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度XX中学校本培训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细节,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做精课堂。今年我校校本培训继续选择了课例研究这个载体,继续进行“三阶段两反思”研究模式,集思广益,共同提高。通过大家的学习和实践,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课例研究确实是解决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完善自我的好办法,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好载体之一。
一、培训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较熟练地掌握课例研究的模式,围绕研究主题进行“三阶段两反思”的课例研究,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做精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各备课组或教研组至少完成一个完整的课例报告,所有成员能有效参与。
3、老师在课例研究过程中能促进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提高并完成各项作业,最后能通过心得体会或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
4、形成“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良好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提高团队的合作互补意识。
二、培训的基本流程及工作:
1、我校本培训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是:学校制订课例研究计划,项目主持人对全体参训教师宣讲计划——然后请专家讲座和本校参加华师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老师和参加过领雁过程培训的老师作课例研究的相关讲座,教师制订自学计划,进行理论储备——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好各学科、各备课组开展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上课的教师——开展“三阶段两反思”课例实践研究——撰写课例报告——组织课例研究经验交流——全程总结。
2、具体工作:
本年度计划开展8次活动,有集中的也有分散的,主要以教研组单位开展三阶段两反思课例研究实践,具体工作:
①专题讲座:主持人宣讲学校课例研究计划;3月3日教师进修学校王建德主任作了《课例研究主题和观察点的确定》专题讲座;各教研组由参加过领雁工程培训的老师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学校的实际作讲座,如语文组程杏芳老师作了《怎样做课例研究》讲座;数学组吴建德老师作了《走进课堂做研究》的讲座。
②课例研究实践:各教研组或备课组都开展了三阶段两反思的课例研究。语文组有卢燎原的《福楼拜的星期天》,沈芬仙的《陋室铭》,程兴芳的《雪》,杨宁的《夏感》和魏丽芳的《落日的幻觉》等;数学组有马国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张月兰的《有理数的除法》,康成立的《一次函数图像》,科学组的樊丽云的《牛顿第一定律》,俞加伟的《消化系统》;英语组有李贺玲的《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 》,周淳的《Unit 5 IF you go to a party》,周文琴的《Unit 2 what’s the matter》,杨崇佳的《Unit 1 my name is Gina》,章敏华的《Unit 1 my name is Gina》;社会组有何波的《财产属于谁》,翁美玲的《罗斯福新政》,李晓丹《丰富多样的情绪》和何苏芬《感悟青春》;综合组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创设适当的情景》,刘岩的《前滚翻 综合游戏》等。
③培训作业:两个网络学习的摘要及体会或者读书心得;参训教师两个书面听课反思或心得体会,上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心得和课例报告。
④教师课例研究经验交流。
三、培训特色与收获:
1、制度上保证了校本培训交流的时间。教研组定期活动(每二周一次)。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经常安排教研公开课,进行案例分析,使评课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导师指导、同伴互助模式的推广。除了校外专家来我校指导相关理论以外,我们还积极在校内探索导师指导的路子。我校今年有语文组的程杏芳,科学组俞慧蕾,数学组姚冬芬,美术张桂林,信息梁晓平等老师参加了区、市级的领雁工程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他们认真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了三阶段两反思的课例研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9年的校本培训我们就利用了这个优势,要求他们要以老带新,实现同学科的同伴互助,创造新的培训模式。比如程杏芳老师就与新的语文老师魏丽芳结成了对子,全程参与和指导了魏丽芳老师的三次实践课,并一起备课,对教研组的讨论组织归纳,提出下一轮教学的改进意见,这一次课例研修在语文组甚至全校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效果也很好。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扩展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过程又相互学习。这一模式让我校的校本教研尝到了甜头,确实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师”道理,为整体推进教研的活动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行动中研究,研究中提高
在校本教研的行动计划中,我们的做法是:每次活动备课组教师全员参加。要求备课组根据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一个教学单元或一堂课,并确立一个研究主题。然后让上课老师先进行个人备课,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一次实践以后,备课组其他老师积极介入评课,并针对主题阐述个人对教学设计,课堂实践等方面的改进意见。这种介入既是对教师已有的教学行为,习惯的冲击,又是一个理念与经验的交锋与对话的进程。随后上课老师进行第二轮实践和第三轮实践,逐步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我们的具体操作完全符合:“一个课例,三次讨论,两次反思”的过程。
本学年的校本培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课例,指的就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其“教学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实录”是解决问题的做法;“教学反思”则描述了问题解决的实际效果。撰写这种课例需要对设计和记录的原始文本资料做出选择。
4、教师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通过“三个阶段,两次反思”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理论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我们的教师更为成熟、自信、奋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本学期我校选送年会论文28篇,有20篇论文获奖,其中有许梅的《咬定青山不放松 真谛贵在时时》、吴建德《识别基本数学模型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周慧红《新目标教材话题乡土化的实践与探索》、胡胜海《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兴趣化教学之自主开发项目自编飞盘操》、冯仁见《充分运用情感教育 推动弱势学生进步》等五篇论文获区年会论文一等奖,有程杏芳《让农村孩子“说”起来》等五篇论文获二等奖,有施彬《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等三篇课例研究报告获奖。另有其他课例研究报告11篇和教学心得与反思多篇,科研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5、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通过“三个阶段,两次反思”校本教研活动,教研组不仅留下教研记录、小结,更多地留下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教学(课堂教学实录等)成长的资料,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地。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涌现出了优秀教研组长周文琴,她负责的三个备课组研究活动的过程上课老师最积极、课堂质量最好、讨论最认真、课例报告完成最快。再比如语文组魏丽芳老师去年已上过课例研究课,本年度勇挑重担再课例研究课,《落日的幻觉》从准备到上课前后用了三个星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原生态课后虚心接受大家的挑刺,以至第二第三次上课跃上越好,收到大家一致好评:教师激趣策略手段较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环节设计较自然合理且有层次感,教师用语亲切、自然、清晰,善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教学目标越来越合理,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又数学组的施彬老师虚心向多位老师请教学习,认真上三课两思的例研究课,认真撰写课例研究报告,促进了他教学教研业务提高,其课例研究报告获余杭区年会论文二等奖,参加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2009年杭州市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三等奖。还有数学组的张月兰老师在五个学区的七年级数学优质课比赛获区一等奖。
6、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通过“三个阶段,两次反思”校本教研活动,教师能以学生发展为本,主动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中师生、生生关系丰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意识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比如语文组在组长俞玉茂老师的组织下,从指导老师程杏芳老师作讲座,到认真讨论研究确定研究主题,从上课教师上课,到听课教师拿自己的观察点去量课“挑刺”,无不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来鼓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问题与思考:
1、三阶段两反思的课例研究需要发展。三阶段两反思的课例研究实践证明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但是这也只是好的载体之一,实施起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硬件上没有硬盘摄像机,其他摄像机摄下来后不能及时调看,摄了等于没摄,影响了教师写课例研究报告,制约了教师研究报告的质量。再如三阶段两反思下来上课教师从自己准备到上课,到接受大家“挑刺”修改教案,到再上课再反思再修改,到又上课接受评价再反思,到汇总材料写课例报告,上课教师所花的时间非常多,承受的压力也大,因此长期下去教师的积极性不会太高。所以课例研究同课异构或许是个好办法。
2、围绕课堂,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校本培训应坚持的方向。开展课例研究和探究有效教学则是殊途同归,但是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其所用的方法和形式更灵活多样,研究角度的选择性更大,更容易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