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为思维服务的。同时,语言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很难获得广泛的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综上所述,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认为:语文教学所应该培养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的能力。语文教师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将语言训练和思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的,语言 思维的外壳,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的理性的思维。对于一个人来说,语言的逐步掌握和言语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他的思维内容日益丰富,调节着他的思维活动逐步完善,促使着他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对此,我想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在教学中运用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认为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正确性和敏捷性的有效方法。(一)丰富想象,激发创新意识 “丰富的想象是艺术激情的源泉,科学创造的雏形。”想象是创新的前奏,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诱导学生大胆想象,对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教师的责任是不断的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让他们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甚至幻想。创造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才可能产生创造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造的热情。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爱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好问、善问的思维品质,这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认真解答,还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思考,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想象是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形象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形象思维。学生常常能由一个简单的形状想象出无数的象形物。借形想象符合孩子善于想象的特点,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形式。学生通常会就某一形状在自己已有的表象认识中积极“搜索”象形物并动手“发明”。因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正如爱因斯担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维,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课堂上应该经常地问一问:“谁有新的发现?”“那位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这样,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同”与“异”,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欲在执著的追求中受到激发,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集思广益,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的胆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让学生的创新意识萌牙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教育中、游戏中,让他们在这种激情的驱动下自觉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原动力。 (二)营造氛围,激活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让学生机械模仿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微笑带进课堂,通过教师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内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对学生的新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要允许学生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只有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美国著名创新思维学者迪伯诺指出:“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求有效”。而教师要在教学中多以举例,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独特地多角度地看问题,力求一个“新”字,要着意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创造教育的核心方面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状态支持下的实践活动,是发现新方式来处理某种事物或事情的思维过程。我们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提倡探究式的学习,不直接提问问题,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为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主张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采用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的教学方法来获得知识,以此营造创造的氛围,激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拘谨感,使其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情景,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允许学生对一些观点质疑、探究,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即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评价,否则往往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主动性。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注意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养成寻求多种答案的习惯,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在续编故事《猫医生过河》这一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前,我们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小河挡住了猫医生的路,你们认为猫医生过河了吗?如果过了河,又是怎样过的河?这两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引发幼儿积极地观察画面,分析思考,进而推测猫医生过河的多种可能性。在活动中,学生想象驰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想出了十多种办法:让大象驮着猫医生过河;请会游泳的大白鹅送猫医生过河;水牛驮过去;找一些树枝架在树墩上走过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思维活跃,积极热情,广开思路,探求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古人云:“学则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种子,是创造的动力。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认识就不会发展,理解就不会深刻,掌握就不够牢固。因此,要适应新时期高考改革中出现的一题多答、采意给分、新观点加分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又在验证答案和应用知识中不断发展。因此,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同时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课堂上,我常常让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孩子们就问我:“老师,蚜虫咬的是叶子,又不是葫芦,葫芦为什么会落?”“那个人为什么不去治蚜虫?”我趁机回答:“这些问题提得真好!针对课题质疑,有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马上进行鼓励:“你是个会思考,会提问的孩子,掌声送给你!大家还有疑问吗?”学生问的兴趣被激起了,又问:“老师,蚜虫是怎样的?”“蚜虫为什么不要葫芦,去咬叶子?葫芦不是更好吃吗?”“为什么邻居不直接告诉它蚜虫的危害,叫它治蚜虫?”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最后我提议:“同学们的心中有很多疑问,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紧扣课题、中心句质疑问难,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生发现的问题,层层递进,虽然水平各异,但因为他们是自己生疑,点燃思维的火花,自然为下面的“自主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课堂上我还喜欢渗透一些思维训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美国康乃尔大学曾作过这样的试验,他们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奋力一跃,竟跳出油锅,安然逃生。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水的锅下加热,待到青蛙觉察出水温的提高危及生命时,它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而只能葬身锅底。我问学生:第一次,青蛙能逃出生天,第二次为何不行呢?这个故事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是可以较有效地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水平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老师都在努力探索的关键问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发现,接受过这样训练的学生,与别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即兴表达能力强,有良好的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这,就为这些孩子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了下牢固的基础,将使他们终生收益。参考文献: [1] 何克抗,语觉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www.etc.edu.cn/学者专访/何克抗 [2]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李宇明、陈前瑞,语言的理解与发生 [5] 何克抗,语觉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www.e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