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中升学考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这是荆州市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又一次华丽转身!在进行了六年开卷考试之后,再一次实施闭卷考试,这是荆州市在历史教学教改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果。
一、命题原则·试题特点及实例分析
荆州市2010年初中升学考试历史学科的命题,严格遵循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原则,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为依据,遵循《荆州市2010年初中升学考试历史学科说明》提出的命题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考查主干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卷体现出了基础性,能力性、实践创新性,时代性及人文性等特点,既体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又对今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一)基础性:依据课标,依托教材,突出主干知识且覆盖面广。
今年的中考试题仍是三大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探究论证题。但因加考世界古代史,分值的分布则稍有变化,基本符合《荆州市2010年初中升学考试历史科说明》中所规定的内容和题型的占分比例(参见附表一)。今年是六年开卷考试后的第一年闭卷考试,试题突出了初中基础教育的特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没有偏题怪题。15道选择题再认再现题1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历史史实的再现,基本都是以“是什么?”这样的陈述句形态呈现,材料选择题只有2题,且材料情景源于教材内容稍作改编入题,如:第17题的材料情景源于教材正文对《权利法案》内容的阐述,第21题的材料情景直接源于教材所给的文献资料,让学生看到题目有亲切感,也大大降低了选择题的难度。材料分析题的材料情景与教材联系紧密,有效信息量大,基本上没有审题障碍,且问题的设计指向明确,表述简明。如:第39题的图片材料一(文字注释:1950年四川贫农分到了土地)直接源于教材,图片材料二虽取材于教材外但图片下的注释“1980年农民领取包产到户合同书”信息明了,从两则图片材料下文字注释交待的时间和内容即能准确得到其历史事件是什么。主观题的问题设置严格依据课标对相关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识记、理解、运用),较好地把握了标高,问题的参考答案也基本上源于教材。如第45题非洲问题题咋一看像是偏题冷题,其实“非洲独立浪潮”是亚非拉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也明确要求学生简述非洲独立运动。
试题知识覆盖面大,中国史考查了6个单元15课的内容,世界史考查了9个单元18课的内容,基本上辐射到了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绝大部分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参见附表二),具有较高的信度。
在体现历史的各个要素中:
政治史方面:中国史涉及到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化的探索、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民族团结等,世界史涉及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非州民族独立浪潮等。
经济史方面:中国史涉及到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影响、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世博会等,世界史涉及到工业革命、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经济全球化等。
军事方面: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生活方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日本明治维新中社会生活的变化。
思想文化方面:灿烂的古埃及文明金字塔、阿拉伯数字、三大宗教、法国启蒙思想、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
试题命题思路清晰明朗,把中华民族与世界文化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附表一:
题型
内容
单项选择
材料分析
探究论证
合计
中国近现代史
6小题12分
1题8分
1题7分
8题27分
世界古代史
3小题6分
3题6分
世界近现代史
6小题12分
1题7分
1题8分
8题27分
小计
15小题30分
2题15分
2题15分
19题60分
附表二:历史学科考查内容及能力要求细目表
题号
考点内容
题型
能力要求
中
国
近代
史
8
《辛丑条约》的内容
选择
再认再现
9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
选择
再认再现
10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选择
再认再现与理解
44
世博会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探究
理解、归纳、运用
中
国
现
代
史
1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
选择
再认再现
12
建国初期我党的民族政策
选择
再认再现
1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选择
再现与理解
39
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分析
再现理解迁移运用
世
界古代史
14
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
选择
再认与迁移
15
古埃及灿烂文化金字塔
选择
再认再现
16
基督教文化
选择
再认再现
世界近代史
1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权利法案》
料料选择
再现与理解
18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选择
再认与理解
19
“和谐号”动车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选择
再认再现与迁移
40
明治维新对近代日本的影响
材料分析
理解、迁移与认识
世界现代史
20
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战役
选择
再认再现
21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材料选择
再认理解与比较
22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经济全球化
选择
再认与比较
45
非洲的独立与振兴
探究论证
理解归纳迁移与运用
(二)能力性:注重基本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试题注重了对基本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再认再现能力。在所有学科中历史学科是记忆特点最鲜明的学科,特别是在闭卷考试的新形势下学生对基本历史史实的准确记忆尤为重要,记忆也是一种能力,这是对学生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能力的试题占较大比例。选择题第8、10、11、12、13、14、16、18题就是对教材知识点的直接再认再现,基本没有思维障碍,还有主观题第39题中的第(2)问考查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第45题的第(1)考查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的原因,都是对教材相关知识点的直接再现。
2、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是科学答题的基础,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基本体现。以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教材结论的理解能力是这次命题能力要求的内容之一。如选择题第17题将教材中《权利法案》的相关内容以不同于教材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此考查学生对新材料情景的阅读理解能力。第21题以列宁的一段话:“……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材料情景考查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学生读懂材料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国家直接下命令……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和分配——错了”再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得出正确选项。
3、综合归纳能力: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信息中避虚就实,发现特点和线索,找出规律和特征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归纳能力。如探究论证题44题第(1)问1915年世博会上中国获奖产品在“类别上有何特点”,需要考生对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茶叶、高粱酒、汾酒、果酒、张裕酒、丝织品”进行综合归纳发现其特点“以轻工业产品为主”或“以传统的手工业品为主”,从材料中对茶叶、酒、丝织品产地的详细介绍还可以综合归纳出 “以地方特色产品为主”。第44题第(2)问对辛亥革命初期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的综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散见于教材各自然段的原因能进行综合归纳,都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
4、联系迁移认识能力:历史事件之间彼些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材料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更是联系紧密,正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第39题第3设问:这两次重大事件对我国工业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两个事件是典型的农业问题,可设问却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这需要学生有极强的联系迁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有第40题第3问:“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落后转为先进的历史给我们什么主要启示?”,主要考查考生结合中国实际联系第(1)、(2)问的结论得出自己的认识。第45题第(2)问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不断发展的原因分析,需要把二战的影响、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与非洲人民的斗争等知识点有机联系与迁移。
(三)时代性:注入时代元素,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学科具有资政育人的社会价值功能,也是历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三维目标之一。试题以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注入时代元素,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周年纪年事件,如1950土地改革60周年纪念,1980年农村改革30周年纪念,1960年非州独立年50周年纪念。
2、关注现实焦点、热点问题,注入时代元素
第8题、第12题、第13题都是关系到民族尊严、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的焦点、热点问题,这引导学生关心历史与现实,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第19题“2009年12月26和谐号车组在武广高铁正式通车运营”,把遥远的蒸汽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拉近了学生与蒸汽机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突出了命题者乡土历史情结,展现了作为一个湖北人应该关心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在经济腾飞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第45题,非洲的发展与掘起,最吸引学生眼球的是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以及非洲国际地位的提高,在为建立公平的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所作出的努力,这都是我们瞩目非州的理由。还有第44题,把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世博会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与中国息息相关,关心现实中正在中国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从而引领学生探求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四)实践创新性:以全新的视角考查被“遗忘”的角落。
试题即有继承又有创新。由开卷转变为闭卷,如何平稳的转型过渡?即要坚持命题原则,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对命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卷在新情景、新材料、新视角、新问题上做足了文章,最具代表性的是第45题的命题思路。
“在世界当代史上,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由此而展开了对非洲历史的探究,有很多学生做惯了关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大国崛起的题目,“非洲问题”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所以学生遇到此题十分心虚,很多考生都得分不高,以致于有人认为这是一道偏题、怪题。可是认真想一想,在世界史中有三条主线贯穿始终,第一条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第二条是无产阶级的斗争史,第三条是亚非拉的发展史,所以无疑此题也属于主干知识范畴。此命题体现出了命题者的大胆实践与创新求变,这引领了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注主干知识及辐射区,认真扎实地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教学,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人文性: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试卷中有许多关于人文精神的考查点,但最主要的是命题者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体现。在试卷设计上有图片、有鲜活的现实生活场景,这些都迎合了学生的口味,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照顾到群体差异、城乡差异。如选择题中把学生熟知且喜爱的“父亲节”“母亲节”“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沃尔玛”引入试题,让学生既亲切又愉悦。又如第39题的选材,广大农村学生都身处其境,或有现实经历或感受,做起题来就得心应手,这仍是本试题的一个亮点。
二、考试成绩公布
荆州市2010年中考成绩统计表(历史)
(县、市、区)
单位
考
生
数
48
以上
48
以上%
36
以上
36
以上%
18
以下
18
以下%
最
高
分
平
均
分
标
准
差
荆州区
5909
1437
24.32
3443
58.27
653
11.05
60
36
13.11
沙市区
5650
2497
44.19
4473
79.17
164
2.9
60
44
10.98
江陵县
3407
992
29.12
2456
72.09
98
2.88
60
41
10.51
松滋市
7879
5263
66.8
7112
90.27
61
0.77
60
49
9.13
公安县
8384
1830
21.83
5066
60.42
643
7.67
60
37
11.89
石首市
6215
1250
20.11
3993
64.25
205
3.3
59
38
10.11
监利县
11859
2385
20.11
7837
66.08
520
4.38
59
38
10.33
洪湖市
8887
3033
34.13
5857
65.91
640
7.2
60
40
12.93
合计
58190
18687
32.114
40237
69.148
2984
5.128
60
40
三、试卷抽样分析
通过对部分试卷进行抽样分析,反映出考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记忆模糊,概念混淆。如第39题第(1)问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农村发生的“土地改革运动”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学生的试卷中却出现了“三大改造、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工业革命、土地大革命、土地承包制、家庭联产制”等答案。第39题第(2)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回答“斗地主、分田地;把地主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等,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试卷中出现了“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变成农民私有制”这样完全错误的结论。
2、概括能力不强,归纳能力欠缺。如第44题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获奖产品在类别上的特点,许多学生回答“以酒、纺织品为主或以农产品为主”,以偏概全,不能概括出“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以轻工业产品为主”。又如44题第(2)问辛亥革命初期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学生不能很好地根据教材知识进行归纳。
3、迁移能力差,时空观不强。如39题第(3)问许多学生回答的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明显只是阐述事件本身的意义,鲜与工业发展联系起来。再如第44题第(3)问中国参加世博会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一些学生误以为是对现代经济的影响,结果出现了“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强大起来,成为发达国家”等答案,这充分反映出部分学生时空观不强。
4、审题不清。如第40题第(2)问学生不能从“在社会生活方面”“全部西化”上着手进行分析,结果出现了“使日本从一个封建国家逐步强大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等答案。
以上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需要我们广大初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深化课改,推动初中教育教学与高中教育教学有机衔接,我市历史学科在2010年中考中实行了闭卷考试。试题稳中求变,知识点分布合理,覆盖面大;尊重教学需要,注重时代元素,注重人文关怀,是考试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对指导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实际情况,建议在后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材在变,考试的要求和知识的结构也在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手段要与时俱进。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现教学教研一体化,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2)立足教材,夯实学科基础。初中升学考试,既是选拔考试,同时也是水平测试,试卷中大量再认、再现题目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初中历史学习的特点也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所以在备考的第一阶段——单元复习时,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讲解,形成对单元知识的网络构架,特别要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海洋中能对重点、难点了然于胸。要加强理解记忆,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切实夯实学科基础。
(3)落实课标要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标高把握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纲要性文件。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每一章节内容的标高要求都规定得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如提出的初中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涉及到:阅读、理解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及图表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都细化到了每一章节内容之中,且针对性很强。下面以八年级下册《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对这一课课标明确指出:了解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再认再现能力);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用口头和书面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阅读理解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丰富的历史想像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课程标准,落实课标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培养学生相关的基本能力,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
(4)精化专题教学,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单元复习重基础,专题复习则重综合,基于荆州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强调对历史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实际、适当体现综合性),历史总复习既要做到全面、系统,也要突出重点,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要注重专题复习,但专题在“精”不在多,在“小”不在大。教师可按三大板块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社会生活史(含文化史)组织专题,并且要与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和重大周年纪念年紧密联系。要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纪念大事件,涉及到2010年的重大历史周年纪念大事件有: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50周年、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百团大战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0周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470周年、非洲独立年50周年(已考)等;涉及到2011年的重大历史周年纪念大事件有:《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已考)、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地位40周年、北京申奥成功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美国内战爆发150周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50周年、华盛顿会议召开90周年、太平洋战争爆发70周年、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等。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价值功能的体现,中考命题在历史内容的确定和问题的设计上无不隐形折射出现实热点和焦点问题,因此教师们应有敏锐的头脑,既要有思品教师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视角,又要有历史教师以史为鉴的睿智,把现实热点问题与教材中相关历史史实有机联系,找准古今事件的契合点,使历史知识活化,历史为现实服务。
(5)强化适应性训练,提高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训练”是复习的重要环节。教师设计习题既要注意题型多样,覆盖面广,又要有典型性和层次性,要与近年的中考命题走向吻合。对重要知识点,要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设计新问题,进行适当的发散迁移,一题多用。训练的过程要体现科学性,不能搞题海战术,要“精练”,针对性要强。每次练习后,教师要认真讲评,重点解答疑难问题,指导解题方法与技巧。强调学生用历史学科语言答题,力求语言准确,多开展讨论,让学生寻求多种答题途径,互相开拓思路,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结论和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