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汇报时,出人意料地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
生:我们小组跟他们的做法都不一样。我们先将圆柱容器盛满水,然后将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放到圆柱里,再拿出来,我们发现水面下降了。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下降的水的高度正好是圆柱容器高的1/3。所以我们也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他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生:(皱着眉头)我认为这样做实验得出的结果是不精确的。
生:(顾不得举手,直接站起来说)这样做实验是精确的。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圆锥排除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圆锥的体积。
师:(惊喜)你真了不起,知道得这么多。关于“阿基米德定律”,你们到了初中会具体学习的。
生:(小声地说)他是在洗澡的时候想到的。
(他可是班里有名的调皮鬼。)
全班哄堂大笑。
师:(没有半点批评的意思,故作惊讶)是吗?你能跟大家说说他发现的经过吗?
生:(将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过程比较详细地讲述给大家听,讲得八九不离十,而且绘声绘色,的确很不错,学生听得也是津津有味。)
师:谢谢你,你生动有趣的介绍丰富了大家的课外知识。同学们,我们是否该一起感谢他呀?
(学生都由衷地鼓起掌。)
生:可我还是觉得这样做实验的结果不精确。因为我们做实验用的容器是有一定厚度的,我将圆锥放入圆柱中,这个圆锥不可能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样圆锥所排出的水的体积不就比圆锥的体积要小了吗?
学生有的陷入沉思,有的再次做起实验,相互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再次交流:
生:我也认为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是不精确的。因为圆柱里盛的水的体积是是圆柱的容积,而圆锥所排出的水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物体的容积和体积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生:对,一般物体的体积比容积要大。
师:说得有道理!这个误差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我认为,误差总是有的,但这点误差可以忽略不记吧。
生:可以像其他组那样,将圆锥容器里盛满水,再倒入圆柱容器里,或者将圆柱容器盛满水再倒入圆锥容器中。圆柱容器里面还是圆柱,圆锥容器里面也还是圆锥,而且它们是等底等高的。这样不就不会有容器壁带来的误差了吗?
生:我认为,如果把圆柱和圆锥容器的壁做得尽可能薄一点,这样圆柱及圆锥的体积与他们的容积就非常接近了,误差也就很小了。
思考:
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创造性的生成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有的时候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和教学预设是一致的,但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新的问题出现时,教师为了教学设计的不被打乱和冲击,“果断”避开。这样的选择,也就把学生的创造性给抹杀了,在呼唤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的今天,教师却硬生生的在浇灭学生的火花,这无疑是与现在的教学改革方向相冲突的。
上述的“圆锥的体积”一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景。课堂上学生回答中的“阿基米德定律”及关于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故事,是教师在课前的教学预设中完全没考虑到的,由此引申出的容器的体积与容积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在教学预设之外。但正因为教师对于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不是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更不是消极地回避,而是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学生才能在这样民主的研讨氛围中动手实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试想,当调皮鬼插嘴时,如果没有教师对那个调皮鬼的宽容与褒奖;当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争议时,如果没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与争论的时间,怎会有后面的“国王的金王冠”的故事及精彩的“体积与容积”之争?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吴亚萍教授所说的那样“互动生成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形成对知识内涵的丰富认识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并形成元认知意义上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反思与升华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但不能让一成不变的“预设”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绊脚石。
首先,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课前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理念,钻研教材教法,确定教学目标。如孩子在学习这一知识之前,有些怎样小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孩子喜欢怎样的学习情景?学习这一内容,需要借助哪些教具与学具?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会碰到什么问题?教师该如何引导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事先考虑好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我们的课堂才能浪花闪耀,高潮迭起。这样的预设,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其次,生成是预设的精彩。有的教师把课堂预设理解为就是写好教案,规定好程序,准备好问题;就是防止学生出现“始料未及”。而这一切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很不利的。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体验。课堂预设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学生思维“出格”,不是防止课堂发生“意外”,相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挑战与创新。课堂上学生思维不断跳跃,火花不断闪现,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
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探索动态生成的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是一项灵动的艺术,学生活跃的思维往往衍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问题又恰恰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它能发人深思,引人争论,并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推向新的高度。让我们的课堂在智慧的预设与灵动生成中收获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