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案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雨霖铃》教学案例

ID:508279

大小:12.3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9年9月10日 市优质课竞赛 【教学设想】     在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语文教学对教学效果的伤害太大了。“一课一得”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在每节课上,我们要突破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疑点,扎实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其实课文就像是数学上的例题一样,教学时每堂课若能针对文本重点分割实施,一节课只讲清楚某一个问题,重点培养一方面的能力,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反复训练,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我所选的这首词有一定的难度,要更深层次的去挖掘作者的内心世界就会将自己卷入泥潭而不易出来。语文课毕竟不是搞研究,所以我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而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理解与感悟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来理解全词。这就突出了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     教师故意感情不到位的朗读词作,让学生评价,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课文后让单个学生朗读本词,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余学生评价朗读,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全班齐读;教师引导赏析这首词,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并反省自身的研读欣赏;学生四读本诗,深入体会词作中所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离愁别绪,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要把这种离愁别绪用语言表达出来着实不易,而宋代一位词人仅仅用102个字将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位词人就是——柳永,而这首词作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雨霖铃》。那么,柳永,何许人也? 二、作者简介: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宋代词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声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著有《乐章集》。    《雨霖铃》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京城汴京时与恋人分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 三、整体感知: 师:首先老师把这首词作读一下,同学们认真的听,听我读的怎么样。(老师故意将词中的几个句子读的情感平白或者激情昂扬) 师:好,大家不急于评价,给四分钟时间,先结合这首词的注解,认真品读,之后谈谈各自的看法。(生急于想知道词作的内容,很认真的看书,给老师找“毛病”,他们兴趣很大) 师:(四分钟后老师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速恰当、最重要的是要品味感情)请同学们坐起来,品读完之后,根据你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对老师的朗读做个评价。找出来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生一:老师在朗读的过程中,情感把握不是很到位。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一句的感情明显把握不到位? 生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老师读的气势太足,全文来看,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那么全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低沉的而不是激昂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到位,老师同意你的意见。这句话中包含的意象虽然是阔大的,但是不能违背全词的感情基调,即低沉、哀伤、缠绵。(大屏幕显示感情基调)依据这一基调,同学们再找找老师哪些地方读的还不到位。 生二:开头三句,我觉得虽然是写景,但是是萧瑟凄清的景,这种景中应该还含有作者的情,不能只是将它当做写景的句子平淡的读,应该读出低沉伤感的感情来。 生三:最后两句,作者直接直接抒发了分别后的孤寂痛苦的心情,我认为老师应该读的更伤感一点,这样才能令读者产生更多的想象。 师:几位同学分析的都很透彻,把握住了本词的情感基调,那么同学们谁来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全词?(师看同学们信心不足,想举手又犹豫不决,于是就点名让课代表来朗读。课代表情感饱满的读完全词,全班同学露出满意的笑) 师:课代表读的确实比老师好,我们全班齐读这首词。 师:(学生读完之后)朗读课文,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下面我们进入词的肌理当中,进一步体味鉴赏这首词,鉴赏之后我相信同学们讲读的更好。 四、研习、鉴赏 师:在大家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一句话在全词当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句是? 生一:一般词的过片是下阕的第一句,所以我认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二:我认为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因为由这句中的“念”字可以知道全词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之前写的是词人和恋人分别时的种种情景,而之后写的是作者想象分别后的种种情景。 师:同学们同意哪种说法?(同学们普遍同意第二位同学的说法) 师:第二位同学说的更有道理,如果说别时的种种情景是实写的话,那么想象分别后的情景就是?(学生齐答——虚写)对!本文运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 (教师解说何谓虚实相生,用幻灯片展示虚实相生的几种类型,以及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加深理解) 师:当然,诗人们抒发情感,有时候会将心中积郁已久的情感一泻而出,这种抒情方式叫直接抒情,同学们找出本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看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很快找出了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教师引导分析句中所饱含的情感) 师:词中除了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外,剩余的句子都是借用景物来抒发情感,这叫借景抒情。(教师幻灯片显示借景抒情的三个句子) 师: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分析这三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分析写景的句子要抓住意象,分析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师将全班按组分为三个大组,每个组承包一个句子,每个组内要求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要求小组成员找好发言人。) (大部分学生积极探讨分析,气氛比较活跃,教师参与到讨论不积极的组当众中,调动组员积极探讨) 师:五分钟的时间已到,同学们讨论很激烈,下面请各组派代表发言。 生一:我们组分析的句子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此句重在勾勒离别时的环境,交代了分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营造了一种凄清、伤感的氛围,因而抒发的是作者不忍离别的悲伤情感。 生二:我认为这句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的场景。而秋天的寒蝉生命垂危,应该只剩下若断若续的哀鸣,长亭是古人送别的地方,看见长亭意味着要离别,秋天骤雨过后空气应该也是清冷的,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流露出作者悲凉的心境。 师总结: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他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句没有正面写离别,而离别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感已充塞在读者心中,这为全文定下了凄凉、伤感的调子,此句字字写景,字字含情,为下文写离别勾勒了环境。 (第二组代表发言) 生一:我们组讨论的句子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中作者用沉沉的暮霭来写自己内心的沉重,写出了不愿与恋人分别的心情。 (老师看到这组同学大多还在沉思,估计不知从何说起。 师提示:这个句子中的“烟波”“暮霭”“楚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关系? (看到一生似乎若有所思,师叫起这位学生来谈谈他自己的意见) 生:这句好像是作者将千里的烟波比作自己内心难以派遣的惆怅,用傍晚浓重的云雾比喻自己沉重压抑的心情,用空阔辽远的楚天比喻自己愁苦的无边无际。 师:这位同学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分析出这句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写自己的离愁。分析很有道理,这让老师想起了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句中贺铸将愁苦比作了烟草、飞絮、梅雨,这和我们刚才所说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景无边而情无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三组代表发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这句历来被人传诵,拿它来代表柳词,我认为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酒、杨柳、月都是和愁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借酒消愁愁更愁”句中我们知道酒是用来消愁的,而作者先是借酒浇愁,酒醒时候看到的景色却是代表离别的杨柳、习习凉风、一轮残月,这就更加加深了作者的愁苦。这种光景确实凄楚难耐,作者的心境可想而知。 师:这位同学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分析很透彻,确实,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愁情的意象入词,构成了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鉴赏,我们不难发现,本词围绕着伤离别,层次鲜明。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里,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的层面上写尽了离愁别绪。 尾声: 至此,我们对本词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都已入佳境,趁此熟机,教师放背景音乐,提示学生全体诵读。在幽怨的配乐声中,学生忘我投入,齐声诵唱。 结束语:送大家一句话: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生活,你定会收益匪浅。 作业: 1、背诵全词。 2、根据本词的内容,写一段文字,生动细腻的描绘词的意境,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