近侍职位不一定高,“对 帝王的影响也很大”过于绝对。 -22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8.(2016·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 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 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 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 原常发生争端。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从所给的四个选项看,C 项,“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误。“有司”指主 管某部门的官吏,不限定是朝廷中的,也包括地方上的。 -23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9.(2016·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 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 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 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 职的委婉说法。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等古代文化常识。D 项,“移疾”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实际是 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的表述错误。 -23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10.(2016·全国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 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 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 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 的南北两处京城。 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掌管土地、户籍等的是户部,不 是礼部。 -23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11.(2015·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 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 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 其他儿子。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 ,“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23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12.(2015·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 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 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 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 可指赴京都。 C -23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解析:A项,“字”,古代男子成人(20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 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 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所以A项正确。B项,“谥号”是古代君 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 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 评判性质的称号。所以B项正确。C项,“嗣”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 长子。嫡长子与最年长的儿子有时候并不是一致的。所以C项说 法错误。D项,“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指皇帝居处,借指 朝廷,也可代指京城、宫殿。所以D项正确。 -23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13.(2014·大纲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 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 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 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编年体史书。 B  解析: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 属,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君王之位。因此指担任大臣不正确。 -23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方法二 回归课本,分类识记 考点知识,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文下一般有注释。对这 类词语含义的把握,积累是最好的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回归 课本,以教材为原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分类识记。如可利用《张 衡传》整理以下几方面的古代文化知识。 -23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1.古代官职的任命、调动、贬谪等 (1)举:推荐,(被)举荐任官。行:去应荐。例:举孝廉不行。 (2)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就:就职,任职。例:连辟公府不就。 (3)召:召请来授官。应:应职,接受官职。例:累召不应。 (4)拜:任命,授给官职。例:公车特征拜郎中。 (5)迁:调动官职。例:再迁为太史令。 (6)转:调动官职。例:再转复为太史令。 (7)徙:调动官职。例: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8)出:离京去外地为官。例:出为河间相。 (9)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例:衡下车。 (10)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例:视事三年。 (11)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例:上书乞骸骨。 -23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古代官职名称 (1)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 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 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例:再转复为太史令。 (2)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 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例:公车特征拜郎中。 (3)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 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例:后迁侍 中。 (4)相:汉朝王国的相,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例:出为河间相。 (5)国王:汉朝国王,相当于太守。例:时国王骄奢。 -23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3.古代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 并以年号纪年。例:永元中、顺帝初、阳嘉元年、永和初。 4.古代地理 (1)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 今陕西西安附近。例:游于三辅。 (2)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文中指洛阳。例:因入京师。 (3)两都、二京:指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例:衡乃 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24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5.历史典籍 (1)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 (2)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例:遂通五经。 6.古代教育 (1)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例:观太学。 (2)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例:贯六 艺。 -24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1官职、封号、爵号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4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①“太守”,古代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②“太子”,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③有司,官 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④“侯 ”“伯”,春秋时期的爵位名。⑤“司马”,古代武职官职名。⑥“左尹 ”,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⑦“上卿”,古代官名,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 或贵族。⑧“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 称。⑨“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 长。 -24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2科举、学校、音乐、歌赋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4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①“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 部儒家经典。②“庠序”,古代的学校名。殷商时代叫“序”,周代叫“ 庠”。③“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此处指优秀的 人才。与后代科举“秀才”不同。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 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④“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 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 的官职。⑤“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⑥“学使”,学 政的别称。⑦“变徵”是古代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 变徵)的一个音级。以此为主调的歌曲,凄怆悲凉。⑧唐代对七言 诗的习惯说法。⑨“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五部经书。“六艺”此处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与 技能。⑩“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24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3称谓、礼仪、典章、制度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4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①“九宾”,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 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②“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羊、猪 各一头。(牛、羊、猪三牲全备,叫“太牢”。)③“总角”,古代少年男 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后来用以指代少年时代。④“足下”,古代下 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⑤“束发”,十五岁时,男子要把原先的总 角解散,扎成一束。⑥“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⑦秦国 在西方,郑国在东方,为秦国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后泛 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⑧“季父”,即叔父,古人排行有孟、仲、叔、 季。“季”,最小的。⑨“社稷”,古时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以求平安和丰收。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⑩“初七”,专指农 历的七月七日;“下九”,每月的农历十九。古代以农历每月二十九为 “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下九”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 子。 -24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4天文、地理、历法、建筑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4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①“永和”,年号纪年,东晋穆帝年号;“癸丑”,干支纪年,指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②“山东”,崤山以东地区,指东方诸国。③“四 海”,指天下、全国。④“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 都相适合。⑤“既望”,指望日的次日,通常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 ⑥“四纪”,四十八年。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⑦“ 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日落以后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时间,一般 是指19点至21点。“人定”,是亥时,夜深人静的时候,21点至23点。 ⑧“国”并不是指整个郑国,而是指“国都”“京城”。⑨“八州”,冀州、 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中国古代分九州, 秦居“雍州”,六国居于其他“八州”。⑩“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 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24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方法三 内引外联,合理推断 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从命题方式看,并不主张“死记硬背”, 因为考题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一个知识小题,加点的 词语均与前后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在课内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的基础上,比附课文,紧扣语境,合理推断。如2019全国Ⅰ卷第11题 A项“诸子百家”,从《过秦论》“隳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可知,“百家 ”即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从我们初中学的 《论语》《孟子》可知,诸子百家中“儒家”影响最为深远,“道、法、 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误。再如2018全国Ⅰ卷11题B项“阙”可结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中“不知天上宫阙”、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等句子来理解。2018全国Ⅱ卷11题A项“豪右”见《张衡 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课文下注释为:豪族大户。右,右族,即 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豪右”与“闾左” 相对,《陈涉世家》中有“发闾左適戍渔阳”句。古代一般以右为尊,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25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5(2017·全国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25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 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 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 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 现代泛指首都。  B -25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5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另外,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我们还可以将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如“陛下”一词,经常出现在古典题材的电视剧、戏剧、小说中,是 对皇帝的尊称。又如2015全国Ⅰ卷第5题D项:太子指封建时代君 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太子”一词 在《甄嬛传》《琅琊榜》等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太子又称“皇储 ”“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可指其他 儿子。 我们还可以以今证古,如古代表地理的方位词有“阴”“阳”,“山南 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保留至今的好多地名可以对此验证,如衡 阳在衡山以南,故名衡阳;洛阳在洛水之北,故名洛阳。反之,华阴在 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江阴在长江之南,故名江阴。 -25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注恺悌:和乐平易。 A.织造,明设立的专局,掌管丝织品生产,供官府使用。 B.服阕,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服。 C.登闻鼓,设置在朝堂之外,让臣民击鼓诉说冤抑之情。 D.文渊阁,此处指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长官,有宰相之权。 A -25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解析: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把官职名称和官署机构弄混了,二是把 机构的功能说错了。 参考译文￿曾樱,字仲含,是峡江人。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平 易公平,不畏强暴。织造宦官李实迫使各知府行属下之礼,曾樱不 服从。他因母亲过世返家。服丧期满,曾樱被起用任原职。曾樱被 晋升为按察使,分巡福宁。崇祯十年冬天,皇帝相信东厂的话,认为 曾樱行贿谋求升官,就命令把他套上刑具送到京师。当地百姓因为 曾樱家里清贫,为他凑钱准备了行装,几千名德高望重的人跟着他 到朝廷,敲登闻鼓为他诉冤。后来唐王在福州称帝号。命令他掌管 吏部,随即晋升他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25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25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A.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 权力次之的称持节、假节。“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信物,如《苏武 传》中“杖汉节牧羊”。 B.开府仪同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 的最高官阶,从一品。开府,指以自己的名义置幕府与幕僚部属的 行为。 C.《周礼》是儒家经典,它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对礼法、 礼义做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是古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 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 D.郡公,魏晋南朝时期设置,为异姓功臣的最高封爵,皆无实封,有封 国、食邑,开国置国官,可世袭。食邑从数千户到万户不等。 解析:从后面的解释看,应为“皆有实封”。 -25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元定字愿安,是河南洛阳人。十三年,他被授官任河北郡 太守,加授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食邑增至一千户。元定勇猛而 有谋略,每次作战必定冲锋陷阵,但是未曾自表功劳。太祖对他深 为重视,各将领也称他为长者。十五年,他升任使持节、车骑大将 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为公。魏废帝二年,他因为是宗室,被晋封 建城郡王。三年,按照《周礼》,他的爵位随例更改,被封为长湖郡 公。世宗初年,他任岷州刺史。他威严和恩惠并用,很能得到羌人 豪强的欢心。以前生羌占据险阻不服从的人,到这时都走出山谷, 跟着交纳赋税。到元定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时,羌人豪强等人都很 感念留恋他。保定年间,元定任左宫伯中大夫。过了很久,他调任 左武伯中大夫,晋升为大将军。 -25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6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A.科举时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 甲,一甲称状元,二甲称榜眼,三甲称探花。 B.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主管刑罚,在不同的朝代职责范 围不尽相同,长官为刑部尚书。 C.东宫,一般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 与西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样的道理。 D.赠,文中指赠官。赠官是中国古代的政治行为,意为给已死的官 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解析:A项“一甲称状元,二甲称榜眼,三甲称探花”错,一甲前三名分 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26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徐经孙字中立。宝庆二年徐经孙考取进士,任浏阳主簿。 他升任起居郎,(后来又)升任刑部侍郎兼给事中,升任太子詹事,教导 太子三年,讲述经书要义,随时随地启发(太子)。朝廷任命他为湖南 安抚使、潭州知州,他不受命。他被授任端明殿大学士,闲居十年, 去世,赠官金紫光禄大夫。徐经孙所推荐的陈茂濂担任公田官,分 配管理嘉兴,听到徐经孙退职,说:“我不能辜负徐公。”陈茂濂于是 就以父母年老为由辞职回家,一辈子没有复出做官。 -26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6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 为吏部尚书。 B.致仕,又叫致事、致政、休致,指官员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 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行人,可指出征、出行的人,亦是使者的通称,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是后者。 D.诣阙,“阙”是古代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又指宫殿或朝廷;“诣阙” 指到宫殿或到朝廷。 解析:吏部只掌管文官的任免、升降、调动,武官事务归兵部掌管。 -26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魏骥,字仲房,萧山人。宣德初年,魏骥升任吏部考功员外 郎。正统三年,他被召入试用行在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 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魏骥改任礼部左侍郎, 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 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于是朝 廷改任他为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 同意。正统十四年,他升职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 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他年龄七十七,辞官 退休。成化七年,皇帝派遣使者前往慰问他,赐给他羊和酒,命令有 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 按照礼制朝廷赐予他祭品,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 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26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学案六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 方面,既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简答题;内容方面,既有对文中信息 的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的归纳与概括、综合判断与推理, 也有对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表达的看法的分析 与评价。 -26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题点一 客观选择题,抓点带面,找准对应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在试卷中表现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括分析题,因而也最易失分。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文章,标注区间。解题时,先通读选文,把握大意。然 后再读选项,把选项和原文相对照,锁定概括区间。 第二步,紧扣概括,注重分析。就近几年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概括 ”一般不错,错在“分析”。因此,可根据“概括”的内容,聚焦“分析”,在 所叙事件上下功夫。 第三步,留心易错,聚焦高发。概括分析一般从“事之于人”“事之 于时”“事之于地”“事之有无”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设题, 何事、何人、何时、何地都是易设误处,曲解文意、错位嫁接、无 中生有、以偏概全等是其常设陷阱。 -26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第一步:通读文章,标注区间  从选项到文本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 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 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 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 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 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 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 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 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26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标注概括区间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 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 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 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A项区间】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 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 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 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 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26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B项区间】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 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 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 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 之楚。【C项区间】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 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 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 而并中王尸者。【D项区间】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改) -27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第二步,选项切片,细加比对  比对结果:                        A项概括分析正确。 -27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比对结果:                        B项概括分析正确。 -27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比对结果: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C项“深表不满”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并没有提到吴 起对公叔继任相位不满。 -27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比对结果:                       D项概括分析正确。 -27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题点二 解答主观简答题要注意的问题 1.审准设题角度 文言文简答题,其设问方式与文本体裁、题材密切相关。如果是 人物传记,其设问角度一般是人物、事件;如果是游记散文,一般是 景物、人事、情感;如果是议论说理散文,可能会是对作者观点态 度的分析概括。题目一般是简要的概括、说明,也可能有简要的分 析。 2.准确理解文意 对文意的理解,是答题的基础。文言文更是这样。这就要在读文 时,准确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生平经历,作者的褒贬评价。 对关键字词,要结合前后语境,力求贯通理解,不可含混不清,更不可 牵强附会。 -27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3.找准文本依据 找文本依据,也就是确定答案所在的区间。这要看设题点所在的 位置:如果设题点在引出句或观点句上,一般要看下文;如果在总结 句或结论句上,一般要看上文;如果在过渡句上,就要前后兼顾,再做 权衡。对答案区间的确定,不能太窄,这样容易要点不全;也不能过 于宽泛,这样容易大而不当。确定答题区间后,还要有分点作答的 意识,不可照抄原文,也不可把翻译作答案,要有概括、分析、提炼、 变形的过程。 -27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满分解构 (2020届山东、海南省模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 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 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 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 忧?请简要说明。(3分) -27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思考角度】  萧何被封赏的背景,皇上刘邦给萧何的赏赐  群臣和召平对封赏的不同态度                                         “汉十一年”至“令卒五百人一都 尉为相国卫”                              陈豨、韩信相继造反,刘邦也害怕萧何乘 机造反危险的环境中设置了五百人的卫队                           不仅增官益封,还在没有任何危险的环境中 设置了五百人的卫队 -27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整合】￿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灾祸临头了。皇帝疑心萧何会 像韩信一样谋反,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 参考译文￿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 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 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 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 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忧虑。 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 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 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27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李铉,字宝鼎,勃海南皮人也。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余便通。 家素贫,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 《尚书》,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虯受《周官》《仪礼》, 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铉以乡里无可师者,诣大儒徐遵明 受业。居徐门下五年,常称高第。年二十三,便自潜居讨论是非。 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 《周易义例》合三十余卷。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畜枕,每睡,假寐 而已。年二十七,归养二亲,因教授乡里。生徒恒数百人,燕赵间能 言经者,多出其门。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举秀才, 除太学博士。及李同轨卒,齐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简硕学,以教诸子。 -28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文襄以铉应旨,徵诣晋阳。时中山石曜、北平阳绚、北海王晞、清 河崔瞻、广平宋钦道及工书人韩毅同在东馆,师友诸王。铉以去圣 久远,文字多有乖谬,于讲授之睱,遂览《说文》《仓》《雅》,删正 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天保初,诏铉与殿中尚书邢邵、 中书令魏收等参议礼律,仍兼国子博士。时诏北平太守宋景业、西 河太守綦母怀文等草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令铉与通直常 侍房延祐、国子博士刁柔参考得失。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 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 将送,儒者荣之。杨元懿、宗惠振官俱至国子博士。 (选自《北史·李铉传》,有删改) -28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铉幼时家贫,非常喜欢学习。因为家中贫穷,他便常常在春夏 时节参加农业劳动,到了冬天才入学学习;为了学习知识,他曾经拜 多人为师。 B.李铉教授弟子,成效颇为显著。回家奉养双亲时,他曾在乡里教授 弟子,学生数量常常达到几百人,燕赵一带能谈论经籍的,多出自他 的门下。 C.李铉撰定典籍,因饱学被选用。他编定《孝经》等三十余卷;李同 轨去世后,齐神武帝亲自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教育皇子,他被齐神 武帝选中。 D.李铉治学严谨,修改经籍谬误。他认为距离文学先圣所处的时代 已经很久远了,经籍中文字多有错误,于是就在空暇时删改六艺经 注中的错字。 C -28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解析:C项,“齐神武帝亲自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教育皇子,他被齐神 武帝选中”错误,张冠李戴,由“及李同轨卒,齐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简 硕学,以教诸子。文襄以铉应旨”可知,应为“齐神武帝命令文襄精选 饱学之士,来教育各位皇子,文襄选中李铉应旨”。 -28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李铉虽出身贫苦,最终却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官至国子博士。他 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广泛学习,转益多师。②勤奋求学,不满足已有学问。③潜 自进修,用心揣摩。④声名远播,备受官府重视,皇帝信任。 -28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李铉,字宝鼎,是勃海南皮人。九岁入学,抄写《急就篇 》,一个月就通晓。家中一向贫困,常常春夏时节务农,到冬天才入 学。十六岁时,跟从浮阳李周仁学习《毛诗》《尚书》,跟从章武 刘子猛学习《礼记》,跟从常山房虯学习《周官》《仪礼》,跟从 渔阳鲜于灵馥学习《左氏春秋》。李铉认为乡里没有可以从师学 习的人,到大儒徐遵明处去接受学习。在徐遵明门下五年,常常是 成绩最优秀的。二十三岁,就自己隐居起来研讨学术是非。编定 《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以及《三传异同》《周 易义例》共三十余卷。用心精勤刻苦,曾三个秋冬不备枕头,每次 睡觉,和衣打盹而已。二十七岁,回家奉养双亲,因而在乡里教授弟 子。学生常有数百人,燕赵地方能谈论经籍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 -28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因为乡里少有典籍,所以来到京城游学,读没有见过的书。被推举 为秀才,任太学博士。到李同轨去世,齐神武帝命令文襄在京城精 选饱学之士,来教育各位皇子。文襄选中李铉应旨,征召到晋阳。 当时中山人石曜、北平人阳绚、北海人王晞、清河人崔瞻、广平 人宋钦道以及善于书写的韩毅都在东馆,是各王的师友。李铉认为 距离文学先圣所处的时代已经很久远,文字多有错误,在讲授空暇 时,就阅读《说文》《仓》《雅》,删改六艺经注中的错字,名为 《字辨》。天保初年,下诏李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人 参议礼律,仍兼任国子博士。当时诏令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太守 綦母怀文等人起草拟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命令李铉和通 直常侍房延祐、国子博士刁柔讨论新历的得失。不久正式担任国 子博士。废帝在东宫为太子时,文宣帝诏令李铉教他经书,得到优 待礼遇。去世时,特赠官为廷尉少卿。到回乡下葬,国君送别,儒士 以这个为荣。杨元懿、宗惠振都任官到国子博士。 -28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学案七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 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 “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句子在文中的 意思;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句 子的内涵和深层含义。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需注意翻译的重点和 翻译的方法。 -28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一、落实三大赋分点 文言文翻译题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选 取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目,考查该句的实词、虚词或句式。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要求翻译的句子其命题点在哪里, 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28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一)关键实词 对于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如翻译通假字时 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下面四类实词要特别注意。 1.古今异义词——置换、拆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得分点”的频 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 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其古今 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 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 一般情况下要把它拆分开来翻译。当然,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 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如“斧 斤以时入山林”中的“斧斤”。 -28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1(2019·浙江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答案: (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 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 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关键点:第一句“人力”“造物”“微旨”;第二句“毛发之用”。 -29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多义实词——语境推定 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多 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例如:“兵”的本义是“兵器”“武 器”。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引申义就是从本义 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实词多义的根本原因。例如“兵”的引申 义:(1)士兵,如“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2)战争,如“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义就是 通过本义打比方而固定下来的意义。例如:“金”的比喻义为“坚固”。 如“金城千里”(《过秦论》)。假借义就是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 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例如:“颁”是“斑”的借字,假借义是“ 头发花白”。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9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多义实词的具体含义可根据语境确定。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 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 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 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 下贯通。例如2015年高考天津卷第9题A项,“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 悼”。结合上下文可知,墨子听说“楚欲攻宋”而“悼之”,这里的“悼” 与“哀悼”没有关系,而是说墨子内心有一种“恐惧”。根据语境推断, 该项解释错误。 -29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2(2018·全国Ⅱ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答案: (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当进 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他审理的案件,不过几十件,但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 方面比不上他。 关键点:第一句“弦歌”“荐”;第二句“断”“文理”。 -29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3.活用实词——语法判断 词类活用现象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碰到活用词,翻译的方法 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 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 词作动词;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 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 据此推断其意义。 -29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二是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 ……”“在……”。 ②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 中心语。 ③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翻译时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 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④意动用法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 )……”的格式进行翻译。 ⑤使动用法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 -29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 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 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 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 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节选自《说苑·敬慎》,有删改) 答案: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 问。 关键点:“衣”“冠”。 -29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 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 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慰问,莫非 有什么话要说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 骄傲的人,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国君 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 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 听您其余的教诲。”老人说:“地位已很高,为人就更要谦恭;官职越 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 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足够把楚国治理好!” -29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4.疑难实词——多方推断 翻译中总会碰到个别疑难词语,对此,千万不要紧张。要明白命 题者只不过是利用这些“拦路虎”来考查你借助语境做推断的能力。 解决办法是综合运用多种推断方法,主要指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 法、语法推断法、对称推断法、语境推断法及联想推断法。 -29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骁勇善射,交通豪侠。初,武周引兵南侵,苑 君璋说曰:“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 天命,岂曰人谋。且并州已南,地形险阻,若悬军深入,恐后无所继,不 如连合突厥,结援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武周不听,遣君璋守朔 州,遂侵汾、晋。及败,泣谓君璋曰:“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2)且并州已南,地形险阻,若悬军深入,恐后无所继。 -29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1)郡县像影子一样归顺,所向披靡,这本来就是上天的助力, 难道说是人力吗? (2)况且并州以南,地势险阻,如果孤军步步深入,恐怕后面没有援军。 关键点:第一句“风靡”;第二句“悬军”。 参考译文￿刘武周,河间景城人。刘武周勇猛迅捷善于骑射,结交了 不少豪侠。当初,刘武周率兵向南侵犯,苑君璋劝他说:“唐主发动一 个州的兵力,平定三辅地区,郡县像影子一样归顺,所向披靡,这本来 就是上天的助力,难道说是人力吗?况且并州以南,地势险阻,如果孤 军步步深入,恐怕后面没有援军,不如联合突厥,和唐朝连结互助,面 南称王,这才是上策。”刘武周不听,派苑君璋防守朔州,于是侵犯汾、 晋。等到失败后,刘武周哭着对苑君璋说:“后悔当初不采纳你的意 见,才到了现在的地步!” -30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二)关键虚词 1.高频虚词:只要出现,紧紧抓住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 要有“以”“其”“因”“乃”四个。这类虚词只要在所要求翻译的句中出 现,便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1)以。设为“得分点”的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考查其介词义,如 “用(拿)”“把”“根据”“因为”等。另外,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 (2)其。在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 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语气副词义,如表推测的“大概”, 表反问的“难道”,表祈使的“可要”“一定”,表商量的“还是”等。 (3)因。在翻译中主要考查“于是(就)”“趁机”“通过”等虚词义,另实 词义“沿袭”“缘故”也不可忽视。 (4)乃。主要考查在语境中“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 辨析。尤其是“于是(就)”与“才”的辨析。 -30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5(2019·全国Ⅱ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答案: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 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 计。 -30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虚实义兼有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用法以结构或语气助词为主,如“之”“焉”“者”“乎” 等,作为结构、语气助词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译;但有实义时,必须译 出。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 可不译;但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 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 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 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 而硬译。 -30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 之伦,执经杏坛,觌圣人之德辉;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诸人,立 程子、朱子之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 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 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众人一志,传习成风。叩以圣贤之道, 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退而告诸父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 衰歇者数十年矣。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 (节选自清代吴定《答鲍觉生书》) -30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 (2)叩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 答案: (1)然而又哪里料到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纯正的人,没有 可以聚众讲学、可以扶持帮助我的人呢? (2)若用圣贤的主张学说问他们,他们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 痴而嘲笑你。 关键点:第一句“然”“乌”“者”;第二句“以”“则”“而”“之”。 -30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我八岁入私塾,诵读“四书”“六经”,常发感慨,希望能游历 春秋时代,追随、陪同颜回、曾参这些人,手捧经书在杏坛听孔子 讲学,见到圣人的道德光辉;又想游历南北宋时代,与杨时、游酢等 人一道,站在程颐、程颢和朱熹讲学的课堂,饱听他们的教诲;虽想 到这两种愿望不可能实现,然而又哪里料到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 纯正的人,没有可以聚众讲学、可以扶持帮助我的人呢?到年纪稍 大了一些,我出门与乡里读书的人交往,见他们所向往的,不过是科 举考试的学问,众人一心,传习成风。若用圣贤的主张学说问他们, 他们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痴而嘲笑你。(我)回家将这种情况 告诉父兄,才知道讲道劝学的风气,在国内衰落而趋于终止已经几 十年了。于是内心悲伤,叹息从前的志向不能实现了。 -30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3.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虽然《考试说明》列出了要掌握的重点虚词,但在实际考查中尤 其在翻译中,涉及的范围远不囿于此。像部分常见的副词通常都设 为“得分点”,不可忽视。 (1)部分副词放在句首,有一定的意思,需要译出。如表示“等到” 的:比、迨、逮、洎、及。表示“恰逢”的:会、适、恰、值、方。表 示“昔日、先前”的:向、乡、曩。表示“希望”的:愿、唯、教。表示 “只、只是”的:但、特、第、顾、直、止。 (2)部分副词的意思易混,翻译时尤须加以区别。例如“无”这个词 : -30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蜀伐楚,取兹方。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 :“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 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 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 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2)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30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1)然而苟变曾身为官吏,在向老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 所以不能任用他。 (2)圣人选用人任官,就如同木匠使用木料,取用它的长处,抛弃它的短 处。 关键点:第一句“然”“尝”“弗”;第二句“夫”“之”“也”。 参考译文￿蜀国攻打楚国,占领了兹方。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 :“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 变曾身为官吏,在向老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任用 他。”子思说:“圣人选用人任官,就如同木匠使用木料,取用它的长处, 抛弃它的短处;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却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 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你正处在战国纷争的年代,要收罗能为你 效力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 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30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4.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 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指兼词,即一个 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要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诸”(之于/ 之乎)、“盍”(何不)等。 -31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 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 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2)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31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1)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 (2)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 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关键点:第一句“诸”;第二句“以为”“不亦宜乎”。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 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 :“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 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 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 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 敢入境。我听说郊区的门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如果杀了其中的 麋鹿,就同杀人一样治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 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31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三)特殊句式 1.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 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 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 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借助。如无标志判断句, 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 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 -31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字而句子的基本意思未改变的,是被动 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未改变句子原来 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 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31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 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其实,它是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2)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 点是“谓”后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译为“这就叫作……”。 -31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3.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 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 辅助判断:当一个句子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 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31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4.最需要补充词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 在近年的高考中,省略句成为考查次数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 少考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 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不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 数。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1)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 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要求 翻译的句子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 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31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 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文言文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 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 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 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宾语。 (3)建立清晰的思维步骤 ①确定谓语动词后,理清句子的主谓宾结构; ②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和受事者; ③补出省略的成分; ④联系语境验证,思考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符合逻辑常识。 -31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 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 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 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 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 不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2)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31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1)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该怎么办呢?(2)大王既然不能听您 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 关键点:“奈……何”“安能”。 -32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 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 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 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该怎么 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 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 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 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惠王答应了他 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 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 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 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否则马上就要被擒。 ”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 我呢?”公孙鞅最后没有离开魏国。 -32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二、用好六字翻译诀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 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方,再采用意译,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主要是对句式、 修辞等的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运用好“留”“换”“调”“删”“补”“贯”六字诀。 1.“留” 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可保留不译的词包 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②朝代、年号、谥 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 衡等专有名词。 -32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1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 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 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 大喜。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需要“留”的词是:  译文: -32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郡中”“先辈”“遵”“不合”。 当时郡中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 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 参考译文￿成遵是南阳穰县人。他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几 千字。成遵家境贫寒,但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他二十岁能作文 章。当时郡中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 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 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 -32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换” 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 :①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②将古今异 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③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④将活用的 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例2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吕由诚,字子明,御史中丞诲之季子。幼明爽有智略,以父恩补官, 调邓州酒税,临事精敏,老吏不能欺。会营兵窃发,聚众闭城,守贰逃 匿,由诚亲往招谕,贼敛兵听命。 (节选自《宋史·吕由诚传》) 需要“换”的词是:  译文: -32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会”,适逢;“窃”,暗地里;“城”,城门;“贰”,副手;“兵”,武器。 适逢营兵暗中发动(叛乱),(他们)聚集兵众紧闭城门,州府长官及副 手都逃跑躲藏起来,吕由诚亲自前往招抚,叛贼收起兵器听从命令。 参考译文￿吕由诚,字子明,是御史中丞吕诲的小儿子。(他)年幼时 开朗直爽,有才智谋略,(他)因为父亲有功而被补授官职,选调为邓州 酒税,处事精明干练,即使是精于吏事、熟谙公务的胥吏也不能欺 骗他。适逢营兵暗中发动(叛乱),(他们)聚集兵众紧闭城门,州府长 官及副手都逃跑躲藏起来,吕由诚亲自前往招抚,叛贼收起兵器听 从命令。 -32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3.“调”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 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例3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将军郭默据湓口以叛,亮表求亲征,于是以本官加征讨都督,率 将军路永、毛宝等步骑二万,会太尉陶侃俱讨破之。亮还芜湖,不 受爵赏。侃移书曰:“夫赏罚黜陟,国之大信,窃怪矫然独为君子。” 亮曰:“元帅指捴,武臣效命,亮何功之有!”遂苦辞不受。进号镇西将 军,又固让。 (节选自《晋书·庾亮传》,有删改) 需要“调”的语句是:  译文: -32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亮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 庾亮说:“元帅指挥得当,将士们不怕牺牲,我庾亮有什么功劳!” 参考译文￿后来将军郭默凭依湓口而反叛,庾亮上表请求亲自率军 出征,于是庾亮以本官身份兼任征讨都督,率领将军路永、毛宝等 两万步兵骑兵,会同太尉陶侃一起讨伐并打败郭默。庾亮回到芜湖, 不接受(朝廷的)封爵和奖赏。陶侃写信给他说:“奖赏、惩罚、免官、 升职是国家重大的信誉,我私下里认为你这种矫情、标榜自己为君 子的行为很奇怪。”庾亮说:“元帅指挥得当,将士们不怕牺牲,我庾 亮有什么功劳!”于是庾亮坚决推辞不接受。朝廷又封他为镇西将 军,庾亮又坚持推让。 -32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4.“删” 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如句首语气词“盖”“ 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某 些词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32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例4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后人有 章言异专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 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曰:“臣本诸生,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 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在倾危溷殽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 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敕,遂自终始。见 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诏报曰 :“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有删改) 需要“删”的词是:  译文: -33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所”“伏”。 现在看到您给我看的奏章,战战栗栗,惊恐万状。我深知圣明的主 上了解微臣的愚钝品性,所以才敢借机表白自己的心迹。 -33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冯异自己觉得长久在外征战,心里不踏实,就上书表白渴 望回归朝廷之心,愿意亲自侍奉皇帝,光武帝不允许。后来有人上 书说冯异在关中十分专制,斩杀长安县令,有至高的权威,百姓都拥 戴他,称他为“咸阳王”。光武帝派人拿着奏章给冯异看。冯异十分 惶恐,上书谢罪说:“我本一介书生,过分地蒙受圣上恩宠,高居大将 之位,享有通侯的爵位,接受治理一方的使命,建立了微不足道的功 勋。在危乱混沌之时,都不敢有什么差错,何况现在天下太平,上下 尊卑有序,而我却要为自己的卑微爵位所蒙蔽,竟不知思量陛下的 巍峨高大?我自始至终都想着要谨遵您的旨意,从未想过要改变。 现在看到您给我看的奏章,战战栗栗,惊恐万状。我深知圣明的主 上了解微臣的愚钝品性,所以才敢借机表白自己的心迹。”光武帝 下诏回复说:“将军您对于国家,论理是君臣,恩情亲如父子。有什么 嫌疑,而使你心怀恐惧呢?” -33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5.“补” 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 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例5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 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 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 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 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 绝诸将。 (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 需要“补”的词是:  译文: -33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以(元行钦)为养子。(元行钦)从(李嗣源)战,数立功。 李嗣源认为他是猛士,把他收为养子。元行钦跟随李嗣源作战,屡 立战功。 参考译文￿元行钦,幽州人,是刘守光的偏将。和李嗣源在山北作战, 身上被李嗣源射中七箭。元行钦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 元行钦多次失败,于是投降李嗣源。李嗣源认为他是猛士,把他收 为养子。元行钦跟随李嗣源作战,屡立战功。庄宗听说元行钦骁勇 善战,收纳在身边做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作战,战败后溃逃,被 数百梁兵追赶,重重兵器包围。元行钦单马驰来,夺剑砍断敌军长 矛两支,斩首一级,包围的梁兵退去。庄宗抱着行钦哭道:“富贵和你 共享!”从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信。 -33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6.“贯” 对文言文中的修辞句的翻译、借代手法的翻译、委婉说法的翻 译、含蓄的外交辞令等要根据文意贯通。 例6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 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 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 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 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节选自张岱《琅嬛福地记》) 需要“贯通”的地方是:  译文: -33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答案: “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使用了《庄子》中的典故,要恰 当译出。 这样才知道自己的见识很小,就像《庄子》中的蛄蟪(蝉的别称)不 知春秋是什么一样,茫然无知。世界像泰山一样大,像彭祖一样久 (寿七百六十七岁);而自己的见识像鸿毛一样轻微,看到的就如同孩 子看到的一样稚嫩。 -33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秦始皇焚书的史实,火烧咸阳的情况。这里有详细的记 载,不遗漏一个字。(这些书中的内容)上溯到有文字记载以前,对结 绳记事也有记载。由此看伏羲时代,已经是那末世了。海外有许多 名城,九州就像人身上的一粒黑痣(那样小)。读完汗牛充栋的书,也 只是千万中的一二。这样才知道自己的见识很小,就像《庄子》中 的蛄蟪(蝉的别称)不知春秋是什么一样,茫然无知。世界像泰山一 样大,像彭祖一样久(寿七百六十七岁);而自己的见识像鸿毛一样轻 微,看到的就如同孩子看到的一样稚嫩。想再进去询问老人,迷失 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看绝壁之间,除了蔓草就是薜荔。悔恨自己 轻易地迈出房门,再想看老人的那些书,已是可望而不可企。在家 中读了十多年的书,这件事或许给我一定的启示。 -33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胡奋,字玄威,安定临泾人也,魏车骑将军阴密侯遵之子也。泰始 末,武帝怠政事而耽于色,大采择公卿女以充六宫,奋女选入为贵人。 奋唯有一子,为南阳王友,早亡。及闻女为贵人,哭曰:“老奴不死,唯 有二儿,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奋既旧臣,兼有椒房之助,甚 见宠待。迁左仆射,加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时杨骏以后父 骄傲自得,奋谓骏曰:“卿恃女更益豪邪?历观前代,与天家婚,未有不 灭门者,但早晚事耳。观卿举措,适所以速祸。”骏曰:“卿女不在天 家乎?”奋曰:“我女与卿女作婢耳,何能损益!”时人皆为之惧,骏虽衔 之,而不能害。后卒于官,赠车骑将军,谥曰壮。 (节选自《晋书·胡奋传》,有删改) -338-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闻女为贵人,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儿,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 天之上!” (2)奋曰:“我女与卿女作婢耳,何能损益!”时人皆为之惧,骏虽衔之,而 不能害。 参考答案:(1)等到听说女儿成为贵人,胡奋哭道:“老奴我该死不死, 只有两个孩子,儿子进入九泉之下,女儿登上九天之上!”(2)胡奋说:“ 我的女儿只是给您的女儿当仆人罢了,对我能有什么好处害处!”当 时人们都替胡奋感到畏惧,杨骏虽然怀恨在心,却无法加害于他。 解析:这两句话的得分点分别是:(1)“及”,等到;“为”,成为;“儿”,孩子;“ 之”,结构助词。(2)“与”,给;“卿”,您;“耳”,罢了;“何”,怎么;“损益”,害 处与好处;“为”,替;“之”,代词,胡奋;“衔”,怀恨;“而”,转折连词,却。 -339-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胡奋,字玄威,是安定临泾人,是曹魏时期车骑将军阴密侯 胡遵的儿子。泰始末年,晋武帝懒于政事而沉湎于美色,广泛挑选 公卿大臣之女来充实后宫,胡奋的女儿被选入宫,封为贵人。胡奋 仅有一子,曾任南阳王友(职位名),早早去世。等到听说女儿成为贵 人,胡奋哭道:“老奴我该死不死,只有两个孩子,儿子进入九泉之下, 女儿登上九天之上!”胡奋既是老臣,又有后宫贵人的帮助,很是被晋 武帝宠幸优待。胡奋升任左仆射,加授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当时杨骏凭借自己是皇后的父亲骄傲自大。胡奋对杨骏说:“你仗 着女儿越来越强横吗?历观前代历史,凡是和天子结亲的,没有不遭 灭门之祸的,只不过早晚而已。看你的举止,正该因此加速灾祸的 到来。”杨骏说:“您的女儿不是也在天子家里吗?”胡奋说:“我的女 儿只是给您的女儿当仆人罢了,对我能有什么好处害处!”当时人们 都替胡奋感到畏惧,杨骏虽然怀恨在心,却无法加害于他。后来,胡 奋在官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为“壮”。 -340-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 学,尤乐章句。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 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及丁家艰,以孝 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 秘书郎。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 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 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 支使,寻以内忧去职。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341-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答案:(1)大盗入犯朝廷,张策就恢复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 逃难,君子们都称赞他。(2)张策带着婢女用轿子抬着自己的母亲, 向南逃离邠州地界,恰好遇上边寨积雪,受到路人怜悯。 解析:这两句话的得分点有:“阙”,朝廷;“返初服”,指重新恢复俗人的 身份;“奉”,侍奉;“多”,赞美;“肩與”,用轿子抬;“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属”,适逢;“行者”,路人。“为行者所哀”是被动句。 -342-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张策,字少逸,敦煌人。他的父亲张同,在唐朝做官,官位到 了容管经略使。张策从小聪明机警,喜欢学习,尤其喜好章句之学。 不到二十岁,他就削发为僧,住在雍州的慈恩精庐,有很高雅的情趣。 唐广明末年,大盗入犯朝廷,张策就恢复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 逃难,君子们都称赞他。到了为父亲守丧时,他以孝行闻名。丧期 结束,他隐居在郊野,毫无谋求仕进的打算,像这样有十多年,才出任 广文博士,改任秘书郎。王行瑜任邠州帅后,征召他为观察支使,兼 任水曹元外郎,并赐给他红色官服。到王行瑜反叛时,太原节度使 李克用奉诏讨伐,王行瑜战败而死,邠州被平定。张策带着婢女用 轿子抬着自己的母亲,向南逃离邠州地界,恰好遇上边寨积雪,受到 路人怜悯。梁太祖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赞扬了他,奏请(当朝皇帝)让 他担任郑滑支使,不久后他因母亲去世离职。 -343-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汝阴人也。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 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州里少年皆附之。侯景之乱,忠率 乡党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讨景将王贵显于寿春,每战却敌。 土人胡通聚众寇抄,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会京城陷,忠坚 戍晋熙,旋复京。侯景平,授荡寇将军。 (节选自《陈书·任忠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 (2)土人胡通聚众寇抄,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 -344-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答案:(1)任忠小时候孤苦贫贱,不被乡里人所看重。长大后,他 狡诈多变,有许多计划谋略,体力过人。(2)当地人胡通聚众入侵抢 劫,任忠与主帅梅思立合力讨伐平定了胡通。 解析:“孤微”,孤苦低微;“齿”,看重;“膂力”,体力;“土人”,当地人;“寇抄 ”,做强盗,抢劫;“并军”,一同用兵;“平”,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是汝阴人。任忠小时候孤苦贫贱, 不被乡里人所看重。长大后,他狡诈多变,有许多计划谋略,体力过 人,尤其擅长骑射,州中少年都归附他。侯景作乱,任忠率领同乡数 百人,跟随晋熙太守梅伯龙在寿春讨伐侯景大将王贵显,每次战斗 他都击败敌人。当地人胡通聚众入侵抢劫,任忠与主帅梅思立合力 讨伐平定了胡通。恰逢京师陷落,任忠坚守晋熙,不久收复了京师。 侯景之乱平定后,(任忠)被皇帝授予荡寇将军。 -345-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薛叔似,字象先,游太学,解褐国子录,后迁太常博士。上自除叔似 左补阙,叔似论事,遂劾首相王淮去位。属金主殂,叔似奏:“规模果 定,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规模不存,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光宗受 禅,时传金使入界使名未正,叔似奏:“自寿皇一正匹敌之礼,金人常 有南顾之虞,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翼日复奏:“谋国 者畏敌太过。”上奋然开纳。权户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薛叔似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自除叔似左补阙,叔似论事,遂劾首相王淮去位。 (2)金人常有南顾之虞,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 -346-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答案:(1)皇帝亲自授任薛叔似左补阙,薛叔似议论政事,于是弹 劾首相王淮离职。(2)金人常有南顾之忧,使节名称未定而匆忙接受 他们,只能加重他们的玩弄侮辱之心。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关键点是:“除”,授官;“遂”,于是;“去位”,使动 用法,使之离开职位。“南顾”,对宋朝的害怕;“虞”,忧虑;“遽”,立刻;“ 重”,加重。“玩侮”,玩弄侮辱,不尊重。 -347- 学案四 学案五 学案六 学案七 参考译文￿薛叔似,字象先,在太学求学,出仕任国子录,后来升任太常 博士。皇帝亲自授任薛叔似左补阙,薛叔似议论政事,于是弹劾首 相王淮离职。恰好金国君主死了,薛叔似上奏:“规划果真确定了,就 趁五个单于争皇位的机会起兵;如果没有规划,就恐怕会出现五胡 相继而起的情况。”光宗接受禅位,当时传呼金国使臣进入国境的 使节名称没有确定,薛叔似上奏:“自从寿皇端正了对等国家的礼节, 金人常有南顾之忧,使节名称未定而匆忙接受他们,只能加重他们 的玩弄侮辱之心。”第二天薛叔似又上奏:“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害怕 敌人太过分。”皇帝非常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薛叔似代理户部 侍郎。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