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时搞定高考诗歌
选择题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词鉴赏考纲回顾: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
1、鉴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
2、赏析语言—练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4、理解诗歌内容—背景、题材、作者
5、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常见的陷阱设置点:
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
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
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
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
乐器。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
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
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
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
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
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D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
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战给
人们带来的灾难
实际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
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诗人
自己的家国之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雪夜感旧①
陆 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 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江阴。②江月亭:
在今四川广元。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③龙门阁:在今四川
广元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
(今属四川)道中。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
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
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
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
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
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A.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
所见之景
而是陆游回忆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上的
所见所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送 李 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 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
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
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
别图。
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
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
同情。
D. 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
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
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
的同情。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C项,“感叹友人”错 应为“感叹自己”。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经杜甫旧宅
雍 陶[注]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注】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晚唐诗人,工于词赋。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
与创作,由景及人,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
B.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存旧宅,不闻新诗,“旧宅”“
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诸多感慨。
C.颈联中“尽”“迟”用词极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对鸥
鸟无情的恼恨之情。
D.结尾句语奇而意深,表面看是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
旧宅,可事实上是写杜甫既已故,复与谁期。
C.颈联中“尽”“迟”用词极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对
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C项,“对鸥鸟无情的
恼恨之情”理解有误
主要写的是旧宅内外之荒凉,
嗟叹人事既变,景物亦非。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 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
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
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征求:指征敛赋税。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
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做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
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
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
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尾联即事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
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
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C项,“孤寡妇人向我
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
多事”理解有误。
选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
吊胆的,吴郎不该插上篱笆防范她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
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
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
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
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
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
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
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
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朦胧凄迷之意境,烘
托了词人的愁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C项 营造出朦胧凄迷之
意境 理解有误。 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 江 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
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
枕梦,轻浪五更风。
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生常恨飘蓬”中的“常恨”道出了“离别”对词人来说
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
B.写“烟柳重重”实际写“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
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
C.“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借景抒情,展现了一幅
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
D.“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自问自答,借“潮
平”“月朦胧”这幅清新亮丽之景,表达内心的自信。
D.“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自问自答,借“
潮平”“月朦胧”这幅清新亮丽之景,表达内心的自信。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D项,“清新亮丽”错误,
“自信”错误
从词意看应是“朦胧凄清”之景,
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
中。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
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
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水声远去,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
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
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B . 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
寒萧瑟更深一层。错。
残云归岫,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
,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红蓼渡头秋正雨
薛昭蕴
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颦③深浦④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 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
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的水蓼。②整鬟:梳理发鬟。③含颦:
愁眉不展。④浦:水滨。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
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
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
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
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
野花的芳香。
D.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
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
在“不语”中。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
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A项,“寂静、幽远”
有误 应为“苍凉、寂寞”。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 寻 梅
[宋]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 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②
金貂:汉代的宫饰。 ③玉华: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
精美的玉石。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野径”“隐者家”及“岸沙”“带溪斜”等词语,
点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幽美和僻静,也从侧面表现出梅花高雅脱
俗的特质。
B.颔联中“六千里”表明寻梅过程的执着与艰辛,“三四花”
则与之形成对照,突出了梅花的可贵,也透露出梦中人寻梅有收
获后的欣喜。
C.颈联写出了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他虽生活在蓬茅下,晚上
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
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
D.尾联中“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有“实”和
“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其中反映出诗人的
志趣追求。
C.颈联写出了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他虽生活在蓬茅下,晚
上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
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C项,不是作者的真实
生活状态。 而是作者的梦中所想。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14-15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
【注释】: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仙。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
指。亚:通“压”,俯偃低垂。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
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
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
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
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
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
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驶向岸边躲避,
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重渲染
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两句诗人高度
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
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炼的概
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D.“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两句诗人高度
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
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炼的概
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D。“咫尺”只是表示
画面小
但并不一定是“一尺见方”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七夕
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注】萤:据黎简校版本,一作“花入曝衣楼”。曝(pù)衣
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金镜:圆月。七夕,月未
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
的故事(《本事诗》)。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更:《全
唐诗》校“一作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银河云水迷茫的景象,诗人半夜时分独对罗帷想
到此夜牛郎织女相会情景,再思及自身,不由黯然神伤。
B.“辞”字写喜鹊们无奈地辞别月光下结彩缕、穿七孔针乞巧
的少女,“入”字写流萤在凭栏之人周遭飞舞。
C.颈联借用写景和用典手法表现了天上牛郎织女的合而复分,
人间有情人望着天上的缺月渴望相聚的心情。
D.这首闺怨诗多处运用神话或典故,想象丰富,意象独特,天
上人间,尽显浪漫色彩,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
D.这首闺怨诗多处运用神话或典故,想象丰富,意象独特,天
上人间,尽显浪漫色彩,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D“闺怨诗”错误。 诗体表现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念
之情,并无闺怨诗的“怨”。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陆游,号放翁,著名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晚年幽居山阴
时。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木笔:又名辛夷花。其花未
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
从山光水色中引出“幽居”。
B.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宽处静景;颈联
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细处动态。
C.诗中写放翁心中郁结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以其境过
清”时的心境相似。
D.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
联,脉络清晰。
B.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宽处静景;颈
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细处动态。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B.“颔联是近处静景”“颈
联是远处动态”错。
颔联是近处动态
”“颈联是近处静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
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
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
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歌寄赠张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
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
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
无尽”“恨即休”即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
寓对张祜的赞赏。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
无尽”“恨即休”即本诗的诗眼。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思无尽”“恨即休”即本诗
的诗眼,错误 诗歌的诗眼应是“百感衷来不自由”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
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
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骞翮:展翅高飞。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此处
喻自然运转变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回忆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
然地充满了欣悦。
B、诗的三四句描绘诗人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
志在高飞远举。
C.第五至八句写随时光流逝,壮志减退,满心忧虑,与起笔
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D、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
抒发感慨,逐步深入。
D、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
抒发感慨,逐步深入。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D项“再由眼前写到过去”
错误。
D项是对诗歌全篇的理解,全诗明显分为三个层次,
l-4句为第一层次,回忆过去;5-10句为第二层次,
由回忆过渡到眼前,由“昔我”渐到“今我”;
1l-16句为第三层次,由前面的回忆与比较引出对
未来对生命的感慨。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
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孤令:孤零。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
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
纯净,清亮晶莹。
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
中感到十分惬意。
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
清丽,情感真挚。
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
中感到十分惬意。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在松林喝茶”“松林的风声”
理解错
“汤响松风”是比喻手法,指煮茶
的沸腾声如风过松林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
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冥冥:
悄然。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
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
B. 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
带着灞陵雨水的情景。
C. 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
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
中不快。
D. 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
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大有可为。
A.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
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A项,“全诗融叙事、抒情、
议论为一体” 错误。
这首诗有叙事与抒情,但没有议论
这种表达方式。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③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
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
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③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
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
感基调。
B.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
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
堪称惊心动魄。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
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
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
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
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
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
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C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
虚实结合。
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
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 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处”有到处之意,深刻地道出了游子四处奔波、百无聊
赖的心情。
B.“不宜秋”,是因为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游
子的悲秋之情。
C.首句从秋景描写入手,烘托了浓重的悲秋氛围。
D.“远”字用得极妙,诗人盼“字”到来,雁却远远地飞过,
颇有无情之叹。
C.首句从秋景描写入手,烘托了浓重的悲秋氛围。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C.首句从秋景描写入手错误。 首句并没有“秋景描写”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鹭 鸶
杜 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 鸶
郑 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
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
静情态。
B.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
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
C.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
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
D.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诗描绘的是
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C.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
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选C。“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
“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
转向近处的鹭鸶”错
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同,都是由近
及远,郑诗先把镜头聚焦于静立于
池塘的鹭鸶,然后转向远处自由飞
翔的鹭鸶群体。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 游①
李商隐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②年最少,青草妒春袍③。
•【注】 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
七八年华。②庾郎:为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年轻时有
经世大略,后官至征西将军、荆州刺史,世称庾征西。③《古
诗》:“青袍似春草。”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为春游即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景与人
互相映衬,气脉通畅。
B.首联状写两幅画面,表现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白鸟飞翔
长川的艰难,画面隽永。
C.“烟轻惟润柳”所表现的意境与韩愈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
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颈联描写人物的动作细节,意蕴深远,含蓄地写出作者的心
事,为下联铺垫蓄势。
B.首联状写两幅画面,表现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白鸟飞
翔长川的艰难,画面隽永。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选B。“白鸟飞翔长川的
艰难”对诗句的理解有误。
首联描绘了骏马飞驰和白鸟高飞两
幅画面,意在表现骏马疾驰的轻快
与俊逸,白鸟飞翔的高远。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
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
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
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脉络清晰。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
概仍然豪迈。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选B。“不得不接受生活贫
穷的命运”错。
“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
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
处境艰难、窘迫”。
三、重九夜偶成
黄仲则①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②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③,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④衰亲⑤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 ①黄仲则: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
家中。②节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③人
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翔游,栖无定所。④差喜:幸好。
⑤衰亲:老母。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
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B.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
内心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C.颈联写极目所见: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
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
D.“恋恋寒衣月似霜”一句中的“霜”,写出了诗人幽冷、凄
清、惆怅的主观感受。
C.颈联写极目所见: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
在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C项,颈联是想象或回忆
的内容。 不是极目所见。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应 天 长
韦 庄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
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
否?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
片。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
迎风起舞。
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
出人的孤独。
D.“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
主人公极端的苦闷。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
凰迎风起舞。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B项,“凤凰迎风起舞”
错误。
此句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
吹动,宛如起舞。
五、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幹①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
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③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
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
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④,听《金缕》。
【注】 ①张元幹:南宋初爱国词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
桧,被贬为福州签判。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
州(今广东新兴)加以管制。时张元幹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
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②故宫离黍:旧
时宫殿长满荒草。③耿:明亮。④大白:酒杯。
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送别词与通常的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
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
B.“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客观的
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
C.“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
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
D.“目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
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
B.“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客观
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B项,应是悲怆的质问; “昆仑倾砥柱”,喻指北宋的灭亡。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
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
“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
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
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
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
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
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
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
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C项,“‘红’字写出了炉
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
照亮室内”错误。
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
鹧鸪天 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
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
垂杨一叶舟。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那种故作娇
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
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
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
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
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
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C项,词的原句是“待得郎
来恨却休”,因此“直到看
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有误。
实则是本有离恨要向情郎诉说,
可情郎来恨已没。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注】东禅庄
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苏轼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才情豪迈,挥
洒自如,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
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
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
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
“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
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
别。“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D 【解析】“‘数亩荒园’,
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错。
数亩荒园指的是女王城东禅庄院,
是饯别的地点。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宿七盘岭①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 ①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
对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独游者”此刻的心情。
B.尾联“浮客”和“褒城”呼应首联“独游”“高卧”。
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
D.“褒城闻曙鸡”一句写出了诗人独游失意而夜不成寐。
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C项,“空”表现的是诗人
内心的失意惆怅。 并不是七盘山的空旷、宁静。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
了地点,“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凉风发”暗示了季节,
“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
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
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
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
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
容。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B项,“‘相接’是从古至今
,由人及己的意思”错。
“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此指能彼此对话,思想感情上互生共
鸣的人。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
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
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
朝陵使前往祭扫。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
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
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
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D项,错在“对自己
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
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
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 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 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隐沦”指代韦九山人,
“无尘”写出了诗人对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诗人对污浊尘世
的厌弃。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既表明了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
更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他山行之中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C.颈联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诗人喜爱之情。
“谁作主”,两句一问一答。“人”的出现给山增添了几分盎
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
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
感慨。
D.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
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
感慨。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D项,错在“诗人运用典
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
从全诗看,表达的是对韦九山人的
敬佩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
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
在最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
的景物特点。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
短暂的悲叹。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
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
写中看出。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
短暂的悲叹。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B .表达了作者对海棠
生命短暂的悲叹”错。
应该是表达对春天
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bīn]老诗
(宋)韩淲[biāo]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潘邠(bn)老:传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
“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
韩淲(bio):南宋诗人,有高节,从仕不久即归乡,作此诗时
年约40岁。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行藏:语出《论语·述而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
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
别成佳作。
B. 第三句写自己虽在中年,却已有年届晚境之感,老眼昏花,健忘到记
不清行路,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悲慨,又有不
戚戚于此的超然。
C. 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
心尚存,全句呈现激扬的情绪,但“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
定命运的无奈。
D. 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
人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
之风。
C. 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
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呈现激扬的情绪,但“任”字的使用也
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C项。“‘任’字的使用也
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
无奈”分析不当。
应是“任”字的使用展现了诗人旷
达的精神面貌。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
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
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
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
B.颔联上句借“雁”“胡天”“月”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
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
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
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
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
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A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
见汉使的惊喜之感”不准确。
应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
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
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
》: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
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
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14.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首联的“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
出了闲散安逸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
居生活的孤寂寡淡。
C.尾联运用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
自然的心境。
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
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
居生活的孤寂寡淡。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B项,“孤寂寡淡”错误。 应该是“安逸闲适”。
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题。
木兰花慢【元】张弘范
功名归堕甑,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
酒飘零。人间事,良可笑,似长风、云影弄阴睛。莫泣穷途老泪,
休怜儿女新亭。浩歌一曲饭牛声,天际暮烟冥。正百二山河,一
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
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注】张弘苑:元朝将领,善马槊,也能文。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从征
李嬗。后被元世祖免去军职。后被起用,率兵灭宋。甑:一种古代炊具,
类似现在的蒸锅,多为陶制。饭牛:喂牛。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
春秋时,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齐桓公驾车。“饭牛居车下,望桓公
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说功名失去了,也不过像陶甑摔碎了一样,不值得
大惊小怪,显示了词人的洒脱。
B.“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三句,表明了作者对过
去的作为有悔恨,决意拂袖而去,不问世事了。
C.“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反用晋代阮籍和东晋渡江
人士的典故,一“休”一“莫”,写得乐观开朗。
D.这首词用典贴切,风格慷慨悲壮,具有阳刚之气,体现出了
张弘范文武双全的大将风范。
B.“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三句,表明了作者对过
去的作为有悔恨,决意拂袖而去,不问世事了。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B 解析:词中没有“悔恨”。 而且下文也表达了要有所作为的
意愿。
八、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平山堂
王安石
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
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年有此不?
【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
时所建。恺悌:和乐平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
色一览无余。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
中也有表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
眼光和魄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
的向往之情。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
的向往之情。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D .本诗主要表达对平山堂
壮观景象的赞叹,以及对欧
阳修的敬佩之情。
并没有表达归隐之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百字令 芜城晚望① [元]张翥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
极。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去沟无迹。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②祠下,字暗苍苔石。社鼓神鸦浑不见,一片
青青荠麦。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
③。
•【注】 ①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
南朝时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致城邑荒废。因鲍照《芜城
赋》得名芜城,几经兴废。张翥作此词时正当元代高压统治时期。②佛狸:
北魏武帝拓跋焘小名,此处同辛弃疾《永遇乐》词,喻指金主完颜亮,其
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率部渡江南犯。③双舄(xì):《汉书·王乔传》载,
王乔治县颇具政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无车骑。侦知其临至
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伺其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双舄(一双鞋子),
后代因以“凫舄”“双舄”代指县令,此处为作者自指。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碧天向晚”三句照应题目,展现碧天暮云、不失清丽
之色,与下文的衰飒之景形成对照。
B.第四、五句用孤鸿翼影映衬作者登高独立极目四望的身影,
烘托出作者开阔豪放的心胸。
C.“恨血凝碧”典出《庄子》中“苌弘化碧”,后代常将志士
仁人为正义事业所洒之血称为“碧血”。
D.“夜月琼枝”三句,作者自称“淹留客”,表达了黍离之悲
以及久滞他乡的身世之感。
B.第四、五句用孤鸿翼影映衬作者登高独立极目四望的身影,
烘托出作者开阔豪放的心胸。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B . 烘托出作者开阔豪放
的心胸。错 烘托出作者孤寂苍凉的心境。
十、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地黄州,本诗作于
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
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
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
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
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
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
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
了感情基调。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
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C 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
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错
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
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
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
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
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
溪头荠菜花。
【注释】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
遇弹劾,隐居上饶。些(s):句末语助词。平冈:平坦的小山
坡。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阕开头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蚕卵孵化,一个“破”字
传神地写出了桑叶的萌发,而且能够让人感到萌发的力量和速
度。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动一静两幅画面,写出了黄犊吃草时
悠闲的神态和乌鸦在林中栖息的景象,宛如天然的图画。
C. 五、六、七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头,纵横的道路,
飘荡的酒旗,自然景物与农村人事相结合,画面清新而充满生
活气息。
D.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本词却很清丽素净,看上
去作者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动一静两幅画面,写出了黄犊吃草时
悠闲的神态和乌鸦在林中栖息的景象,宛如天然的图画。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B项,“一动一静”错误。 其中,两句都是动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
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
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
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
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雁门
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
妙。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选C“以动衬静”错。
“清笳乱起”表现边关敌情
“铁骑无声”表现军队严整,
没有主次构不成衬托。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
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
阳度过。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棣萼:
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i,光明
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
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
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
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
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
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
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错。
“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
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
处境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
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
长生不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3分)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
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
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
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
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
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D“诗人在华山下,看到
黄河与秦关”错误。
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
不可能的,这里有想象,虚写,而
非全“看到”。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
”“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
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
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
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
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D.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
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
夸张”说法错误。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
型,更谈不上“充满”。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溪 亭
林景熙[注]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
色,思绪纷飞。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
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
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
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
色,思绪纷飞。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
说法错误。
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 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
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
人家?
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先远写“青山”,后近写“退潮后的沙滩”,远
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B.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的手法描绘景物。
C.“啼鸟怨年华”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
词人内心的愁怨。
D.“荷花”在词中有特指,表层是问荷花,实际暗示词人情操
的高洁。
B.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的手法描绘景物。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B. 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
生的手法描绘景物说法错误。
没有虚实相生的手法。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江口作[注]
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 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
所作。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不凡,“漭漭”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
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
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期”等词
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
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孤
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
D.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
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
D.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
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选D。“直接描绘”错。
“何当”是“何时”的意思,“报君
恩”“却系单于头”均为诗人想象的
内容
九、阅读下面的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 咏竹
陆 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
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
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
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忧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
姿,温如玉。
【注】 ①华胄:贵族的后裔。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
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
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
轩》诗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一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D.本词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从
多个角度描写竹,收到了含蓄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选B。“拟人”和“夸张”错
此二句的意思是:风吹竹林的响声像
仙人身上的玉佩发出鸣响,雨后竹子
光洁得像洁净的美女涂上了润发的油
脂。故两句运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
辞手法。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 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张
九龄做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
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
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大,鸿雁是这样小,
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
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三珠树、珍木巅上,影射李林甫、
牛仙客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D.这首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布局缜密,首尾写鸿雁,中间六
句“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及对它的警告。
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
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B项,“格外胆怯”错
这里是象征诗人经历宦海风波后而格
外警惕,同时以孤鸿的警惕反衬出下
文双翠鸟的自以为安乐。
总结反思:
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
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
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
其实一点都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