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巧读
巧读课文,就是别出心裁地读课文。
巧读,往往是一种“自定义”阅读,也就是说,巧读所得出的结论都新奇有味且是自己的,没有一点儿别人“说法”的影响。
巧读就是想起心思来读,开动脑筋来读,变换角度来读,自己下定义、提观点地读——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读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这样的读,表现出教师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深刻性,有利于发展教学机智,提高教学水平。
巧读,要求一个“活”字,要求一个“变”字,它解决“如何多角度地科学地利用”课文的问题。
巧读,就是要求我们放开眼光,开放思维,去巧妙地异乎寻常地钻研理解课文。这种读法一般地着眼于理解课文的思维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阅读技巧;这种读法要求更美地更奇地更趣地欣赏课文,有利于教师教学论文的产生。
巧读,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巧读,使一个教师聪慧,使一个教师善于发现。习惯于巧读的教师,常常能让教材披上美丽的新纱。
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巧读课文,就应该在别人已经品出味道的地方再品出更有味的东西,要在别人略有所悟的地方品出新意,更要在别人没有想到要探究的地方提出别有新意的见解。如此便有教学设计中的“活水”,如此便可以将课文中的“一瓢水”变为“一桶水”。
所以我们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要开动脑筋,巧读课文。
巧读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的角度。如:
1.巧读——对某种语言模式巧下定义。
如对《故宫博物院》的巧读。
这是一篇典型的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条理性极好。但若要换一种说法,从说明的技法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它对文中不少重要的“景点”进行着分解说明——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区域”,一处一处地进行说明。
如对“宫城”进行“分解说明”:
紫禁城的城墙10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南东华门、西华门。/宫城里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城墙外是50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如对三大殿的台基进行“分解说明:
三座大殿矗立在7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1000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如对大殿进行“分解说明”: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如对广场进行“分解说明”: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可别小看了这个“分解说明”的说法,在阅读教学上、在语言摹写上,它比“空间顺序”四个字更为有用。有了这个概念,学生对划分段的层次会有更细腻的感觉,在说明建筑物一类说明对象的时候,心中会有更明晰的框架。我们常说的“教学效率”,是否就在其中了呢?
2.巧读——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巧妙创造。
如对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帧》中的内容,可进行如下方面的创造式的“再表达”。
①写一句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里跋涉的卓越科学家。
②写竺可帧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
③写竺可帧纪念词:
·细心地观察,翔实地记录,深入地研究,科学地著述,情系物候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找出课文中能作竺可桢“照片”简介的句子:
·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在野外细心地观察物候。
·竺可桢和他的随身四宝。
·1964年2月6日下午1点半钟,竺可桢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研究的经过和结果。
·1973年5月27日下午5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美国科学家代表团,竺可桢也参加了。
·70多岁的竺可桢,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
⑤整理议论文的论据: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面。(滴水能穿石,铁作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执著的追求是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的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
·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尊重事实,科学严谨)
与其说这是“巧读”,还不如说这是一份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案,巧读就是这样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紧密相连!
3.巧读——对课文的精华巧作积聚。
如《安塞腰鼓》的巧读——将它剪辑为一篇朗读材料:
《安塞腰鼓》朗诵材料
(男领)看!——(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大烈的舞蹈哇!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男合)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众合)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原!
(众四步轮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份材料在我的示范教学中收到了奇效,这时的巧读已经真正地与教学设计艺术融为一体了。
4.巧读——对课文的特点巧作概括。
如我们可以对很多课文的写法进行“一句话概括”。
①《白杨礼赞》——主题句反复。
②《核舟记》——写左必写右。
③《狼》——写人必写狼。
④《口技》——写正面必写侧面。
⑤《醉翁亭记》——镜头剪辑构思法。
⑥《春》——画面展现构思法。
⑦《听潮》——乐章承接构思法。
⑧《驿路梨花》——场景变换构思法。
⑨《我的叔叔于勒》——悬念层叠构思法。
⑩《爱莲说》——音美,形美,意美。
⑾《死海不死》——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
⑿《捕蛇者说》一一60年的存与亡,逼租时的安与危,平居时的忧与乐。
这种“巧读”有时真有“一语中的”的妙处,然而得来却要下很大的功夫。
所以,如果再让我们说一说“巧读”的话,那就是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还要想方设法将提炼出来的这些内容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习得。
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六、助读
助读,就是利用资料来读书,这是一种阅读理解教材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治学方法。
助读,要求一个“勤”字。它解决的是教师见多识广的问题,教师科学地进行学习的问题,教师知识更新的源头活水的问题。
教材阅读中的“助读法”,指的是利用中学语文书籍、专业报刊、光盘上的精美资料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课文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向别人“借脑袋”“借智慧”的有效阅读方法。我们既能借此高效、深刻地理解课文,又能受到教学论文写作方面的熏陶,还能积累课文教学的详细资料。
相比而言,最为活泼有力的助读资料是中学语文专业报刊,因为它们每“月”都是新的,是教学新信息永远生动的源头活水。
助读法其实只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高雅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都像初中语文学习一样,真正掌握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方法,我们恐怕都是知识积淀丰富的学者。
助读的秘诀在于——对你手中的书籍、报刊进行深加工与精加工——做读书笔记和做目录索引卡片,也可使用复印和扫描的手段。
“助读法”的操作过程是:第一,在阅读手头的语文书籍、报刊时,注意作好有关课文的资料目录索引;第二,在需要的时候,利用这些目录索引找到有关课文的论文资料;第三,有选择地阅读论文资料,看别人是如何理解某篇课文的;第四,择其最精美、对教学最有用的材料作一些读书笔记。
下面以课文《春》为例,看如何积累能够帮助我们阅读《春》的资料。
1.做课文赏析笔记
①《春》的语音美 本课课文是体现语音音乐美的典范之作。开头以反复句“盼望着”启始,而后长短错落,平仄自然变化,音调抑扬有致,节奏舒缓自如。一串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而且也将作者盼来春天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文中运用了大量叠字,全文630多字,叠字词共约20个,40余字。课文还大量运用轻声、儿化以及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字,轻柔优美,有如缕缕春风。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全文80多句,最短的两个字,七个字以下的句子有60句左右。短句简练,节奏轻快活泼,适合描摹春天的旋律。
?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1期第41页)
②《春》中的节令纵线 首段,形象毕肖地展现大寒之后,立春将至的情景,盼春之状现于章首。
二段,写万物。绘立春、雨水之间的时令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
三段,赞草。写雨水、惊蛰时刚萌发的小草,游春之悦溢于言表。
四段,咏花。春分时节,闹春之乐力透纸背。
五段,赋风。是清明前后播种、育秧时田间的恬静景象。
六、七段,颂雨。典型地写出谷雨、立夏间的暮春景象,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
尾段,颂春。
(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第14页)
③对《春》的与众不同的分析 课文主体部分分自然现象(第三至六段)和社会景象(七段)两部分。自然春景为主,社会春景为次,其间用“天上风筝”“地上孩子”过渡。
自然春景又分自然景物与自然气象两部分,自然景物选春草、春花两个典型景色。草萌于早春,花开放于盛春,故先草后花。自然气象选春风、春雨两个典型现象,按习惯先风后雨。
春草一段,前半写草的本体,先个体后成片,后半写草的诱人可爱,先写人的活动,再写人的感觉、感受。
春花一段,其结构模式是典型的分区描写。上区所见是花种多样,花势繁茂,花色斑斓,花味甜蜜的果花景象,中区写恋花的蜂蝶,下区写地面上的各种草花。
春风一段,用触、嗅、听三个感觉器官的感受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惬意感。
春雨一段,从“在乡下”可知,其前写的是城镇的雨景,其后则写了乡间的雨景。从“傍晚时候”可知,其前写的是城镇白天的雨景,其后写的是城镇夜晚的雨景。白天雨景中,写了空中、屋顶、树叶、小草四个层次。乡间雨景中,写了两个层次。
迎春图一段,明显地分为人的活动和人的心理两个部分,一外一内,一实一虚。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9期第12页)
2.做课文教例笔记
设计一:(于漪)
①理解课文层次:盼春—绘春—颂春。
②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
③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
④“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⑤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⑥“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
⑦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⑧“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
设计二:(王曼筠)
①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
②表情朗读。
③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④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最难写)
⑤重点分析“春风”段:
a.特有的性格;b.特有的气味;c.特有的音响;d.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⑥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
设计三:(王松泉)
①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这是写时)
②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这是写景)
春草:特征、范围、情态(教师详讲)
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教师详讲)
春花:多、美、甜、闹、广(学生分析练习)
春风:情态、气味、声音(学生分析练习)
③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这是写人)
④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这是写意)
设计四:(王聚元)
①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②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a.掉换词语。如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b.增删词语。如将“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c.改变语序。如将“野花遍地是”句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d.改用平实说法。如将“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③诵读。领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
[评析]以上四例设计,大多出自名家笔下。
从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看,设计一与设计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图”的讲析。设计三从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角度讲析课文。设计四则专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
从教法设计来看,设计一是语文讲析课中的“工笔描绘法”,析得精,讲得细,品得深。设计二线条较粗,使用了“选点突破法”,重在讲析一个精段。设计三的线条也比较细腻,使用了“讲析法”和“点拨法”。设计四则设置一条教学线索来带动教学内容,主要用了“比较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注意突出了朗诵、背诵。
从教师作用看,设计一突出精美的讲析,设计二突出课堂调控与组织,设计三突出讲读示范,设计四则突出练习设计与引导。
从学生的活动看,设计一重在听、品、感受;设计二重在品、想、说;设计三重在听、品、析;设计四重在比、品、练。
诵读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实用的教学设计!
(摘自武汉出版社《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3.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从部分刊物中精选)
(1)《春》教学设计(《中学语文》1980年第2期第23页)
(2)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3期第11页)
(3)《春》句群和句群分析(《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1期)
(4)多层次自学辅导法教《春》(《中学语文》1985年第10期第26页)
(5)《春》精讲导读(《语文教学通讯》1985年第7期)
(6)《春》的同义词替换教学(《语文教学之友》1986年第8期第7页)
(7)重探《春》的结构艺术(《中学语文教学》〈复印〉1986年第9期第8页)
(8)《春》修辞格综合运用分析(《教学月刊》1986年第9期第12页)
(9)《春》教学构想(《语文学习》1987年第7期第7页)
(10)教《春》的一波三折(《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第16页)
(11)四篇写景文比较赏析(《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3期第29页)
(12)二钱教《春》的比较(《中学语文教学》〈复印〉1993年第9期第52页)
(13)《春》语感训练一例(《中学语文》1995年第7期第9页)
(14)《春》教学艺术镜头(《语文学习》1995年第7期第26页)
(15)《春》引进绘画教学一例(《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7期第26页)
(16)《春》教学卡片(《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7第33页)
(17)朗读为主,讲练结合(《中学语文》1996年第7期第30页)
(18)在美的熏陶中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复印〉1996年第7期第56页)
(19)钱梦龙《春》教学简录(《中学语文教学》〈复印〉1996年第9期第46页)
(20)《春》教学设计(《中学语文园地》1997年第7期第16页)
(21)《春》教学重难点(《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1期第43页)
(22)《春》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7期第15页)
(23)《春》教学中的四个优化(《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0期第62页)
(24)《春》与《故都的秋》的对比赏析(《中学语文》1999年第9期第19页)
(25)《春》教学介绍(《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6期第25页)
(26)《春》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8期第32页)
(27)《春》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8期第17页)
(28)《春》教案(《中学语文》2000年第7期第25页)
除此以外,还有“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等,都应该做些笔记。严格地说,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像这样积累助读资料,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建立课文资料的目录索引卡片。
请看,这样的课文助读资料该有多大的威力。人家的聪明、人家的殚精竭虑,都在为你理解课文出力,都在为你的教学设计出谋划策,都在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借鉴。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但类似于“课文资料目录卡片”这样的资料,是做一次便可以永远重复使用的,这正如一句歌词所说:“你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
教材阅读作为一种技能,作为一种艺术,其角度、其方法、其视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质疑式的阅读、考证式的阅读、评点式的阅读等等。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阅读理解课文的习惯、方法与技巧。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教材阅读的总的方法,那就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联”,这8个字所表现的读得深、联得宽的境界,才是对教学、对教师最有益的阅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