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ID:508161

大小:13.7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一、 案例背景   《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教材新选用的文章。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的编写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非常重视母语的育人功能,旨在“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使他们形成国家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强调“高中教育应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人类意识等”,“要求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教师在运用这套教材时首先要自己改变观念,从传统的教材教法中实现突破,将目光由狭隘的知识点教学投向更广阔的空间,以“人”的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在教学中贯穿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教育。   当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时,也不能忽略了文本的文学功能,毕竟我们的课堂是语文,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附于文本的学习,人文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文学的浸润。如何将文本的教育功能和文学功能结合起来,即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阐述环境观的作品,是一篇哲理散文,编者将这篇文章作为“像山那样思考”这一模块的最后一则文本,意在引导学生在“谛听天籁”“感悟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教育的宗旨。另外,文本本身是哲理散文,是文学作品,课不能上成纯粹的环境教育课。   二、案例描述   预习要求:通读全文,理清写作思路。掌握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师:同学们,大家小时候都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吧? 生:(很有兴趣)听过。 师:你们都听过哪些狼的故事呢? 生:我听过狼外婆的故事。 生:我听过小红帽的故事。 生:还有狼来了的故事。 生:狼和小羊的故事。 生:东郭先生和狼。 …… 师:真不少,古今中外都有了。那这些故事中的狼有什么特点呢? 生:狼外婆很狡猾。 生:东郭先生救的狼非常凶残。 生:狼和小羊里的狼很邪恶很贪婪。 师:狼来了的故事中的狼呢? 生:这个故事中狼虽然不是主角,但从人们对狼的恐惧中也可以看出狼的凶恶可怕。 师:怎么就没有一个褒义词啊? 生:(笑)狼本来就不是好东西。 师:是啊,对于儿童来说狼几乎都是凶残、狡猾、邪恶、贪婪的。(板书)狼的叫声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不是有个成语叫―― 生:――鬼哭狼嚎。 师:对。那么对于其他人或其他生物来说,狼和狼的叫声意味着什么?请大家自读文章第二段。 (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应语句) 生:对鹿来说,狼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师:那么,鹿、松林、牧牛人对狼应该怀着怎样的情绪呢? 生:恐惧,害怕。 师:猎人呢?他本来就是打狼的,他会对狼怀着怎样的情绪? 生:从作者的用词“抵制”“挑战”来看,猎人打狼是十分艰难十分危险的,因此猎人对狼应该也是怀有恐惧的。 师:你能结合文中的具体词语分析思考,很好。儿童、鹿、松林、牧牛人甚至猎人对狼都充充满了恐惧。(板书)但是,有没有例外呢? 生:有,郊狼。 师:“郊狼”又称草原狼或丛林狼,它和山野中狼是一种合作关系,它听到狼嗥只会充满期待。其他还有吗?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 生:还有“山”。文章第二段最后说“只有这座山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师: 山的态度例外。那山对狼到底是什么态度呢?这一句话并未明说。下一段有没有明说呢? 生:也没有。但“隐藏的含义”“秘密的看法”可以看出山对狼的态度和人、鹿等不一样。 师:我们已经看出山对狼的态度不一样,但作者又不明说,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设置悬念。 师:对。那就让这个问题先“悬念”着吧。我们继续上面的问题,还有没有谁的态度例外呢? 生:作者自己。 师:作者的态度是一直与别人不同吗? 生:作者开始也是对狼充满着恐惧的。 师:你说这话有依据吗? 生:有,在第三段开头作者说“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师:很好,我们学课文就是不能脱离文本。请大家继续往下看文章,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是什么事使作者改变了看法。   (学生读文章) 生:作者一次和朋友去打狼,看到了一只垂死的狼,改变了看法。 师:很简洁。打狼的行动说明人们对狼的恐惧已上升为了―― 生:仇恨。 师:(板书“仇恨”)这一点好理解,但究竟是什么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呢? 生:是老狼的母爱感动了作者。 师:是吗? 生:我不同意,文章并没有写老狼如何掩护小狼,而且本文的主题也不是赞颂母爱。 师:很好,你不仅能从具体语句入手分析,还能结合文章的主旨,你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析文章的方法。 生:我认为是狼的眼睛使作者改变了看法。文章第六段说:“正好看见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这时,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还有本段最后“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师:狼是作者参与打死的,作者为什么又会觉得狼的眼光“令人难受”呢?这时候的狼眼里流露出的是什么呢? 生:是垂死的绿光。 生:是闪烁的垂死的绿光,闪烁是狼垂死时求生的本能,正是这求生的本能让作者意识到狼也是一个生命,是大自然中一个普通的生命,它应该和我们一样有生存的权利。 师:说得非常好,狼应该和我们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可是多少年来,狼一直是人类的死对头,人们一直在努力消灭狼。然而,消灭了狼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请大家再读文章。 生:消灭了狼,造成了鹿群的泛滥,使山坡变得皱皱巴巴,灌木和树苗被吃掉,整座山“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 生:“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生:“牛群也是如此。” 师:除了课文里说的,你们还知道类似的例子吗? 生:在美国阿拉斯加草原上,人们曾经为了养羊消灭了狼,后来羊群也泛滥成灾,只好又引进了狼。 生:我看过曹文轩的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里面写道明子家养羊,后来村里养羊的人家多了,草不够吃了,明子一家只好带着羊到很远的地方去找草。 师:是的,羊群的泛滥也会成灾的,它会破坏草原植被,特别是一种山羊,不仅吃草,还将草根刨起吃掉,对草原的伤害尤其严重。游牧民族之所以“游牧”,就是要给草原一个喘息的机会,可是羊太多了,怎么“游牧”草原也无法喘息。 生:草被吃光了,草原就会沙漠化,就会带来沙尘暴,从而破坏环境。 师:是的,最终结果是破坏环境。(板书)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做法呢? 生:工厂随意排放污水,污染了小河,我们周围几乎看不到清澈的小河了。 生:还有我们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是工厂、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 生:现在的癌症多了。 师: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恶果。再说说我们自己吧,你有没有破坏环境的做法? 生:我用草稿纸很浪费,常常只用一面便扔了,造纸要砍伐森林,所以我的浪费也可以说是破坏了环境。 …… 生:我有时乱扔垃圾。 师:前几天开校运会,我看到有个保洁员一直在捡垃圾,这些不都是你们扔的吗?同学们,解决环境问题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能不能做到啊? 生:能。 师:其实,环境的问题并不是个新的话题,我们一直是在高喊“保护环境”的,可是收效甚微,大家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原因?问题正是出在“保护环境”四个字上,我们一直将自己放在大自然主宰的位置上,我们按自己的需要“改造环境”、“保护环境”,当初打狼时我们不就认为这是在保护环境吗?作者作为一个环境主义者,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新的高度――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影响自然、破坏自然,这也就是“山”的思考,如果我们都能“像山那样思考”,环境问题的解决也许会容易得多。(板书) 师:这篇文章谈的是环境问题,但并不是学术论文,而是一篇哲理散文,是文学作品,是用文学的笔法表现环境的主题。文学的笔法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再读文章。 生:环境问题这一主题是抽象的,但作者是用狼嗥这一具体事件引出抽象话题,并且全文都围绕狼来写,通过写对狼的态度来阐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一主题,这就是文学手法。 生:文章中写狼时又有许多具体的描写,比如写狼的眼睛,这也是文学手法。 生:作者还具体描写了消灭了狼之后山的样子,触目惊心。 生:文章首尾照应,以狼嗥开头,又以狼嗥结尾,这是一种文学的构思。 生:文学的构思还体现在设置悬念上,开头说山“客观”,有“秘密的看法”,就是设置了悬念,后文是含蓄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生:作者还设计了贯穿全文的线索,这就是对狼的嗥叫要像山那样思考。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文学的手法,用文学的手法来写抽象的话题更能给人鲜明的印象,强烈的震撼,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课外建议大家阅读姜戎的《狼图腾》,这本书是用小说的形式,从历史的高度阐释了自己的环境观,强调了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发展,与《像山那样思考》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请大家把这种全新的环境观向你身边的人介绍,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去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附:板书                               具体事件引出抽象话题   凶残         沙尘暴              具体描写 狼 狡猾 恐惧  打狼        保护环境  文学手法 首尾照应   贪婪         环境破坏             设置悬念                   人和自然的和谐      设计悬念 三、 案例反思   本堂课着重解决了两个问题:更新观念,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提升人文素养;品味语言,学习文学创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笔者任教时,力求将文本的分析和生活现状的反思特别是自我反思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环境观,并意识到自己肩头的责任,应该说这一点上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本课课程是语文,教学文本也是文学作品,笔者教学中也注重了文本的分析,前半节课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充分重视了让学生阅读文本,最后又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特色,但仍觉得两个教学目标没能做到水乳交融。新课标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解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在课堂上真正能将这两方面揉合得不着痕迹,还是一个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解决的问题。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