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打造数学课堂教学精品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载体。在数学的教学中,如果离开了问题的教学,数学就变成了无水之源。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有明确的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我们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情感的体验是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需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数学中与生活联系。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感到兴趣,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畏难的情绪,使学生感到数学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克服了,有兴趣了,我们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一些实际有生活体验的问题,进一步让同学们加深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如在我校三年级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并把其中的1份涂色,学生进行操作并交流,教师巡视,汇报交流:有四种折法,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分别贴在黑板上,要操作和交流基础上,学生充分的展示学生的个性,真正的找到了1/4,正是由于教师的敢于放手,给学生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思维活跃,获得的不仅是会折1/4的一种方法,找到了更多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样的知识都是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体系,这些知识都源自生活,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并把知识点降低和分解,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情感的体验。通过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或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二、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那么,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亲历知识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通过思索、交流等等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使自己得到发展,在设计中要充分地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确定”这一过程。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①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②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中,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上衣的价钱还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上衣多少钱”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2倍”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上衣的价钱,再根据一条裤子56元的价钱和刚求出来的信息就可以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了。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三、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苏教版教材中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本中很少出现结论性的法则和规律,而在较多的地方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开放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就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开展了如下活动:①介绍活动: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所带的形状;②分类活动:在小组内把所带的物体进行分类;③玩一玩活动: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感知每一类物体的特征;⑥拼一拼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这些形状拼出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说说你们分别用了哪些形状。当然,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