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实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实录

ID:508862

大小:24.8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作者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一一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一一   流浪与监禁   己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鸟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一一啊,你   篷发垢面的小妇,   是不是   你的家   一一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一一   己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一一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禽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一九三七十二月 二十八                                 【课后反思】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人教版高二年级选修教材《诗歌与散文》中的一首诗。作者艾青。该诗文字并不艰深,但篇幅较长。这样的诗小学生可读,初中生也可读,那么,让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读,应该怎么做才算具有了一定的教学高度呢?      备课过程中,我针对以下问题做了认真思考: 第一,研究学生。我将在一所著名中学的高二文科试验班讲这首诗。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非常优秀的孩子。那么,对这首诗的挖掘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艾青的爱国情感上。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的理解对普通学生而言也不是难事。面对“高端名校”的“高端学生”,我对这首诗歌必须有进一步地开掘,否则无法形成教学磁场。 第二,研究诗歌的特点。这首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和其他同类诗歌的不同点在何处,他打动人的地方到底在哪里?通过钻研,我感受到:这是艾青早期的诗歌。单从诗歌的艺术层面来看,这首诗歌并不能够代表艾青的最高水平。这首诗感染人震撼人的是情感——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艾青和普通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他表现出了一种自觉的清醒:扎根在祖国土地上,让自己的血液和平民的血液彻底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最让人动容的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无痕的,是可能连艾青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恰好是这种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的自觉感人至深。 第三,                  研究诗歌的现实意义。知识分子平民情怀的丧失甚至人格的沦丧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最后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感受艾青这样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平民视角和平民情怀上。面对优秀的中学生群体,通过一首诗引发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应该是有现实的警世意义的。 第四,    因为是一首散文诗,而且是一首情感热烈的散文诗,所以教学方法毫无疑问首选朗读。诗歌教学也缺不了咬文嚼字,但用朗读来承载“咬”和“嚼”是必由之路。 第五,作为一首长诗,切入点在哪里?除了诗歌主题的挖掘,本课具体的教法亮点在哪里?我力求独辟蹊径:精选“咬”“嚼”对象:化繁为简,瞄准几个人称代词,精析透析,重点锤炼,反复敲打。最后辅之以拓展材料的朗读来画龙点睛。追求少讲多读,少议多读。从教学效果来看,“人称代词”的切入确实让学生始料不及让教学局面豁然动开。而开头的伏笔和最后落点在优秀知识分子的平民情怀的培养上确实也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得算比较成功。我的感受是:如果说我们既要善于把书读薄,也要善于把书读厚。那么读诗呢,我们既要善于把诗读难,也要善于把诗读易。作为教师,面对相同文本,面对不同学生,在难易之间定位和选择,应该也能考察自己解读文本和确定教学策略的基本功了吧。    【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蓄势 师:同学们,你们思考过关于你们身份的问题吗?你们的身份是—— 生:学生——(羞涩的,不自信的) 师:学生!可大家想过没有,你们不是一般的学生哟。去年啊,老师在一个省最著名的一所中学上课,他们的文科试验班,就是专门冲刺北大清华的那两个班自称为“共和国支柱班”(生笑),那你们呢?你们可是北京一流的中学的文科实验班,据说你们这个班大部分同学是肯定上北大清华的,那你们是啥班? 生:宇宙支柱班!(生笑) 生:共和国总理班!(生笑) 生:共和国主席班!(生笑) 师:别笑,同学们。我相信,未来的总理主席说不定就出在咱们这个班上呢。我敢肯定地说,你们会是未来社会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今天,我们就以未来社会精英的身份来学习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应该怎么学呢?我们应该从中读出些啥呢?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请注意,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1937年12月,这是一个什么背景?   【投影展示】 1937年12月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对。记住这个背景。现在我们来先欣赏一个朗读视频,欣赏完后你来评评这个朗读者的水平。 (师放完整的朗读视频) 师:好。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错,挺有感情。 生:朗读者很有激情,还是很打动我的。 师:你用了一个词语“还是”,我觉得有点儿勉强啊,为什么不是“非常打动我”呢? 生:我就是觉得这个朗诵还有点儿欠缺。朗读者从始到终都在激情状态,有点儿缺乏抑扬顿挫。 生:我也是这样的感觉。朗诵者显然自己很感动,他的感情一直在高潮,我觉得处理得还不是很完美。 师:老师很佩服你们,不仅提出了反面意见,而且用词还很注意分寸。老师也有同感。我要给这个朗诵评分的话,我想可能给80分左右。为什么有了激情还会处理不好呢?因为这个朗读者还没有真正读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也还没有真正读懂艾青。同学们,这首诗语言非常浅显,小学生可以读,初中生也可以读,但是我们作为高二年级的文科重点班的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来读这首诗,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读出这首诗的精髓,能够真正走进艾青的心灵深处。 请大家先快速浏览全诗,看看艾青在诗中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生答:农夫、小妇、母亲、垦植者……) 师:再找找,诗人是用什么样的人称去称呼这些人物的? 生:他们 生:你们 生:我,我们 生:你,你们 师:这就怪了。按一般道理,诗人的主体并没有变,那人称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为什么在同一首诗中人称却在不断地变化呢?这变化当中是不是就有诗人情感的奥妙呢?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这些人称代词入手 第二部分:美读品味  【投影】  那丛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几句。 (一生读) 师:读的时候发现有什么别扭没有? 生:有。好像“你中国的农夫”的“你”字有点儿多余。 师:对,没有这个“你”诗句表达的意思也是完整的。可诗人偏偏用了这个字,我想诗人一定有他的用意。请你尝试着用朗读处理一下这个“你”。 (生读,重读“你”,并着意停顿) 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生:我想强调这个“你”,我感受到诗人在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心很痛,很着急,有点儿不忍心不相信,这么大的雪还有农夫在外面奔波。 生:我觉得也可以轻读这个“你”,更能够表现心疼,把重音放在“中国的农夫”上。 师:你来试一试。 (一生读,轻轻地读“你”,而且读出了颤音。另一生读,在“你”字后加上了一个轻轻的“啊”延长,都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 师:读得好!这是心疼的询问,这是不忍心的询问啊。来,齐读。把你的情感送到“你”当中去。 (生朗读) 师:好一个“你”,好一个“你啊”,这一声“你”,我们听到了诗人内心的焦灼和痛楚已经像大雪一样纷纷扬扬了啊!再看下面这个“你”。   【投影展示】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   师:这里也是“你”,请问,又应该怎么读? (两个学生分别读,一个重读“啊”和“你”,一个轻读“啊”和“你”) 师:我记得刚才视频中的那个朗读者的处理是读得很重的。大家议一议,“——啊,你”重读还是轻读好? 生:我觉得应该重读,要表达出诗人的义愤填膺。 生:我也觉得应该重读,表现出诗人的惊讶,不相信那位少妇受到了践踏和凌辱。 师:这样,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平日里大家非常信任的,比较成熟的,特别是让班上的女孩儿感觉有安全感的男同学来读。 (众笑,推荐。一男生站起来) 师:孩子,据说你是一位成熟男性。假如此刻,那蓬发垢面的少妇就是你的亲人——你的姐姐、你的妹妹、甚至,是你的爱人,请问,你会怎么样去问她。 (生读,读得很轻很轻,众鼓掌) 师:大家都觉得你读得很好。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绝不能够义愤填膺地吼出来。诗人当然是愤怒的,但是,面对一个受到欺辱的女性,他的内心一定有很多很多的怜惜。他的心理应该非常复杂。想问却不敢问,想问却不忍心问。所以,他问得小心翼翼,只有那种迟疑的唯恐再次伤害了这个女子的语气才最准确,最符合人性。(生鼓掌) 师:孩子们啦,我们常说于无声处听惊雷,有时候极度的悲哀和极度的愤怒都不一定非要通过响亮的声音表达出来啊。我非常欣赏你们的选择,女孩子们,你们推荐出来的这个男同学是未来也值得你们选择的(众笑,鼓掌),因为他不仅懂得弱者的心理,而且他还懂得女性弱者的心理啊!(众笑) 师:来,孩子,你再来读一读,教教大家,也教教视频中的那个朗读者,他有激情但没有柔情,他是一个爱国者但还不是一个最体贴的男人啊! (生动情教读,全班一起读) 师:这里的一声“你”,是柔情万转的一声“你”,是千回百折的一声“你”啊!同学们,这一声“你”,非经历沧桑或者洞穿人生之人不能读得到位啊!请继续看——   【投影展示】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师:人称变化了,变成了—— 生:我们!, 师:怎么读? (先后有五名同学起来深情朗读“我们的年老的母亲”一句,老师不断强调重读“我们”,并指导朗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师:从这变化了的“我们”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我读出了诗人对天下所有母亲的怜惜。 生:诗人完全和人民融合在了一起了,他把所有受难的母亲都当作了自己的母亲。 师:是啊,同样是面对女性,爱母亲和爱姐妹总还是有些不同吧,同学们,你们怎么用朗读来表达这个不同? 生:对姐妹是怜惜,对母亲,还应该有敬爱。读这个“我们”,要读得有热度。 生:要读出一种誓死保卫母亲的坚定,要给天下所有母亲以安全感。 生:要读出生为人子却无法保护母亲的心酸。 师:是!我们愿意为母亲挡住一切的苦难,我们愿意为了拯救母亲而付出一切。读这个“我们”,不在于声音要多么大,而在于读得热,读得深切,来,再读…… (组织生读,读得感情饱满) 师:人称从“你们”变化到“我们”了,接下来呢?同学们,好好体会啊,艾青情感的流转是怎么样的!接下来请继续读。   【投影展示】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师:同学们,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多么热烈多么挚诚的称呼啊,诗人为什么不把这个称呼坚持到底,突然又换成为了—— 生:他们 师:来,边读边想。 (生朗读) 生:我觉得“他们”一下子就拉开了诗人和“垦植者”们的距离。 师:感觉准确。可是按照我们前边分析的,诗人是要和受苦受难的人们融为一体的啊,可他为什么这个时候偏偏却要拉开距离呢? 生:我觉得这个时候诗人就像是一个证人,在为垦植者们的悲惨命运作证。 师:有道理!当事者如果和证人适当拉开距离会让证词更有说服力。 生:我还感觉到有这样的一种意味,诗人内心很不安,垦植者们失去了一切,生活在绝望的污巷里,可是诗人自己还没有,诗人为自己和“他们”的命运不同而悲痛。 生:我感觉到了诗人的惭愧,诗人因为自己的生存环境比垦植者们好而惭愧。 生:从前面的诗句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当时诗人也经历了“流浪”和“监禁”几乎是流离失所了。诗人和垦植者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感受到诗人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师: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融为一体,同样地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拉开距离。不管是远是近,都是因为内心的疼痛和责任感,都是因为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诗人在诗歌的结尾才问: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人称的变化折射出诗人一种自觉。这样的自觉对一名知识分子而言何等的珍贵。因为,作为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此时此刻,他已经主动超越知识分子的身份,或者说他已经主动地脱下了知识分子的外衣,而以一个普通的平民身份来观察和感受生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何等的大觉悟大担当啊!除了直接写人以表达感情,诗人笔下的很多景也耐人寻味,直抵人物的内心深处。比如诗人写到了冬天的风。1937年的寒冬的风啊,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   【投影展示】   风 像一个疯狂的暴君 扬着他威严的权杖 声竭力嘶地 发号司令   (组织生读) 师:写得好不好。 生:写得不错。(众笑) 师:当然写得不错,想象力很丰富,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情景不是?(众笑)   【投影展示】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师:可是诗人是这样写风的。谁写得更好? 生:我觉得艾青比老师写得好。因为老师写出了残酷,而艾青写出了悲凉。 师:孩子们,想象一下这个画面,这个老妇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啊? 生:乞丐的形象。 师:在抗日战争年代,乞丐的形象就是—— 生:平民的形象。 师: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连风都是乞丐的形象,那么在艾青的眼里,首先是什么人最先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填满了他的心灵啊? 生:是人,是在战争中饱受忧患的人! 师:对,是饱经忧患的平民啊!同学们,再看——  【投影展示】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师:仅仅是人吗?来,同学们,请读这几句。 (生读) 师:这是艾青眼中的中华大地的形象。请同学们伸出手来,把诗歌中描绘的景象表现出来。 (生表演,体会) 师:我们中华大地又是什么形象啊? 生:也是乞丐的形象。 师:同学们,这就是1937年的时候我们的国土,这就是1937年的时候我们的国民啊。当时的艾青作为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片贫瘠的伤痕累累的土地,面对着这土地上可怜的百姓,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投影展示】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组织学生朗读,特别指导学生努力读好第一、二句) 师:哪个词语应该重读才能够最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情怀? 生:“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的“也”。 (再反复指导学生读好这个“也”)   【投影展示】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好“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两句)   师:同学们,综合刚才我们的朗读和讨论,从人称的变幻,从景物的描写,从作者的呼唤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艾青? 生:爱国爱民的艾青。 生:忧国忧民的艾青。 生:对人民爱得深沉的艾青。 生:和人民完全融合在了一起的艾青。 师:是啊,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艾青——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