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指出:班主任的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并负有协调本班各科教师和沟通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联系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决定了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求我们要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必须付出更多的热心、爱心、细心、和耐心。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必须树立做学生良师益友的观念。
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很难设想,一个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一个对学生不闻不问的教师,怎么会带好自己的学生、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爱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这是爱;但这也仅仅是表层的、妈妈式的爱。对中学班主任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更深层面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尊重学生。其次是平等对待学生。第三是严格要求学生。第四是正确引导学生。
一、尊重学生
班主任在面对班上每一位学生时,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人都有尊严。虽然中学生是未成年人,但他们也需要尊重。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对一个中学生来讲,也是不可少的。我们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正常的成长中的人来看待。不要把学生当成机器或者其它什么。
当我们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教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席勒说过:“人是需要脊柱的动物。”学生的自尊心就是他们的脊柱。所以,教育要掌握好分寸。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现代中学生的面子观念和自尊心非常强。我们时刻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然,实在把学生逼急了就会坏事,有时还会导致学生做出不计后果的傻事来,那就是教育的失败。要给学生一些面子,要给他们以台阶下。我们教师要牢记,对学生教育的度就是:勿追“穷寇”,不逼上梁山。
二、平等对待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教无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在鼓励与期待中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清楚地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挚爱的心,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朝气蓬勃、言听计从,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也必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觉钻研和深入探索未知世界的学习激情。中学生特别关心自己的成长,也常常通过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自己、激励自己,以求实现自己的生活目的。特别是他们尊敬的老师的言行,更能促使他深入地了解自己和鞭策自己,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们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学生。虽然这类学生很难管教,但作为教师要不抛弃,不放弃,不要对这类学生有偏见。教师更不能以师道尊严冷眼傲视这类学生,要平等待人,要讲究教育方法。先要摸清这类学生的心理,找准这类学生的症结,再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努力使他们浪子回头。对这类特殊学生的教育,不能采取单一教育方法,应采取集体教育法,即:心理学中的ABC法则。ABC法则就是,指在交流对象AC之间,A要去说服C,如果存在第三者B,虽然实际上B和A的意图一致,但却以作为C的朋友的身份出现的话,C会更为信服。即使A的说服工作失败了,B也还有说服C的机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时常存在着学生对直接教育者的话接受不够的情况,教师就可以运用ABC法则教育学生,调动所有可以用来教育学生的力量,集体教育这类特殊学生。ABC法则给班主任提供了很大的教育选择余地,避免一条道走到黑的单一教育,最能体现集体教育的强大优势。
三、严格要求学生
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并不矛盾,而且是辩证的统一。推行赏识、激励教育,尊重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尽可能地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给孩子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确实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对学生不做严格要求。赏识、激励、尊重孩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这些理念,是相对我们原来的“师道尊严”,“体罚”教育、“老师是学生的主宰”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要我们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得心中有人,以心灵启迪心灵,从小培养孩子自尊、自爱、自强的健康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求更高了。我们如果不更加严格地要求孩子,赏识、激励教育就收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走向反面。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是非观念、理性思维、判断能力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才能不断全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不严格要求他们,他们随时都有步入歧途的危险,因此严格要求,对成长中的孩子具有特殊的意义。严格要求孩子应当科学,系统、连续,学校、家长都应该统一标准。不能学校严,家庭松;老师严、家长松;父母严、祖辈松。在具体操作上应以正面摆事实、讲道理,树榜样为主。正如有种观点说的,“班上需要什么,教师就要表扬什么”,这话有一定道理。还要以批评教育为辅,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适度运用惩戒手段也利于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
四、正确引导学生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导师,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班主任老师的引导内容当然很多。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大到人生观、世界观,小到饮食起居,日常琐屑,方方面面都需要指导。对中学生而言,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最根本的习惯只要两条就够了:一是爱劳动的好习惯;一是爱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很重要;一个爱劳动的学生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知道它来之不易,进而也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生的劳动习惯好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一定不差。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班主任在平时的学习中抓住三个重要环节,即预习、上课、复习,同时反复总结,不断反思,大胆质疑,长期坚持。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班主任不要忽视学生的“高原效应”。高原效应本来来自于生活现象:当我们低海拔的人来到高原上时,就会气喘不匀,身体疲乏,整个人就不愿再向上攀登了。实际上,只要我们再坚持一段时间,适应了之后还是能够再上一个台阶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存在着“高原效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兴奋、紧张、成功或失败之后,学生是会产生学习倦怠的。这很正常。不过,作为教师,就应该研究这个现象,并且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安全渡过这个“高原”时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的“高原”时间段在哪里呢?据我的总结分析,不在期初、期中和期末,而在期初与期中之间和期中与期末之间。一学期学习时间中,学生有两个“高原”时段。每一个时段大概三周左右。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这两个时段。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方法,重新树立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这两个时段,班主任可多一些个别谈话,对优生一个提醒,对中差生多点鼓励,这些都能有助于学生不会迷失前进方向,克服“高原效应”带来的学习倦怠。
有爱才有教育,爱就是教育。让我们用爱心去呵护教育园地里的含苞待放的花朵,用园丁般的辛勤悉心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真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未来,为祖国、民族的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