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份试卷能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思想力求体现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态度的考察。没有难题、偏题,较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应能的考察。现就本次语文检测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对试卷总的印象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试卷中这两点得到充分体现,难易、分量适中,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试卷题目给以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试卷设计,凸现双基要求,强调积累运用,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着力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打牢“双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1、体现重点: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拼音”“汉字”“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大厦”的构建离不开这一砖一瓦。在试卷中“基础知识”和“日积月累”两大板块就直接检测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2、试题体现开放性。“阅读理解”和习作则有着很大的灵活发挥的空间,也很好的检测了学生的能力。
二、做题情况分析
本次测试学生的总体情况较好,优秀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之多。主要问题存在于“基础知识”中,第三小题:用“烈”字组成五个不同的词语填在句中。根据语境,答案应是:兴高采烈、强烈、激烈、烈士和壮烈。学生不能很好的通过语境去想而导致失分。其次是补充成语。最容易错的是:迫不(及)待、再接再(厉)、(饥肠)辘辘、众志(成城)。阅读题在这份试卷中所占分值为16分。该短文共有5个小题,在这5个小题中,出问题最多的是1、2、3小题,4、5小题失分较少。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1、 从整篇短文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对短文理解不透彻,不能正确领会短文的意图,从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回答不到位。
2、学生的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
3、3小题要求学生写出两个与时间有关的成语。学生的课外积累不够,所以有的学生冥思苦想都无法答出来。
4、5小题是谈自己的感想。这个题比较活,学生却能根据短文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几乎都能得分。习作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学生选材不新颖,千篇一律。二是语言枯燥,不生动,不形象,没有把事情的“有趣”体现出来。
三、在新学年里努力的方向: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本次考试中,识字和积累部分得分率最高,说明学生把握得最好。对此我们不能有所松懈,而是必须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要鼓励学生背大段的课文,整篇的课文。
2、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深入钻研、开发、使用教材;要有灵性、悟性和耐性,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在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的同时,要积极向课外阅读拓展,并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增加学生积累的广度;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好书,帮助学生拓宽积累的途径。
3、习作教学要在文从字顺上即“通顺”上下功夫,面上的要求,绝大多数同学要达到的要求是“不少于400字的通顺的作文”,“通顺”,即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没有明显的毛病。重点还是写好记实文,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4、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今后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二是课外学生能主动读书、主动积累,完成作业和扩展学习。要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