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思考”的学段目标,把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下面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谈一下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方法。
一、注重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强动力。例如教学“统计”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生日歌声中,小猴、小狗、小猪来到了大象家做客。大象笑呵呵地告诉大家:“我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你们各自最喜爱的食物,这些食物分别放在了三张桌子上,请随便坐。”小动物们一听急了:“我们这么多人,又排得很乱,怎么坐呢?”大象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给小动物分分类,小狗们放在有肉骨头的一桌,小猴们放在有香蕉的一桌,小猪们放在有南瓜的一桌,这样大家都能吃到自己最爱的食物。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二、注重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得到了知识很是高兴。再如教“9加几”时,我先让同桌两人摆小棒,边摆边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指名说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说9不数,从9开始往后数几;有的说从另外一堆里拿1个给9就变成十了,十再加旁边的几;还有的说从9里拿出几个给旁边的一堆组成十,再加9剩下的几就是十几。老师把他们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组织讨论,看哪一种方法最简便,算的快,从而得出凑十法最好的结论。
三、重视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思维的自觉性,我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述有机结合起来,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中,9 + 5 =(?)要求学生边摆小棒边思考边说“9+几得10?9+1得10,就把5分成1和4,9+1凑成10,10再加4得14。”又如,在学习“多 少”一课时,要求学生从散乱图形中进行整理,而后比多少,说出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形成多和少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能促进学生有条理地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自觉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