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习群体效应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浅谈语文学习群体效应

ID:512227

大小:9.6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自从班级授课制确立和普及以来。“由于固定的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组织的基础,使儿童有可能长期一直集中在一起,形成学习集体”。目前,在我国班级授课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管是“同步学习”,还是“分组学习”、“个别学习”,都在一定的班集体中进行。人具有社会性,在班级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群聚形态,“这种群聚形态对个体语文能力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可以把这种作用叫做‘语文学习群体效应”’。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班级环境,利用班级群体力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创设激励学习的情境,是本文着重阐述的内容。   一、“语文学习群体效应”简介   “语文学习群体效应”的理论根据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其理论认为:社会化是儿童被其所在的社会接纳的过程,是通过学习逐渐成为一个有明确行为、语言、技能、恰当的信念和态度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在这一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可以模仿父母来发展,同时也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包括同伴来学习。一般来说,儿童在家庭中,从父母和兄弟姐妹身上学到的东西,在家庭之外并没有很大的作用。社会对儿童在家庭内外的行为要求并不相同,一个在家里随意宣泄感情的孩子,出了家门再这样就得不到认可。据此,哈里斯提出了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假设:社会化是一种高度情境化的学习形式。儿童独立地在家庭内外习得两套行为系统。这两套行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和强化途径均不同。   依据上述理论,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家庭群体和儿童群体。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情境性,不同的群体构成了个体不同的语言学习情境。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群体,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群体的特征及对学生个体的影响规律。   二、语文学习群体的类型和特点   研究表明,语文学习群体类型有以下三种:正式群体、半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根据一定要求按照一定程序,得到明确承认的群体,比如班级、班级里的自然小组等。这些群体得到学校和老师的承认,是正式的语文学习群体。   其特点有以下几点:1.统一性。因为要求一致,正式群体具有比较高的统一性;2.序列性。群体内的组织整齐有秩序,体现出学校、老师的要求;3.可控性。从形式上看,在教师、学校的系统管理之下;4.被动性。正式群体从组建到发展均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被动特点,群体间缺乏积极主动的活跃沟通。   半正式群体是既按一定的程序;又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建的。语文学习的半正式群体主要有文学社团、演讲协会、书法兴趣小组、影评小组等。这些群体多为学生主动发起、自己组织管理,聘请若干辅导老师,开展活动。   其特点为:1.协同性。学生之间基本上是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兴趣,因而能相互理解、步调一致、协同行动;2.稳定性。半正式学习群体一旦成立,其内部组织便趋于稳定状态,如在本群体中的成员变动较小;3.主动性。群体成员之间能够较积极主动地沟通。   非正式群体没有一定的目的,没有一定的程序,没有一定的组织,更没有法定的领导人。班级里的成员,因为性格相近、心理相通、思想一致、互有好感而自发走到一起,成为亲密朋友,不但在语文学习上相互影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形影相随。   其特点是:1.隐蔽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不像前两种群体那样明明白白地组建,它是班级成员之间自发形成的,不易被发觉,即使知道群体组成,其活动内容也不易知晓;2.感情性。成员间主要是靠彼此的情感连接;3.波动性。自发性和情感性就决定了成员的关系不稳定,受外界干扰比较大;4.复杂性。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比较复杂。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影响。比如容易在班级里形成帮派、小团体。不利于整个班级管理。三、语文学习群体效应的利用   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群体学习效应开展教学呢?本人做了以下探索:   (一)建设正式群体。形成浓厚的学习语文氛围。   班级和班内小组是正式群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着重进行正式学习群体的建设。   1.建立良好的班级语文学习环境。马卡连柯指出:我们与其采用对每一个学生逐个地进行说服的方法,毋宁创造集体。实行对全体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通过感染模仿、从众、认同的心理机制,使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引起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达到与群体趋于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班级语文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会影响、推动班级全体成员积极主动地学习。   2.加强小组建设。现在的班级学生数量多,基本上是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的空间呈“秧田型”,学生前后对齐,全部面向教师。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关注的地区为“扇形”,扇形以外的学生很少被提问或上黑板。总之,小组与小组、小组内部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不利于群体学习效应的发挥。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小组建设。(1)打破空间限制。每隔一段时间,小组之间座位对调,保证每一位同学置于教师关注的区域机会相等。每次课堂讨论,允许、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扩大交流范围。(2)改变做题方式。以往做习题。多为“孤军奋战”,个人为独立单位。彼此没有关联。改变这种做题现状。可以小组为单位。比如,改错别字,如果共l2小题,每组做3题。各组讨论后推选一名同学上黑板做题做完后,本组同学可以订正,直至觉得完全正确。(3)引入竞争机制。如以小组为单位做题时,请专人计时,各组互为裁判,教师累计各小组总积分。看谁优谁劣。小组竞争能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有利于小组内部的团结与交流,增强小组内部的凝聚力,活跃课堂气氛。(4)提倡小组间合作。小组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小组内部空前团结,但小组之间有时为了争分数,彼此争吵不休,甚至成为“敌人”。教师除进行适当教育引导外。还应有意设置小组间合作完成的题目,加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   (二)重视半正式群体,激发学习语文热情。   半正式群体是班级同学自愿参加的各种社团。因为其具有协同性、稳定性、主动性,是语文学习中最活跃的群体。这些社团的活动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着班级语文学习空气的浓淡,学习兴趣的高低,影响着语文学习群体效应的发挥。   为了充分利用半正式群体的力量,发挥语文学习群体效应,可采取以下步聚。首先,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是否有兴趣、擅长哪些方面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带领他们观摩邻近学校的语文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第三,合理引导,充分发挥各小组的作用。根据语文学习的内容,班里可组建写作兴趣小组、阅读兴趣小组、普通话兴趣小组等等,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例如,写作兴趣小组成立后,每次的作文批改,可先由他们组织同学互批互改,教师在此基础上批阅.并就作文及批改情况作评讲。学生通过批改别人的作文,就会认识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作文质量会明显提高。   (三)兼顾非正式群体。化解不利因素。   非正式群体完全是学生自发的组合,具有隐蔽性、感情性、波动性、复杂性等特点,教师要利用其有利的因素,化解其不利的因素。第一,教师要广泛深入地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第二,进行交际交往指导。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在作文、周记里倾诉了因得不到别人理解的苦恼、遭到他人误解的烦恼。抒发了对友谊的渴望、对友情的期待。对此。可结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练习,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办讲座、安排讨论、设计练习,疏导和引导学生。第三,正式、半正式群体容纳非正式群体。比如,安排座位、编排小组,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硬性“搭配”;做练习,可以自选“搭档”。第四,杜绝小帮派。非正式组织的不利方面是容易发展为小帮派,只讲哥们儿义气,不顾集体原则,教师应做细致的工作,引导教育帮助,使他们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中,把握语文学习群体类型,利用语文学习群体效应,正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体现。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