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心得(三)
《天鹅的故事》是四年级下册第16课,曾在市级公开课和许多区级课堂见过这样的教学场景:
(出示第五自然段):……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第二次,第三次……
(老师为了让孩子体验到这沉重的一击之“疼”,让学生举起拳头从空中落下击打桌面,并让学生想像到老天鹅是整个身子沉重的一击之“疼”)
———我们不能不佩服设计的巧妙,然而在佩服之余我心中又产生疑问:这小小的拳头从小小的高度击打桌面学生真能体验到老天鹅这是在用生命作代价在“绝唱”吗?“像石头似”——速度之快,力量之大,给自己的创伤之重,究竟怎么体验呢?
———“镜子般的冰面”——和老天鹅的肉体相比,冰面之坚,之硬,“沉重的一击”对老天鹅意味着什么呢?那 “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包括省略号)难道还看不出来它付出的代价是为了什么?
——课堂上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咬紧牙关,举起拳头猛击桌面,教室里轰然震天,听课者心也为之颤动……这种拳头体验是否雅观,是否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效果?
w曾经观摩过多名教师的《盲人摸象》教学,一些教师精心安排了学生扮演盲人摸象的课堂剧,可以说,表演者惟妙惟肖,观看者乐此不疲,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教师的赞许声中,表演者兴高采烈地谢幕,观看者意犹未尽地议论,课一般也都会在类似的喜剧氛围中结束。树亚在《语文课,岂能“穷开心”!》妙文中曾举过这样的例子(“穷开心”的现象)——
一位老师在执教《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苏教版国标本二下)一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穿梭”一词的:出示“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学生齐读这句话以后,老师说:“孩子们,喜欢做蝴蝶吗?喜欢的同学请站起来。”许多同学兴致勃勃地站起来。教师又说:“现在,你们就是一只只小蝴蝶了。你们飞起来吧,飞到你喜欢的花朵上。”于是,一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在诺大的教室“乱窜”,仅有的几个不愿做蝴蝶的孩子成了“蝴蝶们”停栖的“花朵”,教室里热闹非凡,孩子们更是开心无比。
许多情况下,小语文本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超越现实的外部世界,创作者的审美体验往往寄托着其对理想生活的无限向往。学生如果对文本进行直观而简单的体验,并把文本中的理想化生活模式庸俗生活化、现实化,其效果往往与文本编者和作者之原旨南辕北辙。杨再隋先生曾说过一个课例:一位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火烧邱少云情境的悲壮,便让学生用火柴烧灼手臂以获得类似的体验。杨先生认为,“这是用渺小来比喻伟大,这是永远无法来做对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