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ID:510970

大小:108.75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由4课组成。1.我们周围的土壤 2.了解土壤3.肥沃的土地4.土壤的保护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本单元的重点是进行一次“种油菜”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一个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要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镊子进行解剖和制作标本的简单方法:完成种子和花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探究实验;连续记录下油菜生长各阶段变化的详细情况并进行资料汇总,总结规律,使学生对继续探究植物世界的奥秘充满浓厚的兴趣。种植活动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们将会遇到许多有趣的问题,井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本单元共分为4课。1.植物和我们2.果实和种子 3.根和茎4.叶和花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分为6课。1.认识固体2.把固体放到水里3.认识液体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6.认识船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指出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本单元分为6课。 1.今天天气怎么样2.气温是多少3 雨下得有多大4.今天刮什么风 5. 气候与季节 三、教学目标 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和多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物体。 2.实验能力:继续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养蚕的体验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四、教学措施: 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 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养殖种植:通过种植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科学游戏: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学秘密。  五、教学进度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1 我们周围的土壤 1 我们周围的土壤 2 了解土壤 2 肥沃的土壤 3 土壤的保护 3 植物和我们 4 果实和种子 4 果实和种子 5 根和茎 5 叶和花 6 认识固体 6 认识固体 7 把固体放到水里 7 认识液体 8 认识液体 9 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9 使沉入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10 今天天气怎么样 10 气温是多少 11 雨下得有多大 11 今天刮什么风 12 气候与季节 12 自由研究 13 观察 14 测量 [NextPage]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了解土壤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检测土样的活动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  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 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  △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  (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3)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  △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它什么成分?  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过程:  (1)自己的资料和经验开一个信息发布会,交流讨论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  (2)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作品及调查结果贴在“土壤研究结果”大白纸。  (3)尝试选择土壤种类,种植一些植物。   肥沃的土壤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 (一)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二)室内活动。 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2)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 (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3.做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2)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 △ 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5)教师提示: 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土壤的保护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土壤,保护耕地; ●能够将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及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或进行对比实验。 4.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5.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 3.组织全班交流。 [NextPage]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  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  学生回答。 4、  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  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  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  学生回答。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  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  小组讨论。 3、  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  学生交流。 3、  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4、叶和花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 难点:观察并解剖花。 三、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  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  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  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3、  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  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  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  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NextPage]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 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牙签、一杯水、一杯可乐、牙膏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 1、给桌上物体分类(生活动并汇报) 2、有没有不同意见?(突出牙膏是混合体) 3、说一说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4、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固体 过度:看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那你们想不想亲自来研究它们? 活动二 1、先把桌上的液体和混合物放到桌子下面 2、师:接下来,还是请同学们给桌上剩下的固体分类,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那些标准给它们分类,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分类方法的最多(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三 教师: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组观察的仔细、全面。(学生活动开始)(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 学生汇报 总结: 把 固 体 放 到 水 里 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教学准备: 学生:①草莓、鸡蛋、乒乓球、黄豆、蜡笔、泡沫、回形针、瓶盖、小棒、硬币、橡皮、方糖、玻璃水槽。       ②高锰酸钾、土壤、玻璃棒、烧杯2只、培养皿1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潘冬子。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他的有关故事。 2、简介故事: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不让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对这一情况,潘冬子是怎样做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 3、潘冬子把盐水倒在了棉袄上,这不是白白把盐浪费掉了吗?可宋爷爷为什么还夸他是个好孩子呢?他还有没有办法得到盐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固体,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先预测一下,把它们放到水里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 2、学生预测。 三、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认识溶解现象 (1)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固体(出示),它叫高锰酸钾,如果把它放入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下面请1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高锰酸钾和1根玻璃棒,然后把高锰酸钾倒入水里,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看哪个同学观察得最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搅拌一下) (2)学生观察。 (3)谁来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2、探究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 (1)    那么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为什么? (2)      土壤到底会不会溶解,让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3)请2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土壤倒入烧杯中,搅拌一下,然后让学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4)谁愿意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讲给大家听? (5)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6)归纳: (6)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在不溶解的物体中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研究它的性质,通过研究你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有的会沉,有的会浮。 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吗? 认 识 液 体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和简单的实验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3、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试管、油、水、蜂蜜、牛奶等 分组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滴管、蜡光纸、上述四种液体各一杯、实验记录等 学生准备:事先分组,明确分工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液体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 认识一种物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看、闻、摸、尝等等) 2、出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 师问:这是四种液体,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动作夸张,语气神秘) 3、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认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观察的方法去认识。如:看、闻、尝等方法。 4、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并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 (二)初步猜想 1、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液体,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试管。你们最想怎样做实验?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并且引导学生把这四种液体倒在试管里。 2、猜想:假如我们把这四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 (三)验证猜想 1、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 2、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记录去完成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四)深入探究 这样的结果,大家事先有没有想到?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老师事前也做过了这个实验,也感到非常地困惑。事后,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采集了一些数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吗?  (五)继续猜想 1、出示塑料板,你们想做什么实验? 引导学生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板上,比较它们流下的速度 2、那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让学生自由说,把实验的要求和规范说出来 3、假如我们把这四种不同的液体同时到一点在斜放的塑料板上,这四种液体会怎么样? (六)课堂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的性质:密度、粘稠度) 2、我们小组还想研究…… 引导学生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如:表面张力、毛细现象、溶解等 3、我们准备这样去研究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确定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等,然后交流   认 识 液 体    1、认识四种液体 液体 特点 认识方法 液体名称 1号         2号         3号         4号         2、我们是这样设计我们的实验的: 实验步骤(倒入液体的顺序) 实验现象(写出或画出) 1、 2、 3、 4、   结 论         继续研究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四种液体流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             、              、             、             。 2、我们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拓展研究         1、我们还想研究                                                      2、我们准备这样去研究:                                                                                                                                                                                       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  ⑴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  ⑵科学探究: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液体,如清澈、流动、油腻等;能根据液体与水混合后的特征进行简单分类;运用演示、口头和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液体;教师准备的有结构材料:油、红酒、洗洁精,部份工具:搅拌棒、汤匙等,记录单。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⒈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材料,你带来了什么呢?在家里你对它们作了些什么研究呢?你能向其他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科学课程提倡终身教育,因此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些科学探究,既激发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动员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 ⒉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带的液体。 回答: 在与水混合时,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与水混合后,液体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和你原来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你们组的液体倒进水里去后有几种情况呀? ⒍提问:有的液体能溶解在水中,有的液体不溶解在水中。不溶解的液体你有办法使它溶解在水中呢?结果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⒎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用搅拌棒能使不溶解的洗洁精溶解在水中。油搅拌后也不能溶解在水中。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油溶解在水中呢?试试。  三、评价活动  总结:今天谁带的液体最有趣?谁在小组里研究最积极?  四、后续研究   ⒈其他液体混合后也会这样吗?你有什么新发现?用你们的液体试试。   ⒉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液体互相混合成为有用物质的。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里加盐能增加浮力。 3、让学生亲历探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硬币若干、“潜水艇”。 2、学生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硬币若干、生鸡蛋、土豆、食盐、“潜水艇”(按教学进程逐步下发)。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实验台上的物品了吧?噢,大家会想,这些物品好熟悉呀,还记得把这些物体放进水里的情形吧!对了,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物体来进行研究。 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问题 1、提问:你们还想用这些物体研究些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泡沫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橡皮泥为什么沉在水底?我想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什么作用?怎么让橡皮泥浮起来?…… 3、师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 (一)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沉还是浮的?(沉的)那你们说用什么样方法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放在泡沫上;可以捏成船形;可以捏成半空心的球状……) 3、你们想出来的这么多方法,很好。下面就请根据你们的想法设计实验,看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浮上来?浮上来之后,请你在橡皮泥上放硬币。在橡皮泥不沉的情 下,看看谁放的硬币最多? 4、学生实验(比赛开始)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记录卡 1)我想用什么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 2)浮上来后装了多少个硬币? 3)如果没浮起来是什么原因? (二)探究土豆和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  提问: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使它空间变大。如果把土豆放入水里,怎么能使 它浮起来呢? 2、  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把土豆挖空……) 3、  教师:可以吗?你们分组试一试。 4、  学生分组活动。 (三)探究物体沉浮的奥秘及应用。 1、研究“潜水艇”。 ①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潜水艇的哪些事情?潜水艇真的有那么神奇,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请你亲自来试一试。 ②学生分组玩“潜水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③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 2、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可结合教材上面的图) (竹排、救生圈、救生衣、鱼镖、鱼钩、鱼网上的铅坠、潜水艇、船……) 3、提问:我们都知道船是浮在水面上的交通工具。那船在什么情况下会沉到水里呢?教师引导学生课后自行探究。 [NextPage]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天气”两字,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天气很好或是说今天天气不好,这时,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很好?” 或“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不好?”) 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或: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下大雨,上学很不方便。除了雨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 2.学生汇报: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沙尘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 3.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4.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1)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么许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为什么? (2)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简单统计的方法可由学生确定,例如:数数、画“正”字等。 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1.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到室外去观察今天的天气,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哪些词语观察描述天气,并且指导学生把描述天气的词语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天气。 3.回到教室后,学生用语言交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 四、课外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小的收获,肯定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请学生说出),我们一个个记录在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得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进行观察的任务,哪些问题是将要学习的内容。 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3、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教学准备 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复习引入。 自主学习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做个头发湿度计。 小组合作来完成。 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师生小结。 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 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 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 4、今天刮什么风 教学目标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复习引入。 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 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准备好制做材料。 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课后作业 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   5、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标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四人小组讨论。 秋天气候的特征。 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小组汇报。 师生小结。 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观察小动物。 观察植物。 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