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
之咏史怀古诗•「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
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
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
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
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
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
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
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
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
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
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
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
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
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
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
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
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
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
什么方法来表达的。•三、咏史怀古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
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
加“怀古”、“咏怀”等。
•2.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
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等。•3.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
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4.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
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四、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
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
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
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
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
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
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
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
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
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
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
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
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
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
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
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
”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
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
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
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
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
才有了长久的生命。•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比失落•内容情感:一方面赞扬诸葛亮,一方面
悲自己,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
后已,而自己年已暮年却壮志难酬,对
比之中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
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
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
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
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
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有人说,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
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悲昭君以自悲也 古人即我,我即古人•【分析】
•第一步:寻找连接点:诗人的遭遇与昭君相
似点:
•1、昭君入宫被妒,他入朝被妒;
•2、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
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
•3、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
安;•4、“每依北斗望京华(都城)”昭君敢于“怨
恨”,他不敢怨君,
•5、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来写自己的怨恨和悲愤。
•第二步:归类,探求主旨:
•怀人伤己(同病相怜)•答案:
•1、不同意。
•2、从诗的表面来看,是咏昭君,实际上是借
昭君来感怀,来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3、寄托自己不被重用的忧思和怀才不遇的感
伤。•(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
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
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
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
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
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
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
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
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
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
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
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
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
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所 工谢】王导、
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
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
康即今之南京)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昔盛今衰型•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
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
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2、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诚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
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借古讽今)。•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
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
照江城。
• [注]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
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借古讽今型•①“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
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
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②“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
挂,不但喻指六朝和吴王,而且暗示眼前的
封建王朝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呢?③暗中
寄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3、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
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
冷静的思考。•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答:①诗的首句“江”“雨”“草”构筑出一派迷
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
台城早已破败;②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③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
情绪无限感伤。•4、理性反思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
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融
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
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诗辛辣冷峻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失去人心,颇具政治家的眼光。•乌江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诗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轰轰烈烈
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解题方法
• 解读要求:
• (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 (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 1、弄清史实,找媒介
•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
人、往事,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2、揣摩意图,明感情
••怀古伤己(同病相怜、对比失落)
•·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借古讽今(讽喻统治者)
•·理性反思
•·3、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写法上,咏史诗常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借古讽今、运用典故、对比、反衬、抑
扬、讽刺等。•小结:鉴赏咏史怀古诗步骤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
或运用的典故(写什么)
•(2)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
所在(为什么写)即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
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3)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诗人抒发什么
感情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4)这种感情或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
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