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本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和灵动,但由于许多老师和学校把课堂操作流程鼓吹为“**模式”,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成为了“教条主义”的象征,似乎“模式”就等于“固定的、机械的、形式主义的操作方法”,把一个好端端的教育学概念糟踏了。既然如此,本文就“将错就错”,提出我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该“处处无模式,处处有规范”。
前几日,同行高老师要参加市优质课,过来询问我采用哪种教学模式为好,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当天并没有解释清楚,今日写成问答式博文,借机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您认为现在课堂教学采用什么方法好?我想在优质课比赛中尝试一些新方法。有人倡导“原生态课堂”,您对此有何意见?
崔:尽管有人呼吁“原生态课堂”,但毕竟“优质课”不可能与“日常课”完全相同。比赛吗?谁都想展示自己阳光的一面,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原生态课堂”也不应该等于“日常课堂”,“原生态课堂”应该是“本真的、理智的、简约的”的课堂,而不能混同为日常“随意的、低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真如此,这个非常圣洁的名称就被糟踏了。
课堂质量的高低,有许许多多评价标准,我个人以为简简单单抓住两点就行,一是看学生是否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维”,二是看教师能否把操作技巧上升为“教学思想”,通俗地讲就是:学生是否是在积极思维下开展学习活动,教师是否在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高:是啊,一些优质课比赛中,确实存在着形式主义问题,活动“热而无效”,改变这一弊端,需要引导学生深度思维,活动要有思维力。
崔:注意,我说的积极思维并不等同于思维深刻。积极思维是指学生主动、自觉的思维,这与传统课堂特别关注的思维难度,不是站在同一角度认识问题的。目前人们呼吁“原生态课堂”,表达了“表演课”、“活动课”、“造假课”的不满,因此课堂活动的设计以及课堂流程,都应该让学生真活动、真思考、真学习,比赛时应尽力避免形式主义的一些东西。
高: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否可以是:知识预习——问题讨论——开发性活动——内容总结。比赛时怎么办好呢?
崔:既然是比赛,课堂就不能过于传统但也不能过于激进。我的观点是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更好,既要有学生的学,又要有教师的教,向任何方面过分倾斜都是矫枉过正的做法。我这几年的实验经验告诉我,教学改革应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改进和发展,而不是“砸烂一切旧世界”,课改应该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向上攀登,而不是“旱地拔葱”或“三级跳”。
高:是啊,我们的教研员也多次强调“记忆力”是学生学习能力最基础的能力。历史该背的还得背。
崔:记忆力不是指我们日常理解的死记硬背能力,而是指学生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的会记、能记并记住。划、背、查、罚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即时考试成绩,但考完就忘,这不是什么记忆力,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用的。
至于你刚才说的具体课堂操作模式,我现在的观点是“在教学思想指导下的‘灵活机动,智慧运用’,但不是‘随心所欲’。不要僵硬的照搬操作流程,但又不能无规矩、无方法、无程序,应该让人感觉‘处处无模式,处处显规范’,即科学地操作,真情地释放”。我目前常用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1)先让学生预习后发现本课内容解决的问题是哪些?即把内容转化为问题提出来;(2)教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解析习题,因为归类后的学习问题与材料题大致相同;(3)组织互教互学,寻求解答这些问题;(4)围绕核心问题,组织开发性活动;(5)师生结合,总结概括。
第二种:(1)利用学生手中的学辅资料,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解决填空类问题,理解知识结构;(2)利用材料解析题,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3)让学生用自主创新性方法总结本课学习内容,比如“对联”、“填歌词”、“顺口溜”、“表格”……。
操作程序比较简单,而且是不断变化,但教学思想不变。简简单单搞设计,简简单单搞教学,只要把学生推到前面,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多动脑子,就能找到好办法。
模式只是一种参考,而不是束缚我们的绳索,关键是如何为我所用,用的到位,用的恰当!规范是一种要求,也是我们课堂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