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

ID:508139

大小:19.69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关键词:1、三类人;2、恐惧;3、破毁套子。 问题: 一、《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体裁是?--小说。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三、这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人物。人物是一篇小说的灵魂。《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了几类人物? A别里科夫;B我们(学校和城里的其它人);C新来的柯瓦连科和华连卡 四、我们首先来认识别里科夫。看看他有怎样的特点?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有形的套子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无形的套子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只求不出乱子 五、别里科夫为何喜欢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用课本上的文字)? 1、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2、使他借些躲避现实生活。 3、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 4、我找到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译文的另一版本,是这样写的: 他躺在被子里恐怖之极。他生怕会出什么事情,生怕阿法纳西会宰了他,生怕窃贼溜进家来,这之后就通宵做着噩梦。 我们能否用一个字或词总结别里科夫为何要躲在套子里? ――怕。 一个词?――恐惧。 也就是说,别里科夫只所以把牢牢的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生活在恐惧中。 六、和祥林嫂生活在恐惧中要躲在洞穴里不同的是,生活在恐惧中的别里科夫经常要出来活动,而且能量极大。 我们看看他和第二类人物的关系。 七、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 但是我们这些人却都受着别里科夫的\'辖制\',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此处会有多种答案: 1、别里科夫是沙皇的什么什么,但很明显的文本中缺少相关的证据。 2、别里科夫会去告官等等。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我们的角度看呢? 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他们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 ――聂绀弩《我若为王》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祝福》中的一段文字: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这是一群奴才、奴隶,一群被奴化了的人,一群奴性十足的人!一群因恐惧而躲在洞穴里缺少攻击性的套中人。 因为我们也生活在恐惧中。虽然我们觉醒了,但依然还是缺少反抗的勇气。 八、我们再从问题的最根本处来思考,到底是不是别里科夫辖制了我们? 文章最后一段?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一个别里科夫倒下了,会有千万个别里科夫站立起来。或者换句话说,这个社会就是由千万个别里科夫组成,由千千万万个套子组成,整个社会就是巨大的套子。 九、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享受真正的生活,真正的自由呢?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的一段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十、最后还有一类人没有讲。柯瓦连科和华连卡 课文中是如何描述他们的?――新的,派来的。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沙丁鱼生性懒惰,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变得紧张,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契诃夫和鲁迅都没有单纯的把眼光紧盯在个人的遭遇、命运上,而是更多的关注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思索民族、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现状,毁坏这铁屋,撕破这套子,或许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沉醉起来,共同努力,共同反抗。 9-21 21:49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恋爱事件。 我们上节课有一个问题没有讲――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事件。 给同学们三五分钟的时间,自己细读这些文字,看看有哪些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 就在这个时间里,我穿插一些话语鼓励他们。 一、我们阅读文本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读出问题”。发现文本中你所不理解的地方,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撬起整个文本的杠杆。 二、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大半。另有俗语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等待之后,“读出问题”的学生不举手自己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思考,问题果然精彩,列举如下: 一、关于结婚。 1、别里科夫是否爱华连卡,如果不爱,为何要结婚?   2、校长太太为何要尽力的撮合他们的婚事? 3、华连卡为何会喜欢别里科夫? 二、关于漫画事件? 1、对于漫画事件,别里科夫为何非常气愤? 2、既然全城人都受他的辖制,为何还有人敢给他在他头上“动土”? 三、自行车事件。 看到华连卡骑自行车,别里科夫为何在第二天就心神不定,甚而病了? 四、谈话事件。 1、为何别里科夫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2、为何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她的笑声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其实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恰恰是理解文本的钥匙。课堂中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智慧和积极性,让其它同学来回答问题,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予以补充和引导,把讨论引向深入。 一、事关撮合。 一学生说,校长太太之所以撮合别里科夫,是因为想借华连卡来改变别里科夫的生活,让他走出封闭的“套子”,从而不再辖制他们。 这时我补充到,其实不止是校长太太努力撮合,课文中提到“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她们之所以如此做还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想让自己的生活摆脱辖制。 接着我就此提出问题: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恋爱成功,结婚了,你认为他们谁会改变谁? “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里面打开的改变之门”,改变只能是别里科夫自己从内心改变,并不是借助外力改变。因此华连卡改变不了别里科夫。 而且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都是华连卡的力量不够。 这时我补充到,结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华连卡使别里科夫走出套子;二是别里科夫使华连卡成为另一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从悲观和乐观两方面来分别对待。 二事关爱情。 可以肯定的别里科夫并不爱华连卡。那么为何要结婚呢,我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文本。从关键字词入手。 1、怂恿。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怂恿――鼓动别人做某事。 2、游说。 3、应当结婚。这里的应当很明显是说按照世俗的标准,而非出于爱而产生的自然想要结婚的念头。 而且根据未删节的原文来看,他们结婚的原因只是因为两个人都年纪大了。用我们的话说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三事关笑声。 为何别里科夫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碰到华连卡?这是违背生活常理的。 发现文本。很多时候,课本上的文字我们一扫而过,最重要的信息并未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某一段文字的重点剖析首先源于对此文字的重新“发现”――是的,这个词、句子、这段话本来就存在,但我们却没有对它表示足够的关注、重视。 似乎答案就在下面的文字中: 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1、华连卡和另外两位女士看到了滚下楼下的别里科夫,那么这件事将会被传扬出去――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注意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了什么乱子,而现在他――最怕出乱子的人却成为一出乱子的主角。 2、漫画。 前一幅“恋爱中的人”事件已经让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嘴唇发抖”。那么此事件可能又要出现新的漫画,关于他的“恋爱”事件肯定会满城风雨。 四事关死亡。 虽然楼梯又高又陡,但是我们的别里科夫从楼上滚下来的时候却安然无恙,但为何在一个月后却死了,你认为他是因何而死? 1、郁郁而终。 2、恐惧而死。 3、被气死。他在这里辖制别人十到十五年,从来没有人反抗,而如今这个乌克兰来的年轻人竟然有人反抗他,真是气煞人也。 4、自杀。 学习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要解决一些问题,读懂之外,还应该从文章中找出和自己、自己的生活相关联的地方,此谓之“读出自己”。学完此文你有哪些感想? 因为离下课的时间很近了,而且我在后面布置学生把这些感想写在周记本上,最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一如一个完全封闭的套子,学生的生活除了强制的学习之外丝毫没有趣味可言,郁闷、无聊、乱糟糟的恰是高中生活的最形象的写照,所以课堂的这一部分主要是由我来讲解。 我简单的举了几个例子,学校的管理,班主任的要求,家长的期望都是有形或无形的套子在束缚着我们。然后选择一学生周记本上的一段文字,与学生共同分享: 当今社会,学生的自由不复存在。除了固定的睡眠和吃饭时间,其它时间,学生都在听众于其他人的安排,由学校决定几点到校、读书、下课,由老师决定念这背那,这样学,那样做,由家长决定吃这喝那,穿这戴那。而由学生决定的只有服从命令。我们变成了没有选择权利的空壳。虽然人还活着,但自由的灵魂早已逝去。我们甚至没有决定买什么样的书的权利,更别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了! 我们被训练成写作业的工具,念书的机器,听话的玩具。也许是有一些人整天在校园内嬉戏,打闹,但结果呢?一张罚单,一张钞票走了,一串责备来了,一张哭脸走了。我们是该哀叹啊!哀叹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们机械地去提高模仿能力,而真正的人才遭禁锢,甚至被扼杀。社会在进步,但人的思想依然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 在一班,当我的朗诵结束时,当时就响起了掌声。 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生活自由、快乐。 一、关注文本。 整篇课文很是有些沉闷和压抑,文章中唯一的亮色就是华连卡姐弟俩人,其中华连卡的一段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是的,生活“可爱得要命”,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吗,我们感受过这样“可爱的要命”的生活吗?或许我们可以抛弃别里科夫们的套子,抛弃怯懦与中庸,把一个自由快乐的自己展现出来。 二、三句名言。 1、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富兰克林 我们是否可以如富兰克林一样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学校,哪里就是我的班级,哪里就是我所要生活的家园。 2、如果不能成为富兰克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李敖呢? 李敖说:“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使它自由”。我们是否可以说,这里是我的班级、我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地方,我要使它自由。 3、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傅雷《贝多芬传·译者序》 9-23  18:30 功利与对话――我教《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思 学校对集体备课进行改革,由原来坐在一起务虚,改为每周分教研组或备课组排定一位教师上课,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评课。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三年前,曾经给当时的年级组长提过此事,并且上了第一节也是唯一的一节有关集体备课的研讨课《咬文嚼字》。 前面两位教师先上,就是平常的课,文言文,讲字词,夹带一些课文分析。我们称之为“常态课”或“原生态课”,但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常态课是否有提升的空间,我们是否有主观的努力。一堂课,我们按照老的模式,从生字词到时代背景然后段落……一路讲下来,我们并不以之为羞,反而骄傲的宣称自己上的是“原生态课”,应该说是这是教研的最大误区。 前两天看到网友云水香君的帖子说:有所教,有所不教;有所重锤敲打,有所蜻蜓点水。突然有一种豁然的感觉。大多数教师的大多数课堂都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浅到,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力的问题。打个浅显的比喻,挖井,我们都知道开始的时候最容易,欲往下面欲难,不止挖土难,就是往外运土也难。在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里,就一个问题,挖一口能够源源不断出水的井都是很困难的。而想要浪费掉这40分钟时间而挖土不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有可能出水的地方都掘上两铣,既轻松而且出土量很高。下面的漫画就是以我们课堂浅尝辄止的最好说明。 有鉴于此,近两年来,一直尝试一种名为“关键词”的深度教学方法。简言之,就是一堂课就一两个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集中力量用重锤敲打。 周一是我上组内公开课,我就选择这种方法以“三类人”(别里科夫、我们和华连卡姐弟)为突破口来剖析“套子”之意象以及如何撕破套子的问题。 后来评课时,耿宏辉老师说我的课堂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一个很小的突破口,开拓较深;二是引用大量的例子。 其实小的突破口一发深度教学的开端,切入点不大,但可以深入的挖掘。而在挖掘中要想深入理解文章有时仅靠文本中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这时就要借助精当的课外文字来帮助理解。 但这课堂上的很不理想。或许是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更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目的性太强,很多时候,学生的答案和教师预设的问题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能力和课堂气氛调动方面的问题,这种差距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弥补。感觉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并没有真正的展开,给人割裂开始的感觉。 今天,部分实习的教师还要听我《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第二课时,而我本身是准备给学生随便说说,混上一节课的。因为有人要听课,便认真起来,恰巧一实习教师和我探讨作者借这“恋爱的故事”想要表达的主旨。于是在对话中,课便真正的备好了。 主要是通过和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华连卡姐弟来进一步表现其被套子束缚之深重。 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别里科夫为何要结婚;二是别里科夫为何在安然无恙的情况下突然死去? 细读文本,慢慢会发现平常所忽略的文字中隐藏着深刻的答案。 因为自己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思路,一些具体的细节并未精雕细刻,于是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来,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提出问题,果然学生的问题非常精彩,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始,其它同学在解答问题时同样积极并有超常的发挥和表现。不知不觉中我和学生一起创造了精彩和美丽。这是开学以来上过的最幸福的一节课。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