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

ID:508607

大小:17.9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  解晶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重量进一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硬币、台秤、电子秤、人体秤、两袋盐、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三名同学到前面来做背一背的游戏,谁想来? 生:(3名同学分别是胖、中、瘦) 师:请你们三个互相背一背,然后说说自己对同学的体重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沈春鹏最重,王宇洋最轻。 生2:我觉得沈春鹏比高一民重。 生3:我觉得王宇洋很轻。 师:看来,人是有轻有重的。那我们身边的物体是不是这样呢?现在就请你任选两种不同的物体,用两只手掂一掂,互相说说你的感受。 生:(掂物体,感知轻重) 生1:一袋盐和一袋奶比,盐比较重,奶比较轻。 生2:一桶浴液比一袋方便面重。 生3:一块橡皮比一本字典轻很多。 …… 师:看来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以前我们学习过计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生:有米、分米、厘米、毫米,还有千米。 师: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呢? 生1:我知道克、千克和吨。 生2:我还知道公斤和斤。 生3:我还知道毫克。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看来你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了。在这些单位中,克、千克、毫克和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千克和克。(板书课题)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安排了背一背、掂一掂、比一比三个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获得丰富具体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给学生许多自由活动并发现数学知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受。]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生:应该用秤称一称。 师:你们都认识什么秤? 生1:我认识弹簧秤。 生2:我认识台秤。 生3:我认识电子秤和天平。 师:今天我们主要要用到台秤和天平。在你们的桌上都放着规格一样的袋盐,两袋盐有多重呢?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看到袋上写着一袋盐是500克,那两袋盐就重1000克。 师:我们用秤称一称,验证一下好吗?谁会看这种台秤,说说怎么看? 生:现在什么也没放,指针指向0,如果指向1就是1千克,指向2就是千克。 师:也就是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请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拿着两袋盐到前面来称一称。 生:(分别称出2袋盐的重量)正好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2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重量。 生:(操作感受) (3)估一估。 师:同学们都感受到了1千克的重量,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同学们借助1千克盐的重量带给我们的感受,估计一下你们小组的水果几个大约重1千克,看看哪个小组估计得最准确。 生:(用袋装水果,估计重量) 生1:我们小组估计8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生2:我们小组估计6个桃子大约重1千克。 生3:我们小组估计11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 师:现在你们就来称一称吧。 生:(把小组估计的水果放在秤上称。) 生1:(8个苹果)多了一点。 生2:(6个桃子)也多了一点。 生3:(11个橘子)还是多一点。 师:那你们(生3)能不能调整一下? 生:拿下来1个橘子。 师:大家快看,这回差不多是1千克。同学们真了不起,第一次估计1千克的重量就已经很接近了。刚才,小组在活动的时候,老师发现有1个小组的做法和大家不太一样,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小组先是掂一掂2袋盐,再掂一掂5个桃子的重量,感觉有些轻,就又加了1个桃子,再掂一掂,差不多,才认为6个桃子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法很好,可以估计的更准确一些。 师:他们一边估计,一边比较,有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希望其他同学也能象他们小组学习。 [评析:这个活动是讨论—体验—交流—再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估得比较准确的方法。当学生体验完,交流后有了进一步感受后,他们产生了再次体验、探究的需要。而这时让学生再次体验,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人人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4)找一找。 师:我们知道了1千克的重量,在你们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大约重1千克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2袋挂面、4袋奶…… (5)猜一猜。 师:老师这有两样东西,(出示:一大堆棉花,一小堆铁钉)你们猜猜哪个重? 生1:棉花重。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棉花那么一大堆,比铁钉多,所以棉花重。 生2:我猜可能一样重,因为铁沉。 师:到底谁说得对?你们自己想办法验证吧。 生:(有的掂一掂,有的称一称)一样重。 师:那我想问问,刚才说棉花重的同学,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物体的轻重不能光看堆大,堆小。 师:是啊,物体的的体积大,但不一定重;体积小,不一定就轻。 [评析:设计“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学生很喜欢。孩子想获胜的心理促使他们在活动时积极开动脑筋。整个活动学生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的。交流时,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猜想—验证这一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6)拎一拎。 师:老师这还有些东西(大米:2千克,沙子:3千克,油:5千克)同学们拎一拎,感受这些物体大约重几千克?再看看下面的标签。 生:(分组拎物品,感受几千克的重量。) (7)说一说。 师:除了这些,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还有哪些? 生:青菜、面粉……人体的体重。 师:想称称自己的体重吗?好,到前面称称吧,一个人称,另一个人读数。 生1:王帅的体重是29千克。 生2:徐哲的体重是28公斤。 师:28公斤也就是28千克。 2、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知道了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的重量,我这有一枚2分硬币,我们称称它的重量。(放在台秤上) 生:太轻了,指针根本没动。 师:那这枚2分硬币还能不能用千克做单位表示它的重量呢?那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 生:用“克”做单位。 师:想知道它的重量吗?我们可以用天平称一秤。(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称重)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 生:1克。 师: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动手操作,感知1克) 生1:太轻了,我好象一点感觉也没有。 生2:太轻了,手里好象什么都没有。 师:这1克的重量非常轻,看看学具盒里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生:扣、2个曲别针、一个小药片…… 生:3粒花生大约重1克。 师:我们称称看,3粒花生的重量是不是1克?(在天平上称超过1克,减1粒,再减1粒。)大家看,像这样的1粒花生的重量大约是1克。 师:用手掂一掂你身边的比较小的文具,估计一下它的重量。 生:一支铅笔大约20克,一块小橡皮大约1克,一张纸大约5克…… 3、建立千克与克的联系。 师:老师这有一大袋和一小袋米,小组互相掂一掂,估计一下它们的重量。 [评析:学生经历感知实际重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生1:我估计大袋大约100克。 生2:我估计大袋约重150克。 师:老师告诉大家,课前老师已经称好了它的重量,是200克。那小袋的呢? 生:大约50克。 师:对了。每组大小两袋米合起来重多少克? 生:重250克。 师:那计算一下,4组合起来呢? 生:1000克。 师:来,我们把这些大米放台秤上称一称,读出数来? 生:1千克。 师:通过实际称重,我们又知道这些大米的重量是1千克,(指板书:1千克  1000克)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千克=1000克 师:(板书结论)我们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千克和克,有谁知道? 生: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 师:那我们还可以写成1kg=1000g 三、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并了解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我们看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获2005年道里区数学教学优秀观摩课) 点评: 本课教学流畅、自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一、从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老师通过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可以多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重量单位的正确观念,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一些有关的常识;通过感知,拉近了抽象的“重量”与形象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去掂一掂物品的重量这一活动,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证明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二、提供学生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本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各人思维也不尽相同,思维的交流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更多地满足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认识数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老师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