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2
1.断句
2.文化常识
3.综合归纳(细节题)
4.翻译
(1)实词
(2)虚词
(4)词类活用
(3)通假字
(5)古今异义
(6)特殊句式
(7)凝固结构
3
5方位名词:东南、上面、前方、中间等。
人物名词:学生、老头、妇女、叔叔、
酒鬼等;
事物名词:笔、蜗牛、猎豹、棒球、战
斗机、冥王星、思想、物理、过程等;
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
三更、甲戊、世纪等;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实词之
6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行为动词: 跑、唱、喝、敲、吆喝、盯、踢、
闻、听、摸;
发展动词: 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心理动词: 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
存现动词: 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使令动词:使、让、令、禁止、 勒令;
能愿动词:会、愿意、可以、 能够、宁
趋向动词:来、去、上、下;
判断动词:是、为、乃。
实词之
7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
征的词。
实词之
表形状的:大、高、胖、瘪、细、壮;
表性质的:甜、好、香、漂亮、圆滑、
机智、单调;
表状态的:快、浓、满、多、迅速、悄
悄。
8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实词之
确数:1、2、3、一、二、三、壹、贰、
叁、二分之一、3.45;
概数: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序数: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
初十。
9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实词之
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与数词合
成数量短语,常作定语(一缸水)
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与数词组
成数量短语,常作补语(他踢了我一脚)
把、次、趟、下、回、声、脚、座。
10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实词之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大
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里、
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11
虚词之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
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时间、否定等。
程度副词:很、极、非常、太、过等;
时间副词:已、刚、才、将、要等;
范围副词:都、全、总、只、仅等;
情态副词: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
悄然等;
语气副词: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
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重复副词:又、再、还、仍等。
12
2.介词:是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
处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
目的的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合起
来表示方向,对象的词。
虚词之
如:
从、往、在、当、把、对、同、
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
……
13
3.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
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并列连词:和、跟、与、同、及等。
承接连词:至于、说到、此外、如、比方
转折连词:却、只是、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因为、由于、因此、以致等。
选择连词:或、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连词: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
让步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
虚词之
14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虚词之
4. 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
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主要是表示成
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15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
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
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义。
虚词之
如:
的、了、呢、吧、吗、啊、罢
了、啦……
6.拟声词: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
如:
哗哗,旺旺,咚咚
16
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
待着,还不时用指尖轻轻地敲
着桌面。
代词
(指示)
动词
名词
助词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介词
助词
助词
名词
助词
动词
助词
名词
副词
连词
形容词
感受词性
文言文复习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通假字包括古今
字、异体字和通假字。狭义的通假字,具体来讲,“通
”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即借用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现象叫通假。
注意: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
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
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
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
是本字。
文言实词之通假字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举酒属客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娶
暮
嘱
披
“身披铠甲,手执利器”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
杯”的意思。
怎样辨别通假字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方法—“形声辨义法” 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
义等特点,去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义。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①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②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的意思。
“内”通“纳” ,接纳、使··进入
③“召有司案图”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ဢ 1、张良出, 项伯
ဢ 2、君子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ဢ 3、寡助之至,亲戚 之
ဢ 4、臣以险衅,夙遭 凶
ဢ 5、拜送书于
ဢ 6、唯大王与群臣 计议之
ဢ 7、愿伯俱言臣之不敢 德也
要
生
畔
闵
庭
孰
邀
性
叛
悯
熟
廷
1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练一练
背倍
D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失其所与,不知
A
练一练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或师焉,或不焉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句读之不知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
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
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
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
同的现象。
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某些词
原来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原有意义
比较狭窄,后来它应用的范围变得
宽泛了,意义也有所发展了,这是
词义的扩大。
如:“江”“河”二字,古
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
大的河流。
(一)词义扩大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
法。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管理歌妓的老板娘。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
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在现代汉
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例:“金就砺则利”
“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
指黄金
(二)词义缩小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子,与“丈夫”
相对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
就的人。
所谓“词义转移”, 就是有的词
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
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新
词产生后,旧词就不存在了。
(三)词义转移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
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的“涕” 古义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
了;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牺牲”古义指为祭祀宰杀的猪牛羊今义指
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颜色不少变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
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
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孟子二章》)“饿”古
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
的程度,其今义是指一般的肚子饿,
程度减弱了。
(四)词义弱化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古义:跑。今义:行走。
吾羞,不忍为之下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
好意思。
所谓“词义强化”,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
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
强了。
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意的意思,其
今义则表仇恨、怀恨。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
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
为“杀戮”的意义了。
(五)词义强化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
声明。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
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
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表现在
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差别。或
者是褒贬意义的不同,或者是词义轻重的不同。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
失,是中性词,
今义是“诽谤”, 指无
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贬义词。
(六)感情色彩变化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爪牙”一词,古义本是爪子、牙齿
(禽兽寻找食物、保卫自己的工具),借喻而
为武臣、猛将,属于褒义。现在表示坏人的
帮凶,跟走狗差不多,完全是贬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妄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出师表》)
“卑鄙”古义是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是自谦之辞,无贬义,
今义 指言行恶劣,不道德,或
形容品行败坏,是贬义词。
(七)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
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
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目”现改称“眼睛”,成语“目不识
丁”中还保留“目”的原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现已换用“少”了,成语“
寡不敌众”中还保留着“寡”的原义。
解释句子中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2、愿为市鞍马
这里指买, 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3、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指告戒、告诉, 现用于指感谢。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 ,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
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 ,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 ,
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 ,就
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关键。
所以 ,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
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
力戒孤立、片面。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
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
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表数目一,
1.本义
2.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
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
基本”;“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
主张”。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专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相同,
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把……
看作一样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
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
子和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
”,现在属贬义词;
“草菅人命”的“草菅”,本义
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
的事物”。
3.比喻义
4.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 ,就是因假借
而产生的含义。(见“通假字”
部分)
文言实词之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
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
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
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
古汉中很少出现,但如果不了解、
掌握它,就会成阅读的障碍。
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因此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47
48
•主语、谓语、宾语;
——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
——三种附属成分
句子六种成分
49
主语:“ ” 划在主语下面
谓语:“ —— ” 划在谓语下面
宾语:“~~~~” 划在宾语下面
定语:“( )” 用在定语前后
状语:“[ ]” 用在状语前后
补语:“〈 〉” 用在补语前后
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1、主语
• 是一句话(谓语)陈述的对象,表示“
谁”或“什么”;主要由名词、代词充
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及其短语也
可充当主语。
• 经常用的词或短语:
名词:社会主义 好
代词:他 天天锻炼身体
• 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说明主语“怎么样”或“
是什么”。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
• 经常用的词或短语:
动词 :他 走了。 你是学生。敌人全被 消灭了
名词:今天星期六 昨天晴天
形容词:身体健康 叶子红了
战士们英勇顽强。
短语:他又说又笑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2、谓语
• 是谓语动词后边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
或事物。它一般可以回答动作行为涉及的是“谁”
或“什么”的问题。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
• 经常用的词或短语:
名词:我写字,你读书
代词: 大家喜欢他
短语: 我们要学习对联格律和有关知识 。
我看见他来了
他给我一本书(双宾语)
3、宾语
• 定语是主宾语前面的连带成分,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
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
数量、所属等。一般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
短语充当,“的”是定语的标志。
• 经常用的词或短语:
形容词: 红 花 红的花
数量词:三个人 两本书
名词、代词:祖国的儿女 他 的书
短语:又高又大 的建筑 你来 的时候
◇注意:定语后置。
如: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4、定语
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
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
领属+数量+各种短语+形容词+名词
例句:
(国家队里)的(一位)(有二十多
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
(女)教练。
• 状语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的一种成分。
即谓语前边的修饰语,对谓语起修饰作用。副
词、形容词、表时间(处所)的名词和短语充当状
语。“地”是状语的标志。
• 经常用的词或短语:
副词:他刚 来 我很 好
代词:多么高 这么说
介词结构: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从北京 来 为人民服务
短语: 很高兴 地说
5、状语
多层状语的排列顺序
多层状语的一般次序:
何时+何地+副词+形容词+介宾短语
句例:
[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
情地][同他]交谈。
• 经常用的词或短语:
形容词:这本书写得好。
数量词:文章看了几遍了。
介词结构:鲁迅生于1881年。
短语: 他做得又快又好。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
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
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行状等。形容
词、动词、代词、副词、数量词和短语可以充
当补语。 “得”是补语的标志。
句子成分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是: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句子结构: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例如:(爱玩的) 小利 [昨天] 去 北京
[昨天] ,(爱玩的) 小利 去 北京
句子成分分析实例1
例句: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 — ~~~~~
(全体) 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 —— ~~~~~
划分句子成分一般先划出主、谓、宾;
然后再找出定、状、补。
分析下列句子:
1、车间已经完成了全年的任务。
2、薄薄的轻雾浮起在池塘里 。
3、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4、我已经读过两遍了。
5、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
6、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的根系。
分析看下列句子:
1、车间[已经]完成了(全年的)任务。
2、 (薄薄的)轻雾浮起 。
3、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4、我[已经]读过了。
5、天气[比屋子里]冷得了。
6、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的)根系。
——
——
——
—
——
——
————
———
——
———
—
———
~~~~~~
~~~~~~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
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
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
来的词性。
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
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
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
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
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
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特点:
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
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名词作状语
4、意动用法
5、使动用法
6、为动用法
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
名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它
前边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
容词。但是,它不能带宾语、补语,
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在
句子中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或其
后有代词、名词,则该名词往往活用
为动词。
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
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
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名+名)
如: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鸿门宴》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弹奏)
冬雷震震夏雨雪 (下雪)
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
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名+代)
如: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名词作动词 活用的条件
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所+名)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
捕)《陈涉世家》“所罾” 的“罾”是一种鱼网,
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
着的(或所捕捉的)”。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副+名)
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曹刿论战》
“福”是名词的前面有“弗”修饰,活用为动词。
“福”是“赐福”的意思;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穿
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
名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
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
泳)《劝学》
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把女儿嫁
给)
公冶长:齐国人(或说鲁国人),姓公冶,
名长,孔子的高足。
名词作动词
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
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
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
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名+介词结构(补语)}
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吹风乘凉)《
论语》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
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
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
是“筑房子”的意思。
小试身手
1、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晋军函陵,秦军汜
南。
5、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
用棺材装殓
穿
驻军
吃饭
名词活用作动词规律小结:
• 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 代词前的名词
• (两个名词连用)名
词前的名词
• 副词后的名词
往往活
用为动
词
二.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
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
充当。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
用。有的翻译时需要加上适当的介词。
如果名词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往往用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
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动作行为
的方式、特征或状态等。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
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
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
现代汉语:副词、
介词短语作状语,
普通名词很少作状
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比较)
古代汉语: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普通名
词等名词常常作状
语。
主语 + 【名词】+ 谓语
活用为状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句)
相如〖廷〗叱之
吾得〖兄〗事之
其一〖犬〗坐于前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名词活用为状语
主语 谓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向上)(下——向下)
2.南取汉中。《过秦论》
(南——向南)
3.西举巴蜀。《过秦论》
(西——向西)
4.东割膏腴之地。《六国论》
(东——向东)
(2)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
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席卷天下。《过秦论
》
包举宇内。《过秦论
》
(席子——像卷席子那样)
(包裹——像包包裹那样)
廊腰缦回。 (《阿房宫赋》)
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
(腰——像腰一样)
(蜂窝——像蜂窝一样)
(水涡——像水涡一样)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群聚而笑之。 师说》
(面——当面)
间(小路)——抄小路)
(群——成群地)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
内立法度。《过秦论》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绝壁之下。
有大石侧立千尺。 《石钟
山记》
(内:国内——在国内)
夜:(夜间——在夜间)
侧:(旁边——在旁边)
(5)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
(用箕畚)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船)
3、惠等哭,舆归营。
(用车子)
(6)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1.日削月割。 《六国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
(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日——每天)
(日——一天天地)
活用类型 如何识别 如何翻译
总结规律
名词作谓语
与名词有关的动词与名词有关的动词
或动词短语:或动词短语:
(王,称王;芽,(王,称王;芽,
发芽)发芽)
名在主谓间 介宾短语介宾短语::用(在、用(在、
当、从、向当、从、向…………)、)、
像像…………一样、重叠一样、重叠
式式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注意名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状语的区别。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南征北战
5、蚕食鲸吞
6、不胫而走
7、风餐露宿
8、星罗棋布
9、日理万机
名作动 成为记功碑
名作动 成为敌兵
名作动 长腿
名作动 做
名作状 向南、向北
名作状 在风里、在露天
名作状 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名作状 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
名作状 每天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
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
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
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
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
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字,被定语
修饰。
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追亡逐北
主语位置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到这里的人
逃兵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
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
追亡逐北 《过秦论》
(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
用作名词,恩惠)
动词“约”与“败”组成主谓结构,
用作名词:盟约、联盟)
(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
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
败北的军队)
此亡秦之续耳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动词“续”,受定语“亡秦”的
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
(动词“至”用作名词:到的人)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见 : 看见的景物)
• 四、动词活用作状语
•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
谓语。例如:
• 1、登高而招 《劝学》登高在
这里修饰后面的招,表示招手
的方式。
• 2、执刃而立 弃甲曳兵而走
儿惧,啼告母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
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
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表示“长处”,
“短”表示“短处”。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主语或
宾语的位置,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将军身披坚执锐
以小易大
作宾语
作宾语
作主语 聪明的人
愚蠢的人
坚硬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
小的东西
大的东西
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勾践灭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
(缺少 :缺少的东西。困窘 :困乏的东西)
(有利 → 有利的时机)
(德才兼备 → 德才兼备之人)
(年轻的 → 年龄小的人)
(年长的 → 年长的人)
(幼小 → 幼儿)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
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
性,常用作定语,也可以作表语或补语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
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
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
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
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
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
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
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位于谓语位
置,且带了宾语。 宾语
交好
爱
A.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
也活用为动词。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远”是形容词,用在代词“我”的前面,活
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B.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
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
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
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C.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
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
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
“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
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
思都是“所轻视的”。
D.形容词表示某种动态
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
E.形容词后跟名词或名词短语,
如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形容词活
用为动词。
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
(好的 → 喜欢)
(骄傲 → 轻视)
数词的活用
• 一、数词用作动词
•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
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 六王毕,四海一 一: 统一(动词)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动词)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数词“一”用
作动词:看作一样)
• 二、数词用作形容词
•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
(形容词)
•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形容词)
③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使
动
用
法 意动
用法
为动
用法
特殊的
动宾关系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
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
出的。能够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行
为或行动,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
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
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翻译。
一,使动用法
基本结构形式:
【动+宾】=【使】+宾+动
使动用法(比较)
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式:
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
晋侯 饮 赵盾
使
主语使宾语
具有了某种
行为
具体动
作是宾
语发出
的
• (1)名词的使动用法
•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
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
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
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 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
王
•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
将
•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
为臣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
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
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如: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
见项王/欲止不内
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句中的“活”“从”“止”都是使动用法)
(却:使……退却;击退)
(“兴”“亡”,动词使动用法,
使……兴盛;使……灭亡)
(鸣:使……鸣)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
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
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子• (二)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 答案: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答案: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
结盟想办法使秦国(的势力)削弱。
• ③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 答案: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以愚黔首”《过秦论》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
(利益 → 使……得到好处)
( 愚笨→ 使……愚笨)
(愉快 → 使……现出愉快的神色)
使动用法(例句)
使
使
项伯杀人,臣 活 之(项伯)
臣请完 璧 归 赵
(秦国)舍 相如广成传舍
让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让相如住在…
使项伯活了下来
使和氏璧完整
•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
•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
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认为
宾语怎样”或“以为宾语怎样”翻
译为 “认为……”、“以……为
……”“把……看成(当作)……”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
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
结构方式:
【动/形/名+宾】=【以】+宾+【为】+动
翻译形式:
“以……为……”、“认为……是……”
、“把……当作……”
二、意动用法(解说)
认为
主语认为宾语
具有某种形态
或特征
以…为
主语把宾语当
作某种事物
意动用法(例句)
吾从而师 之
吾妻之美 我者
认为
把
当作
把他当作老师
认为我美
名词
形容词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
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 ②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
……为鉴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
为使动或意动
• (一)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
后,皆鱼肉之。
• 答案: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
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
意宰割)
•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鹿。
• 答案: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
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 ③孟尝君客我。
• 答案: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例子
•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
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
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
”(宾语)怎样,可译为“以......
为......”或“把... ...当作......”。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二)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 答案: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答案: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
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 [简析]①句的“奇其言”“壮其貌”
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
貌壮”之义。②句的“小鲁”“小天
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
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例子
1.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2.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3.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
(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
“师”“相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劣:以……为劣)
(快乐 → 以……为快乐)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3、渔人甚异之。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
骨也。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也
6、大将军奇其才。
7、(船)首尾相接,可
烧而走也。
使动,使——活下来
使动,让——称王
意动,认为——奇异
使动,使——复生,
使——长肉
意动,认为——美
意动,认为——特殊
使动,使——逃
跑
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
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①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咏
荆轲》)
•死,为……而死
•②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史记·滑稽
列传》)
•丧,为……治丧
•③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死,为……而死
(一)名词的为动用法
• 名词用作为动,它与宾语之间
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表是
为宾语这个服务对象而施动,
宾语大多是人。
• 如: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为……办丧事)
• (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为了宾语所
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就是句中的动
词对宾语含有“为……怎么样”
• 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
”之意。
•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
为……哭泣
•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
哀悼
•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活用类型 如何识别 如何翻译
使动用法
总结规律
名词作谓语
动词
与名词有关动词
或动词短语
名在主谓间
介宾短语
像……一样
重叠式
主使宾动 使(宾) ……
主以宾为动
主认为宾动
把(宾) 当作谓
认为(宾)谓
名词作动词
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活用类型 如何识别 如何翻译
动词作主语
或宾语
补出中心词(名词)
,而以这个动词为定
语。(出:出产的东西)(出:出产的东西)
形容形容词作主语
或宾语
形容词活用
为名词
动词活用
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形容词活用为一般
动词动词 形容形容词带宾
语、补语
数词活为动词数词活为动词 数词作谓语数词作谓语 译成动词或动词
短语(如:一,统一)(如:一,统一)
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
形容词作定语(如:远近,远近形容词作定语(如:远近,远近
的人)。的人)。
译成与这个形容词有关的动词短语译成与这个形容词有关的动词短语
(如:老,老死)(如:老,老死)
方法归纳
首先,辨析词类的活用,必须要弄
清该词原来的词性和基本义。如“明”
应为形容词,明白清楚的意思。
其次,弄清该词在文句中位置、成分
和作用。如:“亦以明死生之大”中的
“明”应作谓语动词,为“表明,阐明
”之意。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文言文句式:
倒装句语法公式
: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倒置
介宾结构后置句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亚父者,范增也。
2、沛公军霸上。
3、沛公安在?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判断句
宾语前置
被动句
省略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
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
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如下几种类型:
一、判断句:一、判断句: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句式特点:……者,……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夫战,勇气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粟者,民之所种。
句式特点:……,……者也
……,……也;
……者,……
1、用“者”、“也”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也
(3)……者,…… 。
(4) ……者也
(2)…… , ……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此天子气也。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此亡秦之续耳。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是寡人之过也
7、是亦走也。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句式特点:此……;是……
译为“这(是)……”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
·
·
·
·
3、 用 副 词 “乃 ”“则 ”“即
”“皆”“耳”表判断。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
·
·4.动词“为”“是”表
判断(注意和代词“是”
的区别)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荀卿,赵人。
2、秦,虎狼之国。
3、刘备天下枭雄。
4、此人力士。
5、此子贤者。
5、句式特点:没有词语标志,通过语
意直接表判断。
可以转化为“……者,……
也”句式。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
而不得者也
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⑸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⑹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6、 用 “非 ”“未 ”“弗 ”“无 ”“莫
”“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一、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
①用“……者,……也”表判断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③前单用“者”或后单用“也
”表判断。
四、用“即”“乃”“则”“皆”等副词
表判断。
三、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六、用“非” 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五、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二、用“此(是)……”句式表判断。
判断句主要形式:
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
十人骑。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此帝王之资也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
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
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
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翻译下面句子
:
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为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
……”表示被动。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注意下面句子: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
wéi
3、用“见”“见……于……”表
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翻译下面句子: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
”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
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
“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1、诚请见教。
2、望见谅。
3、请勿见笑。
翻译下列句子: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希望原谅我。
请不要讥笑我。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意念被动句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
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
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
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译出标志词
“被”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2、(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A
1、( )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翻译时
补出省略成分
再翻译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
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
叫省略句。
144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
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
白章,( )触草木,( )尽死。
⑵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
至军中,公乃入。
⑶(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
孰乐?”( )曰:“不若与人。”
蛇
蛇 草木 [承前
省略]
公
[蒙后省略]
孟子
齐宣王
[对话省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
还…… 录毕, 走送之。
余 余
余
余
余
自述省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甚急。”
今日之事
对话省
(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余) 计日以
还…… (余) 录毕,(余) 走送
之。
146
(2)省略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
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鼓 而竭。
鼓
鼓
为乐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
追之。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便会明白省略
的是什么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侯 狱门外。
候
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
赠大珠四枚。
任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 竖子不足与 之 谋。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
(4)省兼语。(“使”、“命”、“
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
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
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
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之
杞子自郑使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归就戮于秦。
人
人
我等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于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
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
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
省掉。如: 将军战 河南,臣战 河北。
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
于 于
于
于
以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略了较
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细加以辨别)
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 庙,
请其矢, 盛 以锦囊, 负 而前驱
, 及 凯旋而纳之。
庄宗 庄宗 庄宗
庄宗 庄宗
庄宗
之 之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
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
补充翻译出来。补充翻译出来。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中心词“主─[状] ─谓─ (定)中心词
─“宾”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
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
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变式句),即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
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
形式:
(定)主─[状]─谓─ (定)─宾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定语) 〔状语〕 (定语)
── 谓(动) 宾
── 介词 宾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何操” “操何”
“安在” “在安”
“何为”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
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
安、焉、奚”等。
`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不自信” “不信自”
“未之有” “未有之”
“不余欺” “不欺余”
“未之闻” “未闻之
”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它
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未、莫、无等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C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
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
实在意义。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
1、( )
A 子何恃而往?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B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何以战?
• 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
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何以” “以何”
“谁与” “与谁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东向” “向东”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
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
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
意义。
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
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C
── 定语 中心词
•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
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
心词之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蚓 无 利 之爪牙,强 之 筋骨。
定语后置形式之一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式结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
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知其事者宾客
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式结构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
能日行千里的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式结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形式之四
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式结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天下之大,
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人,……
定语后置形式之五
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1、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
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
一 试
身 手
── 状语 中心词
翻译下列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具告以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短语后置句)
•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标志性词语:“以
”、“于”、“乎” 等。
•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
③得璧,传之美人。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
乐。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于 (在)河北]作战、[于 (在)河南
]作战
[于 (在)渑池]会见
[于(给)]美人
[于(给)]秦王
有时候,后置的
介词结构中的介词
(主要是“以”“于
”这两个介词)会省
去,这种情况仍可
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一、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2、公幸教晞以道。
3、于其身,则耻师焉。
4、得复见将军于此。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一
试
身
手
── 主语 谓语
4、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
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
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④何哉,尔所谓达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汝之不惠甚矣!
我少年中国美哉!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
尔所谓达者何哉?
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下列句子属于主谓倒置的一句是(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且焉置土石?
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子邪,言伐莒者?
D
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豫州今欲何至?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6、会于西河外渑池。
宾语前置
宾前
宾前
定后
宾前
状后
7、未之尝闻。
8、以为莫己若也。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何以自托于赵。
宾前
宾前
状语后置
宾前 + 介词结构后置
固定结构
• 固定结构也教固定结构或凝固,
即指古汉语中一些相对固定的
词语组合。这些固定用法大致
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
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
择五种。它们往往有相对固定
的译法。
1、“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
”连用,表询问或商量语气,可翻译为“怎么样
(的)”、“为什么”、“怎么”、怎么办等。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
蔺相如列传》)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
• 译: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 译:(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
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一、表示疑问的句式
奈(若,如)……何? 译为“对(把)……
怎么办(样)"
2、如果将“如何”(或“若何”“奈何”)
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宾语),就形成
表疑问的凝固结构“如……何,奈……何”。这种
格式可以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
”来翻译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
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孰与……?(与……相比,哪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安……乎?(怎么……呢?)
例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独……耶?(难道……吗?)
例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
何为……?(为什么……?)
例如:君何为生我家?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
会?何以战
3、其它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
何所:所……的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
令见放为
1.何……哉(也)?:(怎么能……呢?)
何可胜道也哉?
2.何……为?:(……干什么呢?/为什么要
……呢?)
如今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以……为”也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
“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
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
用)……(做)干什么”或“怎么(为什么)
用得着……呢”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何以贷为?
何以……为”中的“何”,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换成“用
”,这样变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二、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3.何……之有?(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
4.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5.岂(其)……哉(乎,耶) (“哪里
……呢?难道……吗?怎么……呢?
”) 例如:岂若吾相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6.安……哉(乎)?(哪里……呢?) 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庸……乎”,(“哪管……吗”、“难
道……吗”)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7.不亦……乎?(不是……吗?)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非……欤?(……不是……吗?)
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9.宁……耶?(哪里……呢?)
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10.顾……哉?(难道……吗?)
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1.独……哉?(难道……吗?)
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这是在比较的前提下表选择问的句式。原为“与……
孰”的格式。
• 吾与徐公孰美?
•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1、 “孰与”“与……孰”,译为“跟
……比较,哪一个……”。
三、表示选择的固定结构
2.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
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
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
• 译: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
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
在北边发生。•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
《书何易于》)
译: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
时间也分不出来。
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
耶,抑未死耶?
3、与其……孰若……?(与其……,哪
如……?)
4、……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
5.其……,其……也?(是……呢,还是
……呢?)
例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多么
……啊”。 )
例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2.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例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
3.不亦……乎?(不是……吗?)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宁……耶?(哪里……呢?)
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四、表示感叹的固定结构
8.惟……耳!(只是……罢了!)
例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9.一何……(多么……啊!)
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亦……哉!(也真是……啊!)
例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鸣呼,亦盛矣哉!
11. ……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例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
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
是、只怕是、莫非)……吧"。
译: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
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
五、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
2.无乃……乎(耶)?译为“恐怕……吧?
”(兼表反问)
•求,无乃尔是过欤?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恐怕要责备你吧?
其它表揣度的固定结构:
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如:若辈得无若贫乎?
如:其可怪也欤?
A、……庶几……欤?(……或许……吧?)
B、得无……乎(耶)?(该不是……吗?)
(兼表反问)
C、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1.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例如: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何则?凌迟故也
六、表示设问:
1.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例如: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
无以利世。
2.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
有机会;能够
例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3. 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
;有……的原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七、表示陈述语气:
4.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
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
办法
例如: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5.比及:等到……的时候
七、表示陈述语气: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诚……则……:如果……那么(就)……
例如:诚能见可欲,则思足以自戒。
2.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
就……
例如: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4.向使:假使,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
论》
八、连词:
八、连词:
5.自非:如果不是,除非
例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
峡》
6.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
那么 例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7.虽然:虽然如此;即使这样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
矣《祭十二郎文》
1.得以:能够
例如: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五人墓碑记》
2.俄而:不久;一会儿
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3.而况:何况;况且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石乎。
4.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九、复音虚词:
5.既而:随后,不久
例如: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五人墓碑记
》
6.既……且……:又……又
既替余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
7.可得:可以;可能
曰:“可得闻与”
8.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九、复音虚词:
9.乃而:竟然如此;这样
例如:何其相似乃尔
10.且夫:再说,而且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
自若也。《过秦论》
11.是故:所以,因此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
12.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余是以记之
九、复音虚词:
13.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例如:何其相似乃尔
10.且夫:再说,而且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
自若也。《过秦论》
11.是故:所以,因此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
12.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余是以记之,概叹郦元之简。《石钟山记》
九、复音虚词:
14.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例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5.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11.谓……曰……:对……说;告诉……说;把
……叫做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12.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薨,始悟为山市。
《山市》
九、复音虚词:
18.”……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
以翻译为“说的就是什……啊”或“这就叫……啊
”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这些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
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
了商量、推测的语气。
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
列传》
九、复音虚词:
19.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如:无宁汝先吾而死
20.无庸:不用;无须
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21.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
》
22.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
同;相处,相交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九、复音虚词:
22.所以:不用;无须……的原因;用……的方法
(东西、地方、的人、的事),靠它来……的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
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
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表示手段、
方法、根据、工具等。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九、复音虚词:
23.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例如: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
24.以……故:因为……的缘故
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2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2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 ,所以
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成百
宝箱》
九、复音虚词:
27.于是:对于……;然后就,于是
例如: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
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8.……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
就是,说的就是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9..至于:直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九、复音虚词:
30..以为:文言文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
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
记》
注: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
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
”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为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
“……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
……”或“把……当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九、复音虚词:
第二,在“……以(之)为……”、“以……
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
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
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
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以为妙
绝”是“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了“以”
的宾语“之”。
九、复音虚词:
一、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二、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何以谓之文也
A.1、7/2、6/3、5/4/8/9
B.1、4/2、3/5、6/7/8/9
C.1、2/3、4/5、8/6/7/9
D.1/2、3、4/6/7/8/9
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
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
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
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
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
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
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
民业,文力争乃止。
(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
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
才让这事停止下来。(关键词:赐、复、
民业、力争各1分,句意1分)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
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
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
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
文言文翻译的“四技巧”
(1)还原到上下文中,整体感知大意
(2)整体把握文句的句式特点,尤其注意有
没有特殊文言句式(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
(3)判断文句中动词的意思,进而前勾后
连理解整句的意思。
(4)按照字面语序解释不通时,要考虑调序直
到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为止。如“不吾
索”属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不索吾”,意
为没有(点名)要我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留
调
补
贯
删
换
字
句
A.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
郡。”(《岳阳楼记》)
B.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留:保留一些基本词汇和专
有名词
人
名
地
名
年
号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
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
参议。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
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
事中官职,出京担任湖
广右参议。
总结一: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
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
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仍常
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皆保留不动。
1、德祜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
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和氏璧,天下所传宝也。
3、卢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4、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删
: 夫战,勇气也。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
而居。
夫
句首发语词,句首发语词,
(盖、夫)没(盖、夫)没
有实在意义,有实在意义,
翻译时删去翻译时删去 打仗,是靠勇气的。
音节助词“之
”和表示方式
或状态的连词
“而”等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
病,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
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
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
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换换
::十年春,齐十年春,齐 师师 伐伐 我。我。
愚以为宫中之事,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事无大小,悉以咨
之。之。
率妻子率妻子 邑人来此邑人来此
绝境。绝境。
军队军队 攻攻
打打
愚
我我
悉
都都
咨
商商
量量 妻
子
妻子儿妻子儿
女女
绝
境
与世隔绝的与世隔绝的
地方地方
古今异义词
换成现代汉
语的意思
(用古义带
入翻译);
通假字替换
成本字。
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
内容(主语、谓语、宾语
、介词“于”等)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
在省略句中,补出省略的
成分:
③竖子,不足与 谋。
④今以钟磬置 水中。
①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 公)
(鼓) (鼓)
(之)
(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于)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何陋之有? 有何陋 ?
有什么简陋呢
?
太子及宾客
知其事者。
还自扬州。
《伤仲永》
定语后置
状语
后置
自扬州还。
我从扬州回
来
主谓倒装
宾语
前置
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
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夫晋,何厌之有?
译:有什么满足的?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④“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愚笨了!)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
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
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
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因因为为对对文文言言文文翻翻译译而而言言,,我我们们首首先先要要
““直直译译””((留留删删换换调调补补)),,在在““直直译译
””不不能能完完成成时时,,不不得得已已才才用用““意意译译””
,,这个这个““贯贯””就是所谓的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
不不过过,,这这种种情情况况在在考考试试时时,,遇遇到到的的可可
能性不大,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能性不大,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
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牛马走,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
自谦词,可意译为“鄙人”或“您的仆人”)
译: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
马迁拜了又拜说(一再致敬并陈言):
小 结
这个“猜”不能随便使用。
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
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
时,不得已才用“猜”。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字顺调补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