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特别的情形之中,一方面,我们大家都可以
历数传统教育的禁锢儿童的种种弊病,但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又还是依据传统的做法去做。在第一线的教师由于备受师本教育之苦,很想改革,然而管理方却依然故我,等等。
这种情形,如同德波诺所说:“在这体系的每一点上,每个人的行为都明智合理,甚至日趋完善。然而由这些人构成的总体系却必须继续教那些与社会需要日渐无关的东西。” 当然,现在我们的情况有了改善,至少在舆论方面,由于国家强调素质教育,使得无论那一级都要大讲素质教育,改革应当有了更好的氛围。但如前面所说,实际上我们的改革大都不愿触及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讲三个板块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时候,我们就把校本课程的建立看作是进行了课程改革了,对核心课程的改革、对大课程的整合、对整个教学领域改革的关注,湮没在例行的德育改革、课外活动改革等等之中。当然,我们不是说这些方面不要改革,而是说我们必须对教育的核心部分进行改革。正如我们对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专家、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对象的三句话要求:在众多的发展道路中,选择在改革中成就成名;在改革中,坚定不移地向着教学领域的改革挺进;在教学领域改革中,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放在核心地位。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改革不能迈进?管理方的担忧是什么?一般的观点是:是高考,而为了高考就必须用硬拼硬灌。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高考是一种长期的存在。我们当然可以指望它进行改革,但是不可能指望它取消。于是我们必须在有高考制度的前提下来谈问题。但高考就必须硬拼硬灌吗?这就值得研究了。从五十年代起,高考的硬拼硬灌,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它愈演愈烈,没有多少人试一试改变,因为风险实在太大了。在这里,本书中,我们想表述一个明确的信息,就是:硬拼硬灌,是一种低级的教育反应,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做法,它将培养素质较低的人,而使得高考成绩平庸。即使是为了高考,也必须实行生本教育,把人真正调动起来。其中的道理和改革的示例,上面已经讲了很多了。
那末,为了实行生本教育,管理方应当做些什么呢?
一是学校以上的管理机构要加强校本管理。要给学校以改革的空间。要扩大校长依据自己的办学思想去处理学校事务的范围。实行更为和谐的管理,保留必要的管理指标,尽量减少硬指标。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往往把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寄托在进行密集的全方位评价上面,它的逻辑是:评价是指挥棒,而素质教育比之应试教育,不仅仅是考几次试的问题,而更是人的全方位的致密的提高,所以,就要用密集的全方位评价去逼近人的素质。这种想法貌似有理,其实是脱离实际的。我们且不说 “用评价逼近素质”是用线性物去模拟非线性的实在物是难于实现的,更重要的是企图通过层层评价把人的素质发展他律化,本身是一种误区。实际上,人的素质发展依靠人本身,教育者只是帮忙而已。所以,我们依靠评价的心思,不如转变为创造儿童自主的空间,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我们就首先要给学校以自主的空间。顺便指出,人的素质是否可以由评价人员的规定而量化,比如规定德育占30%,交往能力占13%等等,也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般来说,这些人为的指标,是在没有找到对象的各个因素的通用单位(意即没有实现各因素间的可加性)的时候就建立的,而要找到通用的单位,目前没有这个可能。因之,我们的种种对人的量化指标,均是一种主观性的评价,但它不失为一种工作认定。既然仅仅是工作认定的性质,就没有必要做得如此细密,而更多的应当是采用如同体操评分的综合评判。注意,在不宜细密的地方细密了,就反而不准确了。如同我们家乡卖猪,如果是大猪,采取的是称重量的办法,但如果是卖小猪,则用打毛估的办法,后者就是一种综合评判的办法,只有用这种办法,才能把对小猪发展前景的无形物的评价包含在内。
二是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教师的职业不是生产产品,而是让学生自己生产自己,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要做出包含人的活动和反应的判断在内的决策,这种情形,类似于在前线指挥打仗的将领,它要考虑的是对方的反应的制胜的策略,也如一位棋手,要考虑对方的应着一样。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说前敌的将领在这种情形下必须临机判断。教师也是这样,在生本教育的模式下,教师的工作不能像车间工人那样的完全被时间和计划或某种模式所规定。所以,我们对教师的教学,除了作出常规的约束外,一般不要给予过多的干预。要让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去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和教研,取得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的管理的改革,最终应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所有的工作,包括教务、后勤服务,都应以此为准绳。
三是教师对学生应实行生本的管理。这一点,在上面我们已经阐述了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