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yb.cn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解放日报
教学要有效,要从目标导向开始。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促进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落实,并不是割裂、机械、标签化地分解,而是要把握其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追求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师与生的共研相长。
为学生全面发展构筑“三维目标网”
普陀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在落实三维目标方面,重点开展了两项实践和探索:其一,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强调细化和适切。制定各学科落实到章节的新课程实施要求。加强一线教师学习培训,把握课程标准并将之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其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构建“创设学习情境、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学方法、营造民主氛围、提供时空保障、实施评价激励”等六方面推进策略。
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温馨的课堂,人文关怀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日前,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在普陀区举办了面向全市的“迎世博,创温馨,育人格”温馨教室巡访活动,充分肯定了普陀区在“温馨教室”的创建过程中,积极创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关注学科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培育学生积极心理,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等做法和经验。
为教师因材施教开出“个性处方”
通过几轮“好课标准”的讨论,普陀区总结出了有效课堂的共性特征,即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要使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具有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延续性。
在此基础上,普陀区又进一步开展有效教研,采用“全息实录”的方式,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把脉”,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开具“个性处方”,彰显其教学风格,让“好课标准”转化为“好课”。通过这样的“有效教研”,既克服了教研活动易流于形式的弊端,又使“好课标准”讨论,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中得以落实,而且也使教师在“授方”后加速提升专业素养。
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舞台
从2005年到2008年,普陀区开展了第一届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能力评优活动,内容涉及各学科的基础型课程和拓展、研(探)究型课程,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教学功底的平台。75所学校的1373名教师参加了片块的复赛,363名教师晋级最后的决赛。2008年10月,举行了2008年“普陀杯”教师专业能力展示活动,共开设33个学科的88节课,其中9名教研员与获奖教师同台开课。
2009年9月,为期三年的第二届教师专业能力评优活动又全面铺开。与首届相比,第二届评优活动进一步聚焦“有效教学”,增加了“学科教学基本功”项目,活动过程将更多地依托网上教研平台,并由区教师发展专业指导团队全员、全程参与指导评优活动。
连续两届的教师专业能力评优活动,为全区教师搭建了展示交流、脱颖而出的舞台,引导参赛教师更多地思考教学的实效而非“做秀”,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手段、形式更加丰富,教师的个人风格更加彰显,更有利于评优活动的成果向常态的课堂教学辐射。
案例一
主题:“体验同感”为教师减压
活动片段:参与式活动中,教师们根据要求在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分别写下“曾经最被误解的事情”和“现在最希望被理解的事情”,折成纸飞机放飞。然后每位教师读出捡到飞机上的内容,在碰撞与释放中缓解教师心理压力,在交流与分享中增进教师相互理解和团队凝聚力。(新武宁小学)
专家评点:当教师带着阳光心理走进课堂,就会把幸福播撒给学生,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也会在愉悦中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上海市社科院心理学博士 徐浙宁)
案例二 主题:“个性处方”为教与学助力
教研片段:
把脉———我们曾在本区某中学“全息实录”了一位中年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该教师教法严谨,目标教授比较到位,并能将数年来积累的典型例题、题库与教学实际相整合,适度拓展。但我们也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未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从学生课后作业的统计结果看,部分学生课后作业概念题错误率、能力运用题错误率较高。
开方———在听课反馈中,一方面,我们请该教师将“典型例题”和“题库”作为教学成果向大家推广、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亦建议她重视教案预设,特别是课堂问题设计、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和课堂上“讲与练、动与静”的合理分配。
疗效———一个月后再次进行“全息实录”跟踪反馈,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上学生踊跃举手、积极讨论,参与率提高到96%,学生课后作业正确率达到85%。
教研感言:“全息实录”提供“望闻问切”对象,“个性处方”开启有效教学大门,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可以有N种,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普陀区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员 徐炜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