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读鲁迅”定向、定题研讨课 教学实录
加入VIP免费下载

“和学生一起读鲁迅”定向、定题研讨课 教学实录

ID:508169

大小:34.6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地址:新安中学科学楼七楼  对象:高二(12)班  执教:吴 泓  整理:南银妮 吴: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吴:请坐!今天这节课还是大家唱主角,前段时间我们做完了当代新诗(从打倒“四人帮”之后到2008年)专题学习。做完之后,我们进入了鲁迅专题。鲁迅专题,我们买来了《呐喊》和《彷徨》,规定阅读的篇目有这么一些:一个就是《祝福》。关于《祝福》,老师是和大家进行过文本细读的。然后规定大家读的还有鲁迅先生的《药》、《阿Q正传》、《在酒楼上》,还有什么?大家想一想? 生(大部分):《伤逝》。 吴:《伤逝》,很有名的一篇爱情小说。另外,初中的时候,我们曾经读过他的—— 生(大部分):《孔乙己》、《故乡》。 吴:《孔乙己》和《故乡》。另外,我们还读过他的《一件小事》。那么,老师和大家进行完文本阅读之后,大家根据学习任务驱动,也读了大量的《家园》网上的评论文章。上个星期老师也说了,我们将进入定向研究和定题写作。昨天老师拿到了这张单子(出示“定向定题统计表”),也简单地点评了一下大家的写作定向和初步拟题,由于有一些同学的写作定向还没有出来,还有初步拟题没出来,所以今天又布置了这个要求。有些同学还是应该把这个写出来。现在我收到的,比如说昨天没有看到的张翼同学的,她今天的定向研究是《药》,然后她的初步拟题是《药》的结尾的花环。我想提醒一下张翼同学,如果你去读一下《在酒楼上》,你会发现《在酒楼上》这篇小说里面,鲁迅先生写了一个园子,对吧?“我”坐在酒楼的时候,对面有一个园子,这个园子在鲁迅的笔下是个废园子来着,但是鲁迅却把废园里的一些植物写得非常漂亮,生机勃勃,这跟《药》里面的花环会不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鲁迅小说,我们读《祝福》也好,读《故乡》也好,读这个《在酒楼上》也好,他的写景都是很阴暗的。但在阴暗之中好像又给我们一丝光亮,这似乎跟“《呐喊》自序”里的一些说法有关。今天我们这节课,也延续我们过去作专题的一贯做法,就是我们对我们的定向和初步拟题,乃至于写作意向来讨论一下。还是老办法,从第十号开始,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座号,好吧? 生(齐):好。 吴:起来的时候,自报你写了一个什么题目,然后你跟大家说一说,然后我们大家来帮你出主意,看看行不行。好,十号开始! 生(十号):我一开始写的对象是看客。然后昨天你一说题目太大了,我想想就改写《伤逝》了,研究《伤逝》的涓生…… 吴:说大声点好吗?我们说话的时候都要说大声点。你看你不说大声点,老师就要重复你的话。原来是说写看客的,看客的范围比较大。然后你现在改回来要写《伤逝》。好,继续说。 生(十号):然后就是从《伤逝》入手。《伤逝》是一篇爱情小说。我为什么要写这个呢?是因为昨天听到你说比较少人写。我对涓生对子君有这样一种批判的行为…… 吴:批判谁的行为?涓生的还是子君的? 生(十号):涓生。 吴:涓生的。哦,好。 生(十号):其实我是反对他这样的一种行为的。 吴:你反对涓生的行为是吧?把话说完整。 生(十号):这个比较少人反对,就想从这个方面去写。 吴:哦——但是上一届的学生在写《伤逝》的时候,就是你们的师哥师姐们,在写《伤逝》的时候,很多人好像也是在批判涓生。是吧?你怎么能说少呢?老师也链接过给你看。对不对?你就说这些吗? (生十号点头。) 吴:嗯,那好。好像我听完你这些……旁边的这位,你听完她的,你感觉她的写作意图和思路清晰不清晰呢? 生:我觉得相对来讲,好像就是确定了一个题目,可是她没有说清这篇文章要从哪个方面写,然后具体要怎么写。 吴:都没有出来,对吧? 生:嗯。她确定了一个方向,可是还要去找哪方面的资料,没有说。 吴(点头):那这个时间就比较紧哦,对吧?你自己感觉呢?在听了她说的之后,也是这样,是吧? 生(十号):就是临时改变的。 吴:所以我们不应该临时改变。老师说你看客这个题目大了,那好,其实看客在鲁迅的很多小说里面都有,对不对?我们可能的话,把这口径一缩,缩到某一篇小说里面,比如说,《祝福》里面有没有看客啊? 生:有。 吴:有看客,对不对?我们可以把口径以缩小,以小可以—— 生:见大。 吴:下一位,十一号。哦,你们俩人排的(座位)那么好啊。 生(十一号):我研究的是看客,我之前的题目是《麻木的国民和奴性的社会》,而我现在想改为《畸形社会中熟睡的人》。 吴:畸形社会中熟睡的人?哦,那你为什么要把原来的题目改成这个题目呢? 生(十一号):不知道。我觉得—— 吴:不知道。(学生笑)好,你说。 生(十一号):因为之前《麻木的国民和奴性的社会》是我在别人的文章中提取的。 吴:哦,提取来的。 生(十一号):我现在觉得畸形社会中熟睡的人更能体现出那些看客的…… 吴:哦,原来是“奴性的社会”改成了“畸形的社会”对不对?然后是“熟睡的人”,原来是“麻木的国民”。好,你自己评价一下,这样改好不好? (生十一小声说:好一些。) 吴:感觉应该是好吧?先不说我的感觉。十二号,说说她这个标题改得好不好? 生(十二号):麻烦重复一下,刚才我没听清。 吴:啊?(学生笑)哦,你没听清,那好我们叫十号吧。十号一定能听清,挨得那么近。 生(十号):(不确定地问)什么熟睡的人?(众学生和老师齐提醒:畸形社会中熟睡的人。) 吴:畸形,你们不会读作……是吧?好,你请坐(十一号),你(十号)请说。你评价一下她这个标题。 生(十号):因为她前一篇文章是从别人的文章中提取的,可能有一点限制,就是说自己的思想可能被限制了。而这个是她一个新的题目,可能会更好,尤其是那个“畸形的社会”,可能比较那个“奴性的社会”会更加新颖一些吧? 吴:新颖一点? 生(十号):就是特别一点。 吴(示意十号坐下):其实我觉得她“熟睡的人们”也挺好的,你(十一号)继续说下去。 生(十一号):我第一部分是想写,总写铁屋内熟睡的人,然后这里我是要说这些人虽然苟活于世,但只是一群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是一群行尸走肉而已,或者说他们的灵魂正处于熟睡的状态,等待着别人的唤醒。 吴:好。 生(十一号):我想以这个来开头,说他们在等待别人的唤醒。然后第二部分我想写看客的话,写看客在欣赏着他们的痛苦,在旁边酒醉似的喝彩,甘于围观,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然后转为我们现在的话,现在的看客称之为群众,他是绝对不会错过的,是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就是用来讨论的那种话题。然后我想再深一点,写第三部分的话,是说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因为他们所围观的人群里没有他们的孩子,没有他们的亲人,所以他们是心安理得地在欣赏这一场戏剧。 吴:嗯。第三部分。 生(十一号):然后再想想,现在围观的人们,他们也都是因为在里面被围观的人是他们所不认识的。我这篇文章主要是以鲁迅的三篇文章为主,写它们里面的看客,一篇是《祝福》,一篇是《阿Q正传》,一篇是《药》。 吴:嗯,这三篇都很经典。好的。 生(十一号):第三部分就是从看客本身来说,看客本身就是一群任人驱使、任人宰割、任人奴役的奴隶,他们的命运是极其可悲的。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然后说看客是麻木的近于残忍,就是说奴性的社会使他们很麻木,对生活的愚昧和无知。然后,在这里我还想补充,第二部分的时候我说看客是在欣赏别人的痛苦的话,我会引用到别林斯基所说的话,他说:“群众只懂得外部的戏剧性,他们不懂得有一个喜剧性和悲剧性的交叉所唤起来的不是轻松的、欢快的而是痛苦的、辛酸的笑声。” 吴:别林斯基是哪个国家的? 生(十一号):不知道。 吴:不知道,谁能告诉他别林斯基是哪个国家的? (其他学生:苏联。) 吴:苏联?(指一学生)你说说看? 生:前苏联。 吴:前苏联?其实前苏联这个称呼很奇怪,前苏联是什么?查一查啊,我看在别林斯基前面常常加国家的时候是俄国,你们查一查,胡清秀同学也查一查。另外,当我们的思路出来以后,你们会发现写作有一个很奇怪的过程,对不对?思路出来了,提纲出来了,但是真正形成文字是一个—— 众生:很艰难的过程。 吴: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我们祝福她能够把文章写好。好,下面十二号,有请十二号。 生(十二号):我写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吴:《祝福》中的祥林嫂。好,你说。 生(十二号):我想通过祥林嫂来看旧社会对妇女的影响。 吴:旧社会对妇女的影响,好,你继续说。 生(十二号):在网上找这个的时候,我发现网上大部分帖子都是这样的——把旧社会妇女的缠足现象的图片给列出来,我觉得旧社会妇女—— 吴:缠足?嗯,你继续说。 生(十二号):我觉得旧社会的缠足现象对妇女影响是很恶毒的。 吴:很恶毒(生笑)。 生(十二号):然后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被这样一句话影响。那就是祥林嫂的几次灾难都发生在春天。春天是温暖的,但是祥林嫂并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然后我想从这个角度切入,写她几次灾难。在这些事件中反映出旧社会对妇女思想的一些影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影响。 吴:她这个角度很不错,从季节来考虑祥林嫂的命运。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她说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裹足,小脚啊。但是我想问大家一句,大家都很认真地读过《祝福》,老师也解读过,祥林嫂缠足了吗? (生议论纷纷) 吴:有?没有?有还是没有? 众生:没有! 吴:这个李舒同学说得那么肯定,她说没有。你说不知道吧?课代表说不知道。你想听我说吗? 众生:想。 吴:我好像也没看到哪里说她缠足。(有生附议),我推断,我同意李舒同学的看法,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妇女啊? 众生:很能干活的妇女。 吴:哎,她干农活,手脚很大,原文中好像有这个说法哦,有没有,(指一生)你说说。原文是怎么说的。 生:她刚来鲁镇的时候,描写说她手脚肥大,她干活抵几个男人干活,所以她留下了。如果她真的缠足的话,还怎么—— 吴:还抵得几个男人?你想想这不得了的事情啊。好,我同意。 生(十二号):我并不是想说…… 吴:你并不是想说,我知道。你是说那个关于春天的时候—— 生(十二号):旧社会对妇女的影响太深刻,我感到,我觉得,我想通过祥林嫂写下这件事情。 吴:哦,你是受到缠足这个事情影响,就是对中国妇女摧残这样的一个事情,想到祥林嫂,继而去写祥林嫂,对吧? (生十二点头) 吴:嗯,行的。关于她刚才说得这个季节与祥林嫂命运的关系,哪一个来补充一两句?有没有?你们没认真看吗?你们在看的同时老师也在看哦。嗯?问你几个问题,你要写这个,那意味着你肯定看了某一则材料,其实我也看了,是吧?第一个,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是在什么时候死的? (众生:春天) 吴:是在春天的时候。原文中是“没了”。是不是啊?哎,这个“祥林没了”。而且基本上好像可以确定是孟春时节,是吧?这个她的儿子,就是她跟第二个丈夫,第二个丈夫叫什么来着? (众生:贺老六) 吴:哎,跟贺老六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儿子给怎么样了? (众生:给狼吃了) 吴:给狼叼了。也是在春天。初雪的时候,好像。对不对,也给叼了。那么,祥林嫂最后死——死在——什么时候呢? (众生议论) 吴:元夕之夜。过了元夕之夜我们说属于一个什么时节呢?迎接春天的一个时节对不对?那么也就是说——祥林嫂的生命里面永远没有春天。你可以抓住他文章里的这部分来做文章。我觉得这个角度挺新颖的。当然也有人写过,但是我们可以深入地写。好,十三号。 吴:声音太小听不见。大家也要听你的。 生(十三号):我写的是《狂人日记》。 吴:嗯,《狂人日记》。 生(十三号,含糊不清地):鲁迅说主题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体现了新的思想、新的发现、新的启蒙运动不被当时人所理解。就可以表现鲁迅对真理的追问。然后写到鲁迅的那种狂人精神,然后写到当时的那种社会背景,再延续到今天的现实意义。 吴:你这样说大家听得明白吗? (众生摇头) 吴:就是你说《狂人日记》是写家族的什么? 生(十三号):家族制度…… 吴: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是吧?那么然后呢追问什么呢?追问真理。追问真理这个概念有点模糊哦。追问什么真理呢?你能不能跟我们再说一说。 生(十三号):它是新的思想、新的发现。 吴:新的思想、新的发现,说完了吗? 生(十三号):新的启蒙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 吴:这回我听清楚啦,清晰啦。好,哪一位同学帮她点评一下或者出出主意。有没有?哪一位呢?你同桌呢?哎呦,又是你。(生笑)好,你来说,陈周红。 生(十号):我看到她写的一些资料了。我觉得她不是说对这个《狂人日记》怎么样,而是说狂人的那种行为就能体现她所说的什么追求真理性和启蒙。 吴:其实,我们在课堂上讨论过狂人,首先狂人肯定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要搞清楚作者的这种表达的意图。然后,作者是通过这个精神病患者来代表新的人物。这种新的人物有新的思想,这种新的人物在庞大的社会现实当中却被扼杀了。因为老师说过前面的那一段,怎么描写呢?就是那段文言文的交代,和后面《狂人日记》那个白话文的写作是有一个鲜明的冲突,有一个对比。这里面体现作者鲜明的意图。你们两个先请坐。下面,我来问一下这边的同学了。从十号全是那边的,这边就这样吧,从一号开始,有请,你说。 生(一号):我主要是研究《药》。在网上也看了很多帖子,主要都是说它的细节描写,还有老师之前也用了叙述学、符号统计学来分析,我觉得除了这些之外,比较特别的是它后面提到了花环。契诃夫说过:“小说创造的时候,如果在前面章节设置一把枪,那么必定在后面章节说到怎么用到这把枪。”这个花环在“《呐喊》自序”的时候,鲁迅说过是凭空放上去的。我主要是想针对他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花环。鲁迅在描绘这么一个绝望、病态的社会,又留给人们一点希望。本来这篇文章的颜色、基调都是比较暗的,后面又出现了花环,就有一点亮色了,就说明有一点希望了。我主要是抓住这一条线去说。孔子说社会的问题的时候说到要回到古代,而鲁迅在说我们现在的社会的问题的时候,要创造一个新的未来。 吴:那么也就是说孔子要“回到后面”,对不对?鲁迅是要我们“往前走”。明白你的意思,这个区别他看出来了,我觉得很不错。因为老师在之前说过,就是孔子和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两个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就是孔子是在封建社会末世的时候崛起的一个思想家。那么鲁迅呢,是在专制社会末世的时候崛起的一个思想家。他们都有对现实的深入地观察、思考和批判。刚才你想说孔子是要回到过去的周代的社会,对吧?但是鲁迅没有说回到过去,鲁迅是把眼放到将来。那你说,这样一个问题,和你的花环有什么关系? 生(一号):花环,我只要是抓住它的颜色,就是前文都是比较悲凉的颜色,血,还有什么乌黑的天这样的。然而花环是红白的,还是有一点鲜明的色彩,就有一点希望。这花环是谁加上去的?是后面的那些其他人,就说明虽然夏瑜死了,可是后面的人还是会建立起一个新的中国。这似乎是迅希望的。 吴: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成语,叫前仆后继,是吧?嗯,是这个意思。好,说完了吗? 生(一号):也算说完了。 吴:也算说完了?(生乐)我们让别人帮你出出主意。给你这思路再打开一点,谁愿意帮帮她呢?哪一位来说说看。那就是下一位嘛。你来评一下刚才她说的。 生:那个,很好啊。 吴:很好啊?(生乐)你是研究什么的——呀? 生:孔乙己的。(生乐) 吴:好,我们研究孔乙己的不跟《药》打交道。谁研究《药》啊?举举手看。谁还研究《药》的?好,庄扬同学。你来点评一下。 生(庄扬):我觉得,因为都是研究《药》的嘛,我也注意到了她谈的问题。我觉得花环这个东西很有意义。如果说她单单从希望这个角度来说,并不能把范围扩得很大,而且我也不是很同意她的观点。 吴:哦,你不是很同意她的观点?怎么呢?理由呢? 生(庄扬):就是她说希望,但是—— 吴:她说花环就是希望。 生(庄扬):对。毕竟她前面也说那是鲁迅一个人凭空的在上面插上去的而已,并不是说任何人送的,而且跟后面的乌鸦也一样,也并不是说有什么特殊的跟封建迷信有什么关系。并不是鲁迅在现实中的希望,只是很绝望。 吴:很无奈的那种绝望,不是希望。她跟你唱反调哦。对不对?庄扬,你研究《药》,你的方向是什么?研究什么呢? 生(庄扬):我的打算也是从花环开始引起,但是专门写那个夏瑜,大家对他的评价。 吴:哦,就是作为一个革命者,他周围的民众对他是不理解的。OK,你坐下。我来说一下,其实,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都感兴趣。关于《药》的结尾的花环以及《药》的结尾的乌鸦,我们可以查到很多文章。大家可能也看到,这个人说是这个意思,那个人说是那个意思,我也谈谈我的意思。关于花环,鲁迅在《呐喊》自序里面,刚才我们有个同学也说过,他是要给人一点希望,也就是说夏瑜死了,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人给他送花环的,那么这个花环在小说里面就属于艺术虚构,对不对?鲁迅之所以要这样艺术虚构,他在《呐喊》自序中说是要给一点亮色,给人们以希望。那么这个花环象征着一点希望,我还是同意的。当然庄扬她不同意,可能有的同学也不同意,那么我们不要说它有什么象征、寓意吧,我们只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就是作为一个革命者,别人那么不理解他,当他死了,连他母亲也不理解他,这个时候却在他的坟茔上出现了一点花环,至少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有人来祭拜过他,有人还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只不过这些人非常的微茫,非常的少,对不对?因为在整部《药》里面,我们看都是阴冷的,所以,我是同意这个说法的。至于那个乌鸦,刚才庄扬把乌鸦和花环联系起来说,过去有人说,乌鸦是革命者的——看过这个资料没有?革命者的象征,因为那个乌鸦“突然箭一般地飞向那个天空”,对不对?但是呢,我觉得乌鸦就是乌鸦。为什么呢?坟茔里面、坟场里面什么鸟最多呢? (众生:乌鸦) 吴:乌鸦。至于这个乌鸦像铁柱子一样立着不动,这也还是乌鸦,因为坟场上的乌鸦就是这样。然后突然间窜向天空,是不是它就变成革命者了?也不是。它还是乌鸦。因为坟场上这样窜(的乌鸦)我亲眼见过。其实乌鸦也好,整个坟场也好,包括枯树也好,它是在营造一个氛围,一个阴冷的氛围。仅此而已。这是老师的看法。好,下一位同学。 生(二号):我是研究《孔乙己》的。 吴:哦,你研究《孔乙己》。《孔乙己》的话,初中就研究过了,我看你研究个什么?好,说说看。 生(二号):我看了很多遍文章,我觉得孔乙己一直在追求着一些东西。 吴:嗯,很有意思。孔乙己有追求。 生(二号):我觉得他想要在社会中享有一些地位。这可以从文章中看出来。文中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为什么他是穿长衫,而且他的长衫很破了,十几年都没有洗。可是他是站着喝酒的,是在短衣帮之中,跟短衣帮聊天。他觉得只有在短衣帮中才有一些地位。 吴:才有一点点地位,才能找回一点点尊严。 生(二号):是。可是要建立怎样的地位?只要穿长衫就可以了?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孔乙己就决定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众笑) 吴:天天向上。(生乐)出人头地。 生(二号):对,出人头地。可是又中不了秀才,他就去酒店那里,跟他们天天说那些文言文。跟那些短衣帮再聊。 吴:跟那个小伙计也聊。 生(二号):是,然后我想就是写他追求的那个东西在一点一点地灭亡。 吴:追求的东西,追求的希望在一点一旦地灭亡。嗯,挺有意思的。 生(二号):文章中有很多个部分都写别人在笑他。第一个部分就是在酒店里,别人笑他偷东西,然后他说出那些文言文,别人又笑,“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后面,别人又笑他中不了秀才。文章也说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和他们聊天了,便转向孩子说话。他觉得他在酒店里面的地位……呃…… 吴:想找回地位找不回来。 生(二号):很难找。 吴:于是他就想办法从哪里找回来呢? 生(二号):从孩子那里找。 吴:从孩子那里找回来,刚才她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大家想想祥林嫂,她开始的时候也是跟大家在说,说着说着别人都不理她了。她跟谁说呢? (众生:天空) 吴:跟天空说对不对?哎呦,这太有意思了。你继续说。 生(二号):他给酒店里的小伙计“我”说的时候,小伙计也是很看不起他。然后他又很失望。 吴:小伙计已经不是小孩了。你们发现小伙计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对不对?这个小伙计在这个酒店里已经完全世故化了。他已经不“小”了,应该叫他“伙计”就可以了。对不对?但是叫他“小伙计”。 生(二号):但是他只有12岁。(众生乐) 吴:嗯,但是他只有12岁,这个也可以引起我们思考。鲁迅是不随便给人们安年龄的呀?你知道吗?有人曾经在考证祥林嫂的年龄是多少多少岁,最后推推推,四十多岁,也就是四十岁上下,那么也就是说三十五六七,四十一二三,对不对?这样头发都白得一塌糊涂对不对?“黄中带黑的脸”。那么,你看小伙计,如果仅仅是个“小”,我们不知道他小多少?但是这里面就给了他一个定义,多少岁呢? (众生:12岁) 吴:12岁,12岁的一个小伙计对不对?照理说,这12岁的孩子已经刚刚脱离童年,进入青少年。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十一二岁正进入青春期,这个小伙计已经很世故了。这让我们想起了《药》里面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众生议论) 吴:二十多少岁呢?驼背五少爷,没说他是多少岁对不对?但是他是“少爷”,少爷大概也应该年纪也不大。还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也“恍然大悟”。好,你继续说。 生(二号):你说这个小伙计有点大,其实可以和那些天天在一起玩的小孩子对比的。 吴:嗯,形成对比,那他不是一个小孩子。嗯,说。 生(二号):他(孔乙己)在小伙计这里寻求希望的时候,有一个词“恳切”,“他很恳切地说”,他很想教那个小伙子识字,很想让那个小伙计知道自己的才能。可是小伙子后来走掉了。他(孔乙己)又叹气,然后“露出极惋惜的样子”。 吴:很好!她刚才说了一句“他很想让小伙计知道他有才能”。他仅仅是“仅此而已”,他绝对不是说知识是有用的,你要搞清楚啊知识是有力量的,要好好学习将来会做成大事。他(孔乙己)仅此想满足什么呀?(众生:虚荣)哎,虚荣而已。他很有意思的。所以现在有人在研究孔乙己的时候,甚至用精神、心理分析法,譬如说他为什么要穿那个衣服。好,继续说。 生(二号):然后在那些小孩中,他是给豆给他们吃,吃完以后又讲了一句那种古文,可是小孩子又笑了哦,不重视,他也十分的失望。最后要灭亡的时候,就是孔乙己心中的希望要灭亡的时候,应该是他被别人打断脚后用手爬到酒店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的时候别人说他脸上的疤痕,说他偷了别人的东西或者伤很重,都笑他,他很生气。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偷了别人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地位的表现吧。 吴:嗯,应该是尊严。 生(二号):后来他已经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就是想喝酒,可是已经不怕别人看见他伤得这么重了。他已经认识到了他想追求的已经没有了。 吴:没有尊严了,人生最大的悲剧,嗯。 生(二号):他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他什么都不管了,就是这样子。 吴:那你觉得整个想法,你准备安排一个怎么样的标题呢? 生(二号):标题呀,我想了很久。可是都想不出来。(众生笑) 吴:我觉得她刚才说的这些,我突然想帮她出个主意或者我先不说,你们谁帮她出个主意。她说了那么多,我就一下子发现了一个问题——题目是什么?哎呀,题(手指额头)目(手指眼睛)啊,一下子把你的文章拎起来的一个东西,对不对?那你这样怎么办呢?而且她说的这些东西都很有价值你们发现了没有?谁帮她出个主意?帮她安个题目或者给个意向。你们两个男的。你来,这是曾经写席慕容的同学,是吧?(众生:是)你来。 生:能力有限。 吴:哦,研究席慕容的要来研究鲁迅,有点严峻。那旁边的男同学。……也能力有限? 生:想不好。 吴:哦,一时想不好,说不清楚是吧。好,哪一个来? 生:可以坐吗? 吴:可以坐。好,有请。是吴昭霓。 生(吴昭霓):我题目想不出,但是我有个建议哦。因为我有看过老舍,好像是老舍的《骆驼祥子》,它是讲一个人力车夫,他想有一辆自己的车,他很努力很努力地生活,他努力了两次,可是那个社会最后还是不允许他。他有这样的梦想,梦想也是一步步破灭掉的,我想对照着写会比较好。 吴:对照着写比较好?那别人刚刚研究完《孔乙己》,还要研究一下《骆驼祥子》,那会很累很辛苦啊!? 生(吴昭霓):可是他们两个那个渐变的过程,充满了希望,可是奋斗到最后,他们对整个社会都绝望的这种心理历程… 吴:嗯,心路历程。 生(吴昭霓):就是一个整个社会的缩影。可以由此探讨原因。 吴:不错。孔乙己也有心路历程。(转向先前那位女生二号)我觉得你再去去研究一下《骆驼祥子》,你干不干?(众生笑,那位女生摇头) 吴:呵呵,她不干了。我们看一下谁再来帮她出个主意。好,你说。 生:她今天中午也跟我聊了一下,她跟我谈到孔乙己偷书的那件事情,然后我对这件事情提出了一些意见。他偷书一方面是从心理角度出发,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或者应该从社会的大背景来说,比如说他那个社会地位,它里面讲到了一些举人、绅士他们考取了之后…… 吴:她偷书干嘛呢?你知道吗? 生:我一会再说。他想获得这种地位,可能就是想获得别人的认可的一种社会地位,比如说他穿长衫啊,都是想满足他自己的这种地位。然后它整篇里面是讲他去考举人啊,想做官,都是从这个社会大背景来说。由此推出一个桎梏对她的迫害。然后我觉得从她刚刚所讲的,我给她提一个意见,就是她讲的东西很凌乱,我觉得应该抽取一些观点相似的地方,然后再成文。我觉得可以从孔乙己对社会的理想来说吧。 吴:(转向先前陈述孔乙己课题研究的那位二号同学)哦,你刚才不是说嘛,孔乙己的希望是一步步地破灭对不对?然后我就可以给你提一个建议,刚才她给我一个启发。孔乙己第一步怎么破灭的?我把它分步骤行不行啊?第二步又怎么破灭的?孔乙己希望破灭——(有生小声提议)之什么?你说你说。 生:…… 吴:首?曲?什么意思啊? 生:因为我刚刚跟她说的是《幻想破灭三部曲》。(众生笑) 吴:哦,《幻想破灭三部曲》。我们不管三步还是四步还是五步,你可以自己分一下,这样的话呢,可以把一篇文章拎起来。好的,再下一位。 生(三号):我研究的是《伤逝》。 吴:哦,《伤逝》。好,你说。 生(三号):我的题目是《那花长在针尖上》。 吴:《那花长在针尖上》?这个标题很有意思。你们知道最近北京的高考作文标题是什么吗? (众生:隐形的翅膀) 吴:《隐形的翅膀》。她说什么长在针尖上? (众生:那花长在针尖上) 吴:那花长在针尖上,蛮有味道。你们自己想一想。广东的高考题叫什么来着? (众生:常识) 吴:前段时间呢,老师不是说要回归常态,要重建常识吗?好,你接着说。 生(三号):那花是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这针尖是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物质,第二个是社会环境,第三是精神。物质上这个家庭十分地匮乏,这个家庭只有涓生在工作,子君是没工作的,她只依赖涓生。然后社会环境。当时中国是个“铁屋子”,人们不可能承认和允许他们爱情的存在。精神上涓生、子君只是因为兴趣相投才在一起,共同追求新思潮,并不是因为爱才在一起的。彼此并没有因为真爱在一起,子君仍没有摆脱封建社会旧女性的模式形象,婚后只依赖丈夫,将全身心投注于家庭内务之中。第三个,涓生是个自私、不负责,对爱情的坚守、坚定都不够强的那种人。两个人对爱情的认识并不全面,认为有爱情便有一切,面对生活的困难没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比如说当涓生失业的时候,子君便失去了当时拿出“我是我自己的”的那种全然不顾的勇气。我想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剖析对爱情的认知。 吴:嗯,我帮你提个建议啊。这个我总觉得啊,这个花朵和这个针尖,针尖并不是不能够容忍这个花朵本身,而是可能不能容忍花朵开得这么鲜妍或者与众不同。换一句话来说,这个社会并不是不能容忍他们两个相爱,或者他们两人结合,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人有某些地方跟这个社会相差,相距太远了。你们去思考这个问题。好,我们今天就讨论到这儿。同学们记住,回去继续讨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找你的同桌,找你的好友,互相在碰撞,然后把你的思路缕出来。星期四,明天星期五,我们还可以讨论一天。好,下课。 吴:同学们再见! 众生:老师再见!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