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新世纪里,语文教学必须有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观念,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改革步伐。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培养人才的主渠道。面向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笔者做出以下几点构想: 一、 授课形式活动化 一般地说,中学生对各种活动比较感兴趣,也感到新鲜。传统常规课堂教学程序是“五步曲”:题解、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分析特点。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对此非常厌倦。现在必须要打破“老一套”, 使之生动活泼,带有一定的活动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课堂的活动性主要体现为授课形式的灵活多样。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可以针对教材中的“疑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挖掘能点燃、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因素,引发学生进行辩论;可以围绕课文的主题分别让学生上台演讲,发表他们发自内心的独到见解;像学习基础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竞猜、竞答;像学习诗歌、散文这类作品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编写和表演课本剧。诸如这些讨论式、辩论式、竞赛式、表演式等课堂形式,都是学生所喜爱的,乐于参与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多样化 我们的语文教材虽然有相当部分是名家名篇等精美之作,但也有的篇目内容陈旧、信息量不足、科学性不强,与时代的发展有所滞后。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选择补充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反腐倡廉、新人新事、时事评论等充满时代气息的热点文章,来让学生赏析。一方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增强他们对人生的竞争与选择意识,对社会的变革与创新意识。另外,还可以从教科书或其他资料上选用与所教课文相关的一些语段,来让学生比较阅读,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教学过程主体化 以往的常规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唱“独角戏”,自始至终课堂全被教师所霸占,一切都是由教师断峰画温寅卯,学生没有主动权,处于被动地位,充当台下的听众或观众。在此种情形下,尽管教师唾沫飞溅,学生却是昏昏然。这种沉闷低效的课堂确实要不得,不知束缚了多少学生的思维,抑制甚至扼杀了多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在新世纪里,我们要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必须让学生走进一个新型的课堂,这种新型的课堂并不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向教材,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鼓励学生走向教材,也就是说,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从“台”上退下来当导演、当辅助者,让学生走上“台”去当“演员”、当“主角”,尽情地表演,自由地发挥,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处于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同时也能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去思维,去想象,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从而最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去探寻,去应变,去创造。 四、课堂活动情感化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必须进 行创造性教育,创造需要情感,情感激发创造,因此,语文课堂要注重情感的投入,首先教师要做性情中人,一是要在学生身上进行情感投入,把爱生的情感渗透于整个课堂之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发其情”;二是要在教材上进行情感投入,指点学生时热情洋溢,情理横飞,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发挥情感示范作用,做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力求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中,把学生引向创造的情境。 五、课堂训练生活实践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训练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使学生由课内走到课外,注重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不搞书斋式教学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